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沈陽8月25日電 題: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專訪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

中新社記者 韓宏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東北亞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它揭示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連綿不斷和多元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展現了世界文化發展的融合與交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曆史意義。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發揮了什麼作用?與中原仰韶文化有何關系?與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聯系?

近日,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紅山文化第一人”的郭大順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進行學理闡釋。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中華文明從黃河孕育出來,傳播到華夏各地。而紅山文化的發現,是中華文明多元起源的證據。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郭大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規模宏大,是一個具有都邑規格的超中心遺址。積石冢設有中心大墓,反映以“一人獨尊”為主的社會等級結構已經形成。玉雕龍、鳳、龜、勾雲形玉器等通神工具既高度抽象又十分規範,說明紅山文化已進入古國時期,是中華5000年文明起源的實證。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2020年10月,參觀者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上參觀碧玉C形龍。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按照以往史學觀點,中國文明史隻能從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把這一源頭追溯到5000年前。多年來形成的一個觀念是,中原地區古文化發展水準最高,文明起源當然也最早。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和遼河文明的提出,證明中國文明起源并不是一個中心,而是多中心,包括遼河流域在内的燕山南北長城地帶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還反映了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點。美籍華人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從東西方比較來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是以溝通天地神人即與自然和諧共存取得公權力為主進入文明社會的“連續性文明”,和西方以發展技術、貿易為主進入文明社會的“突破性文明”有很大差別。從世界範圍看,東方文明具有“一般性法則”,西方文明倒是個“例外”。紅山文化“壇廟冢”和龍鳳等玉器是成套的,在建築布局上有規範化進而制度化的規律可循,《禮記》有雲:“禮有五經,莫重于祭”,說明紅山文化與禮制的起源有密切關系,是中國文明起源時期道路與特點的典型代表。

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還表現出強大的傳承力。壇廟冢,壇體起三層的圜丘,有點類似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是“海内孤本”,女神頭像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從紅山文化對後世文化影響來看,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這棵大樹根系裡的直根系。

紅山文化壇廟冢和玉龍鳳等的出現,有當地上萬年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又同中原仰韶文化和西部草原文化交流有着密切關系,是多元文化交彙的成果。

中新社記者: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何種關系?紅山文化如何展現5000年前中國南北文化交流?

郭大順:梁思永、裴文中等老一輩學者很早就意識到南北交彙是紅山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這一點,在牛河梁遺址得到進一步證明。

紅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具有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共有特征的夾砂灰褐陶、裝飾壓印紋(多“之”字形)或刻劃紋的筒形陶罐,一種是受中原仰韶文化影響的彩陶和泥質紅陶。它們在紅山文化共存,有時甚至共見于同一件器物上,既泾渭分明又融為一體。特别是祭祀用的陶器大都是泥質紅陶或彩陶器,視外來因素為神聖,表現出紅山文化對外來文化有極大的容納度。是以,南北交彙既是紅山文化在5000年前進入文明社會的動力,也為奠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基礎作出貢獻。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2020年10月,參觀者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除了紅山文化,山東的大汶口文化、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等也都與中原文化互相交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南北文化在互相交融中共同跨入文明社會。

中新社記者:西方學者為何關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與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聯系?

郭大順:多年來紅山文化一直受到西方學者關注,1989年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講授中國考古學的老師汪濤來牛河梁,提到應從世界史的角度研究紅山文化;《美國地理雜志》以“中國女神的微笑”為題,刊登過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的照片;劍橋大學學者編寫的“世界百項考古”遠東地區6項中的“玉器”和“雕像”兩項都将紅山文化作為重點内容。

從時間上看,紅山文化明确年代在五、六千年前,與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古文明在時間上相近;當時可能有東西交流,紅山文化的彩陶中,有一種呈棋盤格式分布的等腰和直角三角紋、菱格紋及曲折線等幾何形圖案,這種風格的圖案不見于仰韶文化,而在西亞一帶常見;西方人體雕像發達,紅山文化的人體雕像也發展到較高水準,同西方古文明有相近之處。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内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境内興隆溝遺址出土的敖漢陶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紅山文化向西可能和中西亞有關系,東邊對東北亞包括日本、北韓等都有影響。紅山文化時期整個東北亞自然環境屬森林草原區,經濟生活以漁獵采集為主,遼西一帶處于東北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和西部歐亞大陸草原遊牧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并以此聯系着廣大東北亞地區;還同環太平洋一帶南北海上交流有關,史前時期從近萬年到5000年前,以東北和遼西地區為起點的“玦文化圈”和紅山文化玉器,向南延伸的地域很廣。

從考古學角度來看,東西方文明起源道路雖然有差别,但又有很多共通之處,如發展階段相近,不孤立而互相聯系,充分展現文明互鑒,最終走向世界大同。

中新社記者:目前對紅山文化的研究有哪些未解之謎?對考古人有哪些寄語?

郭大順:紅山文化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有很多謎團待解。關于紅山文化的人種,從女神頭像看,紅山人和現代人很像,推斷可能是蒙古人種,但究竟和現代人之間的關系密切到什麼程度,需要做更多體質人類學測試工作,如DNA,因為當地土壤是堿性的,墓葬中人骨儲存得比較好,有條件做這方面工作。關于自然環境,紅山文化如此發達的文明程度,按說其經濟基礎應該是農業,但卻以采集漁獵為主,有農作物栽培,但不是主要的。需要對紅山文化時期的自然環境、當時的經濟生活進行大量标本測試,建立資料庫,才更好判斷。關于玉器,紅山文化的玉器如何做出來,怎樣實作那樣的精美度,有何深度的思維觀念在指導,玉料來源、玉作坊在哪裡。關于陶器,女神廟發現一件彩陶祭器,壁厚1.5厘米到2厘米,質地非常堅硬,火候非常高,這件器物複原後底徑和高度估計都在1.5米左右,如何制成這麼大的器物,陶作坊在哪裡。關于墓葬,現在發現的墓葬屬于紅山文化晚期的居多,比較早的墓葬有線索需要進行整體揭露;牛河梁是一個大的遺址群,不同遺址間的布局關系如何也仍需要作進一步的勘測和論證。

希望新一代考古人在做項目課題研究時,要繼承前輩們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重視學科史,将每一段曆史梳理清晰,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前進。(完)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郭大順:紅山文化如何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

郭大順,1938年生,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遼甯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遼甯省文物保護專家組組長、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從事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考古研究。主持東山嘴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和前期規劃保護。著有《追尋五帝》《龍出遼河源》《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與幽燕文明》《彙聚與傳遞-郭大順考古文集》等專著及論文200餘篇。學術成果收入由錢偉長總主編的《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考古學卷(科學出版社,2015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