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作者:環球網

來源:補壹刀

執筆/胡一刀

為了應對所謂的“中國大陸軍事壓力”,台灣民進黨當局宣布為明年送出創紀錄的防衛預算。從數額上看,增加到4151億元新台币,比2022年大增近13%。

這一點成為這兩天媒體關注的焦點。

但是,有一個方向卻被很多人忽略了,而其發揮的作用卻非常重要。

那就是有美國媒體爆料,谷歌等美西方一些網際網路科技大公司,有可能“出手”幫台灣打認知戰,針對的目标是所謂的“大陸虛假消息”。

在軍事沖突目前不太可能爆發的情況下,認知戰已經成為“台海博弈”的最前線。

而谷歌、臉書等網際網路平台科技巨頭的加入,是否表明美國這些大企業很有可能放棄“中立”身份?

1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由于中國大陸試圖以資訊戰和認知戰擾亂島内群眾的心理,民進黨當局以強化事實查核等方法鞏固防線,而且還獲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支援”。

報道還聲稱,這種做法的成效,正逐漸受到美歐國家官員和網絡研究人員的關注。

在美國衆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一再警告于本月初竄訪台島後,解放軍采取了強大的反制措施,包括試射飛彈、啟動軍事演習、派遣戰鬥機飛越所謂“台海中線”等等。巨大的軍事實力差距,讓民進黨當局毫無辦法。

不過,民進黨當局卻在想盡辦法給自己臉上“貼金”。比如,民進黨當局稱,早在佩洛西專機降落前,他們就在防範北京“更隐密的攻擊”,也就是“以假消息散播恐懼、擾亂民心”。

似乎想顯示,在認知戰領域民進黨當局及相關部門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實際上,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在今年7月竄訪台島期間,和蔡英文的“紅人”——台“行政院政務委員”、“候任數字部長”唐鳳讨論了台北在認知戰中應對假消息的對策。埃斯珀傳回美國後表示,台灣做法“似乎非常有效,我們嘗試把學到的東西帶回來”。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台軍方聲稱,“8月稍早辨識出超過270例不實或誤導性内容,這屬于北京企圖以假消息打擊島内士氣、損害民進黨政府公信力的作為”。

民進黨方面稱,面對認知戰的假消息攻擊,島内第一道防線是一群非營利事實查核組織,它們運用多家科技公司開發的工具,“與島内政府機關緊密聯系,搶在假消息廣泛散播前辨識出來并加以駁斥”。

台媒舉了個例子,即佩洛西8月3日結束竄台行程後,當地的通訊軟體LINE使用者檢舉平台上流傳“大陸打算8日前全面從台島撤離相關人員”的資訊,因為這個動作帶有大陸即将武力攻台的意味。

而在LINE流傳的資訊看似是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主播播報内容,畫面下方打上“中國中央政府決定撤離在台的大陸同胞”字幕的截圖。一個事實查核組織通過對照查核央視畫面,認定這條資訊是虛假的。

實際上,在社交媒體釋出類似假消息為了博取關注的人,經常會出現。大陸方面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是,民進黨當局認為這是搞政治化操作的“抓手”,宣稱發文者很可能是“一名大陸女子”。

于是,這個假消息就被民進黨當局扣上了“大陸對台發動認知戰”的帽子。

更重要的是後續操作。

島内方面在确認這條是虛假消息後,通知LINE、谷歌和Facebook(臉書)在台島的辦公室。這些西方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随後采取措施,防止這條資訊在各自平台上繼續傳播。

這也被民進黨當局宣揚成,“西方網際網路平台企業與台灣方面成功聯手的案例”。

實際上,這些西方科技公司與台灣合作的是打擊虛假新聞,并非針對性地指向所謂“中國大陸發起的認知戰”。後面這半部分,都是民進黨方面有關部門強行給自己“加戲”。

谷歌确實近日宣布,已在台訓練逾110名官員、立法及競選團隊人員使用反向圖檔搜尋等對抗虛假消息的工具。谷歌旗下的慈善組織去年也捐贈100萬美元,資助台“事實查核中心”。

此外,過去3年,LINE公司也投入約500萬美元啟動“數字當責計劃”,包括以公用聊天機器人警示可疑内容、建立包含超過5萬篇查核檔案的資料庫。

2

為什麼民進黨當局用盡各種辦法,想要突出自己能應對“大陸發起的認知戰”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蔡英文已經把這個領域當作自己這幾年執政的“特殊政績”。

尤其是那位自稱“無性别也無黨派”的唐鳳,已經被蔡英文視為得力助手。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8月26日,“德國之聲”刊登了對唐鳳的專訪,這位台灣“數位政委”将于8月27日就任民進黨當局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部長”一職。唐鳳在接受“德國之聲”的專訪中稱,台灣在數位時代的最大挑戰就是“資訊通訊安全”。

對于唐鳳,大陸媒體對其稱呼,基本已經列出了他的性質,例如“台獨政客”或是“綠營網軍負責人”。我們熟知的台灣網軍1450,據稱就是唐鳳一手策劃和上司的。

而綠營媒體卻給唐鳳帶上了很多“光環”,比如“高智商”“天才IT大臣”等等,在接受“德國之聲”的采訪中,唐鳳還介紹了“台灣網軍”的情況。

唐鳳稱,台灣在中國大陸發起的資訊戰和認知戰的第一線,如何應對來自大陸的假資訊“成為數位發展部成立後的重點之一”。

而“資通電軍”(即台防務部門針對解放軍網絡威脅設立的“反制網軍”機關)确實是有需要的,因為面臨“混合戰”。唐鳳披露,相關預算是列編在台防務部門内。“數位發展部”與之沒有什麼關系,也沒有這樣的編制。

這顯然是不得不承認“台灣網軍”的存在,同時又否認與自己有什麼牽連。

在“德國之聲”的采訪中,有一個動向值得注意,那就是提到“從台灣到歐盟”,民主如何對抗“數位鐵幕”?這其實正是民進黨當局希望發揮更大作用的切入點。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唐鳳認為,資訊戰、認知戰大部分是心理戰,“激烈的戰場在大家的心裡”,確定不會“自己吓自己”,這是目前最關鍵的。

台“中研院”近日在牛津大學出版期刊《全球安全研究》刊登研究成果稱,認知戰的影響相當複雜,即便大腦不采信虛假的資訊,仍會增加大腦認知處理成本、形成負面沖擊,而對于公共事務缺乏足夠知識或興趣的年輕人,反而可能更依賴外部資訊而易受影響。

“中研院”學者稱,大陸對台認知戰的模式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

文章聲稱,“過去大陸經濟發展強勁時擅長用正面宣傳,包含提出多項誘因及促進兩岸交流的措施等吸引台灣群眾”;近年來已經逐漸轉為“負面情緒的動員”,例如用假新聞分化台群眾以及禁止台農産品輸入等,“都是一種對台警告與擾亂的認知作戰”。

“中研院”學者渲染稱,網絡已成大陸認知戰重要手段。其實,真正大搞認知戰的,恰恰是“台灣網軍”。

3

一手加強認知戰能力,另一手是民進黨當局列編創紀錄的防務預算,打算采購更多進攻性武器。

民進黨當局打着“在美國衆議長佩洛西通路後應對中國大陸空前軍事壓力”的借口,宣布為明年送出4151億元新台币的防衛預算,比2022年增加了近13%。

可這并非全部。

如果将打算用于采購新式戰機、提升海空戰力的1083億元新台币“采購特别預算”加在一起,明年的預算總額将高達5234億元新台币,比2022年大增近15%。

此外,台所謂“行政院”還列出629億新台币“特種基金預算”,但沒有說明這項特種基金的具體用途。

可見,民進黨當局增加的防衛經費力度非常大。

這些增加的經費,主要用來幹什麼呢?

用民進黨當局方面的話,“主要則偏重提高不對稱戰力,包括添置能打擊中國大陸深處的飛彈”。

看看,這不是發展進攻性武器是什麼?民進黨當局就是用“不對稱戰力”,來掩蓋“進攻性”。

一位台灣問題專家告訴“補壹刀”,台軍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從美國采購,另一種是不友善采購的,就以所謂“自主研發”的方式發展,但其實也是靠美國等國的私下技術幫助。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在發展遠距離打擊飛彈方面,台防務部門2021年就曾宣稱,台軍未來建軍目标重點為“遠端打擊”,将持續發展可大幅增程的空射飛彈。

據可公開查閱的資料顯示,台“中科院”研發且量産的雄風二E巡航飛彈是一款地對地巡航飛彈。2011年的射程公開說法為600公裡,并以3000公裡為目标增加射程距離,欲對中國大陸的東南地區目标造成威脅。

在采購武器方面,據路透社透露,有知情人士表示,拜登政府最快在9月份會公布新的一批對台軍售項目。

這次軍售重點在“維持台灣目前的軍事系統和履行現有訂單”,而非提供更有可能加劇兩岸緊張關系的軍事能力。“比較可能的是對台出售槍炮彈藥,而非隻是武器”,該消息人士稱:“若發生對台封禁,台灣會需要更多軍需品和彈藥。”

此前,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稱,美國對台軍售将旨在滿足台灣所面臨的、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自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準許了總價值超過180億美元對台軍售,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前總統特朗普執政時期完成的。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告訴“補壹刀”,逐漸放寬進攻性武器的轉移,成為美國對台軍售政策的新特點。特朗普任内11次對台軍售,其中超越“與台灣關系法”關于美國對台提供防禦性武器限定的包括:

價值80億美元的66架F-16V型戰鬥機,價值10億美元的135枚AGM-84H/K SLAM-ER空對地飛彈(增程型、視距外的空射攻陸飛彈,射程可達250—300公裡),射程逾250公裡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價值23.7億美元的100套“岸基魚叉飛彈系統”等。

2016年5月蔡英文執政後提出“防務自主與産業發展”,将防務産業作為六大核心戰略産業之一,對于其中制造潛艇所需裝備和技術的“紅區”部分(包括聲呐系統和戰鬥系統,無法自制必須通過外購取得)。

補壹刀:台海最激烈的戰場,在這裡?

2018年4月美國務院核發對台出售潛艇制造技術的營銷許可證,允許美軍工企業向台提供相關敏感技術。特朗普時期,台空軍向美尋購AGM-158聯合防區外空地飛彈,裝備在F-16戰鬥機上,号稱“可精确打擊大陸方面指揮、控制、防空系統等高價值軍事目标”,具有明顯進攻性。

在這次解放軍“封島”大規模軍演後,台軍正重新評估武器采購需求,并希望取得更多大型武器,包括戰艦、戰鬥機,“以對抗解放軍可能的封鎖戰”。

美國過去認為台軍應優先考慮廉價、小型和機動性高的武器,例如抵抗解放軍行動時至關重要的“毒刺”防空飛彈等。但台方現在表示,現在該戰略可能需要調整。

由于解放軍如今經常派出大型艦艇逼近或越過所謂“海峽中線”,同時還派出艦艇徘徊在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東西側,并在台灣和日本與那國島之間保持定期軍事存在。是以台方官員稱,“為了反擊這些500噸級以上的船隻,中型和大型軍艦确實是必要的。”

今年起,拜登政府拒絕了民進黨當局對大型、昂貴武器系統的要求,并認為這些武器在阻止解放軍攻台上缺乏效率。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專家葛來儀認為,美國政府的首要任務,似乎是確定向台傳遞先前大量積壓的武器銷售請求。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