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的藝術創作,以花、草、蟲、魚為其表現的題材,以其淺淡的着色,勾勒出微妙的世界本真,于幽微之處,淺淡之間,表現出對于周遭事物的感歎及情感流露。對于中國花鳥畫的意境探求,是在微小精制的景觀中展現廣闊悠遠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韻味卻是悠遠的。
林楓:1991年出生于山東,2014年畢業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并獲學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雲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并獲碩士學位。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畫之境,心之性
文/趙龍
藝術一直都是一個恍惚的感覺,從人類文明産生藝術以來,無論是基于何種原因,何種立場人們在描繪藝術的時候總是帶着個人的主觀感覺;藝術也是以成為人們内心觀照世界的方式,而内容的表現自然而然的也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寄托和期望。
這種恍惚感尤其展現在中國畫中最為明顯,中國人向來是以感性作畫的,盡管繪畫在發展的中間自覺而不自覺的摻雜了政治和教化的意味,但是這種摻雜的前提還是以感情最為基礎所顯現的。曹植途經洛河恍惚中看見洛神立于水中,這種感覺成書于《洛神賦》名篇,而顧恺之使得這種水光交錯,靈魂出竅的感覺用一幅《洛神賦圖》使其形象具體化。
這不僅僅是一種幻想,更是一張來自内心的觀照和獨白。東西方繪畫自産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巨大的差異,一個重理性一個重感性,一個對現實的一絲不苟的模仿,一個對自我内心世界的闡發;究其原因可說的的确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對于這個世界觀照方式不同,了解不同,側重點不同。
但是現代藝術的發展至今,東西方似乎已經呼喚的意味,一個偏相于對現實的描繪,一個則越來越深入内心,這一點在文學上已經顯現出來,西方逐漸抵進個人情感世界,東方逐漸走入社會現實。作為中國畫最為合适,自然是對于個人情感的抒發和宣洩,盡管這種虛無缥缈有時讓人捉摸不透,但是這種假藏真露的潛意識的對于感情的發洩,這種不可言說的意味是一種無法用理性的分析去表達的。
思想的生發連接配接的是意識,而意識有潛在的影響着行為,這些并不是信手即可拈來的,自董其昌劃分南北宗派繪畫以來,南派的“漸修”與北派的“頓悟”代表了中國人的對繪畫了解的方式,同時展現出對于生活和世界的感覺方式。無論是漸修亦或是頓悟離不開的都是作為一個生命客體對于感情的蓄積以及個人經曆的豐富。
在林楓的繪畫作品中,其作品有着大面積的留白,花色淡雅素真,安靜之中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遠看似薄暮中的開出的花朵,這種朦胧和似是而非的感覺正是中國畫帶給我們的最直接、最含蓄而恰恰又是最難懂的情感。
因為它并不局限觀者個人情感如何,隻是需要讓你觀此畫生發出自我的意識,對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審視,對于自我情感的釋放,對于自我人生的了解即可;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并不是讓你觀照到畫之心,而是讓你感悟到自我之心。
-END-
書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