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織網江河 治水惠民(一線調研)

作者:環球網

來源:人民日報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開工,國家水網加快建設

織網江河 治水惠民(一線調研)

織網江河 治水惠民(一線調研)

内蒙古興安盟,引綽濟遼工程文得根水利樞紐工程施工現場。

新華社記者 劉 磊攝

淮河入海水道與京杭大運河相交,組成“水上立交橋”。

缪宜江攝(人民視覺)

織網江河 治水惠民(一線調研)

國家水網主骨架局部示意圖。

南水北調集團等供圖

核心閱讀

近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開工。作為70多年治淮曆史上投資最大的防洪單項工程,該工程将進一步提升淮河入海能力,充分發揮防洪、航運、生态等功能。

今年以來,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繼開工,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全面推進,國家水網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出桐柏、行江淮、臨黃海,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的淮河,兩岸良田延綿。

淮河是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從無路入海、水系紊亂到蓄洩兼籌、疏通出路,治淮久久為功。7月30日,治淮迎來新節點——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據介紹,工程總投資約438億元,是70多年治淮曆史上投資最大的防洪單項工程。

今年以來,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重要節點接連實作,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全面推進,國家水網建設也按下了加速鍵。水利部資料顯示,今年1—6月,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4449億元,同比增加59.5%。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會帶來哪些效益?國家水網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

補短闆、攻難題、織水網

淮河之難,難在入海。“受曆史上的黃河奪淮影響,中遊河水流至洪澤湖後,或借道長江入海,或通過蘇北灌溉總渠、分淮入沂水道等入海,尾闾不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處處長吳貴勤介紹。

獨特河勢水勢,為治淮帶來諸多挑戰。“河道‘兩頭翹、中間窪’,每遇流域強降雨,上遊山區河流源短流急,中遊在江淮平原緩行,下遊洪澤湖出湖不暢、入海洩洪能力不足。來水快、行洪慢,洪澇災害多發。”吳貴勤說。

多年來,圍繞疏通入海水道,一系列治淮骨幹工程加快推進——2003年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建成後,在防禦淮河流域洪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洪澤湖防洪标準有待提升,蓄滞洪區啟用較為頻繁,淮河洪水入海出路需要進一步擴充。”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副司長喬建華介紹。

挖寬挖深河道、培高加強堤防、擴建控制樞紐——二期工程使入海水道設計行洪流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可進一步提高洪澤湖的洪水調蓄能力,加快淮河中遊洪水下洩,有力保障淮河流域2000多萬人口、3000多萬畝耕地防洪安全。

讓千裡淮河直達入海,二期工程在建設技術方面有哪些突破?

面對密集水網,擴建“水上立交橋”。在淮安水利樞紐處,京杭大運河與入海水道相交。渡槽飛架,運河在上,往來船隻如梭。涵洞密排,入海水道從下流過。“二期工程将拓寬入海水道,通過多個方案比對,我們先開建導航河道,確定運河不斷航,工期結束再恢複原有河道。”中水淮河規劃設計研究有限公司規劃一處處長張學軍介紹。

針對淤土地質,攻克沉降變形難題。全長162.3公裡的入海水道中,有1/3是淤土段。“淤土厚度最大達34米,穩固性差。通過專題研究,工程采用‘土堤+擋浪牆’、控制填土速率法等解決這一挑戰。”張學軍說。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國家水網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重大水利工程應開盡開,在江河湖庫水系間,聯網補網強鍊。今年上半年,新開工水利項目達1.4萬個,其中,投資規模超過1億元的項目有750個。

“‘國家水網’寫入了‘十四五’規劃綱要,水利部門統籌謀劃、科學布局,着力建構‘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喬建華說。

國家水網什麼樣?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品質發展、加快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構國家水網之“綱”;加快建構配套銜接的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等,織密國家水網之“目”;充分挖掘現有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等,打牢國家水網之“結”。

調枯豐、灌良田、護安瀾

國家水網為何而建?

從空間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水資源量占全國81%;長江流域以北的地區,水資源量隻有19%。從時間上看,大陸一年中六至七成的降水集中在汛期三四個月内。“解決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建設國家水網勢在必行。”喬建華介紹。

穹頂環籠青青草原,綽爾河、西遼河宛如兩條平行玉帶,一南一北,蜿蜒流淌。

綽爾河上,48米高的大壩正拔地而起——建設中的文得根水庫,是引綽濟遼工程的“大水缸”。“澆築混凝土、安裝鋼筋,我們全力向着9月份下閘蓄水的節點沖刺。”中國水電十五局引綽濟遼文得根水利樞紐工程施工項目部生産副經理徐二虎介紹。

引綽濟遼工程全長390多公裡,通過輸水管道、隧洞、暗涵、倒虹吸等,讓綽爾河和西遼河在草原“牽手”。“工程建成後多年平均引水量可達4.54億立方米,能為9個旗縣市區和11個工業園區供水。”内蒙古水務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錫林說。

一張張水網,科學配置水資源,将充分發揮供水、灌溉、防洪、生态修複等綜合效益。

“過去一到用水高峰期,時不時會接到停水通知;即便是有水,也需要二次加壓。”安徽省亳州市居民張敏說。亳州人均水資源量為487立方米,不到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4。

引江濟淮工程,讓長江水翻越分水嶺,與淮河相連,幫皖豫兩省15個市55個縣(市、區)“解渴”。目前引江濟淮亳州市應急供水工程率先完成并實作通水,亳州70多萬人的缺水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水網工程,為農業生産提供水支援。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南木鎮,機械鐵臂破土鑿地,大藤峽水利樞紐灌區開工,設計灌溉面積100.1萬畝。建成後,西江水可澆灌桂中的糧食和糖料生産基地。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水的承載空間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國家水網的建設,目的就是破解水資源禀賦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不相比對的沖突。”水利部水規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說。

國家水網,溝通南北,調劑餘缺。水利部印發的《關于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一批國家水網骨幹工程,有序實施省市縣水網建設,着力補齊水資源配置、城鄉供水、防洪排澇、水生态保護、水網智慧化等短闆和薄弱環節,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其中建成一批重大引調水和重點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290億立方米;城鄉供水保障水準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大中型灌區灌排骨幹工程體系逐漸完善,新增、恢複有效灌溉面積1500萬畝。

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續

國家水網怎麼建?

“建設國家水網重大工程,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科學推進規劃建設。”喬建華介紹。

“就拿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來說,在前期論證階段,相關部門和機關圍繞入湖洪水分析、規模論證、立交地涵設計等難點,展開充分論證。從2012年開始,可研報告經曆4輪主管部門審查和多次修改,得以批複。”吳貴勤介紹。

“二期工程建設,是治理淮河的急迫需要。”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傑介紹,“二期工程建設後,可保護洪澤湖大堤保護區2.7萬平方公裡土地、10多座大中型城市防洪安全;可通過适當浚深、改擴建沿線樞紐和跨河橋梁,滿足Ⅱ級航道通航要求,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級、增加運輸能力創造條件。”

建設重大水利工程,更要堅持生态優先。

在大藤峽水利樞紐,仿造自然河流的雙魚道置于其間,讓魚兒順暢洄遊;在推進引江補漢工程中,相關部門完成了20餘次240個斷面(點位)的外業環境監測、生态調查以及現場查勘複核工作……“重大水利工程從規劃選址到建設運作,堅持避讓生态保護紅線,明确生态流量下洩要求,盡量避免或減小對生态的不利影響,并在項目可研階段,嚴格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喬建華說。

此外,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産業鍊條長、吸納投資大、帶動就業多,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發揮着重要作用。上半年水利建設累計吸納就業人數130萬人,為穩增長、保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水利部建立了縱橫貫通的工作推進機制,形成合力。”喬建華介紹,在縱向推進方面,逐項細化工程用地預審、項目環評、可研批複、開工時間等全鍊條關鍵節點,設立時間表、路線圖;在橫向協同機制方面,與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生态環境部等建立會商機制,及時跟蹤前置要件辦理。

據介紹,今年水利部将重點推進引江濟淮、雲南滇中引水、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湖南犬木塘水庫、貴州鳳山水庫等重大水資源配置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等。目前,重大水利工程已經開工25項,投資規模2261億元,為曆年同期開工數量最多、投資規模最大,充分發揮了水利有效投資對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提速

目前,重大水利工程累計開工數量達25項,投資規模2261億元。水利部加快在建工程實施進度,推進新開項目多開早開,確定完成年度水利建設各項目标任務。

河北省大陸澤、甯晉泊蓄滞洪區防洪工程與安全建設項目:

項目于7月29日開工,是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33.69億元,總工期36個月。大陸澤、甯晉泊蓄滞洪區南北長69公裡、東西寬39公裡,是河北省第一大蓄滞洪區,全國第三大蓄滞洪區,為海河流域的關鍵防洪工程,對保護下遊地區和華北油田、鐵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省長江蕪湖河段整治工程:

項目于6月30日開工,是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10.9億元,工程總工期36個月。工程以防洪保安為主,并兼顧岸線利用和環境保護等綜合效益。項目建成後将進一步提升防洪能力,有效改善生态環境,有力促進沿岸地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湖北蕲春縣蕲水灌區建立擴建工程:

項目于2021年10月開工,是國務院部署實施推進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15.1億元,設計灌溉面積38.67萬畝,目前正有序推進。項目建成後,将有效有力解決蕲春縣農業灌溉、城鄉生活缺水等問題,提高灌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木蘭溪下遊水生态修複與治理工程:

項目于5月19日開工,是今年重點推進的55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既統籌考慮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态環境修複,又融合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創新投融資方式,采取市場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