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錯刀頻道
網際網路電商的陣營裡,又倒下一員大将。
7月27日,主打社群生鮮的每日優鮮,關閉“極速達”業務,第二天網上就流傳着一條15分半的會議錄音,約700位員工被通知結束工作,公司原地解散。
一年收入超70億的上市公司,說沒就沒了,網友在微網誌發出評論:“上市公司都能原地解散,資本市場可太精彩了。”
其實在今年三月,每日優鮮就已經開始大面積裁員,原本2000多人,剩下不足900人,供應商也經常登門讨債。
曾經的每日優鮮,半小時就能把生鮮送到家門口,受到很多一線城市白領的喜愛,使用者數超3000萬,8年裡拿到了超110億的融資。
但随着連年虧損,總是得不到回報的投資人逐漸對它失去了信心。
每日優鮮也逐漸陷入缺錢、缺貨、缺使用者的死亡循環。
開1500家倉庫,
攢3100萬使用者,全跑了
早期的每日優鮮,是個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它有個特點:有的是錢和能力,但就是搞不定使用者。
創始人徐正是數學天才,15歲就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的少年班;賣貨靠的是營銷大神許曉輝,曾擔任凡客誠品、獵豹移動的副總裁;公司裡有一群做過生鮮、農業的高管,每件事都有專業牛人操盤。
這些人在開拓業務上不遺餘力,當年的徐正,經常趴在辦公桌上做“數學題”,研究怎麼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把産品送到使用者手裡。
很快,他就有了答案:前置倉。
簡單解釋一下,前置倉就是個300平左右的小倉庫,使用者在每日優鮮APP下單,快遞員直接從前置倉配貨。因為距離在3公裡以内,送達時間能縮短到最快30分鐘。
圖源:中國企業家雜志,鄧攀
每日優鮮把徐正算出來的方法在全國實踐,到2019年,一共開了1500家前置倉,使用者下單後,看一集電視劇的功夫,東西就到了。
但對每日優鮮來說,前置倉就意味着高成本。
一般倉庫隻要付房租就行,生鮮前置倉還要有冷櫃,24小時開空調,一個站點一年電費就得要20多萬,倉庫越多就越燒錢。
在服務使用者和賺錢之間,每日優鮮選擇了後者。
要盈利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顧一切增加使用者數量。
為此每日優鮮瘋狂砸錢營銷,最多時一年砸了8個億。
有業内人士透露,為了得到一個穩定使用者,每日優鮮至少要激發6次下單,這需要平台不停地打折、發優惠券,力度最大的優惠券是“99元減80”,是以算下來每個使用者的獲客成本,至少是200元。
一番操作猛如虎,每日優鮮的使用者數,迅速達到了3100萬,2020年的有效訂單量超6510萬。
一位每日優鮮的前員工說:“2021年,上海300平方米的前置倉月平均成本4萬元左右,客單價在40-50元,一天就能入賬四五萬。”
但事實證明,花錢補貼是最不讨好的盈利方式,不僅投入高,粉絲粘性還極低,營運成本往往超出預期,口碑很難維持。
開源不行那就節流,每日優鮮開始收縮戰線。
為降低虧損和經營難度,每日優鮮迅速關掉了一部分前置倉,到2021年自有前置倉隻剩631個。
淩亂空曠的前置倉
但這是治标不治本,剩下的前置倉依然是虧的。
每日優鮮想出了轉移虧損的新方法:加盟。
2019年下半年開始,每日優鮮推出“微倉”玩法,打出“0元當老闆”的口号,将一些閑置的前置倉承包給個人,隻要交5-10萬元的保障金,就能當店長,
但這種把虧損轉嫁給加盟商家的方式,不僅沒有止損,還更加敗壞了每日優鮮自己的名聲。
因為很多微倉,訂單不超100時,收入不足無法盈利;訂單超100個後,配送、分揀各環節的成本又太高,還是得賠錢。
為了控制單量,有人開始囤貨、壓貨;為壓成本,還有人把空調關了,給冷櫃斷電,導緻食品加快腐敗。
這直接帶來購物體驗下降,有顧客收到了變味的隔夜肉、爛心的蘋果,長毛的葡萄,嚴重時,一整包蔬菜有一小半是爛的。
使用者評價急速下滑,很多原本的老使用者都脫粉了。
拖欠24億貨款,
被逼瘋的供應商,集體斷供
如果隻是加盟倉品質難以保證,自然不至于讓粉絲數從3100萬降到500萬。
更大的問題是,自2021年起,每日優鮮就明顯缺東少西,供應商關系越來越差。
最初的每日優鮮,高端水果來自佳沃,中國最大的水果公司。佳沃的藍莓、奇異果、車厘子,賣一個火一個。
截至2020年,每日優鮮與超過2300家供應商有過合作。
而到了2021年,它的網紅水果越來越少,到2022年後,車厘子、藍莓都陸續消失在了水果分類頁面。
其實從2018年起,每日優鮮跟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就異常緊張,很多長期合作的供應商都不跟它玩了。
因為入駐每日優鮮,想賺錢實在太難。
作為一家幾乎沒有門店,也沒有社交平台依靠的生鮮平台,每日優鮮隻能靠補貼吸引使用者,是以經常提供秒殺産品,第二件零元等優惠活動。
羊毛不能出在羊身上,那就從豬身上薅。
本來就沒有多少盈利空間的蔬果商,就扛起了低價引流的重任。
深圳的一家供應商告訴記者,每日優鮮經常會提出低于市場價銷售的要求,但供應商自身還有營運成本,是以他和很多生鮮平台都有合作,唯獨不敢和每日優鮮合作。
前半場的商家之是以願意入駐,是因為每日優鮮訂單量大,能圖個穩定。
但沒過多久,這種安穩就被打破了,一些商家開始被有規律的拖欠貨款。
圖源:黑貓投訴
一開始是兌付時間的不斷延長,從2018年的40天到2020年的72天。可到了2021年時,很多人都已經被欠了一年多的錢。
堅持供貨,要忍耐長時間的拖欠;可一旦停止合作,貨款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賬,是以每日優鮮的供應商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忍氣吞聲,要麼告上法庭。
一位被欠了100多萬的水産供應商透露,面對欠款維權,每日優鮮經常踢皮球:“我找了采購,采購讓我找北京總部,北京總部理也不理,說不行你就起訴去吧。”
有人找來了每日優鮮上市前的招股書,發現自2018年起,每日優鮮在連續3年拖欠供應商貨款高達24億元。
為了維護平台的聲譽,每日優鮮經常會要求供應商撤訴,簽署保密協定,約定時間分期兌付,以求消息封鎖。
但很快,紙就包不住火了。
今年3月,一些被拖欠一兩年的商戶開始了集體維權,就連原本還想堅持一下的忠實夥伴也無奈斷供,來到每日優鮮的北京總部維權。
供應商維權現場,圖源:新消費日報
到“原地解散”之前,每日優鮮的供應商,能跑的都跑了。
為了維持所剩無幾的供應,每日優鮮的優惠力度降低了,使用者購買的積極性也下降了,轉而到别的平台下單。
每日優鮮陷入了嚴重的惡性循環,直到崩盤的到來。
8年燒百億,
每日優鮮的氧氣管是被自己拔的
表面來看,每日優鮮解散,是因為沒錢。
2018至2020的三年間,每日優鮮累計虧損107.87億元。
人去樓空的每日優鮮,舊總部一片狼藉。圖源:時代财經
比起沒錢,概念多、難落地,才是它最大的問題。
早期的每日優鮮,憑着優質的網紅水果,和快捷的送貨服務,讓國内各大金主搶着投資,在北京開出第一個前置倉時,騰訊就帶頭給了它1000萬。
此後8年,每日優鮮什麼火就做什麼,就算是一直虧損,還是拿到了百億融資。
對此,同行盒馬創始人侯毅都公開發聲,每日優鮮就是做給投資人看的:“如果不燒錢、不補貼,無法獲得足夠的流量與使用者黏性,這更多是一種‘to VC’的模式。”
這種聲音早已有之,卻根本沒有點醒每日優鮮,這讓它在早期融資越野,後面搞錢越難。
比如它在2017到2018年做了兩個子項目,雖然踩中風口,卻都高開低走,慘淡收場。
2017年,每日優鮮推出“便利購”,把無人貨架擺進了辦公室,産品對接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很快就得到了2億元融資。
但便利購一台機器隻能服務約100人,因為距離近,也幾乎沒人囤貨湊單,一天賣不了多少東西,卻要理貨兩次,根本沒辦法回本,隻維持了約1年,就開始大面積裁撤,逐漸銷聲匿迹。
雖然敗了,但勇追風口的姿勢還是緊緊拿捏着投資人。
2018年,每日優鮮又推出了社交電商項目“每日一淘”和“每日拼拼”。
憑着裂變玩法,每日一淘剛上線3個月,會員數就超15萬,到第4個月時月流水已經破億,這讓每日優鮮又融到了4.5億。
這樣的漲粉速度,靠的是拉人頭,打傳銷的擦邊球。
比如每日拼拼的更新玩法,主張“讓2000人每人每周買50元商品,你一個月就收入96000元。”
很快,美日拼拼就受到使用者和監管部門的雙面夾擊,從各大應用商店下架了。
主營業務不賺錢,子公司也隻停留在概念階段,落地就死,上百億融資就像進了無底洞,每日優鮮對金主們越來越難以交代。
突破不了獲客難、成本高的困境,最終失去生存能力。
現在每日優鮮不僅沒錢,還拖着一屁股爛債。
勞動仲裁大廳的維權供應商,圖源:新熵
在人去樓空的情況下,創始人徐正隻能用“我沒跑路”來穩住追債的供應商,被網友吐槽,到這一步了還在騙人。
7月29日,徐正在媒體面前發聲:“我一直在國内,說我跑路的人太惡毒了,而且每日優鮮的高管都在北京。”
每日優鮮官網也釋出聲明,盡一切努力維持次日送達業務、智能生鮮和零售雲的正常營運。
但此時的聲明,就算嘶吼得再響亮,也是蒼白無力。
連年虧損的現實之下,任何承諾都能被擊個粉碎。
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本篇作者 | 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