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作者:憑蘩之鏴

本文原載于《兵器》雜志2022年07月刊。本次轉載時經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編輯、補充部分插圖和整理,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雜志是一本專業、客觀的軍事雜志,推薦持續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知識。轉載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文章主要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的事物和觀點。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發生在1983年10月23日的貝魯特兵營爆炸事件,是911事件發生前除戰争外,單起事件中美國國籍人數傷亡最多的一次。這起事件因美國武裝幹預别國内戰而發生,最終造成了241名美國幹預部隊人員死亡。事件之後的數十年間,六代美國總統的政府仿佛排起了隊,一步步向着名為“反恐”的政策沼澤深陷。

“不知道要去那裡做什麼”

作為“世界警察”的爪牙,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駐紮可以前溯到195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下令向黎巴嫩部署美軍。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的多支部隊于當年7月抵達,10月離開。在這一輪短暫的軍事部署過程中曾與當地武裝力量發生過對峙。雙方都開過槍,但沒有人員傷亡。

1976年7月,當黎巴嫩陷入曠日持久的内戰之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再次跑到那裡參與武裝幹預,并執行了一些非戰鬥人員撤離任務。他們下一次踏上黎巴嫩時,已經是裡根時代的1982年。和前兩次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這一輪進駐曆時很久,也注定将會迎來不少損失。

以色列在1982年6月初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行動旨在消滅阿拉法特上司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這場血腥的入侵顯然并不光彩。時任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對于出兵别國理由的解釋是“他們(巴解組織)将永遠無法再攻擊以色列北部的定居點。”以軍第一階段的行動直接導緻數百名黎巴嫩人死亡。無家可歸的人不計其數。以軍地面部隊進入貝卡谷地時,叙利亞軍隊也不得不與以軍發生戰鬥。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變亂驟起,為了保護黎巴嫩沿海的美國僑民,并給以色列軍隊撐腰,時任美國總統裡根指令常駐地中海地區的海軍陸戰隊立即進駐黎巴嫩。當調令傳達到西班牙海岸城市羅塔時,正準備在那裡享受10天假期的第32陸戰隊兩栖部隊的全體人員被緊急集合。他們轉由美國海軍第6艦隊第4兩栖中隊的5艘艦船前往貝魯特。

航行途中,第32兩栖部隊的指揮官、因身高馬大而人稱“大個子詹姆斯”的詹姆斯·米德上校籠統地告訴部下,他們即将去“維持和平”。然而和絕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第32兩栖部隊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貝魯特在哪裡,更不用說感覺這座動蕩城市對美國可能具有的戰略價值了。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兩栖部隊指揮官詹姆斯·米德上校使用無線電與海軍艦艇取得聯系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詹姆斯·米德上校搭乘第一艘坦克登陸艦第一批登陸黎巴嫩

“我當時18歲,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也不知道要去那裡做什麼,”陸戰隊員約翰·納什懊喪地回憶,“我們被告知要去黎巴嫩。這讓大家夥在羅塔的自由活動時間隻持續了10個小時。”

随着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概念的建立,“兩栖部隊”的編制已成為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基本單元。其兵力編成通常包括一個以标準的陸戰隊營為基礎的營登陸隊、一個中型直升機中隊和一個保障支援大隊。第32兩栖部隊就是一支典型的陸戰隊兩栖部隊,“大個子詹姆斯”的麾下包括第第二陸戰師第8陸戰團的第2營、第261陸戰隊中型直升機中隊和第32保障支援大隊,共計1746名海軍陸戰隊員和78名海軍人員。

具體而言,第2營登陸隊除了3個陸戰隊連之外,還編有炮兵連、坦克排、兩栖突擊車排、偵察排、反坦克班和通信班各一個,具有較強的綜合戰鬥能力。而第261直升機中隊被定義為合成中隊,裝備包括12架CH-46E“海騎士”、4架CH-53D“海種馬”、4架AH-1T“海眼鏡蛇”和2架UH-1N“休伊”。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CH-53D“海上種馬”直升機

尚在路上,美國人就已經可以覺察到此次黎巴嫩之旅将和多年前的類似行動不同。7月7日晚上,當一架載有數名先期趕往貝魯特以協調部隊進駐事宜的陸戰隊軍官的直升機離開地面時,兩架以色列的F-16戰鬥機轟鳴而至,在直升機的後方擺出了攻擊姿态。機上的美國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其中一位正是第2/8營登陸隊的指揮官羅伯特·約翰斯頓中校。他的感受是,“以色列飛行員窮追不舍,雖然他沒有開火,但那種姿态已經夠嚴重的了。”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以色列空軍F-16戰鬥機

8月25日淩晨5時許,第一艘美軍登陸艇放下舷梯,米德上校率領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踏上了黎巴嫩的土地,将同法國和意大利軍事人員共同組成一支多國部隊,負責監督數千名巴解組織和叙利亞武裝人員的撤離工作。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1982年9月1日,黎巴嫩海岸附近,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駕駛一輛LARC-V兩栖車駛回LCU-1657通用登陸艇,接載人員。

陸戰隊的這一波任務到9月10日完成。第32兩栖部隊于當日登船傳回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結束了曆時半個月的“貝魯特1”部署。裡根總統為此專門緻電,狂誇米德部隊“延續了200多年來美國海軍陸戰隊和平締造者的這一傳統使命”。米德上校自己也感到滿意,“幾乎從任何角度來看,這次行動都是獨一無二的。”陸戰隊員滿以為他們就此要同貝魯特說再見了,卻料想不到這隻是個開端,他們很快就要重回此地。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9月1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兩栖部隊完成首次部署,撤離貝魯特,他們再回來的時候将面臨一次巨大的災難。

再臨貝魯特

黎巴嫩的局勢并不會因為以軍入侵而平息。9月,經曆了暗殺所導緻的變局後,黎巴嫩新任總統阿明·傑馬耶勒希望多國部隊能夠回來幫助他維持局面。48小時之内,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便重新組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兩栖部隊隻好立即傳回貝魯特這個是非之地了。

在從海路再赴貝魯特的過程中,米德上校被告知,陸戰隊此去是要顯示美國在黎巴嫩的軍事“存在”。在他看來,“存在”這一含糊不清的概念并不存在于陸戰隊的詞典裡。“存在”是華盛頓政客的語言,自己的行為已經是國際法中的“介入”别國内戰了。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離開半個多月後,第32兩栖部隊于9月29日再抵黎巴嫩。代号“貝魯特2”的新一輪部署就此開始。上岸部隊規模為1200人。共時,“多國部隊”已經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其中意大利人去南城,法國人的範圍是港口和市中心,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則負責貝魯特西部的國際機場區。上級交給米德的任務是“占據并鞏固從貝魯特國際機場以南到總統府附近的指定線路沿線的陣地。”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貝魯特機場的機槍掩體中警戒

其實美國人挑選了一處威脅最小的區域。法國人所在的貝魯特市中心是當時最“熱鬧”的地方,巷戰不時發生的貝魯特市區充斥着狹窄的街道和兔子窩般的小巷。外國軍隊走上這裡的街道,無異于找死。而意大利人的南城區域則分布着多處難民營,那裡彌漫着難民們因為戰争而産生的“仇恨、怨念和絕望。”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美國海軍陸戰隊,法國和意大利軍隊在貝魯特城部署位置示意圖

盡管機場地區相對“安全”,但同樣是多場激烈戰鬥的發生地。那裡隐藏着過去8年内戰戰鬥中來自19個不同國家的125種的數萬枚未爆炸的彈藥。“貝魯特2”行動開始後的第二天即9月30日,美國人就在清理機場時觸發了一枚“啞彈”。和在任美國總統同姓的陸戰隊下士大衛·裡根是以成為第一個死在這場幹預行動中的美國兵。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在那之後,“貝魯特2”行動區穩定了幾天。和上一輪部署一樣,海軍陸戰隊員主要負責巡邏和警戒機場,并未與内戰各方直接接觸。與黎巴嫩内戰的血雨腥風相比,美國大兵們的補給倒是成了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據當時美國媒體的報道,任務區“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桌子上都有好幾種葡萄酒,似乎隻缺少燭光和小提琴”。而美國陸戰隊的大兵們隻有越戰後版本的C型口糧。相關報道内容在美國國内發酵後,美軍後勤部門趕緊向黎巴嫩船運了數千個冷凍漢堡和墨西哥煎餅。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第32兩栖部隊的“漢堡與煎餅”值勤到10月26日結束。米德手下的士兵們再次登船時,作為接防機關的第24陸戰隊兩栖部隊也完成了兩個多月的準備,其先遣隊業已進抵貝魯特。這支新來的兩栖部隊由托馬斯·斯托克斯上校指揮,包括同樣來自第8陸戰團的第3營登陸隊、第263直升機中隊和第24保障支援大隊,兵力為1929名陸戰隊員和108名海軍人員。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第24兩栖部隊在“貝魯特3”部署期間執行了數十次武裝巡邏。這支陸戰隊還應黎巴嫩政府的請求,自12月13日起開始訓練黎巴嫩陸軍的快速反應部隊。此前,對于黎巴嫩的外國占領軍、聯合國維和架構内的7個國家特遣隊以及大約二十多個不同派别的武裝組織來說,美國海軍陸戰隊算是相對“中立”,沒有直接加入某一方的戰場行動。然而訓練黎巴嫩政府軍,無疑是摘掉了美軍在黎内戰中的面具。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直接支援貝魯特的政府對于美軍來說絕不是好事情。不過在當時,美軍可是對于自己的定位樂在其中。第24兩栖部隊的指揮官斯托克斯上校甚至放言“陸戰隊正在為世界曆史做貢獻。”

在盲目的樂觀情緒鼓舞下,美國大兵甚至險些同以色列國防軍發生沖突。1983年2月2日,陸戰隊上尉查克·約翰遜在一處黎巴嫩檢查站外截停了3輛“正以戰鬥速度”移動的以軍“百夫長”坦克。這個美軍軍官揮舞着一把上了膛的M1911手槍跳到了對方的坦克上,叫嚷着“想過去就越過我的屍體”。以色列坦克手覺得這個美國人瘋了。而據色列媒體報道,這個約翰遜當時顯然喝醉了。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大受歡迎”

美軍的下一輪交接在1983年2月9日至14日完成的。前來接替第24兩栖部隊的第22兩栖部隊貌似新面孔,其實卻是老熟人。這支部隊不久前剛剛變更番号,其實就是已經兩度來此的第32兩栖部隊。仍由“大個子詹姆斯”米德上校指揮。這支部隊此番來貝魯特算是“三進宮”了。

“貝魯特4”行動剛開始,米德的部下就收到了一張錢包大小的卡片,上面用大号字母印制着好幾條交戰規則。其中重要的有:“在崗位上或徒步巡邏時,可将彈匣置于武器内,但應關閉抛殼窗,上保險,確定槍膛内無子彈。”這令大兵們發覺當地局勢似乎更佳緊張了。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根據美軍當時的交戰規則,駐貝魯特部隊隻有“處于危險之中、并且能夠識别特定目标的情況下”,才被允許開槍。米德對此的評價是,“我的人處于不利地位。”

遠在華盛頓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羅伯特·巴羅将軍也對自己的部隊所受到的束縛感到不滿。他于3月14日緻信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溫伯格要求采取“有力的行動”。

貝魯特美軍交戰規則由華盛頓制定。它一方面是為了樹立美軍的友好形象,另一方面也是認為黎巴嫩内戰各派應當不敢攻擊美軍。然而這種想定顯然不會成立。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1983年3月,貝魯特局勢進一步更新。3月15日晚上,一支意大利巡邏隊遭到不明身份者的伏擊,意軍1人死亡、9人受傷。第二天,在貝魯特國際機場跑道以北,有人從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二樓朝美軍第22兩栖部隊的巡邏隊投了手榴彈,造成5名美陸戰隊人員負傷。到了4月17日,美軍值班哨所中的一名陸戰隊員遭到黎巴嫩人的射擊,美國人開槍還擊。

這還不算完,第二天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終于遇襲。一輛裝載了2000磅(約907千克)炸藥的面包車(據說是襲擊者從美國大使館偷來的)駛過一名正在睡覺的黎巴嫩警衛,停在美國大使館所在的7層大樓的前廳。山崩般的爆炸突然發生。這次襲擊共造成63人死亡,其中17人是美國人,包括一名負責大使館安保的海軍陸戰隊下士羅伯特·麥克馬爾。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事發後,隸屬第22兩栖部隊的第2營登陸隊的各連隊輪番進駐大使館地區執行24小時值勤。這次襲擊的規模讓美軍感到震驚和沮喪。登陸隊的營指揮官唐納德·安德森中校寫道:“該對誰大發雷霆呢?天啊,這樣的事随時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不止一個武裝組織宣稱對美國大使館爆炸事件負責。僅僅這一點就清楚地表明了美國人在貝魯特有“多受歡迎”。氣急敗壞的美軍改變了交戰規則,允許陸戰隊員在“覺察”到敵對意圖時便可開火。同時,第22兩栖部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強化其陣地。比如在機場區域修建了額外的屏障,各崗位的哨兵人數增加了一倍,所有進入美軍駐地的本地車輛都要接受嚴格檢查等。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在焦慮不安中,第22兩栖部隊終于等來了輪換。5月29日,第24兩栖部隊在新任指揮官蒂莫西·傑拉蒂上校的帶領下回到貝魯特。米德上校和他的人則在驚恐中登船離開了這片是非之地。事後因遭襲而曆史留名的“貝魯特5”行動自此開始。

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1/2)

未完待繼

本文下篇請點選連結:貝魯特兵營大爆炸——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黎巴嫩“苦旅”(2/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