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最大人工林今年二次創業擴容 塞罕壩2030年有林地有望達到120萬畝

作者:每日

7月的承德壩上,山花爛漫,林海蒼翠。進入塞罕壩的山路上,一輛輛車成了行走的長龍,好奇的孩子們把天窗打開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行至塞罕壩,猛然間走進了綠色世界:道路兩側的樹木挺拔矗立,茂盛的森林延伸至地平線;林蔭小道間,幾隻啄木鳥從頭頂飛過;擡眼望去,大團大團的白雲在湛藍的天空随着微風輕輕飄動。

曾經,塞罕壩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的荒漠沙地;如今,這裡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萬畝人工林海,成為守衛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跨越60年,塞罕壩的務林人奮鬥不息,成就了綠色夢想,創造了人間奇迹。

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

從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部向西,棋賽線公路兩側樹林茂盛包圍,行駛約6公裡,由公路轉向北側的林間土路,便可深入到林場腹地——尚海紀念林。“綠之源”的石碑豎立在紀念林中,一隻松鼠在石碑兩側的草叢中覓食,不一會兒它擡起前腿,站立着啃食草籽。看到幾米之外的記者,松鼠似乎并未害怕,仍若無其事地站立,不一會兒又消失在草叢中,爬上了樹梢。

樹,現在在塞罕壩是最平常的東西,曾經卻是最稀罕的東西。清晚期,塞罕壩開圍墾荒,樹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漸退化成荒原沙地。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草木不見,黃沙彌漫,風起沙飛,肆虐地撲向北京城。1962年,原國家林業部緊急從全國18個省市的24所大中專院校調配127名畢業生,和當地242名幹部勞工一起,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向荒漠進軍。

“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裡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洋芋和鹹菜。”當年跟5個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娴,如今已是滿頭銀發,回憶起當年,她的眼神中仍透着堅定,“每每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幸福感就難以言說。”

一開始,林場的造林成活率不足8%,大家的熱情勁兒被狠狠打擊。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有股不服輸的勁頭,他騎着馬跑遍了林場的山山嶺嶺。1962年、1963年兩次造林失敗後,于1964年春天開展“馬蹄坑造林大會戰”,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由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從此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馬力,最多時1年造林8萬畝。忠于使命的精神貫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後,家人遵從遺願,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壩,伴他長眠的樹林如今叫“尚海紀念林”,成為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

造林護林技術不斷創新

尚海紀念林的樟子松高達30米,每棵大樹的間距幾乎相同,深綠色的樹冠高度也幾乎一緻,一排排、一列列整齊劃一。當地人告訴記者,塞罕壩無霜期短,樹木的生長期也很短,每年樹木隻能生長一點點,整齊挺拔的樹林背後是務林人的精心呵護。

寒來暑往。60年來,靠着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壩的造林面積超過110萬畝,植樹近5億棵。在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建起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如果把這裡的樹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随着造林攻堅任務的深入,塞罕壩在造林技術上不斷創新。務林人先後改進了原有的造林機械,改進了傳統遮陰育苗法,開創了高寒全光育苗技術,創新了三鍬半植苗法,引進了抗旱樹種樟子松,解決了主要樹種集約經營,防控了松毛蟲、落葉松尺蠖等有害生物發生蔓延,建立了育苗、造林、撫育、保護等森林經營技術體系。

2017年以來,塞罕壩人将土壤貧瘠、岩石裸露、蒸發快速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向山高坡陡的“硬骨頭”宣戰。這些地方土壤隻有幾厘米厚,相當于“在青石闆上種樹”。坡陡、石硬、路不通,機械無法作業,就用騾子馱或人背。靠着塞罕壩人的拼勁和韌勁,2017年以來,塞罕壩在石質山坡上攻堅造林10.1萬畝,造林成活率達到98%。

這片綠來之不易,守護好這片綠也并非易事。一點火星、片刻大意,都可能讓這片林海毀于一旦。塞罕壩機械林場防火辦主任彭志傑告訴記者,為確定森林資源安全,林場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有效提升了防滅火能力,實作了衛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訊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同時,在林場深處建設了9座望海樓,防火期由瞭望員24小時監控。

綠色屏障又成“綠色銀行”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了一道牢固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為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淡水2.84億立方米,相當于4.7個十三陵水庫,防止土壤流失量為每年513.55萬噸;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可抵消86萬輛家用燃油轎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釋放氧氣59.84萬噸,相當于219萬人呼吸一年空氣的氧含量。“綠色長城”守護着京津冀乃至華北地區的生态安全。

塞罕壩良好的生态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其成為珍貴、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這裡不僅成了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範例”,林場建設者還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不斷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通過駐村幫扶、生态旅遊、苗木生産,使4萬多百姓受益,帶動2.2萬名貧困人口實作脫貧。2021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當選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如今,林場已成為帶動群衆緻富的“綠色銀行”。

今年塞罕壩迎來建場60周年,他們正全面開展“二次創業”。預計到2030年,林場有林地面積将達到120萬畝,森林覆寫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态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李永東告訴記者,今年按照“見縫插針”的方式共造林6600畝。林區不斷提升造林品質,從育苗、整地、栽植等環節上,運用技術手段確定栽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此前林區主要以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這三大針葉樹種為主,為改善林區單一的樹種結構,今年特意強調營造混交林,同時在林下引進一些适合本地生長的灌木,比如花楸、五角楓、紫葉稠李等。在森林經營上,推行“盲區清零”工程,“盡可能讓林子沒有撫育盲區,沒有經營上的空白點。”在苗木産業、林副産品銷售、鄉村旅遊等方面能帶動林區及周邊百姓緻富,林區還在探索林業碳彙交易這種生态補償模式,持續挖掘塞罕壩的生态價值。

塞罕壩生态效益正逐漸顯現

世界最大人工林

◆ 60年來,塞罕壩的造林面積超過110萬畝。如果把這裡的樹按一米的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 2017年以來,塞罕壩在石質山坡上攻堅造林10.1萬畝,造林成活率達到98%

◆ 2022年造林6600畝,預計到2030年,造林面積達到120萬畝

牢固的綠色屏障

◆ 有效阻滞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

◆ 每年為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水源、淨化淡水2.84億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為每年513.55萬噸

◆ 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相當于219萬人呼吸一年空氣的氧含量

天然動植物物種基因庫

◆ 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

(記者 李如意 通訊員 曹蕾 董常春)

來源: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