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個展覽 看“天祿琳琅”如何重獲新生

作者:中國旅遊報

“天祿琳琅”,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以它命名的藏書,是清代宮廷珍藏圖籍的精華與瑰寶,也是中國曆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宮廷善本特藏。然而,這樣的珍籍卻命運多舛,火、盜、兵、蠹緻使藏書大量損佚。新中國成立後,特别是201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天祿琳琅”珍貴古籍修複項目後,“天祿琳琅”藏書迎來新生。

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四展廳舉辦的“妙手傳天祿 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成果展”,向人們呈現了“天祿琳琅”的前世今生。該展覽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主辦,是2022年國家圖書館“曬書”的重要活動之一,既曬國寶又曬技藝,不僅向社會公衆介紹了清宮“天祿琳琅”藏書,更重點展現了“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的繁難過程、艱巨任務和巨大成就。

從一個展覽 看“天祿琳琅”如何重獲新生

觀衆參與修複紙樣體驗互動項目。陳晨 攝

曬國寶 何為“天祿琳琅”

“天祿”是傳說中的神獸,漢朝宮廷設天祿閣以藏書;“琳琅”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間碰撞的聲音,常用以比喻珍貴的書籍。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高宗弘曆命内廷翰林院檢閱内府藏書,選擇其中善本進呈禦覽,并在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禦筆親題匾聯,賜名“天祿琳琅”。“天祿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寫宋本等珍稀古籍。

進入展廳,第一單元“天祿零楮 冊府重光”中陳列的幾本古籍讓記者眼前一亮。印象中的古書封面大都是深藍、棕黃的顔色,這幾本的封面一個是柔美的粉色,一個是明亮的黃色,還有一個有着藍紫等多種顔色交織的紋樣。

閱讀文字說明,原來,清代皇帝特設的藏書,裝幀形式有相關規定,主要展現在書衣、函套、題簽等方面,“天祿琳琅”後編書的書衣常用石青色、綠色、绛紅色;裝潢書籍及書簽的材質為絹、錦等上等絲織物;部分書衣還繪有團龍、雲鳳等表示吉祥的紋飾,外觀華貴典雅。清道光時曾對“天祿琳琅”藏書進行修補,同治及光緒年間還将部分藏書送到民間書肆重裝,是以也有不少藏書的裝幀已不見清宮風格。

有時,不一定按參觀路線走,大緻浏覽一番,選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對照展品研讀文字說明,也會有不少收獲。比如,了解了書衣問題,又好奇對後編書的解釋,于是繼續探尋。一個問題引發新的問題,這個不斷解謎的過程令人欲罷不能。

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乾清宮失火,波及了昭仁殿,乾隆時期收藏在昭仁殿的“天祿琳琅”前編書付之一炬。嘉慶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選禦花園與宮中各殿所藏珍籍,用七個月時間完成選目,重建了“天祿琳琅”藏書。由于乾隆時期的“天祿琳琅”藏書幾乎焚毀,現今所謂的“天祿琳琅”藏書,多屬火災後重建的後編書。

“天祿零楮 冊府重光”單元系統講述了“天祿琳琅”藏書前編書的形成與損毀經曆,圖文并茂地呈現了“天祿琳琅”後編書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點,以及“文物南遷”“溥儀盜書”等聚散流轉故事。

清末民國時期,“天祿琳琅”藏書曆劫兵、盜,流散四方。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政府撥交、私人捐贈和機關采訪等管道,國家圖書館共收藏“天祿琳琅”珍籍279部,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收藏數量最多的機關。《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中最為珍貴的版本大部分儲存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所藏“天祿琳琅”珍本中,宋元版 (含金刻本)有79部,大多數是珍貴罕見的舊椠佳本,流傳有緒,許多系海内孤本,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資料價值。

“天祿零楮 冊府重光”單元梳理了國圖館藏“天祿琳琅”珍本書籍的基本情況、破損狀況及編目整理工作,強調了其搶救性修複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曬技藝 看妙手如何回春

2013年,國家圖書館啟動“天祿琳琅”珍貴古籍修複項目,曆時八年,精心修複了館藏損毀嚴重的300餘冊“天祿琳琅”藏書。

展覽的第二單元“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重點展示了修複項目的實施過程,簡要概括了國家圖書館數代古籍修複工作的經驗積累所奠定的堅實基礎,具體介紹了修複團隊,以及修複原則、流程、材料、裝置、工具等内容。第三單元“妙手巧藝 古書回春”,精選“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的具體執行個體,通過修複前後對比展示修複成果,并延伸介紹了本次修複涉及古籍的不同破損類别,如絮化、黴蝕、酸化、蟲蛀、粘連、缺損等。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古籍修複專家朱振彬介紹,修複團隊針對每冊書定制“個性化”修複方案,在嚴格遵循“整舊如舊、最少幹預、過程可逆,搶救為主、治病為輔”的古籍修複原則基礎上,實作了創新和突破。

朱振彬以《丹淵集》為例,講述他們為修複古籍想出的各種辦法。“有的書粘連得非常嚴重,已經成了‘書磚’,無法翻閱。我們采用蒸揭法,用毛巾包住書,上屜去蒸,把它的膠一點點化開,再慢慢揭。《丹淵集》分為八冊,光揭開第一冊的書頁就花了十多天。我印象特别深,當時也是夏天,天氣比較炎熱,必須靜下心來仔仔細細地做這些工作。”

此次展覽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現代圖書、報紙、檔案複制件等不同類型展品共計72種85冊(件),其中有一部分為“天祿琳琅”舊藏的珍貴古籍,大多是經過修複師用不同修複技法修複的曾經嚴重破損、不同破損類型的天祿珍籍,另配合展出修複過程中精心制作、選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種,讓觀衆不但能觀賞重要典籍,也可以了解大國工匠的高超技藝。

展覽開幕前的媒體開放日,記者在諸多展品中見到了闆栗殼、橡碗、黃檗以及朱砂、花青等修複用的染色材料。據介紹,為了使新的修複用紙與古籍原件的顔色盡量接近,修複師會依據資料記載,采用天然植物、礦物染料,用傳統技法染配相應顔色的紙張。

“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内府刻本《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綱、朱熹門人趙師淵撰寫其目,因該本原瓷青絹質書衣破損面積大,故采用了補絹仿制與染色、做舊等修複方法。”講解員道,修複後的古籍呈現出補絹與原書衣高度比對的自然老化效果,非常适合觀衆現場感受“整舊如舊”的古籍修複原則。

曬傳統 讓古籍融入生活

2022年1月7日,國家圖書館召開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重大成果新聞釋出會,宣布修複項目取得圓滿成功,正式結項。該項目是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針對國圖珍貴古籍的專項修複行動,取得了重大成果。釋出會上,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表示,2022年,為實作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關于“加強文物和古籍保護研究利用”的目标,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将舉辦“天祿琳琅”修複展,出版相關修複成果,推廣修複經驗和科研成果。

8月4日,“天祿琳琅”修複展如期舉辦,這是“天祿琳琅”藏書修複後的首次集中展示。這天正是農曆七月初七,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啟卷知新 文脈流長——2022年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啟動儀式”暨“典籍裡的七夕:一起曬書吧”直播活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甲骨文記憶”展廳舉辦。

直播活動中,七位嘉賓“曬”出七組與七夕相關的國圖精品館藏;主會場與南京圖書館、雲南圖書館、敦煌研究院、天一閣博物館、孔子博物館、北方昆曲劇院等分會場關聯,将各館收藏的古籍、壁畫、佛經等特色館藏,以及“紅樓佳肴”、昆曲藝術等文化遺産,以直播的形式呈現給觀衆;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帶領觀衆走進“天祿琳琅”修複展,欣賞珍貴古籍,了解古籍修複技藝,小朋友們也拿起針線,重溫“乞巧”傳統,體驗古籍裝訂技藝。

自2019年起,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連續四年号召全國各古籍收藏機關聯合舉辦“中華傳統曬書活動”。全國各地每年從七夕開始,圍繞“曬國寶”“曬經典”“曬技藝”“曬傳統”等主題陸續舉辦豐富多彩的曬書活動,深入推進古籍保護工作,赓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

為了讓觀衆進一步了解古籍保護理念,“天祿琳琅”修複展在展廳裡設定了古籍修複場景複原、修複紙樣體驗等互動項目,向廣大觀衆普及古籍修複技藝及相關知識。在古籍修複室的複原場景區,觀衆可以用數字化的方式體驗“天祿琳琅”修複項目的各種修複形式,一起參與守護“天祿琳琅”藏書,在完成闖關後,觀衆将成為“天祿琳琅”守護人,獲得一張來自國家典籍博物館的電子版“天祿琳琅”守護人證書。在“修複紙樣體驗”中,觀衆用特殊的“放大鏡”掃描不同種類的修複用紙,可以了解到紙張産地、制作工藝、纖維結構等詳細資訊。

國家典籍博物館微信公衆号中,有讀者在預告曬書活動的推文後留言“北京這幾天100%的濕度咋曬啊”,小編回複:“在咱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心裡曬~”

其實,無論是太陽下曬書還是“心裡曬”,無論是線上觀展還是線下體驗,古籍正逐漸走進大衆的視野和生活。“妙手傳天祿 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複項目成果展”,為我們提供了又一個了解古籍、親近古籍的機會。(作者:本報記者 張玫;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