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非洲一共存在着多達 54 個國家,絕大多數的非洲國家都屬于第三世界國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區,在經濟及政治發展上長期屬于世界後列。但若是提到位于非洲大陸上的強國,不少人腦海中第一個出現的國家卻恰恰位于非洲最南端,那就是有着彩虹之國美譽的南非共和國。
南非是非洲為數不多經濟基礎良好的國家,與埃及和奈吉利亞并列為非洲前三大經濟體。雖然近年來在 GDP 方面已不及前兩者居為非洲第三經濟大國,但鑒于南非人口遠不及埃及及耐吉利亞,若以整體經濟實力看待,南非仍是目前非洲大陸上經濟最強勢的國家。雖然如此,根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南非在擁有較高經濟發展的同時,卻也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國内 10% 的人口掌控着全國八成的土地與财富,過大的貧富差距也導緻了南非治安狀況堪憂,更從一度逼近發達國家的經濟退化至開發中國家的水準。此外,回顧南非上世紀的種種政治及曆史,除了失衡的财富配置設定外,境内更發生了不少至今仍被銘記的曆史事件。例如曾是非洲唯一有白人統治的國家、惡名昭彰的種族隔離政策傳奇的南非國父革命家曼德拉總統,以及極具争議性的由黑白政權更疊所導緻的國家發展停滞等等.
南非共和國坐落于非洲最南端,國土面積超過 122 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 24 名。由東至西分别與史瓦蒂尼、莫三鼻克、辛巴威、波紮納以及那密比亞接壤。國土東部還擁有非洲唯一的國中國賴索托。南非全國生活着約 6014 萬的人口,其中境内的白人印裔及有色人種比例處于非洲國家之最,擁有全非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以及非洲乃至全球最豐富的礦産資源,無論在科研、工業及制造業上的基礎都位居非洲前列,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并列為金磚五國。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位于普勒托利亞,立法首都設立在開普敦,司法首都則在布隆泉。全國内最大城市名為約翰尼斯堡,除了是南非的經濟與文化中心外,也是非洲為數不多的大型都市。打從數個世紀以前,由于歐亞的陸路貿易通道被奧斯曼帝國占據,位于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尚未開通。扼守歐亞海上貿易據點的南非就已經是非洲多元種族及文化的聚居地。
1487 年,葡萄牙探險家巴爾托洛梅首次登陸非洲最南端指南非迅速成為歐洲通往亞洲的海陸必經之地。随着葡萄牙人在非洲的探索及貿易而逐漸興盛,在随後的數個世紀内分别被葡萄牙、荷蘭及英國殖民,大量來自歐洲的白人踏上這塊原始土地。現如今南非為數不多的白人布爾人正是中世紀荷蘭及法國移民的後裔。自此,有色人種開始在南非發展起來,當地的黑人土著則逐漸從地主淪為廉價勞動力,催生了南非最初的種族不公平制度。
到了 19 世紀中後期,随着金伯利及約翰尼斯堡分别發現儲量驚人的鑽石與金礦後,南非一躍成為了全世界礦産最豐富的地區。在加速了經濟成長與移民數量的同時,白人掌權者透過加大對土著的控制力度,對南非各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巧取豪奪,加深了南非黑白種族間的不平等制度。
到了 20 世紀,美國成為了新一代的全球霸主。稱霸世界長達數百年的英國對海外疆域已新于立處,旗下殖民地紛紛獨立,同為殖民地之一的南非于 1910 年成立南非聯邦,1934年脫離英國殖民。絕佳的地理位置及數百年的貿易史讓南非坐擁良好的貿易基礎,境内礦産資源傲視全球,黃金與鑽石的儲量位居雙世界第一,更在英國殖民下擁有非洲最好的工業和服務業基礎,使南非打從獨立後就成為了非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雖然如此,以黑人為主體民族的南非在獨立後仍無法擺脫白人在政治與經濟上的控制。 1948 年恰逢二戰結束,由白人上司的國民黨在大選中勝出,加強了歐洲殖民統治下的種族隔離制度,将國内民族分為白人、有色人、印度人及黑人四大種族,為不同種族制定各自的權利與限制,讓當時僅占了南非兩成人口的白人,卻在各領域控制了以黑人為主的其他民族,享有可與西方國家相匹敵的生活水準。而黑人無論在所得、教育、醫療、住房及其他公共服務等方面都處于不利地位,收入不到白人的1/10,隻有 2% 的黑人能達到高中學曆。
1960 年代開始,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變得愈加嚴苛,出台近代史上最大型的驅離行動,将超過 1000 萬名黑人驅離家園,破遷至僅占南非國土 12% 美其名為黑人家園的巴圖斯坦地區,并計劃将這些地區逐漸逐出南非政府,甚至廢除了非白人的政治權利,剝奪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将黑人的人權限制在所屬的巴圖斯坦内。而其中被作為巴圖斯坦的南非地區如川斯凱、波布納溫達及希斯凱等,在種族隔離期間更已成為了名目上的獨立國家。
然而曆史的浪潮總會誕生,天選之人打破枷鎖。納爾遜曼德拉出生于南非黑人部落,父親是黑人大酋長的進階助手,在種族隔離制度出台後,放棄了唾手可得的部落權力,選擇幫助全南飛的黑人為種族平權做抗争,帶領非洲人國民大會反抗白人政府,1962年被南非當局判處終身監禁,卻喚醒了南非乃至全球黑人同胞渴望平權的決心,也讓南非的種族議題逐漸受到全球範圍的關注。
在嚴苛的種族隔離制度下,盡管一些國家開始抵制南非政府及商業,借此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南非卻在實行種族隔離的前後出現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迹,國内經濟實作了長達 40 年的高速成長,于 1960 年代,更可與當時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日本相匹敵,被外界稱為非洲經濟巨人,更是非洲唯一成功開發核武的國家。直到 1980 年代,外界對南非的抵制行動擴充至國際規模,南非經濟才真正受到影響,為随後種族隔離的撤銷及政權的更疊拉開帷幕。
1990 年,在迫于國際制裁、經濟受挫及國内反種族歧視聲浪的多重壓力下,為了改善南非與世界的關系,政府當局在同一年内做出了多項曆史性決定,包括宣布解除對在野組織的禁令,摧毀自身核武同義西南非,也就是現今的那密比亞,從南非獨立以及釋放被囚禁長達 27 年的曼德拉邁出了摒棄其勢的第一步。
1993 年,時任白人國家總統戴克拉克與曼德拉就政策的過渡進行談判。 1994 年 4 月舉行首次不分種族的選舉,由曼德拉上司的非國大以壓倒性多數獲勝,曼德拉成功當選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自此,南非黑白政權更疊,由主體民族所上司的非國大一直執政至今。
曼德拉上任後,除了采取推行種族和解的軟着陸外,也出台了一系列用于幫助黑人族群的經濟振興法案。例如黑人在白人公司強制性占有股權,任何公司機構必須聘請 1/4 的黑人員工以及銀行貸款必須保留一半的份額給黑人企業等等一衆方案在提升了黑人就業前景的同時,卻無暇顧及先前因種族隔離而缺少了教育級管理經驗的黑人,在就業初期上難以勝任智力密集型崗位,加上大量白人因害怕被報複而逃離,南非,當中不乏一些撐起南非經濟的高學曆人才,造成了南非各大經濟領域面臨衰退,國家管理混亂。伴随着大量因隔離解除而重獲自由的貧困階層,間接加劇了南非的犯罪率。
伴随着國内艾滋病的肆虐,南非人類發展指數在 20 世紀末一度面臨下滑,在經濟層面上也從高收入國家退居為開發中國家水準。時至今日,通過基尼系數等因素綜合比較,南非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在參與統計的 164 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第一。不少人把南非的經濟現況追究于後上台的黑人政權。但若回顧南非在 1970 年代的經濟起飛,極大程度得益于國内發達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豐富的礦産資源。而恰逢 20 世紀 80 年代金價暴跌和萎靡,南非的主要創彙管道和支柱産業在政權更疊前就已遭重創。加上國際社會對于南非嚴厲的經濟制裁以及石油禁運,讓在經濟上極度依賴西方資本的南非,國内經濟在解放前的動蕩中就已處于下滑趨勢。
此外,盡管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已近 30 年,在種族配置設定對教育和勞動力市場的巨大影響下,種族隔離制度的殘餘仍是造成現今南非社會不平等的關鍵因素。例如國内仍然存在的性别及土地配置設定不均等問題,導緻了南非的貧富差距一直無法得到改善。資料顯示,南非女性的平均收入要比同等男性低了足足30%。
而在農業用地方面,雖然現如今南非白人比例呈下降趨勢,高達七成的土地依舊屬于白人階層,作為主體民族的黑人仍無法完全主導南非龐大的自然資源及财富。反觀在曼德拉執政期間,南非經濟封鎖被解除,外資重新被引入。在社會方面,70%的黑人社群得以接通水電,黑人兒童入學率由 10% 提升至100%。國内建立了讓全南非人民共享的公共醫療服務,為國家在後十年由降低礦産依賴的經濟複蘇打下了重要基礎。而最重要的是南非政權的更疊向全世界受壓迫的民族诠釋了何謂種族平權。
雖然在一部分人看來,由黑人掌權的南非在國家發展上遠不如 20 世紀的白人時代。現如今南非白人的收入及财富占比也仍是黑人的數倍之多。但若以社會角度看待種族的平權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本就存在着一定的沖突,科技教育的沉澱也需要時間的積累。而曼德拉在帶領南非邁向自由所作出的努力,使南非政治制度的巨變得以透過和平的方式實作,讓南非在經曆了非洲乃至全世界最嚴峻的種族議題的同時,卻是非洲少數從未發生政變的國家。與一衆戰亂、A錢腐敗的非洲國家相比,曼德拉完成了民族和解後,也沒有貪戀權位。正如曼德拉的自我評價,希望我的墓碑上能寫上埋葬在這裡的是,已經盡了自己職責的人既沒有讓南非成為血海,也沒有讓平權運動失敗。除此之外,我别無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