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法”下蠱記

《甄嬛傳》中有兩樣東西是“大橘貓”皇上的心頭好:一樣是純元皇後的“驚鴻舞”,一樣是安陵容的“鵝梨帳中香”。

舞是好舞,香是好香,但讓它們封神的還是講故事的手法:都是曾經失傳的“古方”被用心複原。

誰也不知道,安妹妹好手段,是不是诓了皇上,但吃這一套的人可真不少。

古法紅糖、古法枇杷膏、古法酸豆角、古法艾灸……近年來,消費領域“萬物皆可古法”,吃穿用度、保健美容,但凡帶個“古”字,這生意就能好做一點。尤其是紅糖、醬油一類的商品,不加個“古法”,自己都覺得自己不進階。

這股好古之風到底是從什麼時候刮起來的呢?古法的東西,當真就更好更安全更進階?

怎麼個“古法”?

古法是個暧昧的概念。

籠統地了解,即差別于現代工業技術的技藝和方法。但至于有多古,秦漢唐宋還是明清,抑或隻到民國,那就一半靠考證,一半靠瞎編了。

筆者曾見過微商售賣的三無洗發産品,上來就說源自于“神農古法”。好家夥,古倒是夠古了,但神農氏本就是無确切文字記載的神話人物,幾代曆史學家窮其一生也考證不出他的确切紀年,“古法”商品連他怎麼洗頭的妙方都知道了,神農給托夢的?

還有一些“古法”稍微負責一點,至少懂得去古書裡找一來源,《千金方》、《本草綱目》、《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是主要參考書目,但也隻是拿來作噱頭,反正消費者也不會較真到為百十來塊的東西去查書。

第三類“古法”,則确實是有據可依,譬如紅糖、醬油等日常用品的制作,都留有翔實的制作流程,譬如古法紅糖講究“三篩三洗四濾八熬”十八道;古法醬油,則需要制曲、發酵、日曬夜露等過程,大家熟悉的廣告詞“曬足180天”便是其中一個環節。

一些地區古法紅糖、古法醬油等傳統制作工藝,也被列入當地以及省級、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這類古法,至少有據可查,不算離譜。

現代焦慮,“古法”治愈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春風吹滿地,城中時髦男女流行穿的确良襯衫、塑膠涼鞋,才四十來年,風向就大轉,以前人們怕洋不起來,現在又怕土不到位。

“古法”紮染的草木色短袖,一件賣到上千;一瓶古法釀制的醬油,七八十塊。這種轉變,不可一概而論,背後成因也很複雜。

一方面是自信心的提升。人們對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和技藝,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于傳統的、民族的東西,更加自信和認同。

更重要的,尋古,源于對工業品的膩煩。過剩的添加劑,毫無情感的流水線,千篇一律的産品……工業意味着效率和标準化,但無法滿足人們對個性和原生态的追求。

在經濟、工業、科技都飛速發展,且城市文明快速擴張的今天,人們被精細的KPI、快速運轉的機器追着跑,也被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喧嚣熙攘的街道馬路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在“古法”的農耕世界裡,時間悠然緩慢,一切都離城市和工業很遠。農人和匠人們,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用汗水和雙手精耕細作,将一粒粒小小的種子,培育為豐碩的果實。

近幾年,許多部落客通過拍攝短視訊,将制作古方紅糖、古法醬油、古法秋梨膏等傳統工藝生動鮮活地展示在觀衆面前,這類慢節奏、田園風的視訊内容也無形中“療愈”了許多人。

“古法”下蠱記

例如,在某期介紹“古法橘釀葛根粉”的視訊中,部落客從采摘、晾曬青橘,到挖采、清洗、捶打葛根,到最後制成橘釀葛根粉,前後耗時整整四個月。還有一些視訊甚至從種植原材料開始,時間跨度超過一年。

說白了,“古法”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古,意味着時間的沉澱、制作的精細、品味的獨特、與自然的親近。

“古法”下蠱記

古法商品,也正是抓住了這樣一個傳統文化和國潮興起的風口,在人們興頭正盛之時,投其所好。商家将“古法”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賦予其充滿曆史底蘊、民族文化的感性賣點。

好古可以,别“泥古”

既抓住了傳統文化興起的風口,又瞄準了現代焦慮的痛點,難怪“古法商品”成為消費市場的寵兒,讓不少人心甘情願為之買單。但剝開其華麗的外衣,古法的東西,真的就更好、更值得嗎?

古法不等于手工

許多人會認為,古法商品都是純手工制作的,是以願意為高昂的人工成本買單,但事實并非如此。

以紅糖為例,許多打着古法标簽的産品,仔細閱讀其産品詳情介紹,或是觀看産品宣傳,就會發現許多“古法紅糖”其實是借鑒了傳統的制作流程,在某些環節輔以人工幫助,實際上也是通過工業化方式生産出來的。

還有一些産品,基本上隻是采用了傳統的配方,生産中幾乎沒有人工介入。

“古法”下蠱記

在2019年,某茶葉品牌推出“大師茶”系列,召集了6大茶類的8位制茶大師打造茶葉産品,在宣傳中使用了“**茶,大師作”“ 非遺傳承人名家大師制茶”等口号。

有許多消費者為此提出質疑,并根據其産品銷量粗略計算了一下,“假設全年無休,平均下來,一個大師每天炒出220斤淨茶”,也有人指出“頂尖的茶娘一天才炒40斤”,更有人發出了“貼心的”問候:“你們家大師累不累?”

之後該品牌釋出聲明稱,“‘大師作’指的是代表大師技藝的作品,并非大師手工去炒茶”,大師主要與品牌“共同制定茶葉産品标準”“把關采摘和生産過程”,而炒茶等工作,則“逐漸交給現代化的制茶裝置去解決”。

誠然,保留傳統工藝和配方中精華的部分,用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代替重複、繁重的人工勞動,既能傳承古方古藝,也更好地保證品質和标準。

既然大多數人工勞作已被機器所替代,那麼“古法商品”在宣傳時,也不應該打“手工制作”的旗号和噱頭,販賣着農業社會精耕細作的情懷,擡高商品價格,銷售的卻是工業流水線下的産品。

古法不一定更純

許多偏愛“古法商品”的人會覺得,工業生産的東西“不純粹”“不正宗”“不是那味兒”,而通過“古法”技藝生産出來的,才“對味兒”。

而“正宗”“純”“正品”“原汁原味”“香濃”也确實是許多古法商品宣傳中出現的高頻關鍵詞,甚至有商家直接把購物平台上的商品名設定為“我覺得還是自己熬的枇杷膏夠正”。

“古法”下蠱記

而事實上,随着國家市場監督力度的提升,具備相關正規資質的工業化産品,其品質基本都能得到保障。

例如針對“古法”系列的熱門商品——藕粉,國家從2011年6月就開始實施相應的國家标準(标準号:GB/T 25733-2010),并明确規定,“純藕粉”是僅以成熟蓮藕為原料加工制成的藕澱粉産品,且是“不經過任何化學方法處理,也不改變澱粉内在實體和化學特性而生産的原澱粉“;而速溶藕粉、調制藕粉中,純藕粉用量須大于50%。

是以,與其關注到底是不是古法制作,倒不如認真看一看産品的成分表或配料表,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挑選适合的商品。

莫盲信洋、莫癡迷古,盡量降低情緒性購買,誰的“蠱”都不吃!

來源: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