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曉慶:實作碳中和,未來農業将成為主力軍

作者:Beiqing.com

8月6日,在數字經濟看中國——2022新京報貝殼财經夏季峰會“數字鄉村”分論壇上,水木九天農業科技董事長、數字農業領軍人才王曉慶表示,數字鄉村的發展關鍵是産業,未來鄉村發展将會以可持續發展為底線,生産和生活方式将發生質變,而衡量該種方式的主要資料名額就是碳排放。目前,人們也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未來農業會成為碳中和的主力軍,農業碳中和所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出農産品的收益。

王曉慶:實作碳中和,未來農業将成為主力軍

水木九天農業科技董事長、數字農業領軍人才王曉慶。受訪者供圖

未來:雙碳戰略與鄉村振興

“近期,人們的話題經常會涉及氣候異常、疫情常态化和地緣政治摩擦等幾個關鍵詞,由此引發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加。”王曉慶表示,很多人會疑問未來經濟如何發展?企業該如何渡過難關?其實所有問題歸根到底就是,人們正面臨着一個全新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和雙碳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密切相關。

鄉村振興戰略,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作;雙碳戰略,到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這兩大戰略,會伴随中國經濟未來30-40年的發展。王曉慶表示,由此可見,未來雖然不确定,但是實際上對中國來說,未來又是非常明确的。

“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共識,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内,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内努力。”王曉慶表示,1.5攝氏度看似并不高,但溫度上升會帶來一系列氣候異常變化,如短時間内特大暴雨冰雹、内陸台風、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溫度上升後,農業生産尤其受到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溫度上升1攝氏度,不同作物會減産5%至15%,一旦農作物減産,人們将面臨人口膨脹和糧食供應之間的沖突,國家一直在提糧食安全和農業土地禁止非農化、非糧化,這是很重要的因素。

記者了解到,在IPCC釋出的《氣候變化與土地特别報告》中提到,氣候變化正在威脅糧食安全,加劇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報告呼籲各國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減少過度消費和糧食浪費,避免毀壞和焚燒森林,并采取綜合措施減少與土地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利用土地,有助于人類應對氣候變化,防範相關風險。

追蹤碳足迹:農業全産業鍊減排

大陸推進雙碳戰略,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這不僅僅是作為大國的責任擔當,也是中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重大轉折。王曉慶表示,中國現在的碳排放每年126億噸,占全球碳排放量的50%左右,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國,對中國來說,還需認真推動雙碳戰略。

除了二氧化碳,雙碳戰略還包括氮氧化物、甲烷等氣體的減排。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會在無形中排碳,在農業生産中,有的也是排碳的,比如水稻種植、畜禽養殖等。王曉慶表示,雙碳戰略分碳減排、碳中和,光伏發電實際上是碳減排,碳中和的路徑其實非常少,主要包括濕地、森林以及部分農業。如果從森林固碳的最高标準看,按照每一公頃15畝一年固碳8.76噸左右來計算,中國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近兩個中國的面積來種樹。是以,中國迫切需要新的路徑實作碳中和。

王曉慶介紹,2016年IPCC單獨做了一份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關于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已經給出了明确的農業類排放資料。從全球來看,農業排放約占總排放量14%,煤化工等的排放量更高。

據相關調查資料報告顯示,普通蛋白和蔬菜生産過程中,會排放不同量的溫室氣體,人們每消費1公斤羊肉就相當于排放了39.2公斤二氧化碳,每消費1公斤豬肉相當于排放12.1公斤二氧化碳,每消費1公斤大米相當于排放2.7公斤二氧化碳。根據人們的不同習慣綜合來看,吃肉食多排碳也更多。在食品供應鍊中不難發現,除了農業生産以外,還有加工存儲、運輸售賣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發現碳足迹,據相關資料分析,全球每年食品加工的損耗和浪費約産生44億噸二氧化碳。

縱觀農業産業鍊,在生産、加工、運輸、售賣等環節中,其中售賣環節排碳損耗更多,農業全産業鍊減排,還需要聚焦減少損耗、減少化學物、減少用水等。此前,大陸農業農村部釋出了農業碳減排和碳中和的實施路徑,此外,全球很多國家都在推進相關的工作。

減排路徑:農業碳中和收益将遠超農産品

王曉慶表示,在全球推進雙碳減排過程中,越來越多人形成共識,未來農業會成為碳中和的主力軍,農業碳中和所得收益會遠遠超出農産品收益。

“我們會發現其實在全球各個國家、各大公司減排的路徑相似。”王曉慶介紹,在歐盟共同農業政策中規定,大于15公頃的農田必須保留5%面積的農田生态區,其中包括休耕地、樹木、樹籬、草地或邊際緩沖帶,歐盟提出2030年有機農業面積至少達到農業土地總面積的25%。此外,歐盟還釋出了一項《綠色新政》,提出從農場到餐桌戰略,要求減少供給側的種植、養殖、生産、加工、貯藏、運輸、包裝、消費等全産業鍊中的環境影響,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推進節能降耗和使用清潔能源,實作全産業鍊的碳減排。

在波蘭、保加利亞、哈薩克斯坦、高棉等國家,針對土地出現的退化和荒漠化,主要關注農田侵蝕防治和土壤培肥修複,以此增強碳彙能力。在冰島的一家農場,距離首都約90公裡,該農場利用地熱,讓土壤裡的熱量供應溫室生産,大棚白天靠太陽光,夜間靠地熱。與此同時,搜集工業中産生的二氧化碳用到農業生産,農作物獲得了更大的生産能力。

資料顯示,近去十幾年來,冰島的大棚生産率大幅提高,2000年大棚面積20萬平方米,到2010年減少為18.5萬平方米,但冰島的黃瓜自給率反而達到90%以上,西芹約80%,蕃茄超過70%,莴苣約35%等。王曉慶表示,由此可以發現,越短半徑的生産和銷售,會降低農産品的損耗。

目前,全球企業也正在緻力于減排,星巴克、麥當勞和肯德基,都将吸管改成了無塑膠吸管,僅靠吸管一年中可以減少碳排放上千萬噸。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推出了突破性産品來實作碳中和,研發出一款帶有塗層的種子來保護及促進健康的根系,可以吸收更多的養分,固碳能力更強,這款種子根系能夠在土裡面通過更多的光合作用,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化到土壤裡。

“國内許多企業也在推進農業碳中和新方案。”王曉慶介紹,我們在河南新鄉輝縣一個發電廠裡面建立了蔬菜工廠,總占地約50畝,發電廠的餘熱成為蔬菜工廠的熱源,二氧化碳成為蔬菜種植的氣體肥料,通過蔬菜光合作用固碳,節約95%水、45%肥、99%的人工勞動,達到全年持續生産,産量為大田30倍的國際标準安全蔬菜,最多可固碳節碳2萬噸。

王曉慶表示,未來人們将會面臨全新的市場,将是一個以碳為核心路徑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而未來農業碳中和将在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