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源危機繼續發酵 德國經濟模式或将終結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能源危機繼續發酵 德國經濟模式或将終結

8月2日,德國貝格海姆,尼德羅塞姆燃煤電廠冷卻塔冒出蒸汽。為了在即将到來的冬季之前增加天然氣儲備,德國政府正在将煤炭作為發電的替代能源之一。視覺中國供圖

歐洲各國都在“能源荒”導緻的一系列危機中苦苦掙紮。作為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德國遭受打擊最為嚴重——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為零,企業因能源短缺被迫關停業務,越來越多的工薪階層正在滑向“能源貧困”……德國是否将成為全球能源危機中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冬天還沒到,德國人提前過上苦日子

作為德國總統府,承載着德國曆史記憶的貝爾維尤宮是柏林市地标建築。但從7月25日開始,入夜後,這座新古典風格建築的燈光不再亮起,跟勃蘭登堡門、紅色市政廳等柏林其他公共建築一樣陷入黑暗。

離冬季還有3個月,德國人早早感受到了來自能源危機的徹骨寒意。天然氣危機持續發酵,德國各地紛紛采取節能措施,希望減少能耗,将節省下來的能源留給冬天。

柏林市和慕尼黑市政府宣布一系列節能措施,包括入夜後關閉市政建築和噴泉的照明,不再向辦公室、健身房和體育場館供應熱水等。德國經濟部号召群眾減少使用空調、縮短洗澡時間、将冰箱溫度上調1攝氏度、出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奧爾登堡市市長尤爾根·克羅格曼對群眾宣傳說:“夏天洗冷水澡總比冬天住冷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要好。”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敦促歐洲各國立即采取天然氣限量供應措施,力争到明年3月1日将天然氣使用量減少15%,“為俄羅斯天然氣的全面斷供作好準備”。如果屆時仍然無法實作供需平衡,德國政府将宣布天然氣供應進入“緊急狀态”,對天然氣實行配額供應。雖然民宅、醫院等涉及民生的基礎設施不會受到停電影響,但“不能保證室内溫度像過去一樣舒适”。

飙升的能源價格持續推高通貨膨脹率,讓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因能源緻貧”。科隆經濟研究所一項研究顯示,約25%的德國人已陷入“能源貧困”,即取暖和照明成本影響了承擔其他生活消費的能力。經濟學家馬克西米利安·斯托克豪森指出,盡管能源成本飙升通常對貧困家庭造成的影響更大,但“中産階級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中下收入階層”成為“能源貧困戶”的可能性是一年前的兩倍。

對需要大量能源才能運轉的一些企業而言,“凜冬”或許已提前到來。一項調查顯示,16%的德國工業企業正在考慮減産或放棄某些業務,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能源價格飙升導緻無法盈利,巴斯夫将減少化肥原料氨的生産。該公司還打算放棄部分電力和蒸汽業務,把省下來的天然氣再賣回電網。

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釋出的資料顯示,德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為零,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供應鍊斷裂、俄烏沖突等一系列因素的疊加。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莫裡茨·克雷默預計,2023年德國經濟将出現“相對溫和”的負增長,“但如果俄羅斯終止天然氣供應,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将不可避免”。德國失業率也一路攀升,原因之一是“就業市場接納逃往德國的80萬烏克蘭難民”。法新社認為,各項名額都表明德國經濟即将進入黑暗期。

替代俄羅斯天然氣,德國的選擇不多

德國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費國,其三分之二的初級能源依靠進口。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2019年天然氣消費約占其初級能源消費的25%,近半數德國家庭依靠天然氣取暖。

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約占德國天然氣總量的50%到75%。俄烏沖突爆發後,歐洲國家持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并追随美國對俄羅斯采取全方位制裁。作為回應,俄羅斯停止了向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保加利亞和芬蘭等國輸送天然氣,減少了對丹麥、荷蘭和意大利的天然氣供應量,并與德國就能源問題展開了心理拉鋸戰。

今年6月,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北溪1号”的一台渦輪機,在送往原産國加拿大維修後被扣留。自6月16日起,俄羅斯将經由“北溪1号”輸送至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減至原來的40%。在德國多次呼籲下,加拿大終于将渦輪機交還德國。到了7月11日,俄羅斯又宣布将對“北溪1号”進行為期10天的年度例行檢查,檢修期間停止天然氣供應;7月21日,“北溪1号”終于在德國人的忐忑中恢複了供氣,但僅僅過了幾天,俄羅斯方面稱另一台渦輪機也出現故障需要維修,将管道天然氣供應量減少至設計供應量的20%。

為了能夠順利過冬,德國人隻好捂緊錢袋。除了節流,德國政府也在尋找能替代俄羅斯天然氣的其他能源,但到目前為止,可行方案寥寥無幾。

與整個歐盟一樣,德國開始進口從美國和卡達等國運來的液化天然氣(LNG),但液化天然氣需要海運,價格也更昂貴。目前德國正在北部沿岸修建LNG接收碼頭,但還得數月乃至數年時間才能竣工。而且,單靠LNG無法彌補德國的能源缺口。在全球能源供應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任何LNG設施都在滿負荷運轉,可以賣給德國的天然氣并不多。

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和荷蘭等歐洲國家,紛紛宣布将重新開機舊的燃煤電廠,但沒有哪個國家的重新開機煤電計劃像德國這樣大張旗鼓。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今年和明年冬天,德國将允許21座燃煤電廠重新啟動,或在原計劃關停日期到來後繼續運作。位于德國薩爾州貝克斯巴赫地區的一個煤礦10年前就已關閉,留下的煤電廠隻是一個消亡行業的遺迹。但如今,廠裡的裝置又轟鳴起來。

德國群眾也開始了“自救”行動。過去,木柴隻是德國人生活中的裝飾品,如今卻成了市面上的緊俏物資,價格翻了一番以上。一些德國人為了能安穩過冬,甚至把家裡的天然氣加熱器換成了爐子。木材廠老闆克裡斯蒂安·羅森告訴《華盛頓郵報》,勞工們來不及将壓縮木屑顆粒制作成木柴形狀,就被裝上卡車運走。木柴供不應求,他隻能限量出售,規定每個顧客一次隻能訂購三箱。

默克爾執政時期,德國宣布了退出核電的計劃,目前德國還有3座核電站仍在營運,按計劃應在今年12月底之前全部關閉。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德國财政部長林德納日前向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喊話,要求全面停止天然氣發電,并将現有核電站的營運時間延長至2024年。他說:“我們必須保證在天然氣危機之後不出現電力危機。不應該關閉安全且對氣候友好的核電站。”

與上述種種能源危機解決辦法相比,有些人的想法也許更為實際。7月27日,呂根島市七名市長寫給聯邦政府官員一封聯名信,呼籲聯邦政府努力通過“北溪2号”管道引入天然氣。信中說,“我們認為切斷與俄羅斯能源聯系的做法是不對的”,與俄羅斯能源“脫鈎”意味着生活成本激增,并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和無法控制的動蕩。

能源危機可能改變德國經濟模式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充當全球“綠色發展”的急先鋒,兼顧環保與經濟的發展模式備受推崇。目前德國可再生能源占比約為42%,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電。可再生能源在勞動力市場上也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近70萬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德國總理朔爾茨上任後,政府原計劃在本國《可再生能源法》中加入一條:“到2035年,德國電力供應幾乎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然而,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危機給了德國沉重一擊。德國下院7月7日公布的法案顯示,“電力供應幾乎全部來自可再生能源”這一條已經被删除。

與無法實作氣候雄心相比,能源危機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更嚴重,迫在眉睫。分析人士指出,德國工業可能将很快失去全球競争力。

首先,能源密集型産業可能轉移到有可靠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地區,比如多風的沿海地區、太陽能豐富的地中海地區,還有土耳其等新興開發中國家。這将使萊茵河沿岸和德國南部的老牌工業區“空心化”。薩克森州州長邁克爾·克雷奇默對德國《時代周報》表示:“我們的經濟體系有崩潰的風險。一不小心,德國就可能走向‘去工業化’。”他呼籲通過和平談判停止俄烏沖突。

其次,德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模式可能不複存在。數十年來,德國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卡斯滕·布爾澤斯基指出,德國經濟模式建立在廉價能源進口、全球化高度發展和制造業出口的基礎之上,其中,俄羅斯天然氣生産和運輸成本低廉、價格穩定,對德國經濟繁榮貢獻匪淺。俄烏沖突中斷了穩定的能源供應,破壞了原本成熟的全球供應鍊,或将終結“我們所熟知的德國經濟模式”。

是重新回到燃煤或核電時代,讓“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行動”成為空話,還是重新引進廉價而穩定的俄羅斯天然氣,讓德國人安然度過不久後到來的這個冬天?眼下,留給德國作出選擇的時間已經不到3個月了。

本報北京8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