天天看點

中東、北非多國耗上億美元“求雨”!“搶雲大戰”或引發新地緣政治沖突

作者:紅星新聞

随着中東和北非變得越來越幹旱,該區域的多個國家正在加快人工降雨技術上的投入,這可能讓漂浮在每個國家上空的雲彩成為一種戰略資源。

據報道,中東和北非的19個國家裡有12個國家的年降水量不到10英寸(約等于254毫米)、達到了沙漠水準,過去30年裡年降水量減少了20%。這些國家正在尋找任何能夠增加水源的方法,而人工降雨被看作是解燃眉之急的捷徑。

阿聯酋和沙特等富裕國家已投入了上億美元,摩洛哥、埃塞俄比亞、伊朗等國建立了人工降雨項目。還有其他國家躍躍欲試,希望保證在鄰國把天空的水分“擠幹”前獲得公平的雨水配額。但這項技術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議,很多人質疑高昂的投入能否真正轉化成看得見的雨水。

中東、北非多國耗上億美元“求雨”!“搶雲大戰”或引發新地緣政治沖突

↑阿聯酋迪拜

阿聯酋占得先機 人工幹預讓年降雨量增加至少5%

在人工降雨技術方面,阿聯酋無疑是中東各國中的佼佼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阿聯酋就意識到,保持足夠的供水與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同樣重要,這些資源攸關阿聯酋能否保住波斯灣金融中心的地位。

經過20年的研究實驗,如今阿聯酋氣象和地震研究中心用準軍事化标準運作自己的人工降雨項目。9名飛行員輪班,随時做好沖入雲霄的準備,隻待氣象學家發現有利的氣象條件——理想的情況是,出現那種高度可以達到4萬英尺(合12000米)的雲。

他們必須随時響應,因為中東适合作業的雲不像别的地方那麼常見。

“我們24小時待命,住在離機場30到40分鐘路程範圍以内的地方。到了機場以後,隻需要25分鐘我們就能升空。”南非籍的進階人工降雨飛行員馬克·紐曼上尉說。如果遇到多個可能降雨的雲,阿聯酋氣象和地震研究中心會派出多架飛機。

阿聯酋使用兩種成分來人工降雨:傳統的碘化銀以及一種新的納米技術、由迪拜哈利法大學研發的專利材料。研究人員表示,新材料更加适應波斯灣炎熱幹燥的氣候。飛行員把降雨的制劑注入雲層的底部,讓它被強有力的上升氣流擡升到上萬英尺的高空。

理論上,這些物質會群組成雲的水蒸氣粒子結合到一起。越來越多的水蒸氣粒子會被吸附到一起,直到形成水滴,水滴足夠重就會形成雨落下來。

阿聯酋人工降雨項目負責人表示,人工幹預幫助阿聯酋年降雨量增加了至少5%。同時,他承認仍需要很多年的資料才能讓科學界信服。

他提到,在2021年的一個周末,人工降雨後出現了暴風雨、三天内帶來了5.6英尺的降水。這個降水量超過了阿聯酋正常的年降水量。

沙特于8月開始了二期人工降雨項目,把作業範圍從沿海地區擴充到西南高原地區。項目負責人表示,增加的降水會對沙特的農業和旅遊業帶來積極影響。

另據報道,伊朗在今年6月實作了人工降雨雷達技術的本土化替代,伊朗媒體宣稱這是一個重要的技術突破。

此前,曾有伊朗高官聲稱,以色列和某中東國家從雲裡“偷水”,造成了伊朗2018年的幹旱。這個沒有被點名的國家暗指阿聯酋。

中東、北非多國耗上億美元“求雨”!“搶雲大戰”或引發新地緣政治沖突

↑一架飛機正在執行人工降雨作業

技術有效性尚存争議 以色列終止人工降雨項目

人工降雨就是用人工辦法在雲内産生冰晶或者增大水滴,促成降雨的一種技術。人們最常使用幹冰或者碘化銀作為人造冰晶核,通過地面發生裝置或者飛機播撒的方式在雲裡播撒這些物質。

美國化學家和實體學家們在1946年進行了第一次實驗,用飛機向雲層潑灑幹冰,成功制造了降雨。後來,美國的另一位科學家對人工降雨方法進行了改良,用碘化銀取代了難以儲存的幹冰,使得人工降雨更加簡單易行。

盡管這項技術已經問世多年,但專家認為這項技術的科學性仍有待證明。對于很多氣象學家來說,論證的難點在于無法記錄降水的增加。

“問題在于,一旦實施了人工降雨,你沒法确定這個雨是本來就會下、還是由于人工幹預引起的。”評估氣候工程的專家、羅格斯大學大氣科學家阿蘭·羅博克說。

另一個問題在于夏季在中東常見的高大積雲太過猛烈,以至很難判定人工降雨的效果。

以色列是最早探索人工降雨技術的國家之一,但在2021年該國終止了50年曆史的人工降雨項目,原因是它隻增加了微量的降雨。特拉維夫大學名譽教授品哈斯·阿爾伯特曾對以色列人工降雨項目進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他說該項目“缺乏經濟效率”。

盡管人工降雨背後的科學理論看起來很直覺,但其實也有很多問題。不是所有的雲都有産生雨水的潛力,即使是一個看起來适合人工降雨的雲也可能濕度不夠。另外,在炎熱的氣候裡,雨滴可能在到達地表前就蒸發殆盡。

美國氣象協會的一份聲明說,有時候,人工降雨的效果可能超出預期,産生了太多的雨或者雪。或者風向發生轉變,讓雲偏移了實施人工降雨的位置,這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你可以改變一朵雲,但你沒辦法讓雲聽從指揮。”美國緬因州科爾比學院大氣科學家和科學史學家詹姆斯·弗萊明說。“它可能下雪,可能消散,可能下雨,也可能在波士頓造成一場風暴。”他說。

2019年夏阿聯酋發生的事情似乎印證了這一觀點。當時,人工降雨在迪拜造成了大暴雨,後來人們不得不用抽水泵把水從被淹的小區和商場大樓裡抽出。

中東、北非多國耗上億美元“求雨”!“搶雲大戰”或引發新地緣政治沖突

↑沙特阿拉伯一名從業人員展示人工降雨裝置

可能引發地緣政治沖突 專家呼籲完善國際公約

人工降雨帶來的影響不但存在不确定性,而且也可能跨越國界,進而引發新的地緣政治沖突。

前聯合國秘書長氣候顧問特雷西·萊崔克今年曾撰文指出,人工降雨對鄰國的負面影響存在不确定性,有的國家已經遇到了糧食安全和水安全問題。被改變的氣候将影響到降水的分布、可預測性以及降水量,是以對人工降雨後果的擔憂會越來越多。

特雷西·萊崔克說,這項技術在三個方面有很明顯的安全後果。首先,在一個地區使用人工降雨可能影響到另一個國家。其次,很難把人工降雨對鄰國帶來的危害和無關緊要的影響區分開來。其三,很容易打着和平使用的旗号把這項技術用于傷害對手。

如果用于軍事目的,人工降雨可能造成平民死亡、損害糧食生産、摧毀民房。各國在1978年達成一項聯合國公約,即《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

特雷西·萊崔克表示,這項公約的修訂将有助于規範人工降雨等氣候工程技術的使用,降低地緣政治沖突的風險。她建議,利用每十年一次審閱公約的視窗期(下一次在2023年),邀請更多國家加入公約,同時進一步限定氣候工程技術的使用目的。

紅星新聞記者 王迪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王禾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中東、北非多國耗上億美元“求雨”!“搶雲大戰”或引發新地緣政治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