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作者:孫文良

孔融4歲的時候就與衆不同,他把大梨讓給哥哥吃,而自己隻吃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從古至今被宣傳得家喻戶曉,以至于把這個故事當作教育小朋友要團結友愛的典型教材。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孔融讓梨

實際上,孔融9歲的時候也很不一般,有例為證。有一次,孔融跟随父親到東漢的都城洛陽去玩,當時在都城有一個很有名的“大咖”叫李元禮。孔融非常想見這位名人,于是,他自己一個人來到李元禮的府邸。他想進去,可是看門的老頭就是不讓他進,還說,不是李家的親朋好友,我們老爺一律不讓進。小孔融靈機一動就說,我是李大人家的親戚。

看門的老頭一聽是大人家的親戚,就進去跟李元禮禀報。李元禮一聽是一個叫孔融的小孩,卻實在想不起有什麼親戚叫孔融,就吩咐老者把孔融領進客廳。李元禮就問孔融,我們是什麼親戚啊?小孔融落落大方地說,我家祖先是孔子,曾經向您家祖上老子李耳請教過關于“禮”的問題,按輩份是老子的學生,是以,我們孔家跟大人家是“親戚”。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典故:小時了了

李元禮一聽這個就“哈哈”大笑起來,當時在李元禮家作客的還有一位官員叫陳韪,他看小孔融這麼聰明,就說,這小孩小的時候聰明,等長大也不一定有什麼出息。這時候小孔融就跟他說,看來這位大人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了。陳韪一聽,竟尴尬地說出話來,旁邊的李元禮和其他客人都笑得前仰後合。陳韪當時的原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以這個故事又叫做“小時了了”。

孔融從小就表現得與衆不同,也很聰明,可是他生活的時代不好,等他長大了,已經到東漢的末年。東漢這個朝代比較有意思,它的開國皇帝是光武帝劉秀,正如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樣,劉秀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一個人。可是,劉秀小的時候也跟一般皇帝小的時候不一樣,這個人喜歡讀書。像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就非常不喜歡讀書,他最讨厭兩種事,一是讀書,一是讀書人。他每次看到“儒生”,就把他們的帽子拿下來當“夜壺”。劉備年輕的時候,也不喜歡讀書,劉秀跟他們不一樣,他不但喜歡讀書,而且讀得還挺好,這在古代皇帝裡面算是與衆不同的。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光武帝劉秀

為什麼說東漢比較有意思呢?東漢到中後期的皇帝都是一些“童工皇帝”,年紀都比較小。從第四代和帝劉肇開始一直到桓帝、靈帝沒有一位皇帝超過15歲。小孩子自然不能主政,于是就是母後臨朝,母親給皇帝當家,倒也無可厚非,因為整個國家都是皇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那麼問題來了,皇帝的母後替皇帝管理天下,她依靠和重用的肯定是他的娘家人,也就是皇帝的舅舅們,這一類人員在曆史上被稱為“外戚”。皇帝的有些舅舅不錯,可有的不行,例如:順帝死後,9歲的小皇帝質帝繼位,漢順帝的皇後叫梁納,她升為皇太後。皇帝的母後替小皇帝管理國家,她的父親梁商、兄長梁冀先後當上大将軍執掌朝政。梁冀這個人非常驕橫跋扈,有一天早朝之後,大将軍梁冀從大殿往外走,小皇帝質帝在朝堂上指着梁冀的背影說,此跋扈将軍也。梁冀得知後,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就找了個機會把童言無忌的小皇帝給毒死了,你看當時皇帝的“外戚”已經專權大到無法無天的地步了。

是以,等皇帝們大了以後,就想辦法抑制這些權傾天下的“外戚”們,可他們有什麼辦法,于是宦官就成了他們依靠和信賴的對象。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除梁冀

質帝被梁冀毒死後,桓帝繼位。梁冀的姐姐梁納死後,梁冀與桓帝之間進行激烈的權力争鬥。梁冀把桓帝看得很緊,桓帝沒有辦法隻有上廁所的時候和宦官唐衡商議對策,然後桓帝找到幾個貼身的宦官,跟他們“歃血為盟”。桓帝貴為天子,不能“歃”自己的血,他就把宦官單超的胳膊咬破才完成儀式。在這樣周密的安排下,桓帝勝利了,桓帝通過宦官聯系到了軍隊,在一天晚上,軍隊把梁冀的住宅包圍了,梁冀夫婦被迫自殺。

桓帝勝利之後,開始重用宦官。從此以後,東漢後期在皇宮裡就出現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十常侍”。宦官掌權後,也把東漢搞得一團糟,按理說,這種情況不正常,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在東漢中後期,真正有才能的讀書人卻得不到重用。孔融長大後,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當中,外戚的勢力得到削弱,宦官掌權,最看不慣他們的就是那些讀書士人。作為文學上很有成就的“建安七子”之首,孔融對那些弄權的宦官更是不屑一顧,不屑是不屑,可也沒有辦法。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宦官專權

就在這時候,發現了一件事,宦官中常侍侯覽仗着漢桓帝的寵愛,無惡不做。被稱為“江夏八俊”之一的張儉也是個讀書的士人,他看到這種人就非常氣憤,于是張儉就檢舉揭發了侯覽,可是檢舉揭發的材料沒有到了漢桓帝那裡,卻首先到了侯覽那裡。侯覽一看這些材料,就誣陷張儉違法犯罪,朝廷到處通緝他。張儉跟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張儉沒有辦法,就想在孔家裡藏起來,可是張儉來到孔家之後,才知道孔褒出門了,隻有孔融自己在家裡。這時候由于同情心作怪,孔融就收留了張儉,當時孔融隻有13歲。

可是到後來,張儉藏在孔家的事被官府知道了,孔家一家人都受到了牽連。孔融一開始說自己收留了張儉,一個做事一人當,跟哥哥沒有關系。孔褒也說張儉是沖着自己來的,跟弟弟沒有關系,于是官府就把孔褒給殺了。雖然跟吃大梨小梨沒有關系,但是官府由于宦官專權,人民沒有話語權,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隻能說明當時的時代非常黑暗。

因為曾經保護過名士張儉,孔融更是名聲大震。當然,或許是由于孔融的成名較早的原因,他的性格也非常桀骜不馴。或許天資聰慧的人都這樣,對什麼事也看不慣,不過孔融确實有才氣,“建安七子”之首的名号也不是吹出來,可是論軍事才能和管理才能孔融就不怎麼樣了。孔融當過北海相,在跟黃巾軍打仗的時候,他打了敗仗,一個文學家玩命鬥狠他哪是黃巾軍的對手,後來他跟袁譚打,也吃了敗仗,可見,孔融隻能文不能武,不是“全能型”人才。

再到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帶自己身邊,把自己封為丞相。于是孔融又跟曹操一起工作,孔融跟“白臉”的曹操也尿不到一壺去。由于士人的清高,他還處處與曹操作對。在官渡之戰後,赤壁之戰前,曹操為了節約糧食頒布禁酒令,孔融不但不支援,還公然帶頭違抗,這讓曹操心裡很不爽,同時也為他殺孔融埋下了“伏筆”。

可能是因為孔融名聲太大,也許是曹操愛才,也許是曹操有所顧忌,是以還一時半會沒有殺他。其實,東漢末期的士人都跟孔融差不多一樣,他們桀骜不馴,看什麼都不順眼, 以不出來當官為榮,而在社會上越不出來當官的名士越有名。孔融有一個好朋友叫祢衡,這個人比孔融的桀骜不馴還在以上。

祢衡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因為他是名士,曹操很想把他争取過來,讓他在自己的手底下工作。曹操跟他見了一面,他就口出狂言,說曹操的一班人馬個個什麼也不是,都是一些酒囊飯袋。曹操心裡當然不爽,就以他擅長擊鼓為名,讓他當鼓史。這家夥可能真有點音樂細胞,曹操宴請賓朋的時候,他演奏的《漁陽》鼓曲,慷慨悲壯,别有一番滋味。可是這家夥不穿鼓史專門的演奏服,樂隊的隊長就讓他下去換上專門的服裝,這家夥偏偏不下去換衣服,就在大庭廣衆衆目睽睽之下,把衣服一件一件脫下來,脫成赤身裸體之後,再換演出服。在旁的賓客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作為主人的曹操整個臉都綠了。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祢衡擊鼓

後來,孔融在中間調和,這邊批評祢衡不能那樣,哪能當衆脫成裸體換衣服呢,這邊跟曹操說,祢衡有心理疾病,如今幡然悔悟,求得曹操的諒解,那邊的祢衡答應給曹操賠禮道歉。可是真到賠禮道歉的時候,祢衡又狂躁病發作,他不修邊幅,手持三尺大仗,用仗戳着地面,在曹操的營帳門前破口大罵。

孔融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可哥哥卻是以丢了性命

建安七子

即使這樣,曹操念他是知名士人,仍然沒有殺他,曹操也算是心大量寬。可對于孔融,曹操實在受不了他了。有一次,在官渡之戰後,曹操和袁紹打仗,曹操攻下城池以後,他的兒子曹丕,這哥們不是什麼好鳥,就一馬當先沖進城裡,把當時三國時期著名的美人甄宓(同“服”音)占為己有。甄宓在三國時期的美女排行榜中排名“No1.”,曹操父子三人被她迷的神魂颠倒。曹操本來想自己納入帳下,可是讓自己的兒子搶了先。沒有辦法,曹操隻能看着甄宓說,真乃我兒媳也。

這件事後,孔融就諷刺曹操,他說,武王伐纣勝利後,把美人妲己賞給他周公。曹操很納悶,就問孔融,我飽讀詩書,哪有這麼一回事啊,在哪本書裡記載這個事?孔融說,以今日之事度之,他的意思是說,從今天這個事我猜的。曹操多聰明啊,一聽就明白了孔融是在諷刺他,他的臉又綠了一回。後來就找了個借口,把孔融殺了。

文人的骨氣不能過了頭,過了頭就成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