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花城大園 仲夏夜之夢

作者:南方都市報
花城大園 仲夏夜之夢
花城大園 仲夏夜之夢

趴在葉片上的樹蛙。

花城大園 仲夏夜之夢

抱卵的白額高腳蛛。

花城大園 仲夏夜之夢

制作手工的學員。

走進山野叢林,盡情感受蟲鳴鳥叫。這個暑假,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擁抱”大自然,在“綠色課堂”裡探索、冒險和成長。

上周,華南國家植物園先後開展了以“舌尖上的博物學”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十幾位孩子共同參加了本次“吃貨夏令營”,他們在品嘗植物美食的同時觀察并了解着植物的“吃飯”方式。此外,在周末的夜觀活動中,二十多對親子組合在專業人士帶領下,一同探訪了隐藏在植物園中的自然生靈。

品味“舌尖上的植物園”

7月25日,“舌尖上的博物學”夏令營正式開營。

夏令營第一站,記者跟随隊伍來到了一片樹林。“在地上尋找新鮮的樹葉,把它撕開,然後再搓一搓,就能使樹葉裡的精油揮發出來,我們就可以聞到樹葉的香氣了。”在帶隊老師介紹完步驟之後,小營員們紛紛開始實踐。幾乎每走到一棵新樹種下,就撿起落葉,撕開後貼近鼻子,聞着葉子的氣息。

在引導小營員們實踐的同時,夏令營主講老師季節也向小營員們講解着不同樹種葉子的獨特功能,比如衆香的樹葉可以用來煲湯、樟樹的樹葉可以用來做樟腦丸、草豆蔻通過散發氣味驅趕蟲子保護自己等。這種寓教于樂、融學于趣的科普方式激發了小營員們的好奇心,對老師講解的内容聽得津津有味。

經過長達兩小時的室外參觀後,隊伍前往科普資訊中心。在品嘗着荷葉茶的同時,小營員們收到一個本子和一盒彩色鉛筆。他們盡情放飛想象力,将所見所聞畫在本子上,收獲了一個自己專屬的植物筆記本。“我在第一頁畫了三片樹葉,把它們擺成王冠形狀,中間是檸檬桉的樹葉,兩邊是樟樹的樹葉。”二年級的小姑娘梅宗悅用這種方式來儲存自己感受樹葉香氣的記憶。

據季節老師介紹,此次“舌尖上的博物學”夏令營一共持續三天,課程内容不僅包括“人類怎麼吃”,也涵蓋“植物怎麼吃”“蟲子怎麼吃”,從“吃貨”的視角讓孩子們感受到這個世界上其它生物是與人類息息相關的。

尋覓夏夜中的自然生靈

7月30日傍晚,一場暴雨短暫地驅趕了持續一周的炎熱。天色漸暗,二十多對親子營員手持手電聚集在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大門處,準備深入園内尋找隐藏在林間草叢中的自然生靈。

在接下來的步行夜觀當中,大家發現了多種兩栖類、蛛形綱生物。季節老師手捧竹象等昆蟲,讓孩子和家長們近距離觀察,感受昆蟲在手上爬行的觸覺。

在湖邊小徑上,一行人發現了一隻繁殖期的白額高腳蛛。隻見蜘蛛趴在葉片背面一動不動,懷中抱着一個與它本體大小相當的卵塊。“蜘蛛媽媽有抱卵遊走的護卵行為。她在交配産卵後,為了保護卵,會用絲将卵固定于腹部。”據介紹,白額高腳蛛不結網,以捕食蟑螂、蛾等為生,為控制蟲害發揮了作用。

活動在進入一片螢火蟲出沒的地段時達到高潮。随着季節老師的一聲指令,現場頭燈、手電、手機等所有人造光源集體熄滅,放眼望去,星星螢火在森林中閃爍,與林間灑下的月光互相輝映。幾個參加活動的孩子張開雙臂,沉浸于這片與螢火蟲共處的環境中。

在持續約兩個小時的夜觀活動中,南都記者跟随夜觀團隊發現了蛛形綱(白額高腳蛛、蟹蛛、亞洲長紡器蛛)、無尾目(黑眶蟾蜍、飾紋姬蛙、花狹口蛙、沼水蛙、斑腿泛樹蛙)、竹象、紅耳鹎、螢火蟲等多種生物。

為自然教育提供寶貴土壤

對于園區内的夏令營等自然科普課程,季節表示,這些課程就是要鼓勵小朋友走進自然,引導他們用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去感受自然,讓他們回歸到自然裡去成長,增加對自然的好奇心,提高專注力和探索力。“同時,華南植物園更新為華南國家植物園之後,我們會更加注重提高科普功能,繼續大力開展自然教育課程。”

南都記者了解到,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以後,随着科普職能的提升,華南國家植物園将規劃建造大灣區乃至國際一流的營地,承載大部分科普的功能,主要服務于廣州市中國小生、親子家庭以及中老年遊客。面向粵港澳大灣區,滿足不同年齡段遊客的需求。

參加“舌尖上的博物學”夏令營的梅宗悅表示,這是她第二次來到華南國家植物園,“我第一次來華南國家植物園也是參加夏令營。上次我在夏令營裡動手制作了姜撞奶,還用花瓣做了一個漂亮的壓花扇子。今天我認識了好多樹葉,這些香香的樹葉可以夾在書本裡做書簽,我很喜歡植物,也喜歡參加這樣的夏令營。”

“有了這些科普活動,孩子的暑假與往年很不一樣。”帶着孩子參加夜觀活動的莫女士表示,活動将孩子帶離空調房與電子産品的“束縛”,讓他們真切地認識大自然,享受寶貴的原生态環境。“華南國家植物園提供的科普教育活動既還原了真實的自然環境,又提供了專業講解,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教育機會。”

采寫:南都記者 陳卓睿 實習生 宋美瑩 攝影:南都記者 陳卓睿 部分圖檔由華南國家植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