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趁着孩子還小,給他一個正确的處世觀念,就是送給孩子快樂的人生。

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01

勤讀書,要孝悌

知識拓寬格局,格局成就人生。

讀書,是擷取知識,打破門第之見最廉價的捷徑。

一個七歲的男孩不讀書,就可以放羊掙錢。

過了十年,這個孩子就能放牧一大群羊。

可是過了二十年,他也就達到了能力的上限,這一輩子也就隻能放羊了。

如果讓這個七歲的孩子讀書,二十年後,他早已走出山溝,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除卻知識,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孝順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若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孝順,這個孩子就會知道推己及人,心懷父母。

一個高情商,懂孝順的孩子長大了,也會知道尊重父母,照顧父母。

從小教育孩子認真讀書,孝敬父母,這是王陽明家訓中的頭等大事。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02

學謙恭,循禮儀

有一種修養,叫“勿以身貴而賤人”。

教會孩子不因為自己的出身而仗勢淩人,就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确的價值觀。

若是因為家庭條件優越一些,就從小縱容孩子目中無人,捧高踩低的惡習,将來孩子真的犯了大錯,就無法挽回了。

而能把内在謙恭的美德,變成外在彬彬有禮的氣質,更是讓人受益終生。

有的人就算成年了,還是言語任性,目中無人,人緣奇差。

有的人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已經學會了禮貌待人,身邊總是不缺貴人。

不擡高自己,亦不貶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03

節飲食,戒遊戲

“飲食有節”,是古人基本的生活态度。

在這個物産豐富,經濟條件相對寬裕的年代,如果不能适當的節制飲食,小小的年紀就被肥胖等富貴病纏上,那這個孩子未來要怎麼辦呢?

我身邊有一位老人家,很小的時候就習練國術,飲食規律而知道節制。

今年少說也七十六歲了,身體各項名額卻都很健康,想吃什麼都能吃一些。

這位老人家每天樂樂呵呵,想去哪裡遊玩就去哪裡,還真有幾分任俠之風。

相比之下,因為肥胖而自卑的年輕人們,就太讓人心疼了。

玩樂,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絕不能讓孩子養成過于貪玩的惡習。

孩童時代是人一生當中習慣養成和學習的黃金時期,錯過了這個階段,再聰明的孩子也耽誤了。

玩物,必然喪志。

不立志,何談将來立德、立功、立言?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04

毋說謊,毋貪利

古訓有言:“誠信為本”。

誠信,就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的基礎。

孔子也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一個連基本的誠信都不講的人,人生自然很難有什麼建樹。

貪,看似得,實則失;得了當下,失了未來。

而這宇宙天地養育萬物,何曾計較過得失?

晉商喬緻庸想将茶葉生意做到俄國境内的恰克圖,沿途的磕碰磨損總是讓大部分的茶磚缺斤短兩。

喬緻庸就有意增加了自家茶磚的分量卻保持原價售出,外商是以隻信任喬家的茶磚,不久之後,喬家壟斷了恰克圖茶葉市場,賺了個盆滿缽滿。

不貪圖眼前小利,人生才會有更長遠的發展。

05

毋任情,毋鬥氣

《增廣賢文》中寫道:“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

任性放縱,不知道限制和管理自己的性格,這是非常可怕的。

《史記·楚世家》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某天,楚國的女子和吳國的女子争搶桑葉,楚女搶輸了,氣得回家找父親,讓他幫自己出氣。

楚父見狀,叫上親戚,就去找吳女的家人讨說法。

兩家見面後,大打出手,不小心鬧出了人命。

兩國邊邑的長官聽說自己國家的人死了,一怒之下互相攻伐,最後楚國滅掉了吳國的邊邑。

吳王聽到此事後,派了幾萬兵馬讨伐楚國,兩敗俱傷,各自走向衰落。

原本友好的鄰國鬧到短兵相接,誰還記得最初沖突的起源,不過是一兩片桑葉?

做事沖動,意氣用事,更是惹禍的根苗,損人不利己。

任何時候,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

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技巧,就是教他選擇一個更好的命運。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06

毋責人,但自治

這條家訓的意義在于:嚴于律己、寬于待人。

這很難做到,但正因為難,才成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傑出的一道天塹。

面對别人家的梨樹,大陸著名的天文曆法學家許衡就算是正在逃難,饑渴難當都不會去染指。

正是一份底線,使他曆經磨難而不改其志。

有的人卻反其道而行之,對自己的行為毫無顧忌,但是他人若有一點小小的瑕疵,便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口誅筆伐,這種人,很難得到尊重。

是以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使得一個人自由的不是放縱,是自律。

讓一個人獲得尊重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修煉自身。

07

能下人,是有志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光複大業;韓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劍,終遇明主。

是以王陽明說:“隻要立志真切,就能克治私欲”。

一個目光遠大,有志氣的人,總是能屈能伸。

既能勇往直前,又懂得韬光養晦,能屈能伸,能下人。

對此,王陽明鼓勵我們多贊賞孩子,孩子的内心富足了,才會自信。

孩子自己的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優點,虛心提升自己。

王陽明家訓:短短96字,卻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礎!

08

能容人,是大器

古訓有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寬廣,舞台就有多大。

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真正優秀的人,不僅能正視自己的才能,悅納自己的不完美。

面對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他們包容,團結,學習。

面對不如自己的人,他們尊重,幫助,不貶低,不歧視。

想讓孩子懂得容人之道,不光是需要言語教導,父母更要以身作則。

不要用過度的苛刻壓抑孩子,孩子内心更加豐富平靜,心胸自然變得寬廣。

09

心地好,是良士

王陽明說: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

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

王陽明曾經被錦衣衛追殺,在龍場,更是遭受了鄉民的偏見和攻擊。

可是他選擇了善良,教會當地鄉民讀書,耕種,幫助他們治病,建房子。

很快,王陽明就從一個不可信任的外鄉人,變成了鄉民口中的大善人,活菩薩。

有句古訓說的好: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就像是一棵大樹,根系出現問題,整棵樹也就随之倒塌。

教導兒孫存善念,做善事,做善人,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财富。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曆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的,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着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着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風,它像一個傳承,深深影響着你的子孫後代。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證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願大家牢記這96個字,身體力行,傳承美好家風,無愧先人,造福後代。

來源:國學生活

作者:王守一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