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作者:Blood旌旗

沒想到今天小米釋出會,直接放出了自動駕駛的階段性成果;整體進度比我想象中要快啊,這必須得好好分析一波。(請搭配原視訊觀看本文,效果更佳)

先說結論:

1、在自動駕駛技術上,小米目前展示的狀态,沒有領先業界的超前突破。

2、總體水準處于ROBO Taxi類改裝車的上等。

2、但是考慮到測試車的就位時間,在進度上的狂飙突進還是非常厲害的。

改裝車研判

視訊中出現了兩種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傳感器布置形式相對原始——在車頂上裝了個“大帽子”,把雷射雷達、攝像頭啥的裝在上面。

這是ROBO Taxi類型“自動駕駛公司”慣用的改裝類型,也比較适合小米這種暫時沒有原型車的狀态。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給傳感器最大的感覺空間;缺點呢,就是家用車不允許這種制造模式,傳感器必然融入整車工業設計,是以這個狀态到整車,還需要有很長的工程整合、繁瑣測試。

說人話就是:我們目前無法從自動駕駛測試車的狀态,去猜測小米24年新車的工業設計、傳感器布置等資訊。

CNOA狀态研判

視訊第一段,為城區領航輔助狀态,即所謂CNOA(City Navigate on Autopilot);也就是大家最想要的狀态:打開車載地圖導航,選中目的地,汽車全自動開過去。

因為進度第一,是以小米的CNOA必然強依賴高精地圖;注意觀察右下角的可視化效果,路面的3D點雲異常穩定,不太可能是實時模組化,推測為高精地圖的視覺重建。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但是小米的感覺部分寫的真不錯,請注意這裡的可視化效果,對其他車流的識别重建,都沒有發生可感覺的劇烈抖動。

說明車輛的感覺系統非常穩定,能夠精準的抓住目标,而且3D重建的可視化平滑算法做的到位;而且模型比較優雅,流暢度目測也是很不錯的,我喜歡。

還注意套在3D模型上的三維框框,這也是基操了;之前某車廠的自動駕駛示範視訊,對目辨別别是二維框框,業界同行很是嘲笑了一番。

避讓大型車和加塞車Cut in,正常操作,小米測試車感覺條件遠超家用車,能做到不稀奇,做不到才是問題。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NOA的标志性操作——自我決策上匝道和主動變道。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裡小米的規控做的不錯,變道政策不是死闆的看前車距離,而是看相對速度;左車道盡管還沒超過自己的車道,但是系統觀測到它相對速度更快,就馬上變道,提高通行效率。

這個政策還是比較聰明的,但是視訊加速太快,看不出來變道控制的順滑程度。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風險避讓,正常操作;大家玩命更新感覺系統,搞出來Lidar+環視+毫米波的多層感覺,就是幹這個的。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無保護掉頭,這是個高難場景,需要感覺系統全力工作,同時決策系統要兼顧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不能拐的太慢,不然你這輩子都掉不過來;不能拐的太快,不然要出事。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得益于車頂極其優越的觀測位置,測試車的感覺系統提供了360度全方位的資訊,這個掉頭比較順滑。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但如果裝在小米的量産車上,Lidar最多隻能提供前半球觀測資訊,毫米波也有一堆死角,這種場景就得純靠環繞視覺感覺了;這就是我前面所說,小米需要在量産車上解決的工程問題。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有紅綠燈的可視化(右下角),但是不知道是V2X發回的資訊(跑在武漢自動駕駛示範路段),還是純靠視覺識别的資訊。

如果是後者,那麼小米的技術狀态還是可以的。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避讓公共汽車(大車),基操了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段很有意思,注意看可視化資訊,小米測試車已經建立了完善的行人、兩輪車識别模型。能識别、能避讓、能3D重建,進度不錯。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複雜多路況左轉,不過有紅綠燈,難度中等吧。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段很有意思:得益于位置優越的感覺系統,小米測試車第一時間發現了被SUV遮擋的電動車。

這個識别非常迅速,決策繼續往前開也非常果斷,不知道量産車還能否達到如此驚豔的水準。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行人避讓,基操。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環島行駛,CNOA的基操。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我朝馬路自有國情在此!超繁忙路段,人車交雜,小米測試車表現得很穩,規控做的不錯。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無保護右轉這裡,我起初以為出現了個常見Bug——也就是識别到了紅圈的老大哥,沒及時停下來,都開到人前面才停下。

後來發現不是,是檢測到左前方的粉色電動車,必須避讓,安全性的預判算法寫的真不戳。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CNOA狀态結論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小米測試車的CNOA總體看起來比較順滑,是典型的城區高精地圖強依賴路線,而且因為傳感器全部放在車頂,是以感覺條件非常優越。

能做到這個水準的廠商很多,ROBO Taxi (就是那些所謂的“L4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一抓一大把。

小米比較優秀的地方在于:他們時間很緊,500天以内拿出來這一套東西來。

感覺、決策、控制算法看起來成熟度還行,能跑到這個程度,值得肯定了。

小米的挑戰在于:工程化量産的過程中,傳感器特别是雷射雷達,必然與整車設計高度融合,因而感覺空間會大大受限。

Lidar會從現在的360度無死角,變成隻能最多隻能看到前半球270度(1前2側布局),甚至不到180度(車頂前向單Lidar布局);是以對環繞視覺的感覺算法提出了非常嚴苛的要求,期待小米量産車給一個滿意的答案。

AVP自動泊車研判

第二部分是AVP無人泊車,即如圖所示——站在車庫門口點下手機,汽車自動泊入預定車位。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因為車庫環境較為簡單,且時速較低,是以這輛測試車幹脆以無人駕駛形态往前開。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自動下陡坡我還覺得挺驚豔的,感覺系統這麼強?

不過看第二張圖,emmm,還是預先建圖的——就是說車裡已經有車庫的高精地圖了,難度要低不少。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張圖會更明顯一點,車輛還完全下坡,左邊還有遮擋,車庫的可視化效果已經出來了(右下角)。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不過感覺系統寫的還行,識别車輛的速度挺快。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這張會更明顯:出庫車輛越線就識别到了,還有兩個空車位也準确識别;就算有高精地圖加持,感覺系統不行那也是白搭。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90°急彎,方向盤拉出了一個巨大的角度,控制算法挺給力;但是畢竟試驗車,量産車的情況無法從視訊推斷。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繞行雪糕筒,AVP基操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倒車入庫,基操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機械臂自動充電,想得很好,實踐非常困難:汽車的充電口位置不統一,前後左右都有分布,光是機器人跑來跑去的算法就夠你喝一壺的。

而且很多車的充電口蓋并非電動彈出,你要怎麼打開呢?就算是能電動彈出的,你又怎麼激活彈出程式呢?

更何況國标充電口标準寫的非常哈批,水準低下,鎖止機構異常導緻充電槍鎖死那都是基操勿六;萬一鎖死,還得車主大費周折緊急解鎖,甚至還解不下來...

總之,如果想用機械臂形式做第三方公共自動充電,不太現實,長期來看這還是個非常重人工的活。

不過如果是富B裝自己家用,那當我沒說,現階段插拔充電槍确實不夠優雅...有機器人代勞會好很多。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AVP狀态結論

相比CNOA狀态,自動泊車的AVP狀态驚喜較少;主要是你們提前建圖了喂,沒看到實時感覺算法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最後總結

小米展示的8分鐘視訊,完整的展示了工程改裝測試車的狀态,也是涵蓋了目前輔助駕駛最大的3個場景碎片——“城區-高速(環路)-車庫”。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如我之前所說,想從這個狀态推斷量産車非常困難;小米最大的目的,應該還是建立下公衆信心,表達自己有意願、也有能力站在高階輔助駕駛第一梯隊。

目前展示出來的能力,并沒有很強的前瞻性突破;但還是那句話——你考慮考慮時間呢?

而且人家也志不在此,作為新晉車廠,先把測試車跑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從正式開始組建團隊,到今天展示測試車狀态,我覺得小米汽車ADAS進度還挺快的,比我預想得要快;我以為23年上半年才會開始展示,24年下半年開始僞裝車測試。

超級重磅——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研判(2022年8月)

目測量産車依然是第一梯隊感覺硬體:前半球Lidar+環繞視覺+毫米波的2層半架構;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計算平台用哪家,那時候老黃單片1000T算力的Atlan應該出來了,但是地平線J6和高通下一代Ride也會登場。

其他的就不猜了,資訊太少,先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