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視訊加載中...

創作、畫畫、看書、彈古琴、學法語,偶爾出去買買菜、跑跑步……電話那頭,舞蹈家沈偉向記者描述他在巴黎的日常,俨然一個藏身于鬧市的隐士。

7月中旬,54歲的沈偉剛從美國舞蹈節捧回終身成就獎。

終身成就獎原計劃2020年頒發,因為疫情延期到2022年。這個獎項創立于1981年,旨在表彰那些對現代舞做出卓越貢獻的編舞大師,是現代舞界的終極名人堂。沈偉是罕見獲此殊榮的華人舞蹈家。

“沈偉既是視覺魔法師,也是技術創新者。”美國舞蹈節在頒獎詞裡這樣評價: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拘于文化藝術的定義邊界,無論是舞台、畫布、電影還是展覽、裝置,他的作品出色地熔結感官與智性的精确、視覺設計與身體能量,拒絕歸類,這隻能用一個詞來描繪:沈偉。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沈偉領取終身成就獎,身後是他的畫作。

捧回獎杯後,沈偉回到巴黎,一頭紮入舞劇《東坡》的構思和創作。

委約的橄榄枝來自出品過《隻此青綠》的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以及眉山市歌舞劇院,沈偉身兼導演、編劇、編舞、視覺設計之職,要把北宋文人蘇轼的詩詞和情操搬上台。

“一半興奮、一半擔憂,太難了,不敢碰。”年初接到邀請後,沈偉用了七八個月時間回顧中國傳統文化,8月底,他将回到國内,從零開始挑選演員、組建團隊,有望在明年年初交出一部充滿東方美學的新作。

毫不意外,創作之路上,沈偉又是一個人單打獨鬥。

一直以來,沈偉作品裡的導演、編舞、舞美、服裝、影像視覺,幾乎都由他一手操刀,鮮少找人代勞。

“要找到和你有相同品味、相同創造性的人,并不容易。”沈偉說,他的審美意識裡都是他的人生經曆,如果合作者的審美和他不在一條線上,他要花很多時間去解釋、去說服,不如自己來更省時間和精力。

一個人單槍匹馬闖世界,從創作到生活,沈偉習慣了獨來獨往,獨自面對一切,從不覺苦,也不畏難。

1990年,沈偉在廣東舞蹈學校現代舞實驗班創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專業性現代舞《太陽依舊升起》。1995年,沈偉隻身前往紐約,是中國現代舞的開拓者中,覺悟最早、主動走出國門的人之一。2000年,沈偉的《天梯》在美國舞蹈節首演,一炮而紅,他在這些舞者的基礎上成立了“沈偉舞蹈藝術”,開始真正走入西方主流藝術視野。

2014年,久居紐約的沈偉首次帶着《聲希》《春之祭》登陸上海,驚豔四方,從此成了上海灘的常客。2021年,沈偉為上海量身定制堪稱“藝術奇觀”的《融》,轟動一時。沈偉和上海,因為藝術相聚,正在深度捆綁。

美的“暴擊”,這是很多人看完沈偉作品的直覺感受。他很少回頭看,也數不清自己創作了多少作品,唯一可以确信的是,“我還很年輕,創作不會停。”

即便榮譽等身、精品疊出,如今每排一部新作,他仍舊會緊張兮兮,給自己巨大壓力。數十年如一日,在創作态度上,沈偉保持了很多人缺失的真誠。

“提高修養,音樂修養、文化修養、審美修養,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對年輕人的建議很實際,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享受做藝術家的生命過程,而不是為了目的而目的。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Summary》由美國舞蹈節委約,2022年7月在終身成就獎頒獎典禮全球首演。攝影:Den McKeown © ADF

“不要給中國人丢臉,要争氣”

澎湃新聞:在美國舞蹈節的頒獎典禮上,你的《Summary》全球首演,這部新作将你的舞蹈和繪畫結合,一如既往的唯美。

沈偉:這是美國舞蹈節委約的,對方問頒獎那天可不可以發表一個新作品,我說沒問題。我在那裡選了9個不認識的舞者訓練,待了一個多月。

這個作品有藝術上的總結性,積累了我過去很多年的經驗,包括我跟繪畫的關系、跟視覺的關系、跟舞蹈動作的關系,都呈現得恰到好處。

作品長21分鐘,小而精,非常耐看,看很多遍都會覺得有意思,我每次看都很開心、很舒服。舞者也喜歡跳,畢竟我這麼多年都在研究怎麼利用身體。

作品有好幾段,但整體又不覺得是分段,視覺上在變動,運動上也有變化,一直在流動。舞台深處投影了四幅畫,是我這兩年畫的,也代表我過去的一個總結。典禮現場還展覽了兩幅畫作的原作。

澎湃新聞:1989年,你考入廣東舞蹈學校與美國舞蹈節合作的現代舞班,從此開始舞蹈之路,如今在美國舞蹈節拿到終身成就獎,有怎樣的感觸?

沈偉:感觸太多了,畢竟表演藝術貫穿我的一生中。我第一次上舞台演出是6歲,拿這個獎已經五十多歲了。我這一輩子花了很多時間為藝術努力,現在拿到這個獎,也是對我前半生奮鬥的一個肯定。

我一直在往前走,從不停歇,也很少回頭看過去。這樣一看才發現自己創作了那麼多作品,去過那麼多地方,和那麼多觀衆有過溝通,這些經曆突然全都出現在眼前,挺感動的。能得到美國舞蹈節對你的付出,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和藝術創作的欣賞和認可,感慨頗深。

澎湃新聞:美國舞蹈節評價你,既是視覺魔法師,也是技術創新者,你本人怎麼看?

沈偉:不同的評論很多,都可以吧。美國舞蹈節明年90周年了,他們對全世界的編舞家集中研究,有經驗,有一定的權威,他們的認可對一個中國人來說還是有它的重要性。

澎湃新聞:你也會有為國争光的感覺?

沈偉:有的,在國外這種感覺更強烈。别人會用“你代表中國人”的眼光看你,做什麼事情你都會告誡自己,不要給自己丢臉,不要給中國人丢臉,要争氣。特别像我,老被人家看到、說到、點到、評到,一下就跟你的曆史、你的文化、你的背景聯系起來。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聲希》1999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天梯》2000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春之祭》2003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連接配接轉換》2005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地圖》2005年

澎湃新聞:去美國後,你很快脫穎而出,起點很高,有因為亞洲面孔遇到過差別對待嗎?

沈偉:多少都有。在一個陌生地方跟外國人競争,你對他們的文化不了解,你要學習更多、掌握更多、付出更多,才能得到機會,讓人家承認你。

你們看到我在國外成功,為什麼會成功?事實上很不容易,更不是天生的,沒有錢,沒有背景,我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是通過種種努力得來的。

澎湃新聞:這麼多年來有覺得特别難的時候嗎?

沈偉:難,一直沒有停過啊。哪怕今天在美國舞蹈節創作《Summary》,也覺得很難,因為我每次都想突破,都想對過去積累的所有經驗進行升華。

全世界一個人跑,去不同的地方工作,我要克服生活上的很多困難,也要克服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困難,畢竟人和人之間的文化背景不一樣。

但我不怕困難。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我來說,世界上沒有困難的事情,隻要我有興趣做,它就不會難倒我。

澎湃新聞:除了創作上的困難,你還提到了生活上的困難,以前很少聽你說起這些。

沈偉:昨天跟朋友見面,他們簡直不敢相信,我一直是自己買菜做飯,一個星期至少出去買兩次菜,家裡也不請阿姨打掃衛生,都是自己動手。家具、窗簾、枕頭,我也自己做。巴黎和紐約家裡的窗簾,我都是去布店買喜歡的布匹和顔色,自己裁剪,自己手縫。

我的生活能力非常強,你把我放到任何一個國家,絕對可以一個人搞定。

生活上的我完全獨立,就像在創作上,我一定要有能力去獨立面對一切,才能把控整體,依賴别人會很被動。我習慣了來去一個人,一般不帶助理,除非工作上必須要,短時間會用一個。

生活完全靠自己打理,也讓我有了獨立思考的一片空間,幹家務活也可以讓我轉換思維、放松狀态、調節情緒、感受生活。

澎湃新聞:你習慣了獨來獨往,但你的工作需要你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會不會很痛苦?

沈偉:是以生活中的我老是一個人,因為我很怕吵。我的性格比較安靜、比較宅,不喜歡社交或群體生活。工作上和人打交道太多,實際上非常耗精力,工作結束以後,我希望有獨立的個人空間。

澎湃新聞:回過頭看,1995年你孤身一人去紐約發展,會覺得那時候的自己特别勇敢嗎,當時有沒有對未來的擔憂和恐懼?

沈偉:為什麼都願意做年輕人?看到困難也不畏懼,可能是年輕人沖動的唯一好處。

當時離開廣州去美國,我也做了很久的心理準備,挑戰很多,一直在醞釀怎麼面對、怎麼生存,想到可以在新環境鍛煉和學習,又很激動、很興奮。當時我什麼都沒有,英文又不好,完全把自己放到最被動的狀态去面對一切。因為年輕,你有闖勁,你也不覺得艱難,想要挑戰自己的想法也非常強烈。年紀大了以後,做事情反而會悠着點,不像年輕時那麼勇敢。

澎湃新聞:現在的你會不會很感謝那時候的自己?

沈偉:我非常感謝自己的求知欲,為了能夠學到東西,我甘願付出代價。書法、戲曲、國畫、油畫、舞蹈……每一次學習一個新東西,我都要面對新的挑戰,求知欲讓我有耐心、有韌性。

我9歲離開父母去湖南省藝術學校,一年才回父母家兩次。從小一個人生存,自己縫縫補補,沒有嬌生慣養,鍛煉出獨立的學習精神。

我對美的敏感也是慢慢學習和培養出來的,從書法、戲曲、國畫、油畫,到舞蹈,再到電影,都潛移默化地提高了我對美的認識。

澎湃新聞:至今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嗎?

沈偉:遺憾就是怕自己在創作時沒做好案頭工作,時間不夠的話,你學習得不夠深入。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畫卷》2008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分與合》2011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靜止的移動》2011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布蘭詩歌》2013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亦非彼此》2016年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花園裡的人》2017年

“人是有趣的進階動物,像一個謎”

澎湃新聞:2021年,你的浸入式藝術現場《融》在上海很轟動,10場展演場場爆滿,有沒有很受鼓舞?

沈偉:《融》的創作過程非常難。說到《易經》,大家可能很快會想到黑白八卦,腦子裡有條條框框,我是從另一個角度呈現人和世界的關系,用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去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最深遠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

看過的人都知道,它的體量、它的内容、它的深度、它的豐富性,不是簡簡單單集合一群人,草草率率就可以做成的。

我在海南陵水的一個小鎮閉關了5個月,帶了幾箱書,一邊看書一邊研究,累了就畫一會畫、彈一會琴。我在那兒不認識人,也看不到人,窗外就是大海,想買菜做飯,得打車出門。更難的是,跟随我多年的團隊被困在紐約和巴黎,我在上海必須重新搭建制作團隊、啟用全新的演員班底,這都需要磨合。

因為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有我的一個大個展閉幕,我提前離開,沒有跟全程的每場演出。最後反響這麼好,很開心!上海觀衆很熱情,也調動了很多人的積極性,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

澎湃新聞:《融》分為展覽、影像、表演三個部分,第三幕的沉浸式表演太震撼了。我們以前很少有這樣的經驗,可以和舞者距離這麼近,會緊張、害羞、不安,但又忍不住被他們吸引,挪不開眼睛。

沈偉:這就是現場演出最重要的一點,是視訊和其他表現方式永遠沒法替代的。有血有肉的人在你面前展現藝術磁場、藝術力量,你親眼看到立體的、移動的靈魂,比任何一個藝術媒介帶來的震撼力都要大。是以一定要讓觀衆近距離去感受,原來藝術可以那麼打動人。

人是這個世界的主要演員,是非常有趣的進階動物,可以無限挖掘,像一個謎。第三幕就是探讨“天人合一”,以人為中心,每個觀衆都不是獨立的,可能忘記了自己,完全融在裡面,跟環境和天地對話。

澎湃新聞:你做《融》有一個目的,帶領中國舞者,打開他們的身體、拓寬他們的思維,最後感覺他們有變化嗎?大家說起你都是發自内心的尊敬。

沈偉:變化非常大,看到他們的進步與突破,我非常開心。

我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心貼心地教,把我所有的經驗傾囊相授,把他們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讓他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學到更多東西,認識到自己未曾發掘的更多面。排練我都是親自做示範,不是口頭上指指點點,他們能感受到我全方位的投入、付出、真誠。我們相處得非常好,他們也不覺得與我有距離,從親近中受到啟迪和感染,跳舞很開心也很享受。

澎湃新聞:從2014年到2021年,你每隔兩三年都會帶重要作品來上海,包括舞蹈和畫作。一開始你的演出上座率并沒有達到預期,現在的你已經有很多鐵粉了。

沈偉: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認識過程,最開始大家不太了解可能不太關心,看了以後覺得好,一傳十十傳百,下次就會有更多人來。

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期醞釀、長期耕耘的結果。和上海的觀衆、上海的合作方、上海的文化藝術圈慢慢建立了解,才會出現現在這種狀态。

澎湃新聞:未來還會為上海原創更多作品嗎,像《融》這樣量身定制的作品。

沈偉:一定會有。《融》有可能明年回歸上海。去年10場,場場爆滿,每一場其實都加了觀衆,還是有很多人想看沒看到。當時就想加場,各方面來不及,因為牽扯的人太多了。希望明年能回來,讓更多觀衆觀看和體驗,我們經驗也更多了,我會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展演還是在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融》是契合那個圓形空間打造的,因為圓的建築元素,與八卦的圓和中國文化裡“天”的概念,一定要這樣一個空間。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捧回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後,沈偉在巴黎忙什麼

《融》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委約,2021年6月在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全球首演。 澎湃新聞記者 李思潔 圖

澎湃新聞: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眉山市歌舞劇院之邀,8月底你要回國創排《東坡》,你會給大家帶來怎樣一部中國作品?

沈偉:以我的藝術風格,我不會做一個叙事性的故事作品,但一定要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和現在文明與人類社會有關聯。

我年初就收到了邀請,一直看書,看到現在,閱讀蘇轼的詩詞、生平,了解當時的環境、背景。我花了七八個月時間去重新回顧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國詩詞、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國韻律。

沒有詩詞,就沒有蘇轼,那麼多詩詞,怎麼選擇,怎麼傳遞?把文學中的文字轉變成舞蹈和視覺藝術,還真不容易。

找到我時,我有一半興奮、一半擔憂,太難了,不敢碰。國内也做過那麼多了,我怎麼去呈現?壓力很大。我從小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覺得值得,很有意義,是以好吧,我接受挑戰。從導演、編劇、編舞到視覺設計,我都要自己操刀,盡量用我過去的所有經驗來努力吧,能做成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8月底回國後至少要待半年。回來還要繼續學習,很多資料要在國内查,還沒挑選演員,還沒組建團隊,創作各方面目前還是零。

我的《聲希》也是從老子的文字裡出來的,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年輕人還是老人,都喜歡。我希望把中國傳統文化帶到一個更大更廣的世界。

澎湃新聞:現在的你定居巴黎,從紐約到巴黎,兩個藝術之都有沒有帶給你不一樣的養分?

沈偉:2017年我在巴黎安頓了一個空間,有住所,有畫室。紐約也有,有工作就飛過去。我和蘇轼挺像的,他沒有一個固定的家,我也是四海為家,中國、美國、歐洲三個地方來回跑。他也喜歡書法、畫畫、美食,我也是,非常熱愛生活。

巴黎和紐約完全不一樣。紐約的藝術更聚焦當下和未來,巴黎更宏觀,曆史性更強,從過去到現在以及未來都有考慮到,因為法國的曆史長嘛,概括的東西比較多、更全面。

澎湃新聞:和我們描述一下你在巴黎的日常吧。

沈偉:我早上七點起來會去公園跑步,一星期盡量跑三四次,跑完步回家做早餐,或者路上吃,回來練會古琴。上午工作,學習、畫畫、寫東西、剪片子。午飯有時在家吃,15分鐘可以搞定,有時買個三文治,在公園看書曬太陽一小時,回來彈會琴。下午繼續工作。五點簡單吃個晚餐,彈會琴,有時去公園走一走,有時回郵件、回微信,處理行政工作。晚上看看新聞,十點半睡覺,最辛苦時九點就要睡了,因為早上起來事情很多。

我每個星期還要出去買兩三次菜,上兩次法語課,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

澎湃新聞:不工作時,你會在巴黎走一走嗎,比如去美術館看展覽、在咖啡館喝咖啡?

沈偉:會看展,但不是每天的日常,一星期最多一次。早上跑完步在路邊吃早餐時會喝咖啡,平時不會跑外面去喝,我要工作,時間不夠用啊。我來巴黎是創作和學習的,不是來喝咖啡的。

我不太見朋友,一個月最多見一次,有時候兩三個月見一次,有的朋友半年都見不了一次。我在創作和研究的中途不想見人,要保持在自己的狀态和頻率中,除非很重要的事。我不會覺得孤獨,我又不是小孩,要與一群人去玩。

(實習生王主對本文也有貢獻)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