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鄭重宣告:“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
自此,解放台灣以及統一祖國便成為了中共中央最看重的事情。
1996年對于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是關鍵的一年,複員戰士顔才仁更是表示當時部隊全體人員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甚至五百多個兄弟的遺書都已經寫好。
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何大陸與台灣會鬧到這般地步?中間又和美國有着怎樣的關系?最後的結果又是怎麼樣的?
從中作梗的美國
解放台灣問題是自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共中央最為看重的問題,解放台灣是黨上司耗費多少年心血都在做的事情。
然而解放台灣的路程并不順暢甚至可以用坎坷來形容。
這其中最大的阻礙者便是美國。
上世紀五十年代,有關于中國東南沿海島嶼的問題,曾經一度成為海峽兩岸軍事政治鬥争的聚焦之點。
除此之外,這些地方也是中美兩國關系和美國與台灣關系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些島嶼在台灣被稱為“外島”。
而解放這些島嶼便是中共中央進攻和最後解放台灣的必經步驟。
為此,從1949年下半年開始,中共中央便開始對沿海島嶼發起進攻,一直到1950年的上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解放了海南島、浙江舟山島等島嶼。
最後剩下福建的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仍在蔣介石的手中。
正當中國政府積極組織力量,準備在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對剩下的島嶼展開大面積的進攻之際,北韓戰争爆發了。
而後來也是以令美國對于中國管轄台灣地區的問題上有了可趁之機,這又該怎麼說?
北韓戰争
1950年6月,北韓戰争正式爆發,然而這邊的杜魯門政府在北韓戰争爆發之初的6月27日發表了一則有關于《北韓局勢的聲明》。
其中的條令内容寫滿了對中國政府收複台灣的幹預之心:
“我下令第七艦隊阻止對福摩薩的任何進攻,作為這一行動的應有結果,我已要求在福摩薩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的一切空中和海上作戰行動。”
這也便是所謂的“台灣中立化”政策。
因為美國第七艦隊已經侵入台灣海峽,但實際上起到了“保護”台灣、阻擋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作用。
美國國旗
美國的舉措使中國政府面臨的軍事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為積極加強國防力量,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準備入朝參戰,中共中央作出了延緩解放台灣和暫停攻打金門等沿海島嶼的決策計劃。
而這樣的決定給了蔣介石一根救命稻草。
美國為了扼制新中國以及亞洲的共産主義勢力的發展,在西太平洋建構了一條包括台灣地區在内的對付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環形防線。
為了加緊對台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阻撓中國政府解放台灣,美國可謂是用盡了方法。
蔣介石
也正是在這樣的局勢下,中國政府、美國政府、以及台灣當局各自對于“外島”提出和形成了自己的“政策”。
蔣介石一直将堅守“外島”作為自己的一張王牌,不僅鼓舞了台灣地區的士氣和民心,同時向海外華僑華人進行宣傳,也是作為向中國大陸進行心理作戰的一個視窗。
而在對美關系上,蔣介石力圖以堅守“外島”來促使美國向台灣地區提供更多的軍事援助,并等待機會利用“外島”的危局将美國拖進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戰争,進而實作自己的目标。
美國則不是這樣看待台灣問題。
蔣介石
美國之是以幫着蔣介石,無非是有着自己的目的,對于美國來說,台灣的問題便是中國的問題,而美國若是想在亞太地區闖出一番屬于自己的天地,自然是要抓住屬于中國政府的軟肋。
而未解放的台灣加上蔣介石政府的其中“作祟”,便是美國成功的最佳機會。
針對“外島”的問題,美國政府的态度是模棱兩可,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值當,因為蔣介石的關系而對這些小島上心,最後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在亞太地區計劃的大版圖。
美國另一方面又擔心萬一“外島”真的被中國政府收回,那麼将對于台灣地區産生巨大的威脅,自然地,美國自己在亞洲的權威以及影響也将受到嚴重的損害。
艾森豪威爾
直到後來艾森豪威爾上台之後,針對台灣的發展問題,美國繼續推行敵視、孤立和遏制中國的政策發展,甚至采取了比杜魯門政府更為強硬的立場。
1953年11月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訂了《美國對中國共産黨的政策》。
這個檔案中明确提出,美國遠東政策的主要問題是,應付一個強大的、敵對的共産黨中國的存在以及共産黨中國和蘇聯的聯盟引起的力量結構的變化。
美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中國成為對美國沒有敵意的國家。
若是能夠取代則是最好。
美國的野心從未停止。
人民日報
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鄭重宣告“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
并決定在同年8月,向浙江沿海發起攻島戰役,并準備攻占大陳列島等島嶼,以嚴懲蔣介石軍隊并彰顯中共中央解放台灣的決心和力量。
這是第一次台海危機。
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正式發動大規模炮擊金門之戰,當天連續發炮5000餘發,蔣介石軍隊以炮火回擊。
解放軍炮擊金門從9月3日持續到9月22日,蔣軍除了以火炮對戰外,還從台灣派出飛機輪番空襲廈門,台海軍事對抗驟然升溫,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尤其是美國。
美國認為若是自己從中參與,則給了中共攻擊美國的宣傳契機,但若是對這些島嶼不作明确的界定,台灣地區又不好交代。
對此美國連開兩次會議,也并未作出決策。
但美國與蔣介石的合作并未停止。
中國政府也是因為台灣問題與美國政府之間落下了沖突根源。
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之間的關系才再度緩和不少。
尼克松(中)訪華
美國甚至為了擷取中國的信任,還廢除了所謂的《美蔣共同防禦條約》。
然而,表面交好并不代表實際上交好。
如若不是擔心中國會對自己造成威脅,美國又如何有為擷取中國信任廢除條約一說呢?
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被美國看作是未來的超級大國,且這個念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便隐約存在。
随着蘇聯的解體,中國的快速發展,美國知道中國是一個不容小觑的國家,于是開始再次打起了中國的主意。
蔣介石
雖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台海危機,然而台灣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的一塊心病。
身在台灣地區的蔣介石又是孤立無援,美國便是這其中最大的依靠者。
中國台灣的問題也就再次被擺到台面上來,一時間台灣地區的問題再次成為讨論的對象。
美國想得很簡單,如何牽制住未來大國中國的發展,那必定便是台灣地區問題。
從中攪局便成了美國的主要作為。
解放台灣是黨中央的目标
因為台海危機的爆發加上美國的從中作梗,解放台灣也便成了遺留至今的問題。
中國政府在台灣地區問題上的關注度遠超一切。
然而1995年,台灣地區上司人卻公然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令中美關系再次瀕臨冰點。
1995年5月22日,台灣地區上司人通路美國!
并且是美國當局特批!
中美一直因為台灣問題産生紛争,自中美建交以來,關系有所緩和後,一切才有了走入正軌的趨勢。
然而美國1995年的舉動卻是将中美關系推向了冰點。
甚至台灣地區上司人訪美後不久,表示這是美國對待一個國家的邀請,台灣地區上司人的這般言辭頓時在中國大地掀起一陣浪潮。
中共中央對此也是極度重視,很是明白美國這一舉措意味着什麼。
中共中央開始狀告美國政府的行為,也是是以雙方就台灣問題再次展開一場“戰争”。
中國政府随即向美國發出警告,美國國務卿也是向中國表态,邀請台灣地區上司人隻是一個私人的場合,并非外界所說的那般。
美國這般出爾反爾的作為,不僅損害了中美關系,同時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中國政府開始加強在台灣海峽周邊的巡邏。
1995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開始在海上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幾十艘艦船、上百架飛機。
1995年10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山島再次進行演習。
大戰一觸即發,面對長久以來的台灣問題,中國政府有着絕對的信心,中國的國土不應讓外人有可趁之機。
複員戰士顔才仁對此印象很是深刻。
顔才仁
96年台海危機發生之時,顔才仁已是國民黨軍隊的上校軍銜,負責東沙守備區的指揮。
顔才仁雖然也算是一名老兵,可每當回憶起96年的台海危機時,他依然會感到後怕不已,顔才仁甚至還這樣形容當時的情況:那是我當兵以來,遇到過的最危險也最手足無措的一次。
在短短數日之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就在台海周邊地區進行了多輪飛彈射擊,震耳欲聾的炮火聲、駭人的火光以及滾滾濃煙,都讓整個台灣島為之一振。
而美國的軍隊也是派出兩艘航母戰鬥群抵達台海周邊海域。到處的緊張令局勢很是動蕩。
甚至表示當時的指揮官下達指令:“島在人在,島亡人亡。”
顔才仁的五百多位兄弟更是寫好了遺囑,随時準備犧牲。
但最後這場大戰并未打響,這是為何?
因為中共中央出現了奸細劉連昆,因為向國民黨内部出賣中央資訊,導緻中央每一步行動都舉步維艱。
直到後來台灣地區上司人表示大陸發射的子彈隻是空包彈之際,中央才知曉出了内鬼。
中央的目的是要解放台灣,收回台灣,對于台灣百姓,并未有想傷害之心,是以中央中途改變政策,向台灣發射空包彈。
劉連昆
而劉連昆也是及時将這樣的資訊告知到國民黨内部,這才有了後來對于中央進行内鬼糾察的舉動。
然而時機再次錯過。
顔才仁也是表示,若是真的打起來,很難守備,東沙島不僅面積小且島上沒有任何的遮蔽物,且距離台灣島的補給線又相差甚遠,若是遭到空襲,整個島都将會陷入火海。
早就料到此的顔才仁以及五百多位東沙兄弟,不管是武器還是機槍全部都是上膛狀态,為的便是争取時間,萬一真的開戰根本來不及上膛。
十六年過去,顔才仁表示,兩岸關系關乎台灣地區的生存發展,台灣地區上司人應該做的便是想辦法找出與大陸對話的機制與共識,這才是百姓之福。
台灣
而中共中央也是一直将解放台灣放在國家發展的首位。
但奈何總有人挑釁中國的底線。
2022年8月1日,美國衆議長佩洛西預計竄訪台灣地區,美國當局的行為無異于再次觸碰中國的底線,嚴重侵犯中國的主權以及領土完整。
2022年8月2日,中方回應,對于台灣問題,中方必将采取堅定有力的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并向美國表示,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後果将由美方負責。
對于台灣地區,這是中國自己的家事。對于解放台灣,這是中共中央一直在堅持的事情。
祖國統一也必然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