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作者:全球技術地圖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陰霾尚未散去,俄烏兩個“世界糧倉”的軍事沖突引發全球市場再次劇烈震蕩。由聯合國、歐盟、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組建的“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釋出《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自2017年以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一直在加劇,2021年全球53個國家約1.93億人口陷入危機級别或更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同比增加約4000萬人。俄烏沖突暴露了全球糧食體系的關聯性和脆弱性,使全球糧食供應鍊受到沖擊,威脅糧食安全。

一、俄烏在全球糧食安全領域的重要地位

(一)俄烏是全球糧食及農産品生産和出口大國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糧食生産和出口大國,其小麥、玉米、大麥、燕麥、葵花籽、油菜籽等糧食作物在世界糧食貿易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以小麥為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21年,俄羅斯小麥産量8199萬噸,占全球小麥産量(77618萬噸)的10.56%;烏克蘭小麥産量2903萬噸,占比3.74%。下圖所示為俄烏部分作物在全球産量中的份額 。

此外,兩國糧食的出口地涉及範圍廣闊,包括歐洲、亞洲、非洲這些人口主要聚集的大洲。目前,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高度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供應,其中,26個國家50%以上的小麥依賴俄烏兩國。2021年,俄羅斯出口小麥4249萬噸,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21.99%,是全球最大的小麥出口國;烏克蘭出口小麥2036萬噸,占比10.54%;兩國總計出口量達到6285萬噸,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俄烏沖突勢必會加劇全球糧食供應短缺,導緻糧價上漲,危及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據統計,截至2022年2月24日前,已有約110萬人需要糧食和生計援助,約40萬人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幹事戴維·比斯利認為,世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饑荒年 。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圖檔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二)俄烏是全球重要的化肥生産大國和出口大國

俄烏兩國不僅是全球糧食生産大國和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化肥生産和出口大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顯示,2021年,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出口國,第三大磷肥出口國。目前,俄烏兩國戰火持續已導緻國際原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持續攀升,而原油和天然氣是生産化肥和農藥的重要原料。受此影響,化肥、農藥、農膜及農資的價格飛速上漲,進一步牽連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生産成本再次攀升,推動糧食價格持續走高。在全球化肥價格持續上漲的态勢下,俄烏沖突有可能影響全球化肥供應,引發全球化肥價格波動,擡高糧食生産成本,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二、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

(一)嚴重影響全球糧食供應

1.全球多國糧食進口對俄烏依賴度高

俄烏兩國是全球糧食的主要供應來源,30多個小麥淨進口國對俄烏的依賴度高達30%及以上。2016年至2021年,在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中,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國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平均從俄烏兩國進口的小麥占總進口量的60%以上。黎巴嫩、突尼西亞、葉門、利比亞和巴基斯坦也高度依賴俄烏兩國的小麥,在2016年至2021年期間,平均一半的小麥采購來自俄烏。資料顯示,2020年,埃及全年從俄烏兩國進口了24億美元小麥;孟加拉國進口7億美元小麥。深陷内戰的葉門,平均每年需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超過3億美元的小麥以維持基本需求;突尼西亞進口的小麥中,44.7%來自烏克蘭。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受2021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加劇了對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糧食的需要,以調劑其糧食儲備和消費。俄烏沖突發生後,這些國家的糧食供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圖 2021年部分國家對俄烏的小麥淨進口依賴度

資料來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

2.戰事前景不明影響俄烏糧食産量

目前戰事前景尚不明朗,短期内恐不會結束,烏克蘭小麥春播已受到嚴重影響。烏克蘭最重要的小麥産區位于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等平原廣闊的東部,這一帶農業沃土正是俄烏雙方激烈拉鋸的區域;南部的重要種植區,如赫爾松和紮波裡日亞,由于缺乏農業裝置、柴油、化肥和種子,以及沖突造成的幹擾,農民已停止播種作業。2022年3月,烏克蘭釋出緊急指令,禁止出口谷物和其他産品,包括小麥、燕麥、小米、荞麥、糖、鹽和肉類等,以穩定市場所需,保證其本國群眾對食品的需求。俄羅斯同樣于3月宣布8月31日前暫停向第三國出口糖,6月30日前暫停向歐亞經濟聯盟國家出口谷物(小麥、混合麥、黑麥、大麥、玉米)。俄烏兩國糧食出口中斷,使全球糧食供應趨緊,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自戰事發生以來,小麥價格已上漲44%,大米價格上漲16%。

3.“種子”卡脖子遏制俄烏種業命脈

雖然俄烏是全球糧食及農産品的主要生産和出口大國,但兩國的種子卻高度依賴進口。路透社報道稱,烏克蘭超過30%的種子依賴進口,大部分來自法國。咨詢公司APK-Inform釋出的報告顯示,2020年烏克蘭主要農作物種子進口額超過4.094億美元,91%的進口谷物種子是玉米,83%的進口油料種子是葵花籽。受戰事影響,法國種子的運輸在沖突爆發初期曾一度暫停。同樣,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俄羅斯玉米種子進口份額占播種量總數約60%,油菜籽進口量為88%,甜菜近100%,馬鈴薯、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等同樣以外國種子為主導。3月14日,全球最大的種業公司德國拜耳集團宣布,将停止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非必要業務”,根據烏克蘭局勢發展來決定是否向俄羅斯提供2023年及之後的農業物資供應。位于美國的糧商嘉吉和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也表示,會縮減在俄羅斯非必要活動并停止投資。

(二)化肥短缺加劇糧食危機

化肥是全球農業産業鍊上最具傳導性也最為敏感的物資。在全球工業化農業高度依賴化肥的今天,2022年的化肥危機很可能和農業危機一樣嚴重。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資料顯示,俄羅斯出口的氮肥和鉀肥占全球貿易額的15%和17%,作為俄羅斯盟友的白俄羅斯也出口了全球16%的鉀肥。在蒙古和中非進口的氮肥中,來自俄白兩國的比例達到90%以上,秘魯、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均超過50%。包括查德、中非、尼日爾和馬裡在内的一系列非洲國家中,其進口的鉀肥幾乎全部來自俄白兩國。在歐洲,從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進口的氮肥占總進口量的30%,鉀肥則達到了60%。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産國,巴西将近一半的進口鉀肥來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目前巴西國記憶體量隻夠使用三個月。至于氮肥,巴西則隻有5%的自給率,在95%的進口中,有21%來自于俄羅斯。巴西的大豆農協已經開始呼籲農場主減少化肥使用,或将使已經遭受旱災的巴西大豆産量進一步降低,影響飼料産量,推高全球肉類價格。

此外,俄烏沖突還将削弱歐洲自身的化肥産能,因為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是化肥生産的原材料和電力保證。歐洲有近四成天然氣供給依賴俄羅斯,高企的油氣價格已經讓歐洲化肥廠商不堪重負,紛紛減産或停産。

(三)運輸中斷限制糧食進出口

俄烏沖突造成的播種中斷、農業設施和基礎設施被毀,以及交通和物流中斷,讓糧食生産和出口受阻,全球“糧食危機”正愈演愈烈。烏克蘭98%糧食谷物通過港口出口,由于馬裡烏波爾等黑海港口被俄羅斯封鎖,近2500萬噸糧食被困在烏克蘭無法出口,且沖突已導緻烏克蘭内陸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海港以及糧食存儲和加工基礎設施受損,即使沖突結束,重新開啟農業生産與基礎設施維修都需要大量時間,或許兩三年内都無法向其他國家供應。

(四)對中國糧食安全影響較小

沖擊之下,大陸糧食供給短期或受到波及趨緊,化肥農藥等價格攀升導緻種植成本提高,原油等能源價格大漲增加糧食出口物流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大陸糧食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證。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大陸目前人口數量為14.1億,2021年,大陸糧食産量68285萬噸,約占世界谷物糧食總産量的四分之一,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其次,大陸糧食庫存充足,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占總庫存70%以上,可以滿足全國人民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庫存消費比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水準。同時,大陸糧食生産能力不斷提高,2021年糧食産量再創新高,超過1.3萬億斤,小麥和大米等作為口糧基本實作自給,實作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世界近1/5的人口。此外,大陸谷物進口比重不大,2021年,大陸小麥進口總量僅占總供應量的7%;玉米方面,大陸自給率超過95%。是以,中國的糧食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障,受全球糧食安全危機沖擊較小。

三、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的嚴峻前景

《2022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将糧食危機劃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正常狀态),能夠滿足家庭基本糧食和非糧食需要;第二階段(壓力狀态),能夠滿足最低限度的家庭糧食消費,但如果不采取應對戰略,就無法負擔一些必要的非糧食支出;第三階段(危機狀态),勉強能夠通過消耗基本資産滿足最低限度的糧食需求,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來維持生計;第四階段(緊急狀态),和普通家庭相比有巨大的糧食消費差距,由于缺乏食物而面臨高水準的急性營養不良和額外死亡率,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來拯救生命;第五階段(災難狀态),即使在采取了應對政策後,家庭也極度缺乏食物和滿足其他基本需求。

在俄烏戰争的影響下,《報告》預計,到2022年将有1.79億至1.81億人處于第三階段或以上級别的危機狀況。38個國家的2.334億人将處于糧食危機的第二階段、1.25億人将處于糧食危機第三階段;33個國家的3550萬人将處于糧食危機第四階段;而索馬裡、南蘇丹、葉門将有32.9萬人陷入糧食危機第五階段。例如,在奈及利亞,到2022年6月至8月,處于糧食危機第三階段或以上的人口預計将達到1950萬,比2021年同期的峰值增長50%,其中,處于糧食危機第四階段的人口預計将接近120萬人。

同時,部分國家的糧食危機狀況或将略有改善。這些國家的經濟已漸漸從新冠疫情中恢複,或在年初恢複了正常的糧食供應。《報告》預測,2022年剛果民主共和國面臨糧食危機的人口數将減少140萬、瓜地馬拉将減少120萬、馬拉威将減少98.9萬、洪都拉斯将減少65萬等。然而,這些預測都是在俄烏戰争之前進行的,并沒有考慮到俄烏戰争對糧食安全的潛在影響。是以,實際情況或許沒有這麼樂觀。

四、緩解全球糧食危機的應對措施

如前文所述,俄烏沖突已在直接和間接影響的推動下,使全球糧食危機不斷更新,努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緊迫性不言而喻。在此情況下,國際社會必須協調政治意願,調動必要的資源,從人道主義、發展與和平角度共同應對糧食危機。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一)建立共識并廣泛合作

4月2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G20會議中呼籲建立一個全球糧食進口融資機制,以幫助較貧窮國家應對俄烏沖突導緻的糧價飙升,提高全球農業生産力和恢複力。各國應充分認識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威脅,建立共識,擴大農業生産并開放貿易,取消貿易出口限制,保持全世界糧食貿易的暢通,維持全球糧食貿易基本供需平衡;促進基于資料的糧食安全分析、預測與交流,為各國決策和行動提供支援。

(二)向更具韌性的糧食系統過渡

歐盟、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與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和世界銀行4月釋出聯合聲明,指出要可持續地解決糧食危機,必須解決包括結構性農村貧困、邊緣化、人口增長和糧食系統脆弱性等根源問題,向更具可持續性和韌性的農業糧食系統過渡,以應對突發和持續的糧食危機。例如,持續加大對農田和畜牧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推進農業技術研究,應對氣候沖擊,加強農業食品風險管理平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貸、災害保險等金融支援等。

(三)保障種子安全,確定糧食多樣化生産能力

種子是糧食安全的根基,各國應大力發展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利用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技術等提升種子抗幹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以應對氣候問題;使種子增産的同時為種子加入更多有益營養素,以保障人民健康。同時,應大力培育自身糧食産能,提升品種結構,確定糧食多樣化生産能力與國際競争能力,避免成為美西方國家的糧食傾銷地;豐富糧食進口來源地,優化國内供給結構和重點糧食和食品進口結構,避免對糧食出口大國的過度依賴。

(四)呼籲更多人道主義援助

作為世界糧食計劃署執行局成員,中國在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上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國際社會做出了優秀表率。中國不僅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并且盡可能向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減緩世界糧食不安全問題。2019年,中國向埃塞俄比亞捐贈9000噸緊急糧食、向南蘇丹捐贈超過2000噸大米;2020年,中國向埃塞俄比亞和幾内亞超過30萬的貧困人口提供了糧食援助。為此,在目前形勢下,呼籲全球範圍内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向糧食危機國家施以援手,攜手共渡糧食危機難關。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作者丨劉瑾 趙笑寒

編輯丨鄭實

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安全的影響與應對措施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隸屬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大陸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态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号,緻力于向公衆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位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号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