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作者:古籍

雲遊西方書世界最快樂的事情之一,就是能不時走訪高檔的國際古書展 (antiquarian book fair),這類書展不同于一般以出版社為主導的新書促銷展,也不是那種出清庫存書或風漬書的跳樓大甩賣。古書展是由古書商或古書拍賣商組成,會場中展出的都是具有收藏意義或留念價值的絕版古舊書、限量版的特制書,以及與文字、圖像、印刷、出版相關的物件。在古書展中,總可以從知性、審美、曆史、情感等角度來賞析展品,因而得到無窮的樂趣。我最常參加的,自然是每逢奇數年,在我的居住地舊金山灣區舉辦的加州國際古書展,這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2013年2月15日到17日,有兩百二十家來自歐美、澳洲等地的古書商齊聚舊金山市區的展覽廳。以下就是我的見聞錄。

作家手稿與首版

除了絕版古舊書外,古書展中最常見的是知名作家的信件與手稿,西方一些出版社甚至會制作特殊的版本,在書的前面附上一頁作家的手稿,以提高書的收藏價值。如書商詹姆斯·卡明斯(James Cummins Bookseller)展示了一套詩人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902年版的作品全集,限量三十二套編碼出售,全套十冊。第一冊附了一張惠特曼的手寫散文稿,上面能清楚看到詩人的修改與注記,其中三行漂亮的句子後來出現在《草葉集》(Leaves of Grass)晚期的版本中。正如書商在目錄中所言:“雖然隻有三行,但任何出自惠特曼之手的《草葉集》片段,都讓人渴望擁有。”相信這句話道出了許多惠特曼迷的心聲。此套全集定價為四萬七千五百美元。詹姆斯·卡明斯在書展中也展示了初版的《草葉集》,這是惠特曼1855年時自費出版的,上面并未出現作者的名字,但前面扉頁印了他年輕時戴着帽子的潇灑畫像。這個版本據稱隻印了約八百本,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也不附作者的手稿,但因為是文學史上的裡程碑,是以定價十六萬五千美元。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詩人沃爾特·惠特曼1902年版的作品全集,限量三十二套編碼出售,全套十冊,第一冊附一張惠特曼的手寫散文稿

此外,書商彼得·哈林頓(Peter Harrington)也展示了馬克·吐溫長達四十三頁的手稿。馬克·吐溫是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通俗作家,除了小說、短篇故事、散文以外,也寫過幾本遊記,其中之一是1880年出版的《流浪漢在海外》(A Tramp Abroad),以他1878年的歐洲之旅為本,帶有虛構的人物與故事,叙述風格有他一貫的幽默。此書第二十章談到他的可笑古董收藏,包括一個曾用來裝淚水的破瓶子與号稱是亨利二世擁有的缺角盤子。彼得· 哈林頓展示的四十三頁馬克·吐溫手稿正是《流浪漢在海外》的這個章節,其中還有馬克·吐溫親手繪制的破瓶子與盤子,這些圖像也成了書中插圖的原型。此章節的手稿加上一本首版的《流浪漢在海外》,标價是五萬英鎊。看到昂貴的作家手稿與首版展出,我們這些财力不豐的愛書人雖然會望洋興歎,但一方面也感到很欣慰,那表示世上還是有人懂得欣賞它們并認定它們的價值。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馬克吐溫1880年首版的《流浪漢在海外》,加上二十章作者的手稿,在書展上的标價是五萬英鎊

插畫黃金年代典範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英美的“插畫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受到“歐洲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和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影響,再加上彩色印刷的發達,插畫家在雜志與書籍上的優異表現,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

出版社流行推出高品質、大開本的限量豪華版插畫書,以此作為高檔的聖誕禮物,封面常選用優雅的象牙色羊皮配上燙金的文字與圖案,書中扉頁則有編碼與插畫家的簽名。亞瑟·洛肯(Arthur Rackham)就是當時的明星級藝術家之一,1906 年出(初)版的插畫版《彼得·潘在肯辛頓花園》[Peter Pan in Kensington Gardens,作者為J. M. 巴裡(J. M. Barrie)]是洛肯的代表作之一。淡彩畫面所散發的夢幻與靈動氣息,深深打動了許多人。根據記載,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因為朋友送給女兒這本書,看到其中名為“仙子是精巧的舞者”那幅插畫而産生了靈感,随之譜出同名鋼琴曲 Les Fées sont d'exquises danseuses(The Fairies Are Exquisite Dancers的法文翻譯)。這次古書展上英國的庸可古書店(Jonkers Rare Books)就展出了一冊豪華版的《彼 得·潘在肯辛頓花園》,洛肯簽名、編号 389(限量共五百冊),标價為七千五百英鎊(約一萬兩千美元)。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英國Hodder&Stoughton出版社1906年制作的限量豪華版《彼得·潘在肯辛頓花園》,因阿瑟·洛肯的插畫而大受歡迎。我在書展某書商攤位的展示櫥窗内欣喜地看到這幅阿瑟·洛肯為此書所作的原始水彩插畫《秋仙子》

由于這個插畫版叫好又叫座,出版社請洛肯從原本的五十幅插畫中精選出最喜歡的十二幅,1912年複制成和原水彩畫同等尺寸的六百套版畫,名為 “彼得·潘代表作精選”(The Peter Pan Portfolio),原打算前一百套以羊皮紙裝訂外封,每張版畫都由洛肯簽名。大概想到要連簽一千兩百次名而手軟,洛肯最後隻簽了約二十套,庸可古書店就有這麼一套,标價為三萬五千英鎊(約五萬五千美元)。更令我驚喜的是,就在同一古書展上,有位書商傑弗裡· 馬克斯(Jeffrey H. Marks)展出此書中的一幅原始插畫《秋仙子》(Autumn Fairies),标價為十三萬五千美元。

弗吉尼亞 • 伍爾芙作品選

在古書展中,總是會看到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的首版著作,她的著作多數由她與先生倫納德·伍爾芙(Leonard Woolf)合開的小型出版社“霍加斯”(The Hogarth Press)所出,精裝本書封上的木刻插畫由伍爾芙的藝術家姐姐凡妮莎·貝爾(Vanessa Bell)設計。貝爾的設計簡潔利落又原始,卻非常耐看。我有時在想,伍爾芙的書之是以那麼知名、形象如此獨特,不知道是否與凡妮莎·貝爾設計的封面有關。這次書展中,書商安德魯·哈林頓(Adrian Harrington)的攤位出現了六本伍爾芙著作的首版,有散文《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和小說《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等,圖中展示正面書封的三本書,價格由左至右分别為兩千兩百五十美元、兩千七百美元與三千六百五十美元;至于最左邊三本隻展現書脊的書,缺乏原始外封,價格由一千兩百五十美元到一千六百美元不等。伍爾芙的忠實收藏者,往往願意為那薄薄一張外封,多付出幾倍價錢。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首版著作經常出現在古書展,書封上的簡潔木刻插畫由伍爾芙的姐姐凡妮莎·貝爾設計

荷蘭金花紙

18 世紀到 19 世紀時,歐洲出現了一種裝飾性極強的手工紙,名為“荷蘭金花紙”(Dutch gilt floral paper),紙張上塗有一層金漆,其上又壓印着浮凸的瑰麗花朵圖案。荷蘭金花紙當時常被出版社拿來裝訂英美兒童書的封面,這些紙生産于德國、意大利,可能因為由荷蘭輸出,是以有了“荷蘭金花紙”之名。這門手工藝早已失傳,沒想到書展中卻有位麻省的書商帶來了幾張流傳數百年、儲存極為良好的荷蘭金花紙。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18世紀産于德國紐倫堡的荷蘭金花紙

以經營中世紀古書著稱的書商約翰·溫铎(John Windle)在書展最後一天(2 月17日)買下一張,送給經營絕版童書的妻子克莉絲·洛克(Chris Loker),作為遲來的情人節禮物。克莉絲感動之餘,不僅将這宛如藝術品的紙張裱起來,還決定把紙上的圖案用于她正在編纂的一本童書的封面。

這張45厘米×38厘米大小的紙,價格達台币五位數,雖然不是什麼天文數字,但我覺得這份贈禮比起鑽石珍珠還可貴許多。

16 世紀鍊條神學書

我在書商羅伯特·路倫–米勒(Robert Rulon-Miller)的攤位,看到了一冊裝有鍊條的奇書,那是16世紀初期的書。從外表上看是一本巨冊,其實内含兩本不同作者的拉丁文神學選集與譯本,分别于1511年、1512年在巴黎出版。書封的豬皮裝訂則是由當時德國方濟會修道院的僧侶所為,此修道院名為 “聖瑪利亞升天”(Santa Maria Assumpta),位于巴伐利亞的城市因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始于15世紀中期,在那之前,多數的書籍都是以宗教為主題,且以手工抄寫、裝訂,書籍制作多半是由修道院的僧侶執行,要了解這種曆史背景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所寫的小說《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16世紀鍊條神學書

即便在印刷術興起初期,書籍依然昂貴,僧侶們也繼續替書籍上色加工或裝訂。此外,由于書籍很珍貴,書封的一角往往安裝了一條鐵鍊,鐵鍊另一端則穿在書架或書桌的固定滑杆上,如此閱讀者就無法把書帶走。修道院成立于1275年, 1802年解散,院中收藏的書籍自然流散四方。幾百年後,學者與書商從封皮的壓紋、金屬裝飾與書頁上的印記,判斷這冊書早期屬于聖瑪利亞升天修道院。雖然封皮已經磨損、蟲蛀,露出了一些襯裡的木闆,但其所蘊涵的深厚曆史背景,自然散發出一種美感,也難怪老資格的書商羅伯特·路倫–米勒在開車來參展的途中買了這本書。一開始他舍不得出售,自己欣賞了好幾天,才遲遲在書展最後一天的午後擺出來,并标上四萬二千美元的售價,等待下一位有緣人購買。書展後不久,傳出紐約大學圖書館的特藏區收購了這本鍊條書,我已經從網絡上看到他們把此書列入目錄。很慶幸這本鍊條書不是落在隐埋名的私人藏家手裡,這表示下回我到紐約,有機會能去探視這位“老朋友”。

《凱姆史考特喬叟》

14世紀時,英國文學家喬叟(Geoffrey Chaucer)寫了許多傳世佳作,包括最知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不知有多少後世作家因他的作品而受到啟發。19世紀末,英國凱姆史考特印刷坊(The Kelmscott Press)的創辦人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将喬叟的作品印制出版,名為“喬叟作品集新印”,西方書人通稱這個版本為《凱姆史考特喬叟》 (The Kelmscott Chaucer)。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凱姆史考特喬叟》被西方書業推崇為19世紀最美的一本書,印量約四百四十本,書展中就出現了六本,圖中所見為米白色豬皮、淺褐色摩洛哥皮與藍色硬紙闆、麻布裱背三種風格各異的裝幀,最上面圖檔為開篇的内頁圖文

這冊對開本的巨書被西方書業推崇為19世紀最美的一本書,書中字型、版式、裝飾花邊皆由莫裡斯精心設計,内含八十七幅版畫,原圖是藝術家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親繪,再由一流的木刻家雕刻在木版上,最後以來自德國漢諾瓦生産的上乘墨水印制,前後過程約五年,印量約四百四十本;其中又有約四十八本以白色的豬皮裝幀,再配上金屬環扣,封皮上的壓紋圖案取材自莫裡斯的一本15世紀藏書,由白鴿裝幀坊(Doves Bindery)執行。

一冊陽春厚紙闆與麻布裝幀的《凱姆史考特喬叟》現今市價數萬美元,豬皮裝訂版則是雙倍價。平常不易看到這些書,我曾經為了欣賞豬皮裝訂的這版書,特意由美國飛往倫敦拜訪一間私人圖書館。但在此書展中,同一屋檐下,居然出現了六本,而且有三本是豬皮裝訂,兩本為陽春裝訂。約翰·溫铎(John Windle)展示的那本很特别,是由女性裝幀協會(Guild of Women Binders)的一員喬安娜·博肯路斯(Johanna Birkenruth)以摩洛哥皮裝幀,封皮壓印出帶有新藝術風格的圖案,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女性裝幀協會是短暫存在于1898~1904年的團體,會員以勇于嘗試新手法著稱,作品往往讓人耳目一新,溫铎先生這冊标價為九萬五千美元。

中文印刷品

别以為西洋古書展就隻有歐美的書籍,一些書攤也會不時展出中文的古舊絕版書。例如,我在維也納書商邁克爾·斯坦巴克(Michael Steinbach)的攤位,看到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由大陸的香港英華書院印刷的《舊約》與《新約》全書中譯本,全套九卷本,标價為一萬四千歐元。英華書院1818年由一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于馬六甲創立,1843年遷移至大陸香港。此書院同時擁有印刷廠,這套九卷本的《聖經》中譯本就是由書院的印刷廠所印,中文翻譯用語經由諸多歐美傳教士商議認可,印刷采用傳統的國宣紙與格式,但以西方的精裝方式裝訂,标準的“中西合璧”。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衛生習慣畫片》

此外,我也在書展看到1931年12月初版、翌年12月再版的一套《衛生習慣畫片》,含十張明信片大小的宣傳卡片,每張正面是彩色圖檔,反面為歌詞與歌譜,附了一個信封套,信封套背面印有“南京锏銀巷衛生署總發行”的字樣,每套售價三角。同時也說明當時還有比這些卡片大三十二倍的大挂圖出售,每套為洋一進制八角。這套畫片背後的歌譜簡短可愛,其中之一為:“我用我的筷,我用我的碗,自己手巾随手帶,一切疾病不傳 。”作曲者是胡周淑安(1894~1974),我查了一下,發現此人是清華學校(後改名清華大學)遴選公費赴美留學的第一批十位女留學生之一,曾在哈佛大學等校攻讀音樂理論、鋼琴與聲樂等,據稱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專業聲樂教育家、第一位合唱女指揮家、第一位女作曲家,衆人耳熟能詳的閩南語童謠“呵呵困,一暝大一寸; 呵呵惜,一暝大一尺”居然就是由她創作的搖籃曲。胡周淑安的先生胡宣明則是民國以來第一位公共衛生專家,1921年創立了中華衛生學會,這套《衛生習慣畫片》想必是擁有許多“第一”頭銜的胡氏夫婦聯手合作之成果。

林林總總的物件

古書展不僅有書,還有已有數百年曆史的古地圖,如英國古書商兼地圖商丹尼爾·克勞奇(Daniel Crouch)的攤位出現了16世紀~17世紀手工上色的地圖集,以及近兩百厘米高的18世紀初美洲大地圖,每樣物件動辄上萬英鎊。另外,還可以見到形形色色的老海報、老照片、老卡片、藏書票以及名人信件等,有時還有一些與書、文字或圖像相關的物件,如約翰·列侬在唱片内封上的簽名,小巧的金屬書夾,等等。英國書商馬爾柏羅(Marlborough Rare Books)展出了許多19世紀非常受歡迎的小滾動條,可以橫拉出三至五百厘米長的全景廣角畫,就像迷你版的《清明上河圖》,内容多半描繪山水風景、著名戰役或曆史事件,以銅版或石版印刷、手工上色,讓人看了愛不釋手。馬爾柏羅還有一本剪貼簿,裡面收集了一堆18世紀英國商店的傳單與收據,上面印有商家的字号與訊息,以及手寫的金額與說明,單據上往往附有漂亮的裝飾圖案,這些物件都是了解庶民曆史的最佳檔案。

鐘芳玲:舊金山除了有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古書展

林林總總的物件

古書展的東西并非都是可望不可及的高價位,其實還是有一些價廉物美的展品。我在波雷力恩書店(Bolerium Books)的攤位,就看到了一枚直徑3.2厘米的小圓鐵片,那是1971年在美華人“保釣”時生産的小胸章,圓盤上的中英文宣傳詞“釣魚台——争取正義 Tiao Yü Tai We Want Justice!”,想必是當年抗議遊行時呼喊口号的智語。當時的“保釣”人士唐德剛、劉大任、張系國、郭松棻、李渝等人,很可能都在衣襟上别了這枚小胸章。相信嗎?隻需要花二十美元,你就能擁有這個四十餘年前的曆史物件。行之多年的西方古書展,一直是個内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盛會,能滿足多種人的多樣需求。這次加州國際古書展最讓我開心的是,發現不少熱情的古書經營商年紀都隻有三十出頭,另外也看到一些認真觀賞的訪客是青少年,這些成長于網絡閱讀盛行的年輕一代能有如此高昂的興緻,隻能說内在美與外在美兼具的實體書,對于愛書人而言,永遠有着電子書無可取代的吸引力,西方古書展覽與收藏的普及,就是一個最佳明證。

内容選自鐘芳玲《四季訪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