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促進文明互鑒 增進民心相通

作者:上觀新聞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為期3個月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7月初開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來自意大利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不遠萬裡、跨越山海來到中國,中意兩國上司人分别向展覽開幕式緻賀信。

這次展覽是2022“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的重頭項目,以多姿多彩的珍貴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蘊,将兩國文化交流推向新高潮。

互相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确道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中國和意大利拉緊文化交流的紐帶,進一步促進文明互鑒、增進民心相通,為弘揚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作出積極貢獻。

美人之美,展現古羅馬文明底蘊

公元前3世紀的安吉提亞女神坐像曆經滄桑,公元前1世紀的阿波羅銅像燈座高大肅穆,奧古斯都時代的坎帕納陶闆栩栩如生……

步入展區,如同置身于古羅馬文明的曆史長河。11個主題單元分别展現了不同時期意大利半島上人們的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和社會現實,豐富精美的展品讓觀衆大飽眼福,直覺地展現了意大利的曆史演變。

“本次展覽以中、意、英3種語言呈現,講述了意大利半島實作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曆史程序,其中很多文物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意方策展人、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館司司長馬西莫·奧薩納介紹,“這是意中博物館界緊密合作、交流互鑒的新裡程碑。”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重新開機意中文化和旅遊年,是兩國延續友好往來,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又一例證。”展覽開幕式上,意大利駐華大使方瀾意表示,在意中兩國共同努力下,500餘件極富曆史和藝術價值的文物在北京呈現,展覽将成為意中文化外交的典範之作。

“展覽的展陳别具一格,恢弘大氣,讓中國觀衆有機會深入了解古羅馬文明璀璨的文化财富,感覺古絲綢之路上昔日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增進了兩國群眾的相知相交。”觀展人賈則珣贊歎道。

意大利米蘭聖心大學當代中國史教授、孔子學院外方院長艾麗莎·朱尼佩羅表示,文化交流能夠促進不同國家間的互相了解,讓文化在交流中綻放光彩。曆史上,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瑪窦和徐光啟之間的友誼被廣為傳頌。今天,意中兩國的文化交流遍及諸多領域,合作成果豐富。

各美其美,盡享文明交融魅力

舉辦“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是習近平主席2019年對意大利進行國事通路期間與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達成的重要共識。2020年1月,“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在羅馬開幕。之後受疫情影響,中意雙方一緻同意将2020“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活動順延到2022年。

中意兩國文明各具特色,都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遊年”今年重新開機,展現出雙方對兩國人文交流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深化文化旅遊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新機遇。近年來,中意雙方一直保持密切合作,人文交流碩果累累。

2022年中國農曆春節和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春節電影周”“中意兒童祝福冬奧繪畫展”在羅馬精彩亮相;3月,意大利著名的聖切契利亞國立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在羅馬演出歌劇《圖蘭朵》期間,中意合作展出了1926年《圖蘭朵》首演和2018年平劇版《圖蘭朵》的戲服;5月,“中華美食秀”線上比賽讓許多喜愛中餐的意大利群眾一展廚藝;6月初,第六屆“意大利中國電影節”在意旅遊勝地伊斯基亞島開幕,電影節期間播放了《十八洞村》等多部中國優秀影片……

“意中文化和旅遊年豐富多彩的活動再次證明,互相尊重、互學互鑒是實作民心相通、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有助于加強團結、和諧共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意大利意中協會秘書長阿佐麗娜·瑪莉亞·羅莎表示,意中兩國通過文化藝術領域的創造性合作,為雙邊關系發展注入新活力,也為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互鑒樹立了榜樣。

“中國春節電影周”上,羅馬市民瑪麗亞·瑪洛和家人一同觀看了中國影片。“我兒子常年在中國工作,精彩的電影滿足了我們一家對這個遙遠國度的好奇。電影生動展現了中國社會的變遷,讓意大利觀衆對中國有更直覺、真實的了解,現在中國的國際地位愈發重要,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看到中國的文藝作品。”瑪麗亞·瑪洛說。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豐富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國群眾盡享文明交融的魅力。意大利文化部長達裡奧·弗朗切斯基尼相信,意中兩國将進一步加強聯系,展示各自曆史文明,鞏固兩國人民友誼。

交流對話,中意友好煥發新生機

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羅馬和馬塔雷拉總統一道會見出席中意企業家委員會、中意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中意文化合作機制會議的雙方代表時指出,“中意都具有悠久的曆史,對文明的傳承都高度重視,這是兩國能夠互相了解、友誼長存的根基”“兩國文化交流精彩紛呈,走在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前列”。

中國和意大利友好關系根深葉茂,2000多年交往史為中意兩國培育了互尊互鑒、互信互諒的共通理念。兩國文化跨越了漫長的時間和迢遙的空間,在互學互鑒中傳承着友誼。

2019年4月10日,經過中意雙方的齊心協力,796件流散在意大利的中國文物回到祖國的懷抱,成就了兩國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随着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進,文化交流為鞏固中意人民友好作出新貢獻。中意政府不斷深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合作,兩國群眾對彼此曆史文化的興趣與日俱增,中意友好交往煥發新的生機。

中意兩國文化合作機制意方協調人魯泰利表示:“隻有重視文明的傳承,才能實作互相了解,打造友誼長存的根基。交往的根基越深,合作和友誼的大樹就會越發枝繁葉茂,結出累累碩果。”

中國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建構更為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養和牢靠的情感紐帶。

“文明交流互鑒讓意中兩國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舊保持密切的對話。”意大利洛倫佐·梅迪奇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法比奧·馬西莫·帕蘭迪認為,文明互鑒是一把“金鑰匙”,為增進不同國家的了解與合作不斷注入活力。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來源:作者: 韓 碩 謝亞宏 孔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