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顯示了四種澄江節肢動物的腿肢三維模型及其三維模組化效果。染色的紅色上肢是這項研究的新發現。攝影: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所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雲南大學古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周三獲悉,雲南大學古生物學研究所、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借助尖端的microCT掃描技術和計算機3D修複技術,揭示了雲南省澄江生物群系中5.18億年前的一些節肢動物, 兩肢或上肢的腿部基部的新結構。
據介紹,自1909年在加拿大發現伯吉斯頁岩化石群以來,國際古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界一直認為,早期寒武紀節肢動物的腿型是相對簡單的雙腿,即原來的肢體隻附着在内肢和四肢上。同時,上肢結構總是被差別對待,作為甲殼類動物(如蝦,蟹)及其祖先群體所獨有的特征。研究表明,具有上肢結構的節肢動物是甲殼類動物進化分支的一部分。
圖中是參與研究的四個非甲殼類動物亞科的節肢動物物種。攝影: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所
以雲南大學古生物學研究所為中心的國際團隊研究了Leachoilia illebrosa的四個非甲殼類分支,肥胖的Lincholia obesa,naraoia spinosa和間質網狀蠕蟲的腿部結構(圖二)。有人對上述觀點提出了疑問。
研究小組進一步指出,上肢可能是早期節肢動物中常見的結構,而不是甲殼類動物及其祖先群體獨有的特征。這項研究的新發現是節肢動物進化研究的重要突破。以前基于早期節肢動物腿部形态的家譜演變對于重新編碼和分析是必要的。
研究結果于周三發表在世界級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