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一天,一對擁有東方面孔的夫妻手牽手走在非洲的大街上,他們的長相與周圍的人可以說是格格不入。
他們是地道地道的中國人,她從21歲便随丈夫前往非洲。待了15年後,丈夫卻堅決不回中國,非洲到底有怎樣的秘密?
1987年,是徐元燕在中國福建出生的年份。2007年,她随丈夫去到了非洲馬拉威。
關于遠嫁,一直是社會層出不窮的話題,而她本人婚後便去往非洲了。
遠嫁,真的會幸福嗎?
是怎樣的愛情,讓丈夫到哪,她就跟随到哪?如今他們過着怎樣的生活呢?
他們原本相識于國中學校,畢業後,在男方的窮追不舍下,兩人終于走到了一起。
徐元燕在國中畢業後,做了複讀生,由于成績的原因,尚未考上高中便早早地出門打工。
在那時,未滿十八歲是很難找到正規工作的,是以她選擇了第一份普通又機械的工作——“粘鞋盒”。
在鞋廠裡,争分奪秒的粘鞋盒就是徐元燕在一天中不斷重複的工作。由于傾盡全力每月到手工資也才幾百塊錢,她便調整了方向。
在徐元燕所嘗試過的工作裡,賣手機是她最熱愛的一種方式,因為提成高,有錢賺。每月到手能有幾千塊錢。
此外,她還有其他豐富的閱曆,比如做忙碌的服務員,或者兼職咖啡廳。
在工作的這段時間裡,徐元燕和曾經在國中學校的他聯絡了起來。
懷着曾經的心動,他在别人那裡,要到了徐元燕的聯系方式。
由于當時的兩人都是比較自由的打勞工,在聯絡上了之後,便很快在一起了。
兩年後的他們見了雙方父母,随着感情的穩定,在戀愛後的第三年便迅速地訂了婚。
這是大家都所羨慕的雙向奔赴的“從校園到婚紗的戀愛。”隻是他們很快便面臨了怎樣選擇工作的問題。
當時是2007年,他們每月的工資僅有一兩千,二人根據市場行情便調整了工作計劃,這也是對他們來說,影響今後人生的最重要的決定。
在非洲,有個叫馬拉威的地方,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但落後,就代表着有賺錢的機遇,因為每一個貧窮的地方,缺少的東西都太多了。
最終,徐元燕的丈夫去了馬拉威。
但那是一個又賺錢又孤寂的工作,畢竟是遠在外國,而且他是在離市區很遠的地方經營着一家店面。
後來,日子在艱辛中慢慢有了轉機,在去的第二年,他便攢到了一部分錢,由此,他有了第一家屬于自己的店。
而徐元燕也跟着丈夫去到了馬拉威。
這是一家售賣鞋子和衣服的店面,也是夫妻兩人夢想啟航的地方,他們在那裡,遇到了很多新奇的、棘手的、悲傷的事。
但不可否認地說,他們的确也賺到了錢。
在陌生的國家,交流就是第一大難題,他們的英語口語水準都很一般。
剛到非洲的時候,因為隻會說蘿蔔這個單詞,他們吃了一個月的蘿蔔,但是,夫妻倆用很長時間挺了過來,為了他們的夢。
他們夢想啟航的店鋪大約有四五十平米,也是在這裡,他們賺了第一桶金,但很快又面臨了更大的考驗。
馬拉威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讓無數的中國人都做起了生意?
它是一個缺少生活用品,缺少工廠,缺少房子的地方。是以,一旦把中國的東西“搬運”到這裡來,便能很快地賺到錢。
剛來經營這家屬于自己的店鋪時,他們沒有車,出行和進貨困難,最後是在男孩父親給出3萬元資金的情況下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車子到來的時候,他們終于又有了多餘的精力,再開店鋪是兩人一緻的想法。
也就是這樣,一個一百多平的店鋪又成了他們的期望,這是投資十幾萬才做出來的心血。
然而就是這樣,帶着期待的店,在不經意間就突然地毀滅了。
馬拉威到底有多窮?在這裡,水對當地人來說也是奢侈品。
在一個像往常一樣平凡的日子裡,店鋪發生了火災——由于鄰居的店鋪着火,火勢剛好蔓延開來,這個剛剛萌發出夢想種子的地方一下子破滅了。
雖然本地的消防車趕來了,但因為水不夠,别無他法,夫妻倆隻能眼睜睜地看着整個店面燃起熊熊大火。
這是兩人信心再次被挫敗的一次。
當他們重拾希望後,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很久。
也是在這樣一個溝通困難、房子稀缺的地方,他們夢想着再找一個店鋪。
随着夫妻倆堅持不懈地尋找,他們見識了馬拉威許多真正的貧窮。
這裡既沒有瀝青路,一到雨天,土路便全變成了一灘厚重的泥土。
而他們,則要穿越各個能去的街道,找尋适合建設新的夢想的地方。
隻是,由于溝通困難,永遠隻能靠别人的手比劃着,這十分的浪費時間,也十分的吃力。
随着夢想的又一次萌芽,是他們的付出終于有了成果。
夫妻倆在克服所有的困難過後,一切也開始有了起色。
比如在溝通方面,他們早已經進步了很多。
關于他們的店鋪夢,他們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追逐。
2009年,是第三個店鋪開業的年份,也是他們夢想綻放的年份。
這一年,因為生意的擴大,他們看到過無數次希望,夫妻倆頻繁地開着店鋪,盼望所有的日子都能夠好轉。
他們已經數不清,在來到非洲的日子裡,他們經曆了多少心酸的事,但他們完成了曾經的理想,擺脫了每月隻有一兩千工資的窘迫局面。
對于國中畢業的他們來說,敢闖敢拼已經是超越很多人了。
對徐元燕的丈夫來說更是。
因為他從小便是一個留守兒童,現在能來到異地他鄉,也算有着無窮的毅力和決心,才得以到達。
在面對現實的考驗時,夫妻倆在開了無數個屬于自己的店鋪的過程中經曆着各種各樣的辛酸史。
在落後的這個國家,小偷是數不勝數的,無論怎樣防備,都沒有辦法。
夜裡,總有小偷的潛入,但徐元燕知道,店内的東西被偷竊是常事。
一次,由于财物方面的問題,她開除了所有員工。
起因是,其中一家店鋪的營業額是由負責的經理和徐元燕本人對賬,将得來的收益直接存到她的賬号之中。
由于員工稱,店鋪遭遇搶劫,但當警察到來後,又沒有發現一絲痕迹。
員工口口聲聲說損失了2萬元,但又遲遲不肯報警,她知道,小偷出在自己家了。
這對徐元燕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因為她見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也是因為被大家的合夥欺騙,她在今後,對品德高尚的員工更加的惜才。
之後,在一次的“創業夢——開超市”的轉型中,徐元燕終于找到了個滿意的員工,一個黑人大叔。
由于大叔的勤勞、實在、淳樸,徐元燕把他當做了朋友、親人看待。
在這裡,由于飲食的差異,她不得不自己買菜做菜,時間久了,她便想到了個好辦法。
經過長時間的落實,現在,徐元燕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菜園子。
她會教授大叔種菜,而大叔,總是很快地就學會了。
大叔不像别的員工,他主動、負責、上進,是以深受她的青睐。
由于大叔有幾個孫子在上學,她還資助了一些學費。
就這樣,日子像徐元燕所想的一樣開始美好。
2011年,她在非洲患上了瘧疾,是以打了疫苗,吃了藥,由于事先不知道自己已經懷了孕,這下孩子面臨了危機。
在回國檢查後,徐元燕才确定了,此時已徹底失去了腹中的孩子。
同年,她的丈夫出了車禍,車子和貨物盡數損毀,為此,丈夫也住了很久的院。
幸好沒有發生失去生命的危機,但也是在回國的檢查中,才确定了平安。
這些年,夫妻倆丢失了太多屬于自己的東西,也迎來了重要的東西。
2013年,這是他們大兒子出生的年份,在這個貧窮的國家,醫療水準是真的很差。
在孩子面臨出生困難的緊要關頭,本地的醫生沒有一個人能夠解決問題。
最終是在她丈夫的幫助下才以剖腹産的方式,使8斤重的兒子出生。
這一次,是他找來的中國醫療隊拯救了自己的家庭。
在大兒子出生後,後期,夫妻倆又迎來了一個孩子。
這一次不再是男孩,而随着女兒的出生,整個家庭的經濟壓力增加了,但兩人的生意卻沒有好轉。
2016年,由于服裝行情的跌落,他們的服裝店面臨了徹底倒閉的局面。
幸好之前他們把賺來的錢都寄回了莆田老家,而老家,也修起了房子,這才使得二人在打拼的日子裡,還總算有點收獲。
在這個清盤财産的時刻,他們的危機又到來了,因為,在這個異國他鄉,夫妻倆隻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千塊錢。
這是一個無論做啥都做不起來的金額,但幸運的是,他們還能勉強維持生計。
經過二人多年的成長,他們早就具備了成功商人的嗅覺,他們一直在等待時機——做二手手機。
一個人的選擇和曾經的經曆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裡,徐元燕又回到了曾經那個因售賣手機而掙錢的自己。
這一次,她借了8千元,湊齊了1萬5千元後,他們正式開啟了這個二次創業夢。
随着手機市場的缺漏,他們無疑賭對了一次。
這是夫妻倆賺了一大桶金的輝煌時刻,由于這裡的網絡好轉,大家對手機是供不應求。
他們總在大量的進貨——出售——進貨。
但他們沒有止步于此,恰好在2019年,手機寒冬行情到來時,夫妻倆又迅速地轉換了戰略。
在這裡,人們買貨物常常需要去很遠的地方,而且不能确定去了就有,幾經輾轉,常常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
是以這一次,他們瞄準了這個國家的機遇——超市缺口。
正是這樣,第一家超市正式開啟,馬上又迎來了第二家,這一次的路,他們走得比之前平坦。
雖然,面對着巨大的超市,少量的員工——8人,夫妻倆還是接受着偶爾有小偷的存在,也等待着自己的生意做大做強。
在發展事業時,他們也會兼顧孩子的教育問題。
由于馬拉威的落後,在2018年,大兒子上完了幼稚園後就被送回了中國。
到了2019年,女兒也回了國,又變成了夫妻倆獨自在異國打拼的時候。
在孩子出生的前幾年裡,是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候。
由于徐元燕很少回國,漸漸地,她已經快被孩子們忘卻了。
在之後的日子裡,雖然她與孩子重逢了,但因為再次面對面時,已經是很長的時間沒有見面了,孩子已經認不出了她,并有了排斥的心理。
這是徐元燕比較難過的一件事。
當面對着自己是否回到中國,回到孩子的身邊。她在選擇上出現了兩難。
當徐元燕向丈夫表達了想要回國的想法後,因為考慮到再次回國創業非常困難,對夫妻倆來說,機會不一定能把握得住。是以,她的丈夫并不打算再回去。
況且,已經離開了中國十幾年,再重新适應、跟上社會的步伐是比較難的。
經過不停的奮鬥,2021年,徐元燕又買了個房子,面對着房貸的壓力,她決定繼續留在非洲。
這一次,二人又再次的想法達成一緻,因為回到國内後,生存會成最大的問題。
在一次的契機下,夫妻倆計算着每月需要維持的三萬多開銷、25年的還貸壓力,對非洲,他們隻剩下了依賴和懼怕。
當然,他們更想念中國。
隻是國中文憑的他們,在中國重新找到立足之地可能也不比非洲經營生意簡單。
面對着家裡老人的想念,他們的每一步,都變得舉步維艱。
但由于疫情,他們選擇盡可能的在非洲支撐一段時間,如今他們每年已經能掙到30萬。
後來,徐元燕還做起了自媒體,與大家分享着異國風情。
這一次,她雇傭到了一個中國人——兩人一起種菜,一起拍着視訊。
在非洲異國他鄉無數個艱難的日子裡,夫妻倆都走過來了。
背井離鄉15年,他們所堅持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财富。
-完-
文丨大歡
編輯丨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