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作者:君和創新

鐘嘉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

中國觀鳥組織聯合行動平台 榮譽理事長

人民日報海外版進階編輯

觀鳥,就是不打擾的觀察與辨識野生鳥類,了解它們,記錄它們。跟鳥兒同步,一年四季,雨也好,風也罷,高溫也好,嚴寒也罷,鳥們都有智慧去應對。觀察的本身,就會讓我們走進真正的自然。

演講實錄:

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普通人,去獲得發現的成就感?去觀鳥吧!

觀鳥其實就是去觀察辨識野生的鳥類,了解它們,然後記錄它們。很有點像收藏,就是一種一種地增加自己見過的野鳥,見得越多就越有成就感。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中國是一個有千百年的養鳥、吃鳥、逮鳥、捕鳥的習俗,是以野生鳥類在中國的命運,曾經特别糟糕,相當的悲慘。但是從1996年起,中國慢慢就有一個觀鳥愛好者的群體。有人說我們是“愛鳥人”,其實說到底還是“觀鳥人”更準确,這是要跟養鳥的人相差別。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如果你在公園或者什麼地方,看到一大群人拿着長焦相機,我們說的那個“大炮”,然後圍着在拍一個什麼鳥,那個不是觀鳥。觀鳥愛好者也拿相機,也有長焦鏡頭,但是這種“人工的”誘拍,或者剪樹枝去圍着拍一隻鳥,他隻是顧他那個片子是不是拍得漂亮,而我們這些人也拍照,其實是為了了解鳥類,然後記錄鳥類,而且通過鳥類了解自然。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中國現在有多少人看鳥?四年前我們做了一個“鳥人本底調查”,我們自嘲是“鳥人”。個人問卷的标題就是:你是那個萬裡挑一的中國鳥人嗎?當時我們得到的數字大概就是14萬,咱們中國14億人口,14萬人就是萬裡挑一。但在1998年的時候,中國大陸隻有幾十個人看鳥,就分散在廣州,北京,這樣幾個大城市。

有一句話叫:改變,從觀鳥開始。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先說小孩看鳥,從他一開始看鳥,就變得獨立性很強,家長就會非常驚歎這孩子的變化,非常耐心地去觀察鳥,然後自己去查找資料翻圖鑒,綜合分析這個鳥是怎麼回事,那個鳥是怎麼回事,包括畫畫、作文,都有了新的創意,和大大的進步,而且他其它功課也都不落下,身體還都好了,因為老往野外跑,是以幾乎是孩子把家長都給拉下水。

很多年前,我剛剛開始看鳥,我帶我兒子一塊在北京香山。一個特别小的小水窪,我和兒子就遭遇了一場“飲水大戰”。那是一個冬日的中午,大概有七八種鳥來喝水,但是它們不是聚在一起在水坑前喝水,都不大的小鳥,大的二十厘米,小的就是幾厘米,而是有的特别霸道,有的就隻能等着。有隻鳥剛要下去喝水,“hua”前頭一隻鳥,“shua”沖下去,把它給攆走,整個過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非常嚴格的先來後到,我先來的,我站在那兒,我先視察,你想來喝嗎?不行,我先來的,“shua”下去把你攆走,然後我喝,我喝急了,我還得歇會,我歇的時候你又來,不行,我又把你轟走,最後等我喝飽了,我站那看着,你們喝吧,挨個兒喝。第二個喝的時候,第三個想搶先,不行,把你又轟走,第二個喝完了,第三個才喝,絕對講秩序。後來我兒子寫了一篇作文,結果他們老師大為稱贊,哇,這麼好的故事。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香港觀鳥會的前任會長林超英先生,就有這樣的一個概述,他說:多年以來,觀鳥為我帶來了無限的喜悅,因為觀鳥,我親近了自然,拓展了眼界,多交了朋友,也學習了開放心懷,接受本來如是的世界。

啥叫“親近自然”呢?我們說:風和日麗的時候去郊遊?那不是。像我們觀鳥人,刮台風了,來寒流了,别的人都說天氣太壞了,太糟糕了。但是我們這些人,往往就會很興奮,還很期待,等台風一過,最危險那個時刻一過,很多鳥人就會沖出室外,去看看有什麼鳥,因為台風或者寒流,迷路了,就跑到我們身邊來了,那是絕好的機會。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是以在我們觀鳥人的武林秘籍裡頭,風雨無阻,冬天北上,四季都好,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就形成了一種自然觀。

因為鳥的“家”就是天地之間,它沒有什麼房子,鳥巢不過是它繁殖的一個場所,一年四季,雨也好、風也好、高溫也罷、嚴寒也罷,鳥都是要在天地間去對付的,它要在這種環境下,來延續它的種群的,而你要去了解它,你要去觀察它,你還不就得跟鳥同步嗎?刮風下雨你也得去。

有一年冬天,我去湖南洞庭湖,那天正好是來寒流,風雨交加的。我一下看見洞庭湖的那個草灘上,遠遠近近的,一條一條的白線,長長短短的,而且一直遠到天邊,看不到地方。我都顧不上傘打了,趕緊舉望遠鏡看,每一條白線,都是一群一群的白色鹭鳥在排隊,它們那麼整齊的向右看齊,全部都是平行線,是因為風向導緻它們一隻一隻挨在一起,保證每一個成員,都不被風吹翻,不被風吹跑。鳥是迎風而立的,不像我們刮大風了,我們背風站,它要是背風的話,羽毛就會被吹掀起來了,不僅不能保證體溫,它也站不住,不能保持平衡。這種集體合作,排隊抵禦狂風的這種情況,隻有我那天看見了,沒有任何一個片子拍下來,是以請大家腦補一下吧。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這是長江中下遊大湖草灘,風雨交加的時候,誰也沒去拍攝,但是你想象一下,在陰雲密布 大風狂雨那種情況下,那些白鹭是怎麼應對的。

你就會想,對于自然,人類骨子裡頭是撼動不了的,就比如說四季變化。當然了,人類工程是會帶來很多很多利益,也無可厚非,但要知道一定伴随着失去了什麼,或者叫此一時,彼一時。是以我們一旦看鳥,就有了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自然,至少你能站在自然的角度,站在野生動物, 站在鳥類的角度去探讨一下,這就是一種很根本性的改變了。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一般人開始看鳥,先不會想那麼深刻,先都是被鳥的美麗和它的靈動所感染。你去野外第一次看到鴛鴦的時候,你不是在枕套上,被面上看到時候,你就會很驚歎,哇!它真的長得這樣子啊,難道不是藝術家設計的嗎?可人家自己就是藝術家。在野外看貓頭鷹,睜一眼,閉一眼,脖子一下扭270°,還有橫着動脖子,像跳新疆舞一樣的,你就覺得太好笑了,它幹嘛長成這個樣子,就叫匪夷所思。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你還會碰到非常非常震撼的,鳥的這種集體主義,成千上萬都說少了,最多的時候是上十萬隻鳥,嘩一下起來,鋪天蓋地,嘩一下又落下去,群起群落,人家不會互相踩踏和互相碰撞,它怎麼保持沒把别的鳥給撞下來的,還都是一起上一起下。還有鳥的遷徙,一年四季,春來秋去,太神奇了,是以就覺得全是問号,它怎麼這麼大學事。

我們最開始學習看鳥的時候,老師就說:鳥類學,有太多的未知領域,期待人們去探索。看了一年鳥以後,我就寫了那麼一句: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可以讓我們普通人,去獲得發現的成就感,去觀鳥。你一旦看鳥,認真看,好好看,不僅書上寫的你能看到,很多很多書上沒寫的,老師沒講的,也可能進入你的視野,讓你成為第一個發現者,而且是有價值的發現。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我看鳥,我看個熱鬧、漂亮、好看、集體主義、震撼,行不行?不行。看鳥,一定要認出它們叫什麼名字,這就和你跟每一個人打交道一樣,你要是不知道他叫什麼,你都不認識人家,你怎麼跟人家交流!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是以你要說看見什麼小鳥都說是麻雀,你看,這一大片全是麻雀,但是其實它們各式各樣,你要說都是麻雀,小鳥就會說:你才是麻雀,你們全家都是麻雀。因為它每一種,都有差別于一般麻雀的特征,你真的不能視而不見。是以當你去認所有的鳥,各個各個不一樣,各個各個叫什麼的時候,你會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每一種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昭示它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特立獨行,這就是它們藝術創作的動力。

有一些鳥的羽毛,它就不去變出那種特别顯眼的花樣,它們用歌聲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每一種鳥都有不同的鳴唱,這就是它種群獨立的一個強烈信号。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咱北京山上,你能看到一種鳥雲南柳莺,你能聽到它的鳴唱,一分鐘它都不停一下,嗆,嗆,嗆,嗆,就跟平劇打鼓點一樣的,一口氣就不斷,聽得你累死了,其實它就一點點大,聲音特别大,能量非常強。這樣的鳴唱有兩種意思,一是領地宣誓,還有就是占區求偶,第一是 這塊地兒是我的,第二是說:你看我多本事,來找我吧,咱倆搞對象,但是等到繁殖完成了,就變得比較安靜。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是以觀鳥,你就對生物多樣性有了認識,又會帶來一個啟發:所有經過億萬年的演化,能在地球上存留至今的生物物種,都是非凡的成功者,我還活到今天了,我還有我的種群,了不起!貴為生物圈的一員,不僅成就自己,而且成就他人。地球是一個大的生物圈,缺誰都不行,地球上哪怕隻減少一半的物種,或者三分之一,人類那就不是寂寞了,絕對就是災難了,因為整個食物鍊,生物圈就斷了,人也是野生動物出來的,你還能活得好嗎?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地球是一個生物圈,物種間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食物鍊和社會關系,你去看鳥,你就會發現,原來有這樣的事,原來它們有它們自己的一套。去觀鳥,等于回頭看看自己的身世,你看看你自己在地球上,處于一個什麼樣的生态位,告訴你别忘本。是以說:尊重并維護生物多樣性,在地球上 盡量完整的存在,一點都不能懷疑,不能猶豫。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很多小鳥是在觀察人類,利用人類的,它琢磨,人有什麼好處我能沾。比如說麻雀是人類鐵粉,你去青藏高原自駕,開幾百公裡,一隻麻雀都沒有,草原上是有小鳥,長得像麻雀,但不是麻雀。隻要經過一個道班,有那麼兩棟房子,诶!麻雀就來了,你就能看見麻雀了。這個小鳥就是跟人為伴,從打發現人類,我跟你作伴。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是以實際上我們就說生态文明的标準很簡單,看看你身邊有沒有,有多少野生動物,它還陪着你。北京也一樣,城裡頭麻雀多的是,可是到林子裡麻雀都沒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野生鳥類,遠離人類,不跟咱們摻和,它知道,你那地兒不好,麻雀是太皮實了。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還有一種鳥家燕,它幹嘛叫家燕呢?它就是跟着人家走的,在民宅的屋檐下,或者是甚至到堂屋的房梁上做巢的,而且家燕極其聰明,嫌貧愛富,誰家日子過得不好,你要是吵架罵人,唉聲歎氣,家燕肯定不去,都去小康人家。可是你看現在城市樓房,沒有屋檐,大門都緊閉,家燕去哪?是以咱們城市就适合人類生活,等于謝絕家燕進城,是以也不能說,為了野生動物,我們一定要怎麼怎麼樣。你既然要這樣的環境,你想看鳥上野外去看去。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我們去台灣,有一種叫台灣林鸲的鳥,81.3%的巢,選在距離公路七米之内。你不知道玉山公路通之前,它們在哪,但是玉山公路一通,這個小鳥很快就發現了利好所在,公路附近,鳥類的天敵活動就少了,它正好合适了。

這時候 你肯定就不希望,這麼有靈性的小動物受到傷害,但是也有一個改變,觀鳥人不再是我來呵護你,我來寵着你的那種心态了,人家本事比你大,你遠遠看着人家就好了,你每年回來又離開,離開又回來,我就很放,我就很開心。

八年前,我們成立了一個機構,簡稱朱雀會,實際上是一個全國觀鳥組織的聯合行動平台。那時候定了一個口号叫:把鳥看(一聲)好,然後把鳥看(四聲)好。為保護決策提供資料參考,提供積極建議,去發現威脅所在,這都是我們做的事兒,我們要做的事兒。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比如中華秋沙鴨的越冬調查,全國鳥友一起出發,結果就發現這種鳥類的栖息的河流,栖息的水域,幾乎都是我們的城市水源地母親河,甚至是飲用水水源地,是以保護這種旗艦物種 瀕危物種,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的水安全。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我們每年編寫《中國鳥類觀察年報》,為保護提供決策參考,這就使分散的、業餘的、觀鳥愛好者,成為了中國的公民科學家。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我是《中國鳥類觀察》的主編,那是2004年的4月份,一張A4紙,兩面印字,就這麼接手了,是以說上了個賊船下不來,到現在十八年了,刊物早就變成全彩刊了,刊物的這些編輯,全部都是義工,來自全國各地,大家志願服務。

中國鳥類觀察主編:你認識的麻雀,可能并不是麻雀

從看(一聲)好,到看(四聲)好,經過我們這些人的努力,能讓鳥過得好一點,其實世界也是以能夠好一點,是以是大家攜手,劃着賊船,我們繼續遠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