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它遊過了1.5億年的曆史長河,卻沒遊泳出20年的春節

作者:萬物館館長

長江白鲟被發現了,這是魏奇偉教授在2003年的臘月接收到的消息。原來一個漁民在長江捕魚時誤捕了白鲟,恰好是之前有接受過相關白鲟的知識普及,一眼認了出來,立馬給當地漁政部門打了電話告知此消息。魏教授收到白鲟被被捕獲的消息後,馬上乘坐了最快的飛機趕往目的地。而水中的白鲟也在衆人的幫助下轉移到船上。

當時正值臘月,當地的漁民怕白鲟會脫水導緻死亡,一直輪流守護在白鲟身邊,并一直不斷地往白鲟身上澆水。終于,魏奇偉教授帶着藥劑趕到了現場,立馬對白鲟的傷口進行了縫合并給白鲟裝上了跟蹤器,白鲟也重回長江。其他的相關從業人員也馬上順着白鲟來到長江下遊,準備24小時監控,以找到它的栖息地與它的生後習性,以便後期的研究以及對其進行跟蹤保護。卻沒想到一轉眼,迎來的竟是宣布滅絕的消息。

它遊過了1.5億年的曆史長河,卻沒遊泳出20年的春節

白鲟,中國淡水魚王;體長均為2-3米,一般體重可達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能長到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鲟,與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屬匙吻鲟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闆狀大硬鱗;僅在尾鳍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鲟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一噸的個體,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鲟)萬斤象(白鲟)”的說法。

陸地大熊貓家喻戶曉,水中大熊貓長江白鲟卻很少有人知道。直到被發現後,随着網際網路的發展傳播資訊的變快,才逐漸人盡皆知。可惜的是,當再次聽聞卻已成了永别。在長江水域裡,論知名度它不如江豚,談商業價值,它無法和能産魚子醬的大白鲟相論。論數量,野生中華鲟至今還活躍,養殖的中華鲟也比比皆是。可是就是這樣一種體積直追大白鲨,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5億年之久的物種,長江霸主,卻沒有遊出21世紀。那麼到底誰該為白鲟的滅絕負責呢?

它遊過了1.5億年的曆史長河,卻沒遊泳出20年的春節

對于千年前的古人而言,白鲟是祭祀的大魚,是翻江倒海的巨怪。但是在當代人而言,白鲟變成是一條可換千萬金的水中黃金。根據長江老漁民的回憶啊,以前長江裡白鲟非常之多,可以常常在市場上看到,因為它的肉質鮮嫩還無磷,一放市場就成了搶手貨。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長江流域仍然是經常能有白鲟被捕撈到,但是這個時期人們普遍都缺乏保護意識,對生物保護這個詞彙根本沒有概念,白鲟的數量也開始急劇下降。但是好在白鲟的周期産卵量非常巨大,一次能達20多萬枚,原本繁衍生息是沒有問題的,加上人們的保護意識逐漸提升,數量也就會開始慢慢回增加。但是世事永無常,大腸包小腸。

1971年5月一聲巨響,碎石翻滾河水斷流。長江上第一座大型的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開始興建,于1988年12月正式竣工。從此後,白鲟也正式進入了生命倒計時。白鲟是一種回遊性的魚類,每年産卵期要從下遊回歸到上遊産卵,但新世紀大壩的屹立,卻如同一把巨大的刀,一下把白鲟千年以來的回家之路給斬斷了。時間僅僅兩年,白鲟幼魚的蹤迹便已尋不到,成年個體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長江下遊各個水域,在接下來的20多年裡,陸陸續續的被漁民誤捕了200多頭。到1994年,白鲟郵票滿街頭,活體遍遍尋無果。

它遊過了1.5億年的曆史長河,卻沒遊泳出20年的春節

大魚的末日信号早已經遍布了長江,到如今再回頭,造成白裙消失的原因是大壩的屹立?是漁民曾經的濫肆捕殺?是世态人心的殘忍冰涼?或是因為什麼呢?夜幕漫漫,漫過了長江的盡頭,這個在距今一億五千年的中生代白垩紀就存活到21世紀古代魚類,上一次發現是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它遊過了1.5億年的曆史長河,卻沒遊泳出20年的春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