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宅茲中國”看見活潑潑的夏商周

作者:每日
在“宅茲中國”看見活潑潑的夏商周

7月30日,觀衆在“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廳内參觀。新華社記者任珑攝

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由河南省和上海市的文旅部門、博物機構聯合舉辦,自開展以來火爆異常,市民觀展的熱情似乎要高過罕見的酷暑天氣。

“宅茲中國”是一句青銅器銘文,出現在西周青銅器何尊中,意思是在“中國”這個地方建設宮殿、安下家來。夏商周三代的“中國”,就是今天的中原地區,這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更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域。

中原地區考古遺址和文物古迹衆多,很多器物的精美、寶貴程度,總是出人意料,令人驚歎。而其中,我以為,青銅器和玉器尤其能展現早期華夏文明的獨特性和成熟度,在人類早期各大文明中獨樹一幟。此外,諸多陶器、木器、漆器、紡織品等,也都極具可觀之處。

參觀博物館,大可不必懷着畢恭畢敬、誠惶誠恐的心情,更不要将文物看作冷冰冰、高高在上的器物。要知道,今天稱作“文物”的東西,很多都是古人的生活或者休閑用具,與他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展現着他們的審美與趣味。我們不妨帶着與古人“神交”的心情,去觀賞它們。在“宅茲中國”展覽裡,你能看到一個生機勃勃的“動物世界”,一個活潑潑的夏商周,看到中國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4000年前的家畜

夏“茫茫禹迹”是展覽首廳,展廳正中赫然擺放着一顆“豬頭”!它的正式名稱,叫“豬首形陶器蓋”。這是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紀—前18世紀)的文物,高18厘米、口徑23厘米,2000年出土于河南新密新砦遺址。粗粗估算,距今大約4000年。

這顆“豬頭”,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首先,它的大小尺寸,與真的豬頭幾乎無異;其次,它是灰陶制品,表面黝黑,顔色與一頭黑豬無異;再者,它的樣子,不論是眼睛、耳朵,還是鼻子、嘴巴,都高度寫實。這是一個胖胖的豬頭,顯示着它的“養尊處優”;豬嘴朝天,似在吼叫,有着一分桀骜不馴——也許,那時的豬馴化不久,還未喪失全部的野性?

這件文物不是玩具,而是一個陶器的蓋子。陶器或許是用來盛放熱飯熱菜熱湯的,蓋子燙手怎麼辦?這一點,古人也想到了,他們把豬鬃部位“打造”成蓋子的搖桿。雖然這部分已經破損了,但我們仍能體會到制作者的巧思。

豬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中國人對豬是有感情的。豬的古稱是“豕”,給“豕”一個屋頂,那就是“家”。

在涵蓋夏商周三代、以周為主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我們也常能看到豬的身影。譬如,《豳風·七月》裡講到捕獵,“言私其豵,獻豜于公”,“豵”是一歲左右的小野豬,“豜”則是三歲左右的大野豬。而《召南·驺虞》中寫道,“彼茁者葭,壹發五豝”,“彼茁者蓬,壹發五豵”。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一下,大緻是這樣的:在那茂密的蘆葦叢裡,一舉射中了五頭母豬(豝);在那茂盛的蓬蒿叢裡,一舉射中了五頭小豬(豵)——獵人(驺虞)呀你好厲害!

馴養動物,是人類文明特别是農業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的中國人成功馴養了很多動物。《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寫道:“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這是多麼溫馨的田園牧歌!家畜之中,最為重要的,也許是被稱為“三牲”的豬、牛、羊。“宅茲中國”大展裡,牛羊的元素也很不少,光是玉牛,就有好幾隻:

——周“成周王城”展區裡,有一隻玉牛形調色器,為西周早期文物,藏于洛陽博物館,它高3.5厘米、長11厘米、寬5厘米。這是一隻卧着的水牛,四腳蜷曲,牛頭碩大,眼神溫和,神态很是閑适,好像在夏日樹蔭下的池塘裡“泡澡”。牛背平整,上有四個孔洞。上海博物館的從業人員介紹,在其中的一個小孔中發現了殘留的朱砂紅。由此判斷,這是一個調色器。也許,墓葬的主人曾用它調色作畫;又或許,他用它畫過美人和美麗的花朵。

——周“封邦建國”展區裡,也有一隻玉牛,比那隻調色器略小一些,形态頗為相似。這隻玉牛通體就是一塊青玉,玉質細膩,碧綠可愛。有意思的是,這隻玉牛雖然是在東周時期虢國墓葬中出土的,但它其實是商代晚期的器物。也就是說,東周時期的人們,已經把它當作傳承數百年的“文物”來珍藏了!

“豫”中有乾坤:河南有大象

說完大展中的家畜,來看看“野獸派”。

在商“大邑商都”展區裡,可以看到一隻商代晚期的白陶象尊,它高8.8厘米、長15.8厘米,由新鄉市博物館收藏。這是一隻精巧的大象,鼻子高高卷起,好像吸水後在噴水玩耍;鼻子下面,有兩根長長的劍齒,顯得威風凜凜;四足粗壯,一副頂天立地的态勢。大象全身布滿紋飾,包括鳳鳥紋、夔龍紋等。它的材質雖為白陶,但造型和紋飾深受同時期青銅器影響。據介紹,象尊是商周時期祭祀禮儀中使用的盛酒禮器之一。

看到象尊,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我想到的是:商周時期,黃河流域的中國人,跟大象很熟嗎?那時候的河南,會有本土野生大象嗎?因為現如今的中國,隻有在最南邊的雲南一帶,才有野生大象生存。去年,雲南大象還來了一次全民矚目的“一路象北”。

河南曾經有大象,這個可能性很大。著名曆史地理學家、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曆史上的黃河流域曾更加溫暖濕潤。甲骨文上多次記載過大象,包括王打獵大象;《詩經》中也多處提到竹子,例如《衛風·淇奧》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更有意思的是,河南一帶古稱“豫”,這個字的本意就是人類手持竹矛捕獵大象。文物會說話,它們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地球氣候的變化。

猛獸,是古人既恐懼又崇拜的對象。中國人最為熟悉的猛獸,應該就是老虎了。“宅茲中國”大展中,你可以發現不少老虎:

——商“大邑商都”展區裡,有一隻小而奇巧的骨虎,長5.2厘米、高2.2厘米、厚1.0厘米。别看這隻老虎小,它來自大名鼎鼎的安陽小屯商婦好墓。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據說還是一位女将軍。婦好墓出土了很多價值連城的寶貝,其中就有許多栩栩如生的雕飾動物。

細觀骨虎,大頭、大耳朵、卷尾巴,四爪緊握,一副兇且可愛的樣子。它由獸骨雕成,外觀米黃色,質感溫潤如玉;身體上鑲嵌了綠松石片,顔色搭配賞心悅目。說到綠松石,不得不提一句:此次大展的“鎮館之寶”——夏獸面紋青銅牌飾,表面就鑲滿了綠松石,加工精巧,絲絲入扣,曆經數千年完好如初。

——周“四方翼翼”展區中,則有一隻青玉老虎,長16.5厘米、高3.8厘米,洛陽博物館藏。這塊青玉本身就很特别,上半部分墨綠,下半部分淺翠,匠人巧妙地利用這種材質,讓墨綠色從老虎的耳朵到臀部一線貫穿,好像一支将要離弦的利箭。你看它,咧開大嘴,利齒森森;蹲踞之姿,好像是在蓄勢猛撲;尾巴卷曲,似在攢勁。

看到這隻玉虎,我不禁聯想到,西漢冠軍侯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像,模樣與這玉虎真是高度神似。而從年代上看,“霍去病虎”還是這隻玉虎的後輩。

——在周“封邦建國”展區,還有一隻罕見的漆木虎,為戰國中期文物,高27厘米、長52.5厘米、寬24.1厘米,出土于河南南陽的楚國故都城陽城遺址。它采用整木原雕,先砍斫成型,然後精雕局部細節,通身塗黑漆。虎頭渾圓,四肢伏地前伸,後肢和臀部翹起,好像馬上就要躍起!它的腰部、頭部、臀部都有方形空槽,應該是安放桌案等物件的插孔。

說這隻漆木虎罕見,一是因為材質,漆器和木器容易腐朽,更加難以儲存;二是因為它是楚文化的産物,與典型的中原文化風格迥異。春秋戰國時期,地處長江中遊的楚國國力強盛,勢力範圍一度逼近黃河流域,“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甚至曾“問鼎中原”。由此,楚人将楚文化也帶入中原,尤其是南陽等中原南部地區。楚文化絢麗奪目,華彩繁複,充滿想象力,這在青銅器、漆器、絲織品等文物上都有充分展現。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等,都是楚文化的精華。事實上,随着這隻漆木虎一起參展、來自南陽地區的許多文物,都帶着濃濃的“荊楚風韻”。

《詩經·大雅·韓奕》中如此描述一位大貴族的封地:“孔樂韓土,川澤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貓有虎。”水裡有魚,山中有鹿,有熊大熊二,有山貓老虎……而詩裡有的,“宅茲中國”裡也有。

有龍有鳳,“神獸”宅茲

說完現實中的動物,我們來說說大展中的“神獸”——龍與鳳。

我們先說龍。中華文化中的龍圖騰起源很早,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各時期的遺址和文物中都有展現。“宅茲中國”大展裡,很多青銅器的紋飾都是龍紋,器皿上攀附的動物也是龍。這其中,我發現了它——

周“封邦建國”展區裡,有一座戰國中期的鑲嵌綠松石菱形紋青銅方鑒,高21.6厘米、口寬30.8厘米。鑒,其實就是水缸,平靜的水面可以照出人影,是以古代有“鏡鑒”一說。這座鑒大體是方形的,它的四壁,各有一條小龍。小龍的四爪抓握在青銅器的壁上,它伸長了頸子,好像在探頭張望鑒内的水面,形象生動,憨态可掬。更為精巧的是,這四條小龍并非純粹的裝飾品,而是器皿的把手,便于人們擡舉。

還有一件春秋晚期的鑲嵌綠松石青銅神獸,它是龍首、虎頸、虎身、虎尾、龜足,你可以說它是神獸中的“四不像”。而就在它的龍頭上,看似龍角的裝置,其實是六條小龍;神獸的脊背上,站着一隻小一号的神獸;小神獸的口中,又銜着一條蛇形龍……如此層疊繁複的裝置,令有的觀衆感慨,古人真是将大把的時間,都花在無用而美好的事物上;又有觀衆說,這件神獸很有“洛可可”藝術那味兒了,但其實,西方“洛可可”藝術要幾千年後才出現呢。

我更想介紹的一條“龍”,是一件玉器——周“封邦建國”展區内的蛇形玉佩。龍是很多動物的集合體,而其主體軀幹部分,來源于蛇。十二生肖裡,我們也總把蛇叫做小龍。這條小龍呈現圓弧形,身形相當圓潤;它的體色介于“小白”與“小青”之間,溫潤透明;小龍口吐蛇信,身上有三行鱗紋,尾巴則向内卷曲。我想,也隻有内心思無邪的人,才能潛心将一塊璞玉琢磨成一條小龍,化尋常為神奇。

說完了龍,我們再說鳳。首屈一指的,當屬西周晚期的鳳鳥紋方壺。方壺高47.8厘米,周身紋飾精美,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是通身的鳳鳥紋飾。壺身從頸部到腹部分為三層,每層四隻鳳鳥。這些鳳鳥,頭大,眼圓而大,喙勾形而大,更為突出的是鳳冠,又長又大。它們不像華麗麗、怯生生的山雞,更像“武德充沛”的鷹隼乃至鲲鵬!

除了這件鳳鳥紋方壺,展覽還展出了多個雕琢精美的玉鳳。從業人員介紹,鳳是周人的“吉祥物”。确實,《詩經·大雅·卷阿》中就寫道,“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一唱三歎,他們是有多麼熱愛鳳凰啊。朝陽初升,鳳凰于飛,如此景象,怎不令人神往!

看吧!玉熊、玉鹿、玉兔、玉蟬、玉燕、玉鷹、玉鹦鹉,鴨形陶壺、虎頭犧尊、獸首司母辛觥、婦好鸮(貓頭鷹)尊……文物從來不是“死”的,它們就活潑潑地在我們眼前。“宅茲中國”裡,你可以看到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可以看見人類與萬物生靈的共生之樂!(記者 楊金志)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