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穩經濟,為何這6個省挑大梁?

作者:上觀新聞

在目前經濟回穩最吃勁的節點,經濟大省被委以重任。

經濟大省多次被要求勇挑大梁

8月16日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要求,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

近期,經濟大省多次被要求挑大梁。

7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條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标。

7月7日召開的東南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提出,東南沿海5省市要繼續挑起國家發展、穩經濟的大梁,發揮保障國家财力的主力作用。

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标為5.5%左右,但在超預期沖擊下,上半年經濟增長2.5%,其中,6月份扭轉了前兩個月主要經濟名額負增長的局面,7月份經濟雖然延續恢複發展态勢,但仍有小幅波動。

“勢要起而不可落”,在穩經濟過程中,作為“主角”的經濟大省,自然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為什麼是這6個經濟大省?

參加8月16日會議的6個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為什麼是它們?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對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表示,無論是經濟規模和比重、吸收就業,還是對财政的貢獻,6個經濟大省對中國經濟發展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目前面臨着内外部壓力,要想穩住經濟,讓下半年經濟有更好的表現,經濟大省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強的能力來做到這一點。

座談會上透露的諸多數字可以說明6個經濟大省的重要性——6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5%,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6省裡4個沿海省在地方對中央财政淨上繳中貢獻超過6成,要完成财政上繳任務。6省市場主體數量占全國4成以上,貢獻了40%以上的就業。6省進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接近全國的6成。

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注意到,從2021年GDP總量來看,排在前六位的省份就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其中,廣東GDP超12萬億元,江蘇GDP超11萬億元,山東GDP超8萬億元,浙江GDP超7萬億元,河南、四川GDP均超5萬億元。

從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入來看,廣東6730億元排第一,浙江4984億元排第二,江蘇4639億元排第三,山東3950億元排第四,四川(2479億元)和河南(2362億元)分列第七和第八位。

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景明對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表示,這6個經濟大省總體上是兩大闆塊,一個闆塊是沿海4省,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經濟比較發達,高新技術産業比重相對比較高,而且經濟發展基礎條件好,回旋餘地更大,家底厚實,再加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支撐,預計4個沿海省完成财政上繳任務問題不大,進而確定全國财力穩定和中央本級支出,實作區域财力均衡,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實作全國一盤棋。

白景明表示,另一個闆塊是和河南、四川,其中,河南是産糧大省,對于農業穩定發揮着重要作用。這兩個省份後發優勢較大,這兩年發展速度較快。6個省份經濟塊頭大,人口總量接近6億,占全國人口比重超過40%,勞動力人口比重也比較高,是以,這些省份的發展對于全國保就業、保民生都有重要的作用。

6個經濟大省如何挑好大梁?

事實上,近期多個經濟大省已經表态要積極作為、勇挑大梁,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廣東表示,全力以赴推動三季度經濟有較好的上升,努力實作全年經濟發展目标。

浙江提出,下半年要確定GDP增長6%。四川提出“拼經濟”,要求以“拼”的精神做好下半年各項工作,奮力沖刺完成全年目标任務,力争全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左右。

具體怎麼發力呢?中新網“中國新觀察”欄目注意到,上半年,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表現相對較好,而投資、消費需要進一步提振。

趙錫軍認為,這幾個經濟大省要盡快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加快推進相關的投資項目,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也就是在投資方面要加碼,要更快推進,成為下半年穩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撐。另外,要給市場主體更大的支援,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穩定就業和收入,進而進一步擴大消費,讓下半年消費有更好的起色,促消費要抓住房産、汽車這兩個重要的消費領域。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大力促進消費,成為經濟大省穩經濟的發力點。

在擴投資方面,廣東要求,要把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作為穩投資的重中之重。浙江近期要求,持續掀起重大項目建設熱潮。要牢固樹立“項目為王”“以項目看發展論英雄”理念,不遺餘力推進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在促消費方面,江蘇近期推出“促消費23條”。四川近期出台意見,要求把促進消費恢複回升作為當務之急。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撬動作用大的領域發放消費券,着力提振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

白景明指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政策工具箱要用好,該出台的政策要及時出台,已經出台的政策要執行好。而且現有的政策空間要用足,比如目前地方專項債餘額尚未達到債務限額,要依法盤活債務限額空間。也就是說,不搞“大水漫灌”,同時用好已出台的政策、增強政策實施時效并用好結構性政策。

中新網首席财經記者:李金磊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中新财經 李金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