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文化周報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葉青

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薩爾曼·魯西迪遭襲、北極加速變暖、《盜火線》小說續作、《雪人》作者雷蒙德·布裡格斯逝世等話題。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

不久前“在北極穿短袖”登上了熱搜,相關視訊中,北極地區的科學人員稱當地氣溫高達32.5攝氏度,一些人還穿上了短褲短袖,打起了冰上排球。

為什麼北極的溫度會這麼高?布裡斯托爾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喬納森·班博(Jonathan Bamber)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分析道,新研究表明,自1979年以來,北極正在以近四倍于全球任何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和1980年相比,如今的北極平均溫度升高了近3攝氏度。如果你對這個氣溫漲幅的嚴重程度沒有什麼概念,不妨參考一下全球溫度的上漲速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約1.1攝氏度。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文化周報

北極迅速升溫,問題很大一部分出在海冰(sea ice)。海冰(厚度通常在1-5米之間)形成于冬季,在夏季會融化一部分,表面被白雪覆寫,是以能将85%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與之相反的則是無任何覆寫物的海水,可以吸收90%的太陽輻射。故而當北極地區所在的北冰洋被海冰覆寫時,它就像是一塊巨大的反光毯,減少了太陽輻射的吸收。而當全球變暖導緻海冰融化後,北冰洋的太陽輻射吸收率就會增加,海水溫度也随之上升,進而加劇海冰的融化速度。如此不斷往返,溫度便會不斷升高,這一現象被稱為北極放大效應,也正是北極變暖速度快于其他地區的原因。

北極加速變暖背後有何隐患?班博提到了兩點。一是永凍土。北極地區有大量永凍土,其中儲存了能令全球溫度升高3攝氏度的二氧化碳含量。随着北極溫度越來越高,夏季“松動”的永凍土層也會越來越深,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二是格陵蘭冰蓋。格陵蘭冰蓋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塊,完全融化後全球海平面将提高7.4米,這對許多沿海地區将形成緻命的打擊。班博提醒道,盡管北極地區的溫度變化不盡相同,但就整體觀察而言升溫已經十分嚴重,一旦跨過某個危險的數字,就會造成全球性的危害。

經典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

由邁克爾·曼(Michael Mann)自編自導、阿爾·帕西諾(Al Pacino)與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主演的經典犯罪片《盜火線》講述了洛杉矶探長文森特·漢納與匪徒尼爾·麥考利互相角逐的故事,1995年上映後全球一共收獲1.87億美元票房(約12.6億人民币)——作為一部R級片,這個數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除了票房豐收外,《盜火線》因卡司的精湛表演和故事的巧妙安排而受到業内人士和觀衆的一緻好評,時至今日,不少人依然認為該片是曼最好的作品,期待他能推出續作。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文化周報

在等待了漫長的27年後,《盜火線》的續作終于來了,不過不是電影,而是小說。由曼和驚悚小說作家梅格·嘉迪納(Meg Gardiner,代表作《記憶捕手》《下流秘密俱樂部》)共同撰寫的小說《盜火線2》(Heat 2)既是影片的前傳,也是後傳,時間設定在1995年電影裡流血事件的後一天,但馬上便閃回到了1998年,主角麥考利得以“死而複生”。

《華盛頓郵報》的書評文章認為,在時間裡反複穿梭,雖然一定程度上讓角色的形象更為豐滿,卻打亂了整部作品的節奏和張力,而這二者正是《盜火線》最令人稱贊的地方。在電影中,曼用了170分鐘,像子彈般将故事向那個不可避免又動人心弦的高潮急速推進;在這本書中,曼和嘉迪納用了470頁的筆墨,讓角色閑庭漫步,在即将高潮處卻又戛然而止,讓人讀起來頗為受挫。文章指出,續作小說與原作電影在節奏上的天差地别令人難以原諒,書寫上也時而簡要時而繁雜,不足以掩蓋情節上的拖沓,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續作。

《雪人》作者雷蒙德·布裡格斯逝世

據英國《獨立報》消息,經企鵝蘭登書屋确認,作家、插畫家雷蒙德·布裡格斯(Raymond Briggs)于當地時間8月9日早晨逝世,享年88歲。布裡格斯一生創作了20餘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出版于1978年的《雪人》,全球銷量超過550萬冊。

1934年,布裡格斯出生在倫敦的一個勞工家庭,父親是一位送奶工,母親以前當過女仆。15歲時,布裡格斯在文法學校已經展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分,但他認為學校的教育古闆過時,不顧父母的反對退了學,轉而去溫布爾登藝術學院學習油畫——盡管他一開始想學的是卡通畫,在入學面試時,他被告知畫卡通并沒有什麼前途。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文化周報

1958年,布裡格斯遇到了伯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梅布爾·喬治(Mabel George )。在他的幫助下,布裡格斯簽下人生第一份書約,幫童話故事集《彼得與小偷》(Peter and the Piskies)繪制插畫。在之後的幾年中,布裡格斯一直從事插畫工作,很快他在工作中發現,許多繪本的文字品質并不過關。“有些繪本寫得太差了,我知道我能寫得更好,”布裡格斯在2004年接受《衛報》采訪時回憶道,“是以我寫了一個故事,讓一位編輯朋友給點意見,結果他想出版這個故事。這就能說明當時的标準有多低了,一個沒有任何寫作經驗的新人都能把他的第一個故事發表出來。”

1966年,布裡格斯憑借繪本《布裡格斯鵝媽媽童謠金典》獲得了英國兒童圖書插畫最高獎項凱特·格林納威獎。1973年,布裡格斯的《聖誕老爸》再度拿下該獎,他一躍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兒童繪本作家之一,後續推出的《方格菌》《雪人》也大受好評,後者講述了一個在兒童繪本中并不常見的悲劇故事:男孩詹姆斯堆的雪人在午夜12點活了過來,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但第二天詹姆斯醒來後,發現新朋友已經融化了,地上隻留下它的帽子和圍巾。

北極正以近四倍于其他地方的速度變暖,犯罪片《盜火線》出版小說續作|文化周報

“(我的故事裡)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布裡格斯2012年與《廣播時報》對談時說,“我創作的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故事。雪人會融化,我的父母過世了,小動物也會死去,鮮花總會凋零。所有事物都終将逝去,這裡面并沒有什麼特别悲傷的情緒,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布裡格斯喜歡裝出一副很專業、脾氣很不好的樣子,但我們會以他筆下的愛與失去來銘記他,”布裡格斯的文學經紀人希拉裡·德拉米爾(Hilary Delamere)在《衛報》的報道中緬懷道,“從收到這麼多書迷的來信我就知道,他的繪本和動畫感動了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一直保持着好奇之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