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範圍的野豬一共有8屬22種,遍布歐中、亞洲和非洲。野豬周身呈棕褐色或者黑色,前腿長,後腿短,體型較大,四肢短而有力。公豬長有尖利的獠牙,長度可達20厘米。它們發威的時候會豎起粗硬的鬃毛,展現出強大的攻擊力。
2007年5月,美國亞拉巴馬一位11歲的少年賈米森斯通和父親以及兩名向導,一起在亞拉巴馬州東部狩獵。突然,一頭體型龐大的野豬出現在賈米森的視野裡,賈米森掏出手槍朝着野豬連續射擊的8槍,被打傷的野豬瘋狂逃竄。
賈米森一行人追逐了三個小時後,在樹林裡發現了這頭野豬的屍體。據報道,11歲的賈米森射殺的這頭野豬,體重竟然足足有528公斤,堪稱“野豬王”。
野豬在大陸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在美國卻泛濫成災,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由于當地氣候适宜,以及缺乏天敵,使得美國野豬數量已經超過了600萬頭,每年對當地造成的損失高達15億美元。
其實美國并非野豬的原産地,而是由家豬放生後野化形成的。歐洲殖民者和探險家将家豬帶到了北美,他們把家豬進行散養,有些家豬就逃到了野外。這些家豬很快适應了當地的環境,并逐漸開始野化,長出了獠牙,身體前後比例也發生了變化。
那麼家豬放歸野外後為什麼會長出獠牙?它們的肉質還有家豬那麼好吃嗎?野豬與家豬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些相關的話題。
1、野豬與家豬有何不同
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馴化時間大約在距今11000年前,時至今日,家豬雖然已經是野豬的一個亞種,但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
首先是體色上的差別:野豬幼崽顔色偏淡,身上有多條縱向條紋,幾個月後會慢慢消失。成年野豬全身以黑褐色毛發為主,這讓它們躲藏在山林中不易被發現。而家豬全身的毛發以白色為主,并露出粉色的皮膚。
其次是牙齒的不同:野豬長着吓人的獠牙,尤其是雄性野豬,獠牙通常會外露,這其實是它們的犬齒,可以不斷生長。而家豬很少能看到它們的獠牙,這是因為在它們出生後不久,人們就已經将其拔掉了。
再次是身體比例不同:野豬身體的前半部分非常粗壯強大,頭部占比較大。這跟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關,野豬需要挖洞,用頭部撞擊敵人,是以身體前段較粗,後半部分較細。
而家豬大量的脂肪集中在腰部和臀部,它們不需要強壯的前半身對抗敵人,是以家豬整體體型演變為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加粗壯。
2、家豬野放後為什麼會長出獠牙?
野豬的獠牙其實是指它的兩對上下犬齒,雄性野豬的犬齒可以終生生長,長度可達20厘米,并且至少有3厘米犬齒會長期外露,而雌性的犬齒相對較短,一般不會外露。
對野豬而言,獠牙是一種攻擊性的武器,雄性野豬在繁殖期會通過獠牙決鬥,雌性野豬在遇到危險也會用獠牙來撕咬對方。
在生活中,人們幾乎看不到家豬會長出獠牙,但如果将家豬放到野外,家豬經過一段時間的适應之後,竟然能長出瘆人的獠牙,甚至“野化”成了野豬,這是為什麼?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實由野豬馴化而來的家豬,并非沒有獠牙,隻不過它們的獠牙沒機會長出來。家豬經常拱來拱去,人們為了防止它們互相打鬥或者拱壞東西,通常在家豬出生後不久就将其犬齒拔掉了。家豬的犬齒雖然能不斷生長,但拔掉後不能再生。
為了保證肉質鮮美,除了種豬外的大部分公豬在幼年的時候都會被去勢,而公豬一旦被去勢,獠牙生長的速度就非常緩慢。
遼甯老人徐長金曾養過一頭公豬,養了18年,豬的體重達到了900公斤,這頭公豬就長有14厘米長的獠牙,可見家豬是有獠牙的。
另外,野豬的獠牙通常在1歲成年之後,才開始逐漸生長外露,但是家豬通常在3~4個月大的時候就出欄上市了,就算是以前農村家養的豬也大都在年底屠宰,是以大部分家豬還有等到長出獠牙,就已經被端上餐桌了。
家豬在豬圈裡的時候,不用擔心食物來源問題,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不需要與環境對抗。但在野外,豬需要自己找吃的,需要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放野的家豬要面對的環境與野豬無異,那麼為了活下去,家豬的野性會被激發。
不僅如此,在野外的家豬生活方式也會改變,它們會本能地尋找同類,并逐漸恢複群體性的生活方式,進而提升自己在野外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生活方式的改變還會讓豬的身體素質發生變化,身體的前半段會越來越粗壯,體形與野豬也會越來越相似,家豬的特點會逐漸消失。
是以說,當然了,這些變化的前提是放歸野外的這頭家豬,沒有被拔除過獠牙或者去過勢。
3、野化後的家豬肉質會改變嗎?
豬肉是人們生活中主要的肉類來源之一,味道鮮美,口感嫩滑,這主要是因為家豬的脂肪含量較高,而且肉質纖維也比較細。
但如果家豬放過野外,生活一段時間逐漸“野化”之後,其肉質就沒那麼好吃了。野外的豬活動量大,每天都要長途跋涉尋找食物,這會讓它們的脂肪含量降低,肌肉纖維也會變粗,那麼“野豬肉”就又老又柴,吃起來比較硬。
不僅如此,由于豬是雜食性動物,放歸野外的家豬為了生存什麼都吃,有時候連腐肉都不放過。這導緻“野豬”肉不僅具有很大的腥膻味,還含有很多有害物質,口感也比較差。
你可能會說,既然肉質這麼差,那為什麼還有人吃野豬肉呢?事實上,野豬肉真的算不上好吃,腥膻味特别重,至于為什麼還有人吃野豬肉,恐怕他們僅僅是為了吃“野味”而吃吧,會顯得很有面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大陸現在野豬的數量有所增加,有些地區甚至呈泛濫之勢,對當地農業造成破壞。但野豬仍然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能随意獵殺,隻能在相關部門的允許下,對野豬的數量進行控制。
4、家豬與野豬是否存在生殖隔離?
生殖隔離是自然界中不同物種間存在的隔離機制,兩個不同的物種無法生育後代,或者産下不具備生育能力的後代,比如馬和驢雜交可以生騾子,但是騾子不具備生育能力。
那麼家豬和野豬是否存在生殖隔離呢?答案是否定的。家豬是1.1萬年前由野豬馴化而來,兩者的基因非常相似,也正是因為如此,家豬在生物學分類上是野豬的一個亞種。
是以,家豬被放歸到野外之後,在逐漸“野化”的過程中,它們可能會跟真正的野豬進行繁衍,這會加快家豬的野化速度。
有人可能會提到染色體數量的問題,因為在世界範圍内,27個野豬亞種間的染色體數量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日本野豬的染色體數量為38條,歐洲野豬的染色體數量為36條,而家豬的染色體數量是38條。
那麼不同染色體數量的野豬和家豬,能否繁殖後代呢?答案還是肯定的,因為決定生殖隔離的主要因素是基因相似度,與染色體數量無關。
也就是說擁有36條染色體的野豬與擁有38條染色體的家豬,兩者不存在生殖隔離,可以繁殖後代,這取決于家豬與野豬基因的相似度。隻不過生育的幼崽會多出一條來自家豬的染色體,無法與野豬的染色體正常配對。
5、結束語
被放歸到野外的家豬,為了适應野外惡劣的環境,會逐漸朝着野豬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發展,家豬會逐漸野化。而家豬口中的犬齒,也會因為沒有人工幹預,而逐漸長出野豬那樣的獠牙。
家豬的性情會越來越兇猛,身體結構也會有所變化,逐漸具備野豬一樣的戰鬥能力,這些變化都是為了自己能更好地适應野外環境。
關于這個話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