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作者:燃燒的島群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736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6603字,配圖27幅,閱讀需要18分鐘,2022年2月5日首發。

早期的卡拉維爾帆船裝備2或3根船桅,後期出現4根船桅的設計。船長僅15-30米,長寬比較高,約3.5:1,載重約50噸,客觀來說,這船的資料并不亮眼,用于早期少量航海家的探險和發現航路沒問題,但在新航路建立以後,需要更大載重量的船隻的出現。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 印度半島出土的錢币上印有約公元前100年(約西漢末年)的Boita單體單桅帆船的形象

有學者考證,卡拉維爾帆船帶有阿拉伯血統。13世紀早期,“卡拉維爾”一詞指向一種與地中海沿岸的穆斯林為适應大西洋航行環境而制造的三角帆船有密切聯系的小船。這種名叫“加裡蔔”的小船擁有适合淺水航行的精良裝備,可用于捕魚和近海貿易,也可以武裝成輕型戰船。盡管我們對這種阿拉伯小船的技術細節也知之甚少,但它已展現出一些鮮明的進步特征,且與日後的卡拉維爾帆船十分相似。一些人推測“卡拉維爾”這個詞本身即源出“加裡蔔”。

而在15世紀之前,在地中海沿岸的貿易主要依靠平底船(barge/barca)和巴林格船(balinger/barinel)。這些貨船一般載重50-200噸,帶單桅固定橫帆。但在跨洋航行時,這些船無法面對大西洋強勁的海風和洋流。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三層槳帆動力戰船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3. 盛行于北海狂風巨浪中的維京戰船,實際上也是一種小型化的槳帆戰船

而在北歐,因為漢薩同盟的存在,也有一種盛行的純風帆動力貨船,稱為柯克船(Cog),可能是從維京戰船演變而來,一般全長約30米,寬約8米,總重量約100頓到200頓左右。特征是船體最尾端的舵,一般稱其為“船尾中央舵”或“中央舵”。船桅隻有一根,位于船體中央,用以張開長方形的橫帆,适合順風航行。船體的整體形狀較為細長,以适應北海的強烈風浪。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4. 15世紀以前盛行于北海的柯克船,使用大型化的四方形單帆,此時風帆已經成為主要動力,而北海也成為大型化的歐洲帆船的另外一處發源地

15世紀末,有些卡拉維爾帆船的懸帆被改為類似克拉克式的船首帆、橫帆主桅、拉丁後桅。橫帆和三角帆混合使用提高了遠洋航行所需的速度。艏樓及艉樓增高,提供了遠洋航行所需的穩定性。這種改進被稱為橫帆卡拉維爾帆船(也就是圓帆卡拉維爾帆船,伊比利亞傳統上用圓來描述橫帆)。

另外一款在15世紀盛行于地中海的三桅或四桅的帆船被稱為卡拉克帆船(Carrack,又譯為卡瑞克帆船或克拉克帆船,西班牙語稱之為Nao),其特征就是巨大的弧形船尾和船首的巨大斜桅。在前桅及中桅則裝配有數張橫帆,後桅是一面三角帆。卡拉克帆船是歐洲史上第一款用作遠洋航行的船艦,其龐大的體積能夠在大海中保持穩定,大量的内部空間也可以擺放足夠遠洋航行的物資。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5. 四桅杆的卡拉克型帆船,為了适應海上航行,船首樓和船尾樓都做了加高處理,中央的兩根主桅懸挂大型橫帆,船尾桅杆懸挂三角形帆,兼具航海性能和操作靈活

“卡拉克”一詞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傳入歐洲的阿拉伯語,以及希臘文κέρκουρος(kerkouros)(即“駁船”之意),當時的葡萄牙人以之來命名新研發的大型帆船。公元1300年左右,歐洲人開始改良北歐的主流船種柯克型帆船,在柯克船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根桅杆,主桅挂方形的大橫帆,後桅挂三角形帆,這便成了卡拉克帆船的雛形。

橫帆和縱帆的搭配使用使卡拉克型帆船擁有強大的适應力,既能在大西洋的強風中高速行駛,又能在地中海多變的貿易風中操控自如,是以受到商人們的歡迎,經過不斷的強化和改良,卡拉克型帆船迅速取代了柯克型帆船成為歐洲的主流船型。也有人戲稱,卡拉克帆船就是加大版的卡爾維爾帆船,航行距離也遠高于卡爾維爾帆船或柯克船。此外,卡拉維爾帆船的船身呈較為流線的橢圓,卡拉克帆船則較為圓形。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6. 哥倫布發現美洲時的小小艦隊組合:卡拉克型帆船“聖瑪利亞”号和兩艘卡拉維爾帆船“平塔”号和“尼娜”号

在大航海時代的發端時期,卡拉克帆船和卡拉維爾帆船成為主力船型,為了友善探險,一般會有一艘載重量大的卡拉克帆船攜帶充足的補給品,再加一兩艘吃水較淺,适合在淺海探索的卡拉維爾帆船,如哥倫布發現美洲的組合:卡拉克型帆船“聖瑪利亞”号及兩艘卡拉維爾型帆船“平塔”号和“尼娜”号。

類似的組合比比皆是: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烏·迪亞士(Bartholmeu Dias)率領一隻由3條船組成的探險隊出發,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打開一條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亞士的旗艦是卡拉維爾帆船“聖克裡斯托瓦”号(São Cristóvão),他的兄弟指揮的另一艘卡拉維爾帆船“聖潘塔雷奧”号(São Pantaleão),另有一艘不知名的補給船(猜測是一艘載重量較大的卡拉克型貨船)。探險船隊出發後,沿葡萄牙人已經非常熟悉的非洲西海岸航線向南航行,到達葡萄牙設在非洲沿岸的最後一個據點——位于黃金海岸的米納堡。船隊進入熱帶非洲後,豎起了第一塊石碑。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7. 木版畫:迪亞士的船隊,由兩艘卡拉維爾帆船帆船和一艘補給船組成,迪亞士的旗艦也是一艘卡拉維爾帆船“聖克裡斯托瓦”号

1487年12月,船隊到達孔塞桑灣(現鲸灣),繼續航行相當一段距離後,在今好望角附近,船隊遭遇到了風暴,被向南推去并遠離海岸線。待風暴結束後,迪亞士船隊向東航行卻無法再找到原本南北走向的非洲大陸海岸,于是船隊轉向北航行。

1488年2月3日,海岸線再次出現,這已充分證明船隊已經成功繞過了非洲大陸最南端。迪亞士船隊在非洲南端到達了一個海灣,遇到了一些當地的土著牧民并遭到了攻擊,于是他将此海灣命名為“牧人灣”(後稱莫塞爾灣)。從海灣繼續向東,海岸線逐漸轉向東北方向的印度,是以迪亞士确認自己已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全部海岸,打通了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8. 因為缺乏補給,且遠航時間太長,迪亞士的船員們拒絕繼續向東向北航行去發現印度,是以迪亞士遺憾地一生都未能抵達印度

1488年3月12日,迪亞士船隊到達了此次航行的最遠端——布須曼河河口附近的誇伊胡克并豎起了第二塊石碑。迪亞士想要繼續航行到印度,但他的船員由于過于疲憊,拒絕繼續前行,迪亞士無奈隻能開始返航。在返航途中,他在靠近大陸南端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海角,由于這裡是船隊當初遭遇風暴的地方,他将其命名為“風暴角”,并豎起了第三塊石碑。

1488年12月,經過16個月的長途航行,迪亞士船隊傳回了裡斯本港。遺憾的是,此次探險的官方報告已經遺失了。迪亞士最初命名為“風暴角”的海角,被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改名為“好望角”,因為這個海角代表着成功開辟東方航線的美好希望。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9. 1488年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程路線示意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0. 迪亞士和他的主要事迹,發現好望角實際上是在其回程中

12年後的1500年5月24日,迪亞士參加的一支13艘船在好望角附近的洋面上遇到飓風,有四條船被巨浪掀翻,其中包括了迪亞士指揮的那一艘——任何的收獲都并非一帆風順。

迪亞士發現了非洲南海岸深刻鼓舞了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但另一個副作用就是讓若昂二世放棄了此時提出向西發現新大陸的熱那亞人(今屬意大利)哥倫布的漫天要價,若昂二世拒絕的理由也很充分,他需要集中國力支援繞過非洲西海岸去發現印度,當時的葡萄牙僅有120萬人口,1500年的一次遠航他們派出了13艘船1200名水手,人數和船隻數跟鄭和船隊沒法比,但已經占據葡萄牙總人口的千分之一。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1.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藝術畫創作,這支船隊應該以2000料海船為主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2. 現代複原的鄭和二千料海船為福船型,外形為小方首,寬平艉,有虛梢,兩頭翹。建築形式屬樓船,高艉樓階台式3層,長舯樓1層,短艏樓開式2層。全船設上甲闆(即主甲闆)、下甲闆和底平台三層縱向平台。自艏向艉設17道橫隔壁,構成明代木帆船的典型橫式結構,并分割成各種工作、生活、儲藏艙室

1497年7月8日,另一位葡萄牙貴族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奉繼任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之命(若昂二世已于1495年年僅40歲時去世,繼任國王為其堂弟),率領四艘小型船共計170多名水手,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有資料認為迪亞士也參加了這次遠航,以便為通行非洲西海岸時提供幫助,但是沒有記錄迪亞士是否全程參加了達·伽馬的探險。

達伽馬循着10年之前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駛向東方。船隊的四艘船分别是“聖加布裡埃爾”号(São Gabriel)、“聖拉斐爾”号(São Rafael)(由他的兄弟保羅·達·伽馬率領)、卡拉維爾帆船“貝裡奧"号(Berrio)和補給船“聖瑪利亞”号(São Maria)。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3. 達伽馬船隊的三艘主力船,大緻為兩艘卡拉維爾帆船和一艘卡拉克型帆船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4. 達伽馬的發現印度之旅,耗時長達兩年

曆盡千辛萬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個月時間和4500多海裡之後,達伽馬船隊來到了與好望角毗鄰的聖赫勒章灣,看到了一片陸地。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風襲擊,水手們無意繼續航行,要求傳回裡斯本,達·伽馬則執意向前,宣稱不找到印度決不罷休。聖誕節前夕,達·伽馬的船隊終于繞過了好望角,駛進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1497年12月16日,達·伽馬船隊通過了魚河(The Fish River,奧蘭治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進入了在歐洲航海紀錄上仍是空白的水域(東非沿岸),達·伽馬接下來探索的區域被命名為“納塔爾”(Natal,當時已近耶誕節,Natal是葡萄牙語的耶誕節之意,另可譯為“新生”),這也是現今南非共和國的納塔爾省的省名由來。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5. 描繪1497年7月8日,達伽馬率領他的小船隊離開裡斯本,踏上發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場景

1498年3月底,在消耗了大量補給品後,達·伽馬按照慣例鑿沉了伴随航行的補給船,以剩餘3艘船隻輕裝前行。

4月1日,葡萄牙人來到了東非沿岸海洋貿易的重要港口蒙巴薩,這裡的居民大多已是穆斯林,說明阿拉伯人很早就抵達過這裡。城裡的居民對這些突然出現的歐洲人一無所知,北方的阿拉伯人經常來此經商,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就曾在他的遊記中提及于1330年(比達·伽馬船隊早168年)航行抵達此地并渡過一晚,随後繼續通路了更南面的島嶼城市基爾瓦(Kilwa,今屬坦尚尼亞),白圖泰将基爾瓦描繪成“世界上最漂亮和建造良好的城市之一”,當然,這個老伊本對許多城市都用過比較誇張的贊譽之詞。

達·伽馬抵達蒙巴薩具有深遠的曆史性意義,這是亞歐大陸兩端被亞非陸橋隔絕幾千年以來,兩個獨立發展的東西方海域第一次有船隻通過海洋航行會面。雖然在印度洋和中國南海一直有着旺盛的海上貿易,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海上絲綢之路,但從未有記錄有任何東方航海家繞行過非洲南端進行殖民。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6.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線圖,位于印度南部的古裡國是鄭和的主要航海目的地,幾乎每次南下都會抵達此地,但是大明皇帝顯然對官方插手已經成熟的印度貿易體系不敢興趣,鄭和船隊的主要目的是“廣宣國威”,“布德天下”,是以每到一處,必先以大禮相送,金錢開路,自然一路順風順水

一般認為,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也曾約于1418年左右抵達過蒙巴薩,這裡的名字被中國史料記載作“慢八撒”。如果不是葡萄牙人窮盡國力向南探索,這條航路不知道還要埋沒多少年。

蒙巴薩的穆斯林統治者發現這些不速之客是基督教的異教徒後,雙方關系急劇惡化,不吃眼前虧的達·伽馬率領船隊離開,于4月14日進入北面的另一座穆斯林城市馬林迪(鄭和船隊記錄為“麻林”,今屬肯亞),出于打擊競争對手的目的,馬林迪的統治者表示願意與葡萄牙人合作。他不僅允許達·伽馬在自己的城市建立用于貿易和支援航海的小型要塞,還送上一份大禮:資深的阿拉伯領航員——艾哈邁镕·伊本·馬吉德。這位出生于阿拉伯半島阿曼的導航員,是當時著名的航海專家,他編著的有關西印度洋方面的航海指南直到當代仍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7. 描述達伽馬與蒙巴薩或馬林迪的穆斯林統治者會面場景的畫作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8. 描述達伽馬與蒙巴薩或馬林迪的穆斯林統治者會面場景的畫作之二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19. 描述達伽馬與蒙巴薩或馬林迪的穆斯林統治者會面場景的畫作之三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0. 鄭和下西洋線路圖,注意位于印度半島西南角的古裡國(又譯為“科澤科德”Koxhikode,也就是西方稱為“卡裡卡特”Calicut的地點),1407年鄭和船隊二下西洋時在此停留并立碑紀念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1. 中式三桅海船複原模型和現代複員船體,注意帶有四邊形和三角形融合特征的硬帆,既便于在甲闆上操作,又具備一定的操作便利性,應該說15世紀之前,東西方海船的技術差距尚不算很大

90年前的1408年,鄭和的船隊曾首次登陸這裡,這裡的中文名字被喚做“古裡”。與葡萄牙人的探險相比較,鄭和船隊的原創性稍遜,在托勒密地圖上,已經有阿拉伯航海家标注出中國南海、印度洋北部和紅海的海岸線,是相對成熟的航海路線,沿路都可以找到熟悉情況的當地引水員。

早在鄭和航海的一百多年前,就有古代中國商人前往喀拉拉邦從事貿易活動的記錄,在宋代趙汝适撰寫海外地理名著《諸蕃志》一書中就有記載。那時的貿易中心是奎隆(Kollam)——這一港口城市位于喀拉拉邦的馬拉巴爾地區。奎隆在《諸蕃志》中被記載為“故臨”,屬于當時的南毗國。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2. 鄭和船隊的重要成員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詳細記載了古裡國的情況。在書中稱此地為“科利科圖”(Kolikkotu,在當地語言中沿用至今)或是“古裡”(Guli)。馬歡描述卡利卡特為“西洋大國”,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給卡利卡特的統治者通傳報訊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3. 今天的卡裡拉特市内設立的雕塑,表現中國的絲綢商人和當地顧客正在讨價還價,在那塊布的掩蓋下用手指比劃講價殺價

同樣早在鄭和船隊到達古裡的潘塔萊亞尼港一個世紀以前,德裡蘇丹國派往中國的使節——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就記錄了在潘塔萊亞尼港曾親眼目睹13艘中國船隻,這跟“南海一号”南宋古船的發現共同組成了文字和實物考古的鐵證。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4. 伊本·白圖泰的遊曆路線圖,古代風格版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5. 西方曆史學家考證的伊本·白圖泰的旅行路線(1325-1354),出生在摩洛哥丹吉爾的他,最東到達元朝的廣州、揚州和北京(大都),最西抵達撒哈拉沙漠中南部的廷巴克圖,最南抵達桑格巴爾和基爾瓦(搭乘海船借助季風的動力),最北抵達伏爾加河畔的金帳汗國首都薩萊,比較牛掰的是,白圖泰比較懂得混世界,每到一處他都有辦法見到當地的最高統治者。1356年他回到家鄉丹吉爾後,其見聞被整理成《伊本·白圖泰遊記》,提供了對那個時代世界概況的直覺記錄,雖然部分内容被後世學者認為有道聽途說的嫌疑

1498年4月24日,在馬吉德的指引下,葡萄牙船隊從馬林迪啟航,利用印度洋僅在每年上半年才特有的西南季風,直撲印度海岸,終于在1498年5月20日抵達了印度西南海岸最強大的港口城市卡裡卡特,歐洲人夢寐以求千年之久的東西方直通商路,終于被打通了。馬吉德提供的印度洋海圖,為歐洲人繪制新版世界地圖省卻了大量的時間,更為日後他們探索和征服這一幅員廣大的地區省了不少事。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6. 有意思的是,達·伽馬在記錄中寫到,印度人的海船比自己的西式帆船要大10倍,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印度洋貿易霸主的強大

有意思的是,貿然闖入印度洋的葡萄牙人并沒有如童話裡那樣得到盛情接待,印度洋上千年以來的海洋霸主們當然不希望歐洲人來分一杯羹,達·伽馬在卡利卡特呆了三個多月,于8月29日啟航傳回歐洲,途徑馬林迪時,他在當地建立了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當代還矗立着。

許多水手在返航途中死于疾病,包括達·伽馬的弟弟保羅,最後隻剩下2條船生還,1499年7月10日,卡拉維爾帆船“貝裡奧”号回到葡萄牙,達·伽馬的旗艦“聖加布裡埃爾”号直到當年9月9日才抵達裡斯本,此時生還的水手僅有出發時的一半。

736. 海上的莽荒,大航海時代之前的航海時代④——繞過好望角

圖27. 位于肯亞馬林迪的達·伽馬登陸紀念碑,代表着一個隔絕和壟斷時代的落幕,和另一個血與火、颠覆和征服的新時代到來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