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作者:知識分子

8.13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王爍 黃宇翔 蛋炒飯

責編 | 攸淇

●  ●  ●

1

雙臂一起測血壓,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更有利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

平常我們測量血壓時,基本都是伸出一隻手臂進行測量,而忽略了另一隻手臂。8月2日發表在Hypertension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正确測量血壓應該同時測量兩隻手臂,并取其中較高的數值。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統計了超過5.3萬名受試者(平均60歲)的雙臂血壓情況,發現與采用低測的手臂血壓相比,有11.9%受試者的低壓從低于140mmHg變為高于140mmHg,也就是說他們應被診斷為高血壓。同時,采用這種測量方式可以更好的預測心腦血管疾病,有約4.6%及3.5%的受試者應該被劃分為相應的心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是以下次測量血壓時,記得兩隻手臂都要測量哦!

► 文章連結: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HYPERTENSIONAHA.121.18921

2

搞懂嬰兒為何啼哭,家長也得從零學起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

嬰兒在說話之前,隻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疼痛或者不适,而成人解讀這種 “嬰語” 的能力卻并非出自本能,而是依靠後天習得。法國聖艾蒂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8月8日的《當代生物學雜志》發表的研究表明,人們正是在養育嬰兒的過程中,獲得了解讀嬰兒哭聲意義的能力。

研究人員招募了沒有任何經驗的人、正在照顧嬰兒的父母及專業護理人士,并對他們進行幾天的哭聲識别訓練。結果發現,正在照顧嬰兒的父母可以輕松識别陌生嬰兒哭聲的意義,而專業人士卻很難把經驗擴充到陌生嬰兒,未照顧嬰兒的人群則幾乎無法識别嬰兒哭聲的意義。嬰兒所表達的資訊蘊含在他們的聲音結構中,而成人則是通過暴露在這種環境中不斷增強這種識别能力。

►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6.076

3

人類長壽,可能是 “自然選擇” 的結果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

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動物在達到生育年齡後不久就會死亡,但人類卻是個例外。有一種觀點認為,“長壽基因” 也是經過自然選擇的産物。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人類學家的一項研究為這一假說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者對南美的土著部落中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群體在多餘食物、對年幼個體的照顧、生存知識的代際轉移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進行了定量測算,發現狩獵采集部落中的老人能為後代的健康成長帶來顯著的正向收益。這意味着,在人類進入農耕文明前的幾十萬年間,長壽個體對于後代成長的貢獻可能已經作為一種正向的 “選擇壓力”,使得利于長壽的基因在我們祖先的體内不斷積累。

►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2200073119

4

無需母體子宮,研究在體外培養出小鼠早期胚胎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

來源:

Anusorn Nakdee/Shutterstock

在 “玻璃缸” 中孕育産生胚胎,是科幻電影中時常出現的 “名場面”。但事實上,胚胎的發育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目前的科技還無法讓電影成真。人工分離培養的幹細胞,依然需要将其注射到胚胎中并植入母體子宮内才能發育成完整的生命。

而近日,以色列科學家 Jacob Hanna 上司的團隊在人工合成胚胎領域更進一步:他們從小鼠的原始胚胎幹細胞(ESC)出發,通過化學誘導,在一套新搭建的人造子宮裝置中,成功将初始的細胞團培養到了近似于小鼠胚胎發育8.5天的狀态,發育出胚胎和胚胎外隔室,并産生器官特異性祖細胞。這項工作展現了胚胎幹細胞驚人的分化潛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20天的小鼠胚胎發育的完整階段,8.5天依然隻是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距離在體外孕育出完整的新個體還相差甚遠。同時,目前條件下胚胎誘導的成功率依然較低,大約隻有0.5%的細胞團能最終達到8.5天的發育狀态。

►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09813

5

兩種常見的病毒或為老年癡呆症的元兇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

兒童初次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時會起水痘,同時,這種病毒會像一顆定時炸彈潛伏在患者體内,再度爆發時可能引起嚴重後果。

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模拟大腦的三維人體組織培養模型表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可能會激活單純疱疹病毒(HSV),進而啟動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階段。

通常,HSV-1(HSV的變種病毒之一)會潛伏在大腦神經元中休眠。但當它們暴露于VZV時,HSV-1就會被重新激活,進而導緻tau蛋白和β-澱粉樣蛋白的顯著增加,進而減慢神經元信号傳導。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一些COVID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會經曆長期的神經系統影響,并且VZV和HSV-1都可以在感染COVID後被重新激活。他們說,在這些情況下,建議密切關注患者後續的認知能力和可能存在的神經退行性病變。

► 文章連結:

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220287

6

酸化油可有效清除食品生産工具表面的沙門氏菌

人類長壽,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

沙門氏菌是一類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嚴重影響食品衛生安全。沙門氏菌無法在巧克力醬或花生醬這種低水分食物中生長,但會留存在其生産工具上,經過消毒清潔後依然會有所殘存,并等待下一次的暴發。

近日,發表于《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采用了一種巧妙的方法,可有效地消除食品生産加工工具的沙門氏菌殘留。研究人員先對不鏽鋼表面的沙門氏菌進行幹燥,并用不同的有機酸對其進行處理,通過改變酸的類型、濃度、接觸時間和處理溫度,以确定高效抗菌配方。最終,他們使用含有250毫摩爾每升乙酸的花生油,在45℃下對幹燥的沙門氏菌産生了顯著的殺菌效果。作者表示,酸化油有可能取代幹式消毒劑,通過增加消毒頻率來改善食品安全。

►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aem.00935-22

制版編輯 | 姜絲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