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作者:光明網

作者:孟夏韻(外交學院講師)

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不僅反映在内涵豐富的拉美文學上,也表現在标新立異的拉美建築藝術上。拉美建築從古代印第安文明中吸取養分,融入殖民時期歐洲建築藝術特色和非洲傳統藝術風格,曆經幾百年的流變和演繹,不斷增添新鮮元素和新奇理念,形成如今在世界頗受贊譽的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阿納克萊托·安西裡尼創新中心

兼具審美和實用價值的現代建築藝術

拉美在20世紀前的建築藝術風格多取自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20世紀初,一些歐美學成歸國的建築師将西方建築學的思想理念融入本國特色,建造出符合本土民族習慣又兼具實用價值的現代建築。20世紀中後期的拉美建築更加偏向對民族傳統的繼承,用最新工藝技術表現民族文化,開創出獨具特色的拉美風格。

巴西是引領拉美現代主義建築的風向标,建築師們融合土著風情和現代元素,注重功能主義。盧西奧·科斯塔在30年代對巴西的建築教育進行了改革,為奧斯卡·尼邁耶、羅伯托·布雷·馬克思等日後成名的建築大師們提供了獨特的專業訓練。科斯塔設計的巴西教育衛生部的辦公樓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現代主義高層辦公樓之一。這座大樓為闆式高層建築,外觀大氣簡潔,每層的流線型遮陽闆與玻璃幕牆形成整棟建築的裝飾線,也起到防曬透光的功效,兼具審美性與功能性,展現了現代建築造型明朗和實用的特色。其底部的柱廊和屋頂花園又凸顯出古典建築風格,内部裝飾有濃郁巴西風和葡萄牙風的壁畫、雕塑、手工藝瓷磚和馬賽克牆面。這種将現代、古典建築以及民間藝術混合使用的手法,為巴西現代建築奠定了基調,也使該辦公樓成為歐洲建築與拉美本土建築風格巧妙結合的成功典範。

20世紀50年代,巴西政府決定在荒原上建造新首都巴西利亞,分别由科斯塔負責城市規劃設計、尼邁耶負責現代建築設計、布雷·馬克思負責公共區域景觀設計,三位建築大師攜手創造了巴西利亞這座“未來之城”。他們運用大膽超前的藝術想象力,将城市建構成一架即将向東起航的飛機,象征巴西騰飛的未來。機頭位置分布着三權廣場、議會大廈、司法大廈、總統府和最高法院等國家的神經中樞,機身位置是政府各部辦公大樓和紀念碑,機尾坐落着教堂、國家劇院、酒店、車站和電視塔等,南北兩翼由商業區和住宅區組成,各種休閑場所分布其中,自然景觀或位于市區,或與老區毗鄰。這個設計對城市功能進行了合理組織和規劃,友善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還充滿對未來的思考。是以,巴西利亞成為城市設計史上的裡程碑,也是20世紀落成的都市中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曆史和文化遺産稱号的項目。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巴西教育衛生部辦公樓

在墨西哥,著名建築師胡安·奧戈爾曼将繪畫、雕塑和各種藝術融合在建築設計中。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校園建設不僅凸顯了民族傳統文化,還诠釋了建築美學和工程學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奧戈爾曼設計的圖書館樓是現代建築學的典範,它的靈感源自中美洲古老宗教納瓦庫爾瓦中的雨神和生育神特拉洛克,他的形象不僅被繪制在建築外部的黑色石牆上,而且隐秘地出現在整個建築物的外觀上——從正面觀望,彩色壁畫的兩個圓圈構成他的眼睛,鼻子在建築物中下部,而他的嘴則是建築的大門。十層高的大大廈聳立在前哥倫布時期風格的石頭浮雕底座上,四個立面被彩石馬賽克鑲嵌,其上覆寫着奧戈爾曼親自繪制的巨幅壁畫《文化的曆史表現》,其中包括日月星辰、美洲豹、雄鷹、阿茲特克神明和戰士等,展現了古印第安人民質樸的人生哲學、印第安社會的宗教信仰和墨西哥人民争取獨立的革命精神。

有“墨西哥現代建築之父”之稱的佩德羅·拉米雷斯·巴斯克斯革新了歐美的現代主義理念,使其适應了拉丁美洲前哥倫布時期原生态的建築風格,設計建造出大量墨西哥标志性建築。其中,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和瓜達盧佩聖母聖殿都是印第安傳統風格與現代藝術融為一體的經典,兼具美觀和實用的雙重特征。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同樣設計了阿茲特克雨神特拉洛克的巨石和象征雨泉圖騰崇拜的大銅柱,牆壁雕刻着不同時期印第安民族文化的圖案。而館内布局則展現了現代建築的架構分明,人們在展廳和陳列室中行走如同時空穿越。瓜達盧佩聖母聖殿則一改傳統教堂的保守外觀,采用現代體育館場所的圓形建築結構,擴充其活動空間,提高其實用價值。教堂内部未曾使用一根柱子,這就確定信徒們在教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清大理石砌成的大祭台。

其他拉美國家如智利、哥倫比亞、秘魯和古巴等,也都在20世紀産生了諸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它們具有重拾古印第安文化傳統、融合外來元素和本土元素、創造獨特拉美風格的共同特點。

融合生态與科技元素的當代建築藝術

進入21世紀,新自由主義在拉美顯現弊端,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陷入困境,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災害頻發,不少城市人口增長過快,貧困問題有增無減,原有城市規劃造成嚴重的社會分層現象。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社會發展模式,以“美好生活”為代表的和諧生态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它更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

受此影響,建築師們開始重新制定城市規劃,設計公共建築或私人宅邸,改進基礎設施、住房建築和城市結構。新設計更加注重建築空間分區的功能性,更建立築材料和創新技術,同時強調建築的生态可持續性與環境的融合,利用自然光、自然通風等手段節約能源開支。

巴斯孔塞洛斯圖書館由墨西哥建築師阿爾貝托·卡拉奇設計完成,它位于城市中心的景觀地帶,分為公共圖書館和植物花園兩個主體。圖書館樓完全利用玻璃外觀自然采光,依靠懸臂式樓梯和突出平台實作空間的交疊,巨大的開放式鋼制書架錯落有緻地安插在樓梯和平台之間,形成美觀又便利的分區。每一層的巨大氣窗確定了各個角落的自然通風,人們在微風吹拂中行走在書架間,如同懸浮在半空,進入了電影《盜夢空間》的多元世界。圖書館樓被綠植和水景環繞,植物園占據景觀地帶70%的面積,那裡生長着墨西哥特色的植物群落。讀書之餘,人們還能透過玻璃欣賞美麗的自然景觀,這一設計使巴斯孔塞洛斯圖書館成為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斯福爾紮之屋

卡拉奇和團隊重視所處環境對建築的影響,以自然、有機、創新的設計理念在拉美當代建築界占有一席之地。他近些年設計的斯福爾紮之屋在自然流暢的基調上融入墨西哥民俗特色,呈現了田園詩般的生态美景。斯福爾紮之屋利用傳統拱門和拱頂設計,面朝大海修建了外貌酷似中國陝北窯洞的房子酒店,每個拱頂采用布滿小百葉窗的定制木門,既保護了隐私又實作了空氣流通。遠觀十幾個穹頂在海岸邊有序排列,陽光下沙色的外觀與海水的藍色形成柔和的對照,展現了建築環境之美。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智利越洋大廈

建成于2010年的智利越洋大廈強調關注生态環境和技術發展。它是集辦公和娛樂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建築,包含三層高的辦公空間、露天劇場、拱頂大廳、報告廳、休閑室和咖啡廳。大廈外部被綠地公園和人工濕地環繞,一方面展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一方面起到為大廈降溫制冷的作用。該建築運用多種設計和技術實作了建築的高效節能,摒棄傳統空調制冷系統,而在建築北立面加裝特别研發的木質遮陽系統來轉移太陽輻射,并讓自然光線進入室内空間。遮陽系統由此與大廈環境形成了智能互動,再由地源熱泵完成以自然冷卻水為大廈降溫的任務。此外,大廈内部設計充分利用高科技,如吸音内牆、低能耗裝置和節水水龍頭、地下水、吊頂水循環系統等。這種生态科技技術将大廈的能耗降到最低,節能、環保和舒适成為這類建築的最大亮點。

于2016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智利建築師亞曆杭德羅·阿拉維納也擅用生态科技,曾為智利天主教大學設計了一系列口碑建築,其中包括阿納克萊托·安西裡尼創新中心、連體大廈、醫學院和建築學院等。這些節能建築采用創新型的高效外牆和樓層設計,以此應對當地炎熱的沙漠氣候條件,減少對耗能空調的依賴。如總高14層的阿納克萊托·安西裡尼創新中心采用厚重的混凝土外立面,立面開窗均深入後退,而内部空間卻十分開闊,設定了濾光玻璃構成的中庭。後退的開窗既避免了陽光直射,又允許内部較大範圍的空氣對流,達到很好的節能效果。

拉美現當代建築藝術 透過當下的設計審視過去和未來

阿納克萊托·安西裡尼創新中心

近些年,其他拉美國家如秘魯、巴西和阿根廷等,也都陸續産生了諸多或科技與生态并重、或充滿深切人文關懷的優秀當代建築作品,如獲得拉美建築著名獎項奧斯卡·尼邁耶獎的秘魯利馬“紀念之地”博物館、帕查卡馬克遺址博物館,巴西聖保羅大學校園圖書館、巴西阿拉瓜亞河畔福莫蘇兒童村和阿根廷聖伯納德教堂等。

拉美是世界建築藝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從第一位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路易斯·巴拉甘到奧斯卡·尼邁耶、保羅·門德斯·達·洛查,再到阿拉維納,自20世紀以來,他們以大膽的創意想象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在拉美大陸創造了諸多優秀作品。年輕一代的拉美建築師們繼續延續傳統風格,融合新的時代元素,以标新立異的設計将拉美現當代建築推向新的高度。在沒有失去本土民族文化根源的前提下,他們融入更多現代科技與生态平衡的考量,讓人們透過當下的建築審視國家的過去和未來,思考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密切聯系。

(本文圖檔均為資料圖檔)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11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