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作者:讀者

如果來到這世界之前,你拿到的是一個奇爛無比的人生劇本,你是否願意走一遭?

如果來到這世界之後,你發現牌桌上的自己,手持一把壞牌,又會以怎樣的态度繼續?

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在她的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真實地回顧了自己從垃圾堆裡爬出來,一路披荊斬棘,考入劍橋大學和哈佛大學,徹底扭轉命運的人生逆襲經曆。

她逃離大山,沖破自己的固執和狹隘,用教育打開了新世界之門,也最終收獲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幸福和自由。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立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

而從塔拉的真實人生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

一個人之是以内心強大,活出幸福和自由,不是因為良好的出身,不是因為殷實的家境,而是因為她擁有重塑自己的4種能力。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戰勝内心的恐懼

塔拉從小生長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父親患有嚴重的躁郁症,母親則毫無主見,一切唯父親馬首是瞻。

塔拉的父母是保守的摩門教徒,他們不相信現代科學和教育。這也導緻塔拉從小生病就沒去過醫院,更沒進過學校學習。

她從7歲時就被父親拉去廢品資源回收筒幫忙做事,有一次,她被一個巨大的殘骸物擊倒在地,差點喪命在父親的鏟車下。

在那種嚴酷的環境下,塔拉也曾目睹過哥哥們身上被割破、燒傷,甚至還有被割斷手指的場景。

童年時的塔拉一度幻想,充滿魔幻的垃圾場是惡魔與巫師、精靈與暴徒鬥争的遊樂場,而如今她才發現,這裡如煉獄一般,處處都是恐懼。

除此之外,這個家庭還充斥着暴力、輕視女性等種種問題。

哥哥肖恩喜怒無常,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和人格障礙,他時常侮辱塔拉是妓女、黑鬼等,甚至會抓住塔拉的頭發,把她的頭按進馬桶。

哪怕等塔拉上了大學,肖恩也總是會以跟她鬧着玩為借口,對塔拉變本加厲地施暴,而塔拉也不止一次地夢到被肖恩殺死。

這一樁樁痛苦往事,像一把刻刀,在塔拉自卑又敏感的心裡劃下深深淺淺的傷痕,肖恩一度成了她的夢魇。

俞敏洪說:“當你恐懼的時候,所有的門都為你關上了。”

很多時候,打敗一個人的不是面臨的困境,而是心中的恐懼、挫敗感和不自信,這是長期壓抑内心無法釋放的低能量。

這些低能量塑造并扭曲了認知,成為一個人了解世界的方式。

塔拉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這種無形的重壓之下,她沒有被折斷,而是憑借着一股子韌性,帶着恐懼上路,戴着鐐铐起舞,開始一點點地讓灰色的命運綻放生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不動聲色地努力

垃圾場的轟鳴,家庭的喧鬧,肖恩的野蠻,父親的跋扈,塔拉無數次想要逃離。

考入大學的哥哥泰勒成為塔拉黑暗裡的光,在泰勒的影響下,塔拉決定去考大學。

她捧起本,利用碎片時間不動聲色地埋頭自學,她偷偷學習三角學,學習實體,她始終相信這扇門外是一個規則而理性的世界。

在經曆第一次考試失敗後,塔拉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埋頭攻讀,通過再戰,她終于收到了楊百翰大學的通知書。

塔拉進了大學後,面臨着更大的挑戰。

由于她從沒受過學校教育,沒有詞彙積累,不會寫論文,連最基本的作業都難以完成。

她也因為經常提出一些很幼稚的問題,被老師誤以為故意搗亂。

塔拉遭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嫌棄,讓她一度覺得上大學是一個錯誤。她的内心雖有動搖,卻始終不曾放棄。

為支付房租,她忍着胃疼,每天清晨4點去做保潔工作。

為通過考試,她每天熬到深夜,揪着頭發對着課本苦思冥想,鑽研筆記。

她強忍着被肖恩折斷腳趾的疼痛,一瘸一拐卻堅定不移地走向考場。

因為受過更多的苦,就不怕學習的累,因經過太多磨難,是以珍惜每一個學習機會。

通過不斷努力,她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被推薦去了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通過不斷努力,她從一個保守的摩門信徒,變成了一個精神自由的學術精英。

楊熹文說:“人生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願意通過不斷地學習,看到每天進步着的自己,一點點去靠近那些看似遙遠的夢想。”

而塔拉的每一次努力,都在雕刻自己,每一次堅持,都在讓生命向下紮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隻有不動聲色去努力,才會有默默沉澱後的厚積薄發;隻有堅持不懈去付出,才會在歲月磨砺中熠熠生輝。

命運攥在自己手裡,是渾渾噩噩于人海,還是活出獨一無二的精彩,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學會獨處

塔拉剛進大學時,她的孤獨,緣自固有認知與現實世界産生了激烈的沖突。

在死闆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剛進大學時認為穿露膝蓋短裙子的女孩就是放蕩,安息日去看電影就是不敬;

她甚至上完廁所從不洗手,耳朵疼卻不敢吃止痛藥,不知道什麼是“大屠殺”,沒錢交學費卻堅定地拒絕政府的補助。

同學們紛紛對她投來鄙視的眼神,視她為怪胎,她總是孤孤單單地獨來獨往。

孤獨的塔拉開始從書中尋找慰籍,她通過學習了解現代文明,逐漸縮短與同學的差距,并重新給自己定義,開始像正常人一樣去生活。

獨處是上天饋贈的禮物,孤獨也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那些焦慮的情緒漸漸化為平靜,那些困擾你的聲音也會慢慢沉靜,塔拉在獨處中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也讓她對許多事物有了自己的理性判斷。

當然,塔拉的孤獨感,一是來自校園,二是來自原生家庭。

當覺悟的塔拉開始向父母揭發肖恩的罪行,頑固不化的父母卻認為她被魔鬼附體而出現幻覺,她也開始被全家人孤立。

但塔拉在這些被孤立的日子裡,觸摸到内在的一種真實,她堅定不移地捍衛真相,堅定不移去追求自己的信仰和真理。

她重讀了休谟、盧梭、史密斯和穆勒等先賢佳作,踏踏實實進行學術研究,努力去解開家庭的“未解之謎”。

花了一年時間,她終于完結了論文初稿,收到了劍橋大學博士錄取确認函,她開始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折磨她多年的困惑也終于有了答案。

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所有成就背後,都有常人體會不到的孤獨和艱辛。

那是落寞之後的不甘沉淪,是哭過之後的一種徹悟重新整理,是蟄伏在暗夜裡的一種堅持,是破繭成蝶前涅槃般的疼痛。

馮骥才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人生就是一場寂寞的獨行,在無人問津的日子裡去精進,在緘默的時光裡去蓄力。

你不必努力合群,亦無須仰望權威,你靜心地修煉、默默地沉澱就是生命當下最好的樣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放下内心的執念

溫德爾曾說:“一旦思維得到擴充,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狹小的領域。”

而獲得新生的塔拉,當與原地踏步的家人觸碰時,也經曆了這種“回不去”。

每當塔拉千方百計暗示肖恩是個暴力狂,尋求家庭的支援時,父親就對她大吼:“難道你從劍橋回來就是為了讓家裡雞犬不甯?”

父親永遠保護着他,母親則是一言不發。

肖恩認為塔拉背後捅他刀子,打電話辱罵咆哮,并威脅要雇人殺掉她。

在肖恩的威脅下,在父母畸形的偏袒中,塔拉的姐姐奧黛麗,竟然選擇與她斷絕姐妹關系。

全家人一緻認為塔拉遠離了上帝,被魔鬼撒旦控制,會把一家人都毀掉。

而讓人感到沖突且哭笑不得的是,盡管與塔拉觀念相悖,父母還是計劃着讓她重返皈依,為她驅魔,盼着塔拉重生。

父母對她的“愛”一直都存在,隻是太過畸形。

塔拉不願意斬斷與父母的血緣羁絆,但是,家庭是最難理清的是非的地方,父母還是那個父母,可她早已不再是曾經的自己。

很長一段時間,塔拉的精神都處于一種嚴重的分裂狀态,她怯懦、崩潰、自我懷疑,每天通過看電視來麻痹自己,經常晚上歇斯底裡地哭笑,跑到大街上大喊大叫。

通過心理治療,她才意識到:新的教育理念和認知早已植入她的信念系統,與原生家庭割裂是她不可避免的宿命。

成年後離開父母是一種必然,真正的家庭關系也存在着離合需求,你拿着的是自己的人生劇本,而不是父母的續集。

經過痛苦的掙紮後,塔拉終于擺脫了負罪感,決定真正地與父母告别,與自己的内心和解,堅持做自己。

正如塔拉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所說的那樣: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有些人,不适合相見,可以換另一種方式存在于你的生命中;有種情,隻适合懷念,可以換一種更遠的距離寄去緬懷。

不必靠得太近,也不必譴責自己。

當太陽太過灼熱,我們選擇轉身擁抱月亮,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忘記或背叛了太陽曾經的溫暖與光亮。

放下負擔,你才能奔向新生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圖檔來源:全景視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寫在最後

塔拉通過自我拯救,掙脫了原生家庭的枷鎖,一步步走向開闊的人生天地;

她通過教育探索人性,通過更新認知重塑自己,努力實作人生的蛻變和逆襲。

林清玄說:“人也要像珍珠貝一樣,養成重塑傷口的本事,轉化生命的創傷,使它變成美麗的珍珠。”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碩果累累的豐景,也有滿目瘡痍的荒蕪。

隻有放下執念,經過摧毀後重建,才會遇見全新的自己。

隻有學會獨處,不斷地向内探索,才會找到自己的歸宿。

隻有戰勝恐懼,困境中有盼望,失望中有信念,才能找回快樂,找回生存的魄力與勇氣。

餘生,願你我都能同塔拉一樣,将嘗過的生命苦澀,走過的風雨泥濘,都化作腳下的綿延階梯。

你當像鳥一樣飛往你的山——不要等風來,而要追風去,追逐的過程,就是人生的意義。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内心強大,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作者:素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