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不可避免?

作者:硬核科代表王十萬

1、

1914年6月28日是個星期日,這天早上,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攜夫人乘火車到達了薩拉熱窩,正式對薩拉熱窩進行通路,在通路的途中,一名叫加夫裡洛·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射殺了他們,随後一場席卷全球的大戰爆發了,這場大戰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争造成了超過三千萬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難以估計,俄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紛紛瓦解,這一戰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一戰這個話題太複雜了,相關的資料多如牛毛,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以寫一本書來研究,是以,這篇文章我不打算把一戰全面的講一遍,我們隻探讨一個問題,就是一戰爆發前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事,讓原本隻是兩個國家的沖突擴大成了世界大戰。

關于誰挑起了一戰,戰後的《凡爾賽條約》寫得很清楚,就是德國挑起的,今天很多書上也是這麼寫的,不過這個說法對德國來講不太公平,到底誰該為一戰負責,這個問題在一戰結束後就開始争了,西方的學者也在反複的研究,最後主流的意見是誰也沒有主動挑起一戰,一戰的爆發隻是一系列危機處理失當的連鎖反應。

要想真正弄清楚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我們就必須要先了解一戰前歐洲的局勢到底是怎樣的。

整個19世紀,歐洲在全球的殖民達到了頂峰,英法西這幾個老牌帝國自不必說,新崛起的俄國和德國也開始了海外搶地盤,德國最開始是不搞海外殖民的,俾斯麥當宰相的時候就堅決反對擴張,它認為海外殖民對德國是很不利的,等俾斯麥下台之後,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就完全擯棄了俾斯麥的那套政策,威廉二世覺得德國現在已經很強大了,也是時候出來秀秀自己的肌肉了,是以德國也開始了瘋狂的海外擴張。

至于俄國,這個國家本來就有變态的擴張欲望,俄國一直認為自己是東羅馬的正統繼承,而且自己是整個歐洲的希望,現在國力增強了,出來搶地盤也是應該的。

可地盤就那麼多,搶着搶着也就瓜分完了,一戰爆發前,全球大部分的陸地面積都被歐洲列強瓜分了,蛋糕無限大的時候,你一塊我一塊,大家心照不宣悶頭發财,現在蛋糕越來越小,分蛋糕可不得靠打了麼。

靠打就要不斷的發展軍事力量,于是各國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當大家都在備戰的時候,全面戰争就是遲早的事了。

2、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當時的歐洲,就是狗咬狗,每個國家之間都或多或少有利益沖突,英國和法國在南亞和非洲有競争,英國在中亞和波斯與俄國有沖突,法國和德國自不必說,1870年的普法戰争算是讓兩個國家徹底不可能緩和關系了,法國一門心思想的就是找德國報仇,而巴爾幹地區的利益沖突,讓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關系也越來越緊張,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之間,法國和意大利之間,也都存在着利益上的分歧。

雖然國與國之間有着大小不一的沖突,但多個國家之間通過建立同盟,都在努力維持着彼此之間微妙的關系,而這些同盟關系或多或少都與德國有關,比如德奧俄三國在1873年形締結了三皇同盟,緩和了俄奧沖突的同時,避免了德國被法國和俄國兩面夾擊,德奧意三國在1882年形成了三國同盟,緩和了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關系,1887年俄德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又暫時緩和了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關系,同時還保證了法國始終處在被孤立的狀态,并且無法組成反德同盟。

這些關系的建立,也正是俾斯麥時期的核心主張,就是采用政治外交的手段,讓德國和其他列強産生些利益共同點,好讓德國不在歐洲顯得那麼孤立,畢竟作為一個剛崛起的大國,不低調一點很容易被集體針對。

19世紀80年代的歐洲,雖然各國之間關系錯綜複雜,但總體來講保持了互相制衡的多極狀态,還沒有形成明顯的對立集團。

真正促成一戰拉開序幕的轉折點是法俄同盟的形成。

前面我們講了,德奧俄三國早早就締結了一個三皇同盟,但是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沖突是很難調和的。

俄國人一直都有個長久不滅的願望,那就是要做歐洲的領頭羊,因為俄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要實作這個宏偉願望,就要打通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通道,從腹部包抄整個歐洲,這裡面有個關鍵的地點,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

俄國的陸地面積非常大,但是出海口卻非常少,要想發展海上力量,就必須獲得優良的港口,俄國後來做出的很多選擇,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根本的目的也是想取道阿富汗向印度洋發展。

為了博斯普魯斯海峽,俄國打垮了奧斯曼帝國,逼着奧斯曼帝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正當俄國馬上就要拿到進入地中海的入場券時,英國人不幹了,因為讓俄國控制了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一個巨大挑戰。

當俄國和英國僵持不下時,德國主動出面進行調解,最後幾方達成了協定,把奧斯曼帝國的地盤給分了,在英國和德國的支援下,奧匈帝國得到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英國得到了塞普勒斯,俄國啥也沒撈着,更沒有拿到地中海的入場券。

俄國明顯感覺德國是在偏袒奧匈帝國,對德國不滿的情緒日益高漲,俾斯麥在位的時候,他還能運用高超的外交手段,讓俄國不至于同德國翻臉,俾斯麥下台後,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3、

德國國内對俾斯麥這種四處逢迎的政策并不完全認可,特别是在俄國國内表現出明顯的反德傾向時,大部分德國人認為要對俄國進行強勢反擊。

德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帝國,本身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擴張和稱霸也是德國人的願望,是以在新首相上台後,就果斷放棄了和俄國的《再保險條約》。

随着德俄《再保險條約》的終結,法俄之間的關系迎來了新的轉機。

法國和俄國之間本來互相是沒什麼好感的,一個是獨裁的君主制,一個是普選的共和制,兩個國家是很難達成共識的,而且對于俄國來說,跟不跟法國正式結盟沒什麼差別,因為隻要跟德國打起來,法國是肯定會來幫手的,畢竟普法戰争給法國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了。

真正促成法俄兩國結盟的原因,是英國開始和德國眉來眼去了,甚至傳出了英國将要加入三國同盟的消息。

在19世紀末的時候,英國和德國迎來了戰前最好的蜜月期,兩個國家在非洲的一些領土主權上達成了不少新的共識,英國國内的媒體也在大肆宣傳兩國友誼。

英德兩國關系密切絕對不是俄國想看到的,相比于德國來說,英國才是俄國在全球的頭号大敵,與英國在全球範圍争奪利益才是俄國的終極目标。

為了緩解英國的威脅,俄國最終選擇了與法國進行結盟,兩國在1892年正式簽署了軍事協定,兩年之後,兩國形成了全面的同盟關系,而且法俄之間的同盟與之前的同盟關系有明顯的差別,過去國家之間的同盟關系主要是為了制衡國家關系,而法俄同盟首次把兩國之間的軍事援助内容進行了明确,同盟的目的主要是共同化解來自對立同盟的威脅。

德國在俾斯麥下台之後,迅速轉變了之前的外交政策,把關注的重點從歐洲内部轉向了世界,也就是奉行一種叫“世界政策”的外交策論,說簡單一點就是要大力争奪海外殖民地,而且德國把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擺在了首要戰略位置。

這種戰略明顯是奔着英國去的,讓英國感覺到了很大的威脅,德國在薩摩亞群島、剛果和摩洛哥問題上都與英國發生了很多摩擦。

當時德國認為英國和法俄同盟之間有不可調和的沖突,是以德國有很大的空間實行中間外交政策,在和兩邊都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看那邊出價更高,德國就倒向哪邊。

但一個新崛起的大國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這種想兩邊讨好同時又拒絕兩邊的政策,反而使英國和法俄同盟越走越近。

事情也确實在朝着這個方向發展,英國為了緩解法俄聯盟的威脅,幾次提出想和德國結盟,都被德國拒絕了。

德國堅持認為英國和法俄是不可能達成諒解的,是以德國可以再等一等,可以繼續兩邊下注,然後迫使英國開出更好的結盟條件。

在兩邊下注的同時,德國依然在加快海軍建設的步伐,相比于其他領域的競争,海軍擴建相當于觸動了英國的禁區,是對英國海上霸權最直接的挑戰,德國很快就成為了英國最主要的敵人。

既然和德國的關系已經惡化到不可調和,英國開始推動與法國的友好交往。

1904年4月,英國和法國正式締結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勢力範圍,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同時還對其他一些有争端的殖民地進行了劃分。

1907年8月,英國又和俄國簽訂了協約,對兩國在亞洲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分。

随着英俄協約的簽訂,英法俄三國協約也就正式形成了,歐洲的局勢發生了根本的轉折,從原來的多極争霸,變成了由德意奧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之間對峙,也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4、

德國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而且歐洲逐漸形成的兩極化對峙讓局勢越來越緊張,當時各國的戰略決策層都認為歐洲必有一戰,是以各國早早地就在為戰争做着準備。

先看德國這邊,德國這邊的作戰計劃是大名鼎鼎的“施裡芬計劃”,施裡芬伯爵是德國1891年至1906年的參謀總長,他在位的時候一直深信戰争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不可避免,那麼德國必須在最有利的情形進行開戰,這個最有利的情形就是借道比利時,直插法國的心髒巴黎。

為什麼要從這個地方進攻呢,這就要說說法國的作戰計劃了。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争中敗下陣來,在凡爾賽宮被德國逼着簽訂了城下之盟,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德國甚至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了勝利閱兵,普法戰争的失敗一直是法國人的陰影,是以在戰後,法國就一直在制定對德的作戰計劃。

戰争計劃一直從1号排到了17号,但這些計劃都是防禦性的,主要都是為了防止舊事重演,是以法國人的主要做法就是沿着德法邊境挖戰壕、修碉堡,法國人故意在整個防線的中間留了一道口子,希望誘使德國人從這個口子進攻,然後對德軍形成包圍。

随着法國實力慢慢地恢複,原來那種隻靠防禦的戰略已經不得人心了,法國人把目标放在了直取柏林,是以法國把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在了東邊。

德國當然不會在東邊跟法國去正面沖突,是以從比利時迂回,是通向巴黎最快的路線。

施裡芬制定的作戰計劃非常冒險,因為這裡面有兩個不可控的因素,一個是俄國,一個是比利時。

先說俄國,俾斯麥生前是極力拉攏俄國的,因為俄國和法國剛好是一東一西包圍着德國,德國要同時對付法俄兩國的軍事夾攻是非常吃力的。

施裡芬計劃出台之前,法俄聯盟就已經形成了,這就意味着德國肯定會陷入法俄的兩線作戰,但施裡芬覺得兩線作戰也沒什麼大不了,德國總參謀部認為,俄國雖然兵員衆多,但是德國的基礎設施非常差,特别是鐵路建設十分落後,要想動員軍隊參戰至少需要6個星期,而有這6個星期的時間,德國早就打敗了法國,這個時候再掉頭對付俄國,必定可以穩操勝券。

這種軍事思想是德國軍隊一直的傳承,二戰時候德國的閃擊戰,也是這種戰略思想的延續。

從後面的結果來看,德國人想錯了,俄國在一戰初期的動員速度出奇的快,遠低于6個星期完成了全面動員,德國很快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

再來說比利時,德國想借道的比利時是一個中立小國,但是比利時的中立是英國一手促成的,比利時的位置對英國很重要,它的海岸就是英國的邊境,比利時相當于是歐洲大陸通向英國跳闆,很多國家都對比利時進行過争奪。

對英國來說,一個中立的比利時才是最符合英國利益的,是以在英國的不斷周旋下,1839年由英、法、俄、普、奧五國共同簽訂了一份條約,共同承認了比利時的中立地位。

如果德國公然進入比利時,很有可能引起英國不滿,甚至派兵對德國進行阻擊。

施裡芬覺得這也不是問題,比利時如果願意借道給德國當然最好,如果不同意,那就隻能硬來,由于比利時宣布保持中立,是以它就不能發展軍事力量,德國想要拿下比利時自然很輕松。

至于英國嘛,施裡芬決定賭一把,就賭英國不敢插手,因為就英國一貫作風來看,他是不會輕易插手歐洲大陸的争端的,最好就是隔海相望,看着你們鬥得死去活來。

為了能不動刀兵的借道比利時,德國一直在拉進與比利時的關系,同時胡蘿蔔加大棒,各種威逼利誘。

德國的施裡芬計劃經過了多次的修改和推演,最後形成的是一個完備詳細的進攻計劃,德國人以其嚴謹的做事風格,把計劃做得嚴絲合縫,什麼時候動員,由哪趟列車運兵,什麼時間該到達什麼地方都考慮了,以及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都進行了推演,以緻于德國根本沒準備第二套方案,而且在執行時,這套方案的任何地方都不能進行改動。

但德國沒算到的是,比利時從一開始就進行了頑強地抵抗,極大的拖延了德國的進軍速度,而且英國這一次沒有隔岸觀火,很快就加入了對同盟國的對戰。

俾斯麥在位的時候就講過,如果德國要發動戰争,那一定要確定“法國和俄國不結盟或者英國能保持中立”,從施裡芬計劃的制定來看,後來的德國人完全不準備按俾斯麥的思路行事。

5、

在德國和法國積極備戰的時候,英國和俄國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英國和法國簽訂協約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制定聯合的作戰計劃,英國一直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德國入侵了比利時,英國該怎麼在最短的時間内進行應對。

1905年,俄國在和日本的戰争中被打敗了,誰也沒想到俄國的軍事實力是這麼差勁,歐洲的平衡是以被打破了,法國一下陷入了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這個時候德國向法國進攻,法國将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獨自作戰了。

法國對自身的處境非常擔憂,于是主動開始尋求和英國的軍事合作。

英國人的外交政策是非常靈活的,奉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也就是說英國從來都是兩邊下注,不把話說死。

英國作為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而且實力強大,一般沒有國家會來主動招惹它,是以英國一直都是看着陸地上的歐洲國家打來打去,誰要是打赢了它就幫幫那個弱的,一直維持着這個均衡的力量,反正不影響英國的全球利益就行。

當法國最初找到英國的時候,英國人還是這個想法,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是愛德華·格雷,他提出的想法是,鑒于當時德國的巨大威脅,英國可以開始和法國進行軍事上的聯合準備,但同時不能使英國承擔任何責任,簡單的說就是談可以,但我不保證到時候一定會出兵。

英國還和法國的談判代表共同簽署了一封信,信中言明了雙方的會談不代表英國作出任何承諾。

由于英國在這件事上并不是很積極,雙方的聯合軍事計劃在幾年時間内都進展很慢。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10年,一個名叫亨利·威爾遜的人被任命為英國陸軍作戰處處長,亨利·威爾遜以前是英國參謀學院院長,他對促成英法之間的軍事結盟非常感興趣。

在擔任英國參謀學院院長期間,他就經常拜訪法國,并和當時法國陸軍大學校長福煦結成了好友,經常和福煦讨論對德作戰的事,在一次和福煦的會面中,威爾遜向福煦提出了一個問題,“英國至少要派出多少兵力才能對法國有所幫助”,當時福煦隻說了一句話,“隻需要英國大兵一人,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他戰死沙場”。

從這個回答我們也能看出,實際上法國對它的英國盟友也并不信任。

威爾遜擔任陸軍作戰處處長後,明顯加快了對聯合計劃的推動,而且他也一直在推動英國政府作出明确的承諾。

随後威爾遜又親赴巴黎,和法國軍方共同起草了一份備忘錄,裡面明确了英國參戰需要配置的兵力以及動員時間,這份協定相當于英國陸軍給了法國一個承諾。

1912年,英國又跟法國締結了一項海軍協定,規定在出現戰争威脅時,由英國人保護海峽和法國海岸的安全,使法國艦隊能夠專注于地中海方面,英國海軍也給了法國一個承諾。

不過這個協定并沒有讓英國内閣全體知道,因為英國内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反對戰争的,他們絕不會允許英國做出這樣的參戰承諾,為了安撫内閣成員,格雷還給法國大使去了一封信,大意就是我們現在雖然達成了協定,但到時候執不執行,雙方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這套說辭讓各方面都很滿意,對法國來說,畢竟英國是承認了聯合計劃,對于反戰派來說,畢竟出不出兵到時候還可以商量。

到1914年的時候,法英兩國總參謀部的聯合計劃終于完成了,軍隊怎麼調配,後勤怎麼補給,雙方如何通信等措施都安排妥當了,現在等待的就是何時開戰了。

再說下俄國這邊吧,俄國的備戰明顯比英國積極得多,自從被日本打敗後,俄國就一直想通過戰争證明自己,是以當法國人找上門來協商時,如果對法國提出的各種要求都滿口答應。

英法兩國也對俄國寄予了厚望,雖然俄國在與日本一戰中丢盡了臉,但隻要想到俄國龐大的兵員,英法兩國就很有安全感,當時俄國的常備兵力就有140萬,如果再進行戰争征召,還可以再增加300萬,另外還有200萬的地方軍,這種體量的陸軍,放眼整個歐洲也找不到第二個。

法國人對俄國提出的要求是,俄國必須在兩個禮拜動員完畢,在動員的第十五天就要向德國發動攻擊,牽制住東線的部分德軍,保證法國能突破德軍的中路。

俄國立刻答應了這個要求,盡管就俄國當時的鐵路運輸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後來俄國又自我施壓,承諾把進攻的日子再提前兩天。

雖然英法兩國很清楚俄國的實力,但隻要俄國能在十五天之内,能把承諾的80萬大軍中的一半送進戰場,也能對戰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1914年早些時候,歐洲各國實際上已經為戰争做好了全面準備,戰争何時爆發隻是個時機問題了。

6、

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後,剛開始在歐洲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德皇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正在度假,法國這邊更關注的是一樁性醜聞,薩拉熱窩事件隻在報紙上占了一個小角落,俄國這邊也隻是正常的發個官方吊唁。

對于奧匈帝國皇帝來說,斐迪南大公遇刺他還有點高興,當時奧匈帝國的皇帝是弗朗茨·約瑟夫,約瑟夫皇帝這輩子過得不太順利,唯一的兒子因為殉情自殺了,親弟弟也早早死在了墨西哥,後來甚至連最愛的妻子也死于暗殺,皇儲的位置就隻能由侄子斐迪南繼承了。

但約瑟夫皇帝并不喜歡這個侄子,一是當年斐迪南大公忤逆他的意思,娶了一個親戚家的侍女為妻,再一個就是斐迪南的政見與約瑟夫也不一樣。

約瑟夫在兒子妻子相繼去世後,性情變得很暴躁,對外采取的是很強勢的政策, 堅持是要用戰争解決争端,而斐迪南是屬于主和派,主張給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民族平等的待遇,進而維護帝國的繁榮。

斐迪南大公的死對主戰派來說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因為他們早就想對塞爾維亞動手了,這一次終于算是有個名正言順的機會了。

但塞爾維亞背後是也是有大國撐腰的,這個國家就是俄國,塞爾維亞多數是斯拉夫人,而俄國一直要充當斯拉夫人的老大哥,如果奧匈帝國要動塞爾維亞,俄國必定會進行支援,況且奧匈帝國和俄國在巴爾幹地區有着巨大的利益沖突,俄國也一直在找機會開戰。

奧匈帝國馬上就派了特使前往德國,想得到德國的支援,德國這個時候已經不能不支援奧匈帝國了,因為整個歐洲他就剩這一個盟友了,而且據德國的估計,俄國應該不會卷進這場争端,因為就俄國的實際情況,應該還沒有做好參戰的準備,隻要俄國不出面,塞爾維亞很快就會屈服,直到這個時候,德國也并沒有把這件事看得特别緊急。

有了德國的支援,奧匈帝國懸着的心終于放下來了,他們可以大膽地進行下一步計劃了。

其實在奧匈帝國内部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還是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比如可以先發個最後通牒,隻要塞爾維亞能答應奧匈的要求,能不打仗還是不要打仗了,另一派就是堅決的主戰派,覺得要一次性解決與塞爾維亞的沖突,隻有通過武力征服,況且現在有德國大哥站台,現在就是開戰的最好時機。

經過漫長的讨論,奧匈内部最後達成了一緻,開戰是一定要開戰的,但是開戰前還是發一封最後通牒意思一下,不然顯得自己太不講武德了。

1914年7月23日下午,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釋出了最後通牒,并要求塞爾維亞在48小時之内進行回複,如果塞爾維亞不答應全部的要求,奧匈帝國就正式開戰。

不過這份最後通牒的要求極其苛刻,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可能答應,這個也好了解,奧匈帝國本來就沒打算談,這份最後通牒就是按照塞爾維亞不會接受為假設而制定的。

7、

奧匈帝國在為戰争做準備的同時,法俄兩國也沒有閑着,薩拉熱窩事件沒發生多久,法國總統就親自跑了一趟俄國,目的就是去給俄國打雞血。

法國總統和沙皇進行了會面,法國人激勵俄國人一定要保持強硬的态度,一旦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采取行動,俄國一定要第一時間動員,要及時給予塞爾維亞小兄弟支援,法國作為同盟,也會一起出力的。

法國當然有自己的打算,它很清楚奧匈帝國的盤算,也知道一旦開戰,德國必定要參與其中,這正是與德國開戰的好機會,是以一定要堅定俄國的信心,要把俄國一起拖進這場對德國的作戰。

塞爾維亞接到最後通牒後一片混亂,内閣召開緊急會議進行商讨,他們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俄國人的表态上,塞爾維亞向俄國沙皇發了一封求助電報,上面寫着塞爾維亞政府将接受沙皇認為可以接受的所有條款,可見塞爾維亞已經徹底陷入了絕望。

俄國的明确答複遲遲沒有到來,絕望的塞爾維亞政府甚至準備同意最後通牒的所有條款了,7月25日,從俄國發來的電報終于到了,俄國明确表示将會全力支援塞爾維亞,同時已經開始了戰争動員。

既然俄國态度已經明确了,那麼塞爾維亞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在最後期限到來時,塞爾維亞明确拒絕了奧匈帝國的要求。

在接到塞爾維亞回複的兩天後,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了。

随後奧匈帝國和俄國同時頒布了總動員令,俄國一動員,德國政府就徹底失控了,因為德國的施裡芬計劃打的就是俄國動員速度慢,現在俄國開始動員部隊了,那德國必須也要立即做好軍事準備。

德國随即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在12小時内取消動員,并且向德國進行通報。

事情進展到這個地步,俄國不可能再理會德國的最後通牒,最後俄國根本就沒有對德國進行任何回複。

在俄國内部,早就期盼着一場大戰了,俄國人認為正是由于他們不斷的忍讓,才讓德國産生了更多的侵略意圖,這次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宣戰也是德國人在背後慫恿,如果俄國這次不堅決維護塞爾維亞,俄國人就會喪失在巴爾幹地區的所有權威。

打肯定是要打的,對于俄國人來說,唯一不确定的因素是英國到底站哪邊。

8、

俄國在備戰的同時也在積極聯系盟友法國,因為根據兩國的協約,一旦俄國和德奧開戰,法國是必須要出兵支援的。

但是當年法國對俄國的承諾是沒有經過議會的,是以開戰前俄國人非常焦急,法國是一個共和制國家, 不是由某一個統治者說了算的,俄國非常擔心法國議會會否決掉之前的協定。

對法國政府來說,主宰其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打仗要有英國作盟友,是以英國的态度對法國來講同樣重要。

為了讓英國能出兵抵抗德國,法國不能表現得太積極,必須要讓德國先挑起戰争,要讓德國首先成為侵略者,為了避免擦槍走火,法國在開戰前将德國邊境的部隊全部後撤了十公裡。

雖然法國總司令霞飛将軍一直催促政府趕緊動員,但法國政府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因為從駐倫敦的大使發回的消息來看,英國這個時候态度并不明确,在俄國的一再逼迫下,法國還是在1914年8月1日釋出了動員令。

在其餘各國都紛紛動員的時候,整個歐洲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英國,英國作為當時的頭号強國,它的态度對戰争的走勢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德法俄三國的駐英大使都在進行周旋,德國雖然首先向俄國宣戰,但實際上德國并不想把戰争擴大,他最開始隻想把戰争限制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是以它向俄國發最後通牒,說隻要俄國取消動員,那我們就相安無事,後來把俄法都牽扯進來之後,避免英國參戰就是德國最後的希望了。

在德國全面動員前還發生了個小插曲,當時從英國傳回來一個錯誤的情報,講隻要德國不進攻法國,那麼英國就保持中立。

這個消息讓威廉二世十分高興,趕緊派人把正在下達動員令的毛奇将軍給攔了下來,讓小毛奇趕緊把部隊從西線撤回來,掉頭向東隻對俄國發動進攻。

小毛奇斷然拒絕了,施裡芬計劃已經刻在了小毛奇的骨子了,他等了這麼些年就為了實施這個計劃,現在機會終于來了,他怎麼可能停得下來。

小毛奇對威廉二世講,總參謀部隻有這一套計劃,要開戰就必須把德國打趴下,而且現在再掉頭已經來不及了,我們的鐵路運輸根本辦不到。

但事實上計劃是可以變動的,德國除了施裡芬計劃以外,确實還有另外一套東進的計劃,戰後德國鐵路負責人馮·施塔布将軍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證明他主管的鐵路運輸是可以辦到的,以此來對小毛奇的講法進行抗議。

9、

英國在開戰前局勢确實比較複雜,内閣分為了針鋒相對的兩派,保守黨是主戰的,自由黨的絕大部分是反戰的。

反對的理由很簡單,歐洲大陸打來打去跟英國并沒有關系嘛,這是德法這些國家的恩怨,英國根本沒有必要為了别人利益去打仗,甚至他們認為即便德國入侵了比利時,英國也不能參戰,因為當時确立比利時中立地位的,又不止英國一個國家,現在為什麼要英國一個國家去承擔義務。

在主戰派看來,英國的國家利益和維護法國的生存是緊密相連的,如果讓德國主宰了歐洲大陸,那英國勢必會被孤立起來,是以必須要堅決打擊德國。

英國在8月1日的内閣會議中,十八個内閣成員有十二位反對給予法國支援,自由黨甚至通過了一項動議,不論比利時或其他地方發生任何事,英國都應該保持中立。

英國是整個歐洲唯一不實行義務兵制的國家,是以一旦發生戰争,隻能依靠人們自願參軍,如果内閣不能保持統一,勢必就會形成反對黨阻礙征兵,這是英國主戰派必須要克服的問題。

1914年8月2日,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中講,德國得到可靠消息,法國人馬上準備越過比利時邊界,對德國發動侵略進攻,是以德國為了自保,必須提前借道比利時發動反擊,如果比利時同意,那麼咱們還是好朋友,打完法國後造成的損失由德國賠,如果比利時不同意,那德國就要向比利時宣戰了。

德國本以為比利時會屈服,沒想到比利時堅決拒絕了,并集結了全部的軍隊,準備和德國決一死戰。

就在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的同一天,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要求内閣必須授權海軍履行保衛法國海岸的諾言,這一要求讓英國内閣徹底瓦解了,有兩位内閣大臣當即表示辭職。

但是這一次主戰派并沒有妥協,積極主戰的丘吉爾已經做好了全部準備,雖然必須保衛法國這一政策是個秘密協定,并沒有得到全國的認可,但保持比利時中立是全英國的共識,他們決定以比利時被入侵作為宣戰的理由。

1914年8月3日,就在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之後,英國外交大臣格雷正式向議會進行了一次說明,這次演講可以說是他一生的最高光時刻,格雷從英國的利益、英國的榮譽和英國的責任三個方面出發,從容不迫的向下議院議員們闡述了必須參戰的理由。

格雷的這次演講,也徹底改變了世界曆史,英國議會被說服了,英國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停止對比利時的侵犯,否則英國就要向德國宣戰。

自此,一場席卷全球33個國家,波及十五億人口的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