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農曆七月初十,時至立秋。這一刻,鬥指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度。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之後,自然界中的萬物也開始由蔥茏蓊郁,慢慢向蕭索結實轉變。
五谷金黃的喜悅
立秋是“四時八節”之一,“立”有開端之意。立秋之後,始入秋季。
立秋十日遍地紅。立秋,意味着谷物開始成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說文解字》中“秋”之含義更加明确:“秋,禾谷熟也。”立秋過後,大自然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走出城市,來到秋野之上眺望,玉米揚花、大豆成莢、棉花結鈴,農人們翹首盼望入秋過後雨水充沛,農事興旺。俗語說:“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望着密密匝匝的作物抽穗生長,農人内心的喜悅洋溢在臉上,又是一個金黃的時節,又是一個收獲的秋天。
秋忙時節的陝西鄉村,展現出一幅農事興旺、安居樂業的幸福畫卷。西安民俗專家王智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立秋之後的關中平原五谷繁茂、六畜遍野,農業經貿交流活躍。阡陌田壟之間,各家各戶朝出暮歸,絡繹不絕。有的忙着做酒曲、榨油、曬醋、割漆,有的開始摘蘋果、桃子、李子、葡萄。令人印象深刻地是,秋季關中地區各個鄉鎮接連召開的規模各異的“鄉鎮會”。這種“鄉鎮會”又叫秋忙會,是農人們為了在秋忙前夕互換農業工具、糧食、牲口而定期舉辦的“經貿交流大會”。單數日在鄉村裡開,雙數日在鄉鎮上開。騾馬、布匹、糧食等農業産品工具應有盡有,耍猴、看戲、跑馬等民間娛樂項目也令鄉民流連忘返。據說,這種關中農村地區特有的消費場景要一直延續到農曆8月底。
立秋農事大戲,在成熟與喜悅的時令主題之外,少不了各種鄉村野趣。立秋後,揚花結穗的金黃色玉米,約莫一人來高。三五個少年一頭鑽進青紗帳中,戲耍打鬧過後,雙手抱着掰下的嫩苞谷,塞進在地上挖好的土竈坑裡,上面留一個煙筒,下面将玉米花做柴禾點燃,不一會兒,香噴噴的烤苞谷便出“爐”了。
令人忍俊不禁的秋野場景,至今在人們的腦海萦繞,令人遐想;而秋季五彩斑斓的各色誘人果實和漫山遍野的金黃色稻谷,則是治愈鄉民農事焦慮與收獲渴盼的溫暖圖畫。
生生不息的傳承
西安城鐘樓西側,西去百餘米之遙,就是國内現存形制最大的西安鼓樓。陽光明麗之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拾級登上這座建于1380年、通高34米的明代鼓樓。鼓樓南北兩側回廊之上,24面鼓高1.75米、鼓座與鼓面重達200公斤的二十四節氣鼓,依次矗立,氣勢雄壯。北側西端第一面鼓上,用小篆書寫着“立秋”兩個古樸蒼勁的大字。站在碩大的節氣鼓前,記者默默參詳良久,耳邊仿佛回響起咚咚咚的鼓點聲,節氣習俗的文化和韻味就伴随着這铿锵有力的聲聲鼓樂,聲聞于天,長久流傳。
西安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徐文智/攝
不同的節氣,敲響不同的鼓點,人們進而知道了時節的交替與變換。閉目傾聽,鼓樓大殿裡正演奏着繁密激越的金秋鼓樂之聲;扶牆俯視,鼓樓四周可謂“數樹深紅出淺黃”,似乎都在提醒着人們,“立秋”正款款而來。古時,這一節日被稱為立秋節,也叫七月節。《後漢書祭祀志》記載:古代皇帝率高官上卿“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祭拜完神靈與祖先,感恩于收獲的喜悅,一些愛美的女子遂将飄落的梧桐樹葉撿起來,剪裁成漂亮的發簪,插在發髻之上,表達出對于生活美好的熱愛。
在千百年文化傳統的滋養下,“啃秋”“曬秋”等兼具智慧與風趣的民間習俗生生不息,流傳至今。據王智介紹,每至時節變換,各地群衆都有飲食“嘗新”的傳統,比如“嘗春”“嘗夏”,立秋之日也就有了“嘗秋”之說,俗稱“啃秋”。《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立秋時節,無論是啃西瓜、香瓜還是玉米,都是為了對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表達喜悅之情。俗話說,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大江南北的“啃秋”習俗差别迥異,京津等地,立秋之日大家喜愛吃西瓜或香瓜,被稱為“咬秋”,一個“咬”字将人們挽留清涼秋意、告别炎炎夏日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緻。浙江一帶地區,則流傳着立秋之日同食西瓜與燒酒的習慣,據說這樣可以預防瘧疾。
立秋過後,城裡的綠樹漸漸斑駁搖落,山中的秋色卻是五色斑斓使人陶醉。江西、安徽等地的一些山間農舍,依山而建,白牆黛瓦,每到秋季,家家戶戶都在屋頂上、窗棂旁、屋檐下挂滿、曬滿了五顔六色的辣椒、玉米、南瓜、菊花、柿子。久而久之,這些挂曬農作物的習慣代代相傳,成為當地極具特色的立秋習俗。
立秋節氣鼓。徐文智/攝
當立秋的鼓聲和老人的召喚聲在空中混響,在田野中追逐打鬧的孩子們,便聚攏在家中老人身旁,各自伸出小手,接過七粒小赤豆,和着一碗水吞下。老人們常說,這樣就沒有了疾患。如今,在廣袤的鄉村土地上,除了啃秋、曬秋的習俗之外,質樸的農人仍然保留着四季豆嘗新、蒸茄脯、煎香薷飲等習俗,在這些傳承背後,蘊藏着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許。
不時不食的智慧
《論語》有載:“不時不食”。這裡的“時”可以了解為“節氣”,到什麼節氣吃什麼食物,都要講究“章法”,不能亂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蘿蔔,叫“咬春”;而立秋講究吃西瓜,謂之“啃秋”;立秋過後的中秋,則講究月餅、螃蟹、蓮藕通吃……
立秋之後,涼氣至白露降秋蟬鳴,一早一晚人們都會感覺絲絲涼意,但“秋老虎”的威力依然不容小觑,暑熱令人難耐。身體倦怠乏力之感不時襲來,所謂“一夏無病三分虛”。依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傳統,入秋時節,人們的“口腹之欲”便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夏季炎熱,人們飯食清淡,幾個月過後,體重便會下降不少。入秋後,人們将立秋“稱人”與立夏“稱人”結果兩相對比,就會發現需要好好進補一番,此時,各種肉食無疑是最佳選擇。胃口大開的人們,面對烤肉、炖肉和紅燒肉等肉類食品的誘惑,大快朵頤,“以肉貼膘”,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貼秋膘”。
陝西人喜愛的羊肉泡馍。徐文智/攝
西安鼓樓以北,是一條聞名遐迩的美食街。街道兩旁食肆林立,四方遊客絡繹不絕,各類牛羊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目不暇接。“提起長安城,常憶羊羹名”。立秋之後,陝西人秋冬季的進補食品中,最具特色的當然是古稱“羊羹”,今天在三秦大地廣為流傳的羊肉泡馍了。從鼓樓走下來,腹中饑餓的記者走進一家羊肉泡馍館,咥一碗湯濃肉爛、香氣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為之一振。僅從羊肉泡馍在當地被人“寵愛”的程度,約略可以看出陝西人對于立秋飲食的獨特心得。借助羊肉溫脾健胃、滋陰活血的功效,經過千百年的沉澱演變,三秦父老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飲譽天下的秋令美食。
在鼓樓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圍攏在一桌品嘗羊肉泡馍歡歌笑語的遊客,手捧着蜜棗甑糕邊走邊吃、喜笑顔開的姑娘,一口酸湯一口餃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漢子,此刻,“不時不食”的文化傳統讓節令食品孕育出了遊子對家鄉的牽挂,在多姿多彩的節令飲食中,文化認同與心靈情感得到了和諧的統一與建構。
記者踱出鼓樓大街,仰望着鼓樓上巍然排列的二十四面節氣鼓,思緒萬千。碩大而彤紅的節氣鼓,仿佛在昭示着今天的我們:二十四節氣文明建構的共同習俗、共同農事與共同文化,讓我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與文化根脈。也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賦予人們的一份心靈收獲。
記者/徐文智
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