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作者:節點财經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文 / 二風

出品 / 節點财經

饒毅連日炮轟,華大照單全收?事情沒那麼簡單。

科學界大佬饒毅連日發文批評華大基因(以下簡稱華大)及其CEO尹烨,尹烨回複:謝謝指教。事情告一段落後,不少被人忽略的細節浮出,讓華大這家企業更加立體。

憑借行業龍頭的優勢,華大在基因測序領域表現不俗,然而,處于産業中遊的華大,為切入産業上遊而購買外國基因測序儀、收購外國企業,導緻業務壁壘較低。“高科技”标簽備受質疑。不少華大高管離職,複制舊商業模式“分食”華大,成為一大奇觀。

饒毅的炮轟,讓艱難轉型的華大暴露在聚光燈下。“華大智造”自研産品主要靠内部消化,體外客戶仍在努力拓展;新冠檢測企業低價競争下,大打營銷牌、縮減研究費用占比,華大強業務壁壘難以建立起來,如此以來,它将靠什麼擺脫競争對手的追擊?

/ 01 /

争議中的華大

為何成為基因界繞不開的話題?

華大是國内基因界繞不開的話題。

自2018年涉嫌圈地行賄等争議事件後,華大再次進入大衆視野、獲得國人好感則是因新冠疫情的突發。2020年,當武漢疫情告一段落,一些傑出貢獻者被國家授予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号,其中來自華大的兩位,均與火眼實驗室有關。

風口浪尖的華大:“樹大招風”還是“積弊難除”?

火眼實驗室,是為承接核酸樣本檢測工作而設立,被疾控中心納入最早一批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它是華大在疫情期間的“提款機”。憑借此,2020年上半年财報顯示,華大期内淨利潤16.51億元,同比增長734.19%。

華大之“大”非一日建成。早在SARS時期,華大已深度參與了病毒檢測工作,華大董事長汪建曾在北京市抗擊非典指揮部擔任病原組組長。2017年7月,華大登陸創業闆,上市後獲得超過20個漲停闆,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元。武漢疫情之初,在火眼實驗室的助力下,武漢短期内提高了病毒檢測能力,也有觀點認為,華大有“作秀”之嫌。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華大廊坊“火眼”實驗室 來源:華大基因官網

2020年,在核酸檢測業務助推下,華大市值重回千億。

靠“國外儀器試劑、政府補貼和國内廉價勞動力”,饒毅如此批評華大,一些質疑由來已久。疫情助推器冷卻後,如今,華大市值僅為最高點的四分之一,跌落到255億左右——華大業績的“不争氣”似乎佐證了饒毅的觀點。因業務缺乏壁壘,初創企業複制華大模式即可。是以,華大催生了遍地開花的中國基因測序企業。

中國基因測序企業,繞不開華大

華大成立不久,道路選擇問題被提上日程。面對“購買外國儀器”還是“自主研發”,兩位創始人分道揚镳。汪建堅持收購國外企業,同為基因界大佬的另一位創始人于軍選擇離開華大,後來創立瀚海基因。

自研基因測序儀壁壘高,不少人望而生畏。而汪建選擇通過購買外國儀器做大規模,走通了這條路。于是,其他企業争相複制華大模式,其中不乏華大高管離職創業。

市面上一度出現了30餘家“華小”,那些由華大高管創業而來的企業。在一衆“華小”裡,實力強勁者比如獲得騰訊投資的碳雲智能。碳雲智能創始人是華大基因前CEO王俊,同樣曾被饒毅炮轟,尹烨恰是在王俊離開後,補位出任CEO至今。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尹烨 圖檔來源:尹烨微網誌

若要了解華大,最直覺的是從它對業内深而廣的影響切入。前段時間,北京疫情防控曝出的金準醫學違規事件(多管混檢),成為近兩年來核酸檢測産業領域的大案。金準醫學創始人恰是華大的多位高管(華大基因前副總裁、歐洲區CEO王學剛,以及華大基因前美洲區及東北區CEO等)。另外,不少人熟悉的核酸檢測機構元碼基因、吉因加等創始人均出自華大。

一家企業延伸出如此衆多業務模式雷同的對手,這一現象在其他行業頗為罕見。

一邊是抗疫功臣,一邊是備受争議的商業模式,華大如何将這兩種标簽相容于一體?答案恰恰在華大的業務模式之中。

/ 02 /

“内憂外患”之下

華大如何走過二十年?

華大借重外國企業,早期展現在購買Illumina的産品,後來是收購CG平台。

華大VS 巨頭Illumina,以收購CG告終

Illumina是測序儀領域的巨頭。在二代基因檢測領域,曾有接近90%的測序由Illumina的産品完成。十餘年前,Illumina和華大是親密合作夥伴,華大曾采購過上百台基因測序儀因而拿下Illumina“史上最大訂單”。在整個産業鍊中,早期的華大通過購買基因測序儀,進而提供基因測序服務。華大“基因界富士康”之名由此而來。

随着規模擴張,華大決定切入産業上遊,在基因測序儀上下功夫。自研基因測序儀并非易事。華大決定放棄購買Illumina的産品,轉而盯上了美國Complete Genomics(CG)公司,走并購道路。CG并不銷售測序儀,主要業務是為下遊公司提供測序服務,因相關服務銷售價格較低而虧損嚴重。2013年,華大看準時機收購了CG并獲得了相關技術。

華大通過并購獲得上遊制造技術,在業内隻此一家。華大并未是以高枕無憂。瀚海基因創始人于軍在其商業計劃書中曾指出,競争對手華大收購的Complete Genomics(CG)平台是美國淘汰産品。事實上,華大在CG測序儀的基礎上開發了兩款産品,據《财新》報道稱“效果一般”。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華大智造“擺脫”關聯交易

對于“華小”企業來說,購買基因測序儀提供測序服務成為主要商業模式。大部分“華小”們的首選,并非華大,而是Illumina。

華大的基因測序儀并不被市場看好,于是,華大自研的測序儀曾長期服務于華大自身。這好比不少産品力一般的新能源車企,首款産品走向市場往往首先切入B端業務,做網約車服務——因為C端使用者難對産品買單。

華大集團旗下的華大智造主營基因測序儀業務,今年7月26日已獲批IPO。然而,它曾因與華大關聯交易過高而受到質詢。2019年,華大基因向華大智造采購合計金額高達5.97億元。關聯交易占比過高,一定程度上讓華大失去了市場公信力。近年來,華大正在突破Illumina的包圍。

目前,基因測序下遊企業燃石醫學、泛生子等新興明星公司,正在加大購買華大産品的力度。今年7月,惡性良性腫瘤基因檢測的市占比第一的公司燃石醫學與華大智造和達成合作,獲得了華大高通量測序儀技術支援和服務。逐漸被市場接納,這對華大來說是利好消息,但仍然需要時間。

雖然如此,華大仍然是成為了國内基因測序的巨頭。2019年華大宣布擁有1100台裝機量,已相當于巨頭Illumina的十分之一,也是國内唯一一家量産臨床級别測序儀的企業。

/ 03 /

後疫情時代

支撐高增速營收靠什麼?

新冠疫情讓華大實作了“加速度”發展。2020年,華大營收實作了同比10倍增長(2019年僅5.71億,2020年高達55.62億);淨利潤同比大漲6倍。

華大的營收構成占比也在發生調整:無創産前基因檢測(NIPT)營收幾乎沒變,而核酸檢測等業務暴增并占到營收大頭。2020年,曾在華大營收中占近一半的收入的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同比僅增加0.12%,該業務的營收占比下降到僅14.03%;與此同時,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營收為同比增加873.70%,占總營收超過6成(66.24%)。

疫情退潮,營收降溫

疫情利好終有退潮之時。2021年,華大淨利潤下滑30%。精準醫學檢測綜合解決方案營收占比降至50%,在各項業務中下滑幅度最大。這一趨勢仍在繼續。今年一季度,華大基因歸母淨利潤3.3億元,同比下滑37%。

華大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是全球新冠核酸試劑盒和檢測單價的下降。在核酸檢測市場中,衆多“華小”企業正在與華大價格戰短兵相接,展開火拼。未來,華大的增長将依靠什麼?一家曾經千億市值的雄心又展現在何處?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為華大提供穩定營收的業務是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根據國信證券的測算,2019年全國無創産前基因檢測(NIPT)檢測量超過400萬例。其中,貝瑞基因和華大基因分别占據30%-40%的市場佔有率,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華大基因内部曾将貝瑞和康視為頭号競争對手。值得注意的是,貝瑞和康也是一家“華小”,董事長高揚曾任職華大健康總裁。在該領域,華大維持在第一梯隊,但優勢地位并不牢固。

饒毅炮轟、華大沉默,回應質疑實力有多少?

華大基因釋出的“出生缺陷防控一站式資料管理服務系統” 來源:華大基因官網

掘金“下一座金礦”

惡性良性腫瘤測序,被認為是繼無創産前基因檢測(NIPT)的“下一座金礦”。在細分市場惡性良性腫瘤基因檢測行業,燃石醫學2020年已占市場佔有率的13%而排名第一。燃石醫學創始人曾是北極光創投投資人。頗具戲劇性的是,2014年,燃石醫學創始人在聽了華大基因第一輪融資會議後,決定開始創業。燃石醫學的惡性良性腫瘤試劑盒最早獲得原國家食藥總局準許。

華大的惡性良性腫瘤試劑盒獲批比燃石醫學晚一年多(2019年9月獲批)。2019年,華大成立華大數極負責惡性良性腫瘤早篩業務和資料服務。2021年,華大基因在惡性良性腫瘤高通量測序檢測領域的相關業務收入僅為3.8億元,同比增長8.12%。與之對比,燃石醫學2021年營收約為5.08億元,同比增長18.1%。

目前,華大在該領域處于相對落後的位置。落後的華大并非沒有機會,整體來看,大陸惡性良性腫瘤患病人群基數龐大,但是基因檢測滲透率僅約10%,遠低于歐美,尚處于市場早期。

或許最為外界所诟病的,還是華大的低研發投入。2021年,華大研發費用4.87億元,占整體營收的占比僅為7.19%,與之對比,對手貝瑞基因2021年研發投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到9.02%。華大近些年研發費用最多的一年,2020年的6.2億元,在當年營收中的占比僅為7.38%。

當研發難以超越競争對手,未來業務壁壘又如何建立?自研基因測序儀、切入産業上遊是華大建立優勢的關鍵,這一步華大還有需要很長的路要走,才能甩開緊咬其後的“華小”們。

饒毅的炮轟讓華大陷入争議。不過,相比應對輿論,做強業務可能才是華大唯一的正途。

節點财經聲明:文章内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财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