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有意無意的認為台灣有三位女性可以代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一個是鄧麗君,一個是林青霞,一個就是三毛,鄧麗君用歌聲跨過海峽,林青霞用美貌紅遍東南亞,三毛則用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說瓊瑤的作品傳播度要大于三毛,還珠格格火遍亞洲,但瓊瑤小說多曲折離奇有些已經不符合當下的價值觀念可見其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三毛寫的則是自己的足迹,感情真摯,更讓我覺得可以代表台灣。
三位女性一生都在流浪着,輾轉世界各地,鄧麗君和三毛,早早的就離去了,隻有林青霞還在這人世間遊曆。她們都是天上的天使,興許上天也想念她們的歌聲與文字才将她們早早地召回去了。
對于三毛我早有耳聞,以前曾經在家中的書架上看過她的幾本書,一本是《萬水千山走遍》,一本是《撒哈拉的故事》,另一本卻怎麼也記不起來了。當時隻是粗略的翻看,真正讀起三毛卻是大一的時候了,偶然得了一本《撒哈拉的故事》,讀起來立刻讓我愛不釋手,說來慚愧,這本書我竟讀了三年也不曾看完。每次看幾個故事就擱置了。過了許久又讀了起來,又忘了之前的情節,于是再從頭讀了起來,如此反複,不知不覺近三年的時光已悄悄的走過。每次翻閱都會發現新的細節,這次閱讀又讓我不禁為三毛藏于文字之後的真摯情感所觸動。
三毛是一位個性剛強的女人,她能決定去撒哈拉居住,就足夠說明這一點;其次三毛慷慨大方,從不吝啬。在撒哈拉居住的時候,常常把自自己的物品無償的贈送給當地的居民,盡管當地居民對三毛的贈予感覺理所當然,三毛仍然願意去幫助她們;三毛熱愛和平,充滿愛心。當她聽到曾經發生的戰争和殺戮充滿了悲憫和同情;三毛助人為樂,幫扶弱者。她為黑人奴隸的遭遇而不平,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他,因為自己不能改變他的命運而自責,在沙漠中無償的搭載乘客;三毛熱愛生活,懂得欣賞。三毛将破爛不堪的舊房子裝飾一新,宛如仙境一般令人驚歎,在老人手中發現了石雕這樣的驚人的藝術品等等,都說明三毛的身上有着東方人一切美好的品質:勇敢智慧,真誠待人,懂得拒絕将中國人的美好在撒哈拉這片貧瘠的土地中在死氣沉沉中有了一絲人性的光輝。
我想三毛在荷西陪伴的日子裡是無比快樂的,雖然物質上有一些貧乏,但并不能掩蓋三毛精神上的快樂,這一時期也是三毛作品活潑靈動的時期,我對三毛的了解并不多,也無緣去親眼去結交這位美麗優雅的女性,但能從字裡行間中與她交流共鳴。
三毛就像沙漠裡開出的一朵奇葩,用愛和善良将沙漠中人性的美好發揮到了極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