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了馮小剛,華誼感到了“世态炎涼”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昔日影視巨頭華誼兄弟似乎“日薄西山”了。

日前,華誼兄弟披露半年度報告,半年度實作營業收入為2.12億元,同比下滑63.4%;虧損1.92億元,同比下滑281.82%,而去年同期盈利1.06億元。華誼兄弟對此解釋稱,營收下滑主要是因報告期内合并範圍較上年同期有變化,以及影片上映收入、票房減少所緻。

受疫情影響,電影行業整體都較為吃緊。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CEO王忠磊曾在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表示,“電影市場因為三年疫情、資本退潮和政策調整,電影人這三年的境遇的确非常困難。”拓普資料顯示,2022年暑期檔已上映及定檔的影片不足40部,較2021年下滑了60%多。

但從另一方面,電影行業已開始複蘇。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目前,2022年暑期檔票房資料為90.17億,遠超于去年的73.81億元。今年暑期檔既有中國電影的《人生大事》、開心麻花的《獨行月球》以及光線傳媒的《新神榜:楊戬》這類高票房電影,也有《隐入塵煙》這類高讨論度影片。燈塔專業版分析師陳晉對媒體表示“大部分城市的營業率基本恢複到去年的水準,目前整體複蘇情況良好。”

華誼兄弟不僅消失在了這個暑期檔,也缺席了今年春節檔。

此前,華誼兄弟董秘在5月份回應投資者時透露,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好萊塢科幻災難大片《月球隕落(Moonfall)》已于3月上映,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陸川導演的《749局》、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2》均已進入後期制作階段。《月球隕落(Moonfall)》為華誼參與制作,在豆瓣上僅獲得5分評價。

除了“無片可上”,華誼自身發展也正處于憂患之中。

一方面,華誼正在被資本抛棄。公司股東騰訊8月2日至4日累計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和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導緻持股比例變動超1%,持股比例由7.94%下降至4.99%。持股比例低于5%,騰訊後續的減持動作将不受限制。在外界看來,這是騰訊離場的信号。

另一方面,華誼兄弟董事長王忠軍、執行總裁王忠磊以及華誼兄弟主體屢屢違規被罰。2022年7月,北京華誼兄弟時代文化經紀有限公司因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在此之前幾天,華誼兄弟公告稱王忠軍王忠磊總計近900萬股份被司法當機。

2022年6月初,王忠軍兄弟二人因長年違規減持被浙江證監會出具警示函,并被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6月底,華誼兄弟又因為将2021年度業績從盈利2252.09-3371.39萬元修正為虧損25000-24600萬元,導緻公司及王忠軍、王忠磊等相關責任人再次被出具警示函。

此外,2022年5月7日,王忠軍、王忠磊兄弟二人被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這是王忠軍兄弟二人一年裡第二次被共同列為執行人,也是王忠軍一年内第三次被列為執行人。

2015年,華誼兄弟的市值達到800億。王忠軍次年表示,自己可以圍繞IP,在未來3-5年内讓自己從中國級的制片人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制片人。自2018年開始,華誼兄弟4年累計虧損64億元,股價從巅峰期的90多元跌至如今的2.5元。

王忠磊曾在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表示“有人說電影進入‘躺平’的時代,我們在座的都是20年以上的企業,我們不會躺平。”但缺錢仍是華誼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王忠軍多次表示,馬雲、曹國偉、史玉柱、柳傳志等人曾借錢給他,但他也在《酌見》中對俞敏洪坦言,他在遭遇銀行關鍵時刻逼債時,往往有一種世态炎涼的感覺。

消失的華誼

華誼在幾乎所有熱門檔期失去熱度。

華誼曾經締造了内地的“賀歲檔”,也一度定義了中國電影市場。早在2007年,王忠軍曾自豪地表示:“去年我們電影成績比較好,前5名裡有3部。今年電影排行前10名裡,我們有兩部。電影的數量我們一直控制在每年三五部,明年多一點,大概六七部。”

沒了馮小剛,華誼感到了“世态炎涼”

拓普資料顯示,如今中國電影史票房前十中無一出自華誼。回顧近幾年,華誼兄弟除《芳華》《八佰》外,鮮有高票房的作品。2019年華誼在賀歲檔推出了馮小剛執導的《隻有芸知道》,但票房慘淡,豆瓣上僅獲得了6.3分的評價。2021年華誼推出的《侍神令》在賀歲檔的排片墊底。

網際網路行業觀察家丁道師認為:“電影每個檔期都布局的難度很大,不如挑選對自己更為有利(的檔期),把好的東西放在刀刃上。”但也有業内人士認為屢屢缺席熱門檔本質上反映了華誼當下的困境。

天風證券的研報資料顯示,華誼兄弟2021年的市場佔有率已經不到12%,遠低于萬達電影、光線傳媒、博納兄弟等影視公司。而華誼電影發行份額占比近些年來下滑至2%。

前愛奇藝副總裁、華策影視高管李文曾表示,“在我看來,華誼現在更多的都是參投,自己有話語權的影視項目已經非常少了。像博納、光線這樣的公司,它們都有自己重量級的主要項目,而華誼自己的電影項目比較乏力,隻能跟在别人後面做一些小比例的參股。”

即便參投,華誼很難真正獲得利潤。華誼曾參投的《你好,李煥英》雖然意外斬獲超53億的票房,但華誼從中僅分得約1000萬。華誼另外兩部參投的電影《盛夏未來》、《陽光劫匪》,票房成績則表現平平。

票房慘淡的背後是華誼業績的連年虧損。

2015年6月,華誼兄弟的市值達到巅峰,随後其股價一路震蕩下跌。整體而言,華誼兄弟自2006年至2017年整體盈利能力表現不錯,但支撐華誼兄弟業績的并非是其票房和版權業務,而是投資闆塊。

2018年至2021年,華誼兄弟分别虧損11.69億元、39.78億元、10.48億元和2.46億元,總計虧損超64億元。盡管虧損不斷收窄,今年一季報顯示,華誼兄弟業績仍未有好轉迹象。2022年一季度公司實作營收1.32億元,同比下降66.69%;歸母淨利潤為-1.32億元。在這種情況下華誼陷入了一手借錢一手還款的困局。

例如,2021年5月王忠軍、王忠磊被列為執行人,就是因為兩人同民生銀行一筆7億元的借款多次展期。2019年1月,華誼兄弟向民生銀行申請人民币7億元綜合授信,借款期限為2019年1月25日至2020年1月25日。随後華誼兄弟償還2億後便無力繼續償還。最後通過簽訂三次展期協定,延期兩年還清。

此外,2017年12月,華誼兄弟向天津銀行申請了為期三年的3億元授信。然後華誼兄弟先後在2020年12月和2022年5月申請展期延期,迄今未還清。

華誼風光之時,王忠軍曾以天價藝術品收藏聞名。2016年,王忠軍花費2.07億拿下曾鞏的唯一真迹《局事帖》。此外,他用418萬、2.01億、3.77億分别買下了陳逸飛的《娟娟》、畢加索的《盤發髻女子坐像》及梵高的《雛菊與罂粟花》。

但如今為了還債,王忠軍兄弟把能賣的都賣了。有消息稱,2021年王忠軍已與古玩經紀人程壽康、李鑒宸2人洽談,準備私下尋找買家,賣掉價值3.77億元梵高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罂粟花的花瓶》。中國藝術品市場資訊網藝術品市場觀察員王薛強表示:“王忠軍出了名的愛畫,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賣梵高油畫《靜物,插滿雛菊和罂粟花的花瓶》的。”

随後又直降6800萬港币,以近2.2億港元出手了3700多平方尺的香港豪宅。2019年,他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表示,“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麼都可以賣掉,這個沒有什麼丢人的”。

2021年華誼兄弟抛售多項股權,包括華誼騰訊娛樂、河南建業華誼兄弟文化旅遊、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英雄互娛、天津濱海華誼啟明東方暖文化在内的5家公司部分股權,最終回籠6.1億元。

與其他影視公司相比,華誼更大的隐患是無人可用。

留不住的人

“娛樂公司幾乎沒有什麼固定資産,唯一的核心資産就是藝人,優秀藝人的去留,直接決定了公司的命運。”華誼兄弟演藝公司副總經理王偉丞曾表示。

對華誼而言,馮小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命運。2012年2月,馮小剛曾深夜發了一條“喊累”的微網誌,該微網誌引發關注,并導緻華誼次日股價開盤急跌。馮小剛的電影作品也被認為是影響華誼股價的“晴雨表”——他的電影大賣,華誼股價飙升;他的作品片票房不佳,華誼股價大機率會跌。

王忠磊曾表示,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來的。華誼剛進軍電影行業時投拍了陳凱歌的《荊轲刺秦王》和姜文的《鬼子來了》,但都沒賺到錢。直到馮小剛的出現,情況才發生了改變。馮小剛憑借《手機》、《天下無賊》、《集結号》及《非誠勿擾》等電影為華誼打下了一片天。

王忠軍曾在一檔欄目中坦言:“如果沒有小剛連續拍幾個成功的電影,我可能也沒有那麼在乎這個行業。”一位華誼兄弟離職高管曾對《棱鏡》表示:“在某一階段,優勢人才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代表了流量,這當然是一個壁壘。但來自于人才流失和熱點轉換,對影視公司來說,這個壁壘能夠保持的時間非常短。”

華誼在自家招股書中承認,“對馮小剛團隊具有一定依賴性”。華誼也意識到僅僅擁有馮小剛是遠遠不夠的。是以,華誼兄弟為擴充旗下人員的陣容大費周折。但如何留住這些人成為了華誼兄弟的難題。

2000年,“内地第一經紀人”的王京花帶着旗下所有藝人加盟華誼兄弟,帶來了李冰冰、範冰冰、任泉、胡軍、佟大為等明星。随後幾年,王京花遊說劉嘉玲、楊紫瓊、吳君如、袁詠儀、關之琳等多位香港演員加盟華誼,替她們打理内地經紀合約。當時坊間流傳,如果梅豔芳在世也會成為華誼一員。

但好景不長,2005年王京花出走華誼,攜諸多藝人入駐橙天娛樂。夏雨、梅婷、陳好和梁家輝等人轉投其他經紀公司,胡軍則由于合約到期而離開經紀公司。夏雨曾表示,“公司的大部分藝人都是和王姐簽的(合約),她在大家的心目中很有地位和威望,她說的話很有分量,我們都願意跟着她幹!”

華誼、橙天娛樂、王京花等多方面表示,王京花出走一事對華誼影響不大。王忠軍解釋說,“其實王京花辭職也許會導緻有些演員思動,這也是正常現象,但不可能有什麼‘集體大跳槽’,對華誼兄弟的影響也不會很大。”但由于王京花的重要性,此事被稱為“華誼人事大地震”。

2007年,華誼利用股票期權,讓黃曉明在上市前夕入駐華誼兄弟。黃曉明以每股3元的價格,總價540萬元認購華誼1.43%股份。盡管如此,華誼兄弟仍無法阻擋人才流失。2010年,黃曉明因與華誼續約談判破裂而離開華誼,并成立私人工作室。離開華誼後,黃曉明陸續抛售手裡的華誼股票。此時這些股票收益率已達到19倍,價值上億。當時與黃曉明同時離開華誼的還有李冰冰和周迅等明星。此外,吳毅、李波、張紀中等一批優質制片人也陸續離開華誼。這一年成為華誼曆史上最尴尬的時期。

華誼也開始被外界稱為“鐵打營盤流水兵”。這一狀況的原因,除了影視行業壁壘比較低之外,曾有内部人員在王京花離職後表示:“華誼兄弟的某位高層決策者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身邊又有一堆小人,跟着拍馬屁,公司在一些具體事務上一會兒東一會兒西,是以這些想做事的人才要離開。華誼兄弟内部已經有很大問題,現在是外表一層光鮮,裡面全是爛的,隻要一出事就會全盤崩潰。”

何以至此?

對華誼而言,這些年成也資本,敗也資本。2008年,王忠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表示,“我們是最早進行資本運作的。”

2005年華友世紀和TOM公司入股華誼。2007年,華誼兄弟又吸引了雅虎中國、江南春及阿裡巴巴等公司入股,其中江南春入股了2000萬美元的資金。資本的加入壯大了華誼品牌優勢,王忠軍曾表示:“其實大家想到他們的時候,會想到他們是華誼的股東,這對華誼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華誼為了留住更多的明星,開始采用高舉高打的資本玩法。

2013年,華誼兄弟溢價36倍,用2.52億元收購張國立控制的浙江常升影視制作有限公司。2015年,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剛成立一天就被華誼以7.56億元收購了70%的股權。值得一提的是,李晨、鄭恺、陳赫都是該公司的股東。同年,華誼兄弟斥資10.5億元收購馮小剛旗下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下稱東陽美拉)。

這一系列高溢價收購拉高了華誼兄弟的商譽。華誼兄弟收購東陽美拉、東陽浩瀚、浙江常升形成的商譽分别為10.47億元、7.49億元、2.45億元。到2015年底,華誼兄弟商譽達35.7億元。華誼擡高自身商譽的同時,也要為被收購公司業績未達預期承擔後果。

在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看來,在華誼兄弟這四年來的所有虧損中,商譽減值才是最主要的原因。2018年财報顯示,華誼兄弟虧損11.69億元,其中商譽減值就占了9.75億元。

除了溢價收購明星公司,華誼還在收購東陽美拉後,與馮小剛簽下了長達五年的對賭協定。根據協定内容,華誼為東陽美拉注資10億餘元。而東陽美拉承諾自2016年至2020年,每年稅後淨利潤不低于1億元,且每年增長15%,若無法完成目标,馮小剛将以現金補足差額。

對賭幾年裡,馮小剛僅創造出《芳華》一部高票房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曾一度陷入幽靈票房的争議。一位與馮小剛有過多次合作的資深發行人曾告訴記者:“20年前經常與馮小剛合作,他的片也好賣,但這些年很少找他的片子了,我覺得他脫離了年輕人。”

除了重金砸向明星,華誼兄弟還希望進行用“去電影化”的方式,打通電影上下遊産業鍊,以穩固自身地位。

華誼先斥資20億參股英雄互娛,随後用7億元并購銀漢科技,進而徹底轉型成一家集影視、實景及網際網路娛樂于一體的公司。

與此同時,華誼着手搭建實景娛樂項目。華誼兄弟實景闆塊主要包括三部分:華誼兄弟天津公司、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文化旅遊實業有限公司和華誼影城(蘇州)有限公司。

2011年,華誼兄弟成立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總計投資了包括南京電影小鎮和長沙電影文化城在内17家公司。随後華誼開設了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文化旅遊實業有限公司和華誼影城(蘇州)有限公司,前者包含了海口馮小剛電影公社,後者囊括了華誼蘇州電影世界。

與外界印象不符的是,華誼實景娛樂項目采用的是輕資産營運,華誼僅提供IP和營運,背後的資金大頭是由其他股東支援。以華誼兄弟海口和蘇州項目為例,2019年華誼兄弟海南和蘇州項目總資産分别為32億元和33億元,但華誼的投資額分别僅為9000萬元和2.7億元。而在天津華誼裡投資的各個公司裡,華誼持股比例大多僅為10%左右。

一直以來,王忠軍對華誼實景娛樂項目抱有較大期待。王忠軍曾在華誼蘇州電影世界開園儀式上表示,電影世界開建後跑了三年的工地,眼睜睜地見證這個地方從一張紙變成了一個産品。

但王忠軍遲遲無法等來他想要的回報。曾有多家媒體前去馮小剛電影公社進行探訪,雖然打着《芳華》、《1942》品牌進行營銷,但與電影主題樂園相比,該地更像是複古的拍照打卡風情街。此外,許多其他電影小鎮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參觀人數寥寥。

财報顯示,2019年華誼兄弟天津公司淨利潤虧損6075萬元,蘇州公司虧損1.6億元。實景娛樂闆塊三個公司裡隻有海口公司盈利。2021年華誼在品牌授權和實景娛樂方面營收1.17億元。

李文指出,實景娛樂基本上處于比較弱的狀态。一方面,盡管華誼兄弟一直号稱要做中國的迪斯尼,但它的電影IP跟迪斯尼遠不在一個水準線上。其次,過去确實有開發商為了做一些文旅項目,來取得華誼的授權。但現在開發商的日子也很不好過。是以賺授權費的商業模式并不恰當。

龔濤則表示,“我認為,華誼兄弟最大的問題就在于2015年的快速擴張,導緻自身現金流吃緊以及公司業績大幅下滑。在現金緊張的情況下,一些好的項目不能主要,這就嚴重壓縮了公司的成長空間。”

為緩解資金問題,華誼于2021年将華誼騰訊娛樂、河南建業華誼兄弟文化旅遊、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英雄互娛闆塊甩賣,并回籠資金6.1億元。盡管這筆資金在龐大債務面前顯得杯水車薪,但一定程度上讓華誼的财報變得更好看。2021年的華誼兄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上升76.50%,虧損收窄。

華誼前路在何方?

2019年,王忠軍在面對機構調查時坦言華誼過去一系列的問題,譬如“拍起戲來大手大腳”、“幾個億成本的戲兩句話就拍了”以及“一部戲好的時候每個人都說有功勞,但一到不好的時候,錯誤在誰就根本找不到了”。與此同時,王忠軍還表示,“我要正式回到電影公司的綠燈委員會,擁有一票否決權”。

華誼兄弟的“去電影單一化”戰略非但沒有做好周邊業務,還失去了影視行業龍頭這個位置。是以,華誼也曾多次表示将逐漸剝離與核心業務關聯較弱的資産聚焦主業。“我們最核心的影視業務還在恢複期,從産量和品質都在逐漸找回屬于華誼的感覺。”2022年初接受媒體采訪時王忠磊曾表示。

然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鳳凰WEEKLY财經》表示,對于華誼兄弟來說,主要業務都依賴影視,是以風險波動性很高,業績起伏就很大。特别是近年來,影視企業的生存環境壓力也變得越來越難。華誼的業務現在要分散風險,但為時已晚,一方面可拓展項目少,另一方面可投入的資源有限。可能要先通過傳統影視業務積累實力,再尋求平衡風險。

更糟糕的是,華誼已失去了馮小剛優勢。《芳華》之後,馮小剛的作品評價都不高。近兩年,馮小剛執導并監制了包括《隻有芸知道》、《北轍南轅》及《心宅獵人》在内的三部作品,但都反響平平。

談及未來規劃,王中磊在今年北京電影節期間表示:“目前公司主要還是積蓄力量,努力把好的電影題材進行更好的打磨,未來以更優質的作品呈現給觀衆。”

據稱,《瞬息全宇宙》、《宇宙探索編輯部》、《格薩爾王之磨煉》、《愛很美味》、《殺死那個魔術師》等計劃三季度及四季度上映。《瞬息全宇宙》對于華誼而言無疑是一線希望,該影片在美國發行僅一個月,票房就超過了5000萬美元,擊敗《原鑽》成為A24有史以來北美票房最高的電影。

電影媒體人于魚曾對《時代周報》表示,“除了在院線上映賣出票房,華誼還可以将該片賣給中國流媒體,例如愛奇藝、騰訊視訊、優酷等,國内一部小衆影展片都能賣20萬,這種在院線上過的片子,加上有一定知名度,價格肯定會更高。”

但也有相關人士表示,這隻是華誼兄弟自救的方式之一,僅靠一部影片不可能讓自己“翻身”。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曾對媒體表示,華誼兄弟上市前五年風風火火,後五年因盲目多元化而找不到北,一直處于虧損狀态。之前疫情來襲,一下子掉入深淵,公司瀕臨退市。即便後期能夠繼續推出爆款電影産品,短期内也很難改變虧損趨勢。

曾有投資者質疑,2022年公司能否實作業績扭虧。華誼兄弟曾表示,公司将繼續集中優質資源貫徹“影視+實景”的輕資産商業模式,對業務結構、資産結構進行全面主動調整,同時進一步加強投資管理,集中全部資源強化核心主營業務,以推動公司加速回歸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産業時評人張書樂曾對《時代周報》表示,華誼兄弟過度押注于影視和影視相關的實體景點,在缺少爆款和實體景點并沒達成想象中的營收的情況下,其未來壓力極大。

此外,2022年5月華誼兄弟與華勝天成聯合宣布進軍元宇宙。王忠磊稱,基于公司的IP資産和内容實力,華誼有機會成為數字時代最具領先優勢的内容架構者,進一步改寫公司的商業模式。此前華誼兄弟還聯合“一起 NFT”App釋出了一款《前任 3:再見前任》數字藏品。

王忠軍曾在北京電影節中表示,元宇宙還有一個巨大商業潛力的地方,就是可以創造出虛拟數字人,幫助整個商業體系的完成,華誼兄弟希望創造出虛拟明星或者虛拟藝人,助力各行業的更新變革。然而,打造完備的一個虛拟人體系并不容易。

以樂華的A-SOUL為例,盡管樂華在招股書裡稱其為泛娛樂業務營收主力。然而,樂華隻負責A-SOUL宣發營運成本。模組化和裝置等方面的成本是由位元組跳動旗下的朝夕光年負責。瑞銀報告指出,進階虛拟人物的先期投入成本平均為3000萬元。A-SOUL的單曲制作成本約200萬元,一場線下演唱會成本約2000萬元。顯然僅依靠樂華無法承擔這樣的成本,多内業内人士對觀察者網表示,華誼無法靠自身創造出完備的虛拟數字人。

前愛奇藝副總裁、華策影視高管李文表示:”公司目前的這些闆塊,影視、實景娛樂、IP衍生、藝人經紀等,看起來沒有哪個業務能夠‘單騎救主’,起到決定性的扭虧作用。”

本文源自觀網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