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作者:薩沙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解放軍有一種輕機槍,參加了中印戰争、中蘇邊境戰争、中越戰争,始終是一線步兵的火力支柱。有意思的是,它竟然是蘇聯人在1944年設計成功的武器,60年代就從蘇軍中退役。東邊不亮西邊亮,這款叫做56式的輕機槍究竟是什麼來頭?聽薩沙說一說吧。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56式班用機槍或者說56式輕機槍,是中國山寨蘇聯RPD輕機槍的産物。

而RPD輕機槍的設計者,還是大名鼎鼎的瓦西裡·捷格加廖夫。

捷格加廖夫可以說是二戰中蘇聯的機槍之王,他設計了一系列優秀的輕重機槍甚至還有反坦克槍。他也得到巨大的榮譽:捷格加廖夫是繼斯大林之後,第二個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勳章榮譽的人。

如果不是69歲的捷格加廖夫在1949年去世,他還能設計出更多的優秀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20年代,蘇聯還沒有輕機槍的時代,捷格加廖夫嘔心瀝血,花費5年時間研發了DP輕機槍。

該槍先後生産了高達80萬挺,在蘇德戰争中痛宰了德軍。後來的北韓戰争中,志願軍也拿着DP輕機槍同美軍交戰,絲毫不弱于美式BAR輕機槍。

雖然DP輕機槍很成功,捷格加廖夫卻不是很滿意。20年代輕機槍的技術和設計理念都比較落後,蘇德戰争期間DP輕機槍已經落後了。

捷格加廖夫研究了蘇德戰争無數次戰鬥,發現了DP輕機槍或者說蘇軍機槍戰術的問題。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在蘇聯的步兵作戰模式中,輕重機槍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戰争爆發前,蘇軍主力步兵連配有火力排,除了輕型迫擊炮以外,還有1到2挺水冷式重機槍,作為重火力掩護,配備給主攻排。重機槍的作用主要是覆寫性的持續火力掩護,主要壓制敵人的重要防禦火力點。

而每個蘇軍步兵班,都有1挺輕機槍,用于直接掩護前進的步兵們,可以給予及時的火力支援。

蘇軍的重機槍由于過于笨重,往往無法及時趕到前線,尤其無法跟随步兵前進。尤其是城鎮戰,重機槍基本是沒用的,一線火力掩護隻能依靠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DP輕機槍雖然有個47發裝彈的彈盤,火力持續性卻比較差。它持續射擊會讓複進簧變熱,出現射擊故障。同時DP輕機槍不可以更換槍管,持續射擊100發以上就需要停火冷卻槍管。

更重要的是,DP輕機槍相當重,彈盤重達3公斤,全槍重達12公斤,比美軍M1919重機槍隻輕2公斤(不連三腳架)。蘇軍往往選擇最為強壯高大的士兵,擔任輕機槍手。即便如此,機槍手也是不堪重負。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同樣道理,北韓戰争中的志願軍戰士,對沉重的DP輕機槍也頗為不滿。北韓北部多山,志願軍就算輕裝行軍也很艱難,更别說要扛着重達10幾公斤的機槍。

捷格加廖夫認為,這些問題都必須重視。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DP輕機槍畢竟是20年代設計的産物,目前已經沒有太大改進價值。捷格加廖夫在1944年改進了DP推出了DPM輕機槍,性能變化不大。

此時的捷格加廖夫開始研究新一代輕機槍,試圖從設計思維上進行突破。

40年代蘇德戰争的爆發後,蘇軍研發了使用短步槍彈,也就是7.62×39毫米子彈的半自動步槍,捷格加廖夫對此非常贊同。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實戰表明,超過9成的戰鬥發生在400米内。那麼,傳統的7.62×54高密長步槍彈,就存在威力過剩的問題。以DP輕機槍威力,有效射程高達800米。現在戰鬥既然發生在400米内,還有必要使用長步槍彈嗎?

這會導緻槍械後坐力過大,射擊精度下降,整槍過于沉重等等。

捷格加廖夫認為,新一代輕機槍必須使用7.62×39毫米子彈。

爆發以後,捷格加廖加快了輕機槍的設計工作,在1943年終于完成了全部設計,這就是RPD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1944年,RPD輕機槍進行小規模生産,投入前線進行測試。蘇軍士兵對RPD輕機槍贊不絕口,認為它的綜合性能遠強于DP輕機槍。

不過,此時距離德軍滅亡已經不遠了,蘇軍缺乏對新式武器的迫切需要。況且RPD輕機槍是全新的武器,一旦投産後還存在訓練、維護、後勤供應等複雜的問題。

斯大林認為目前DP輕機槍的性能已經夠用,戰争期間還是全力生産成熟機槍比較靠譜。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于是,RPD輕機槍直到1946年才開始量産,迅速淘汰了過時的DP輕機槍。

其實RPD使用了DP輕機槍的很多成熟技術,這也是捷格加廖的設計特點。

RPD輕機槍采用氣動式、開膛待機設計,也采用有趣的魚鰓式閉鎖。

就性能上,它相對DP輕機槍有很大提高。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第一,重量比較輕,長度短。

DP的空槍重達9.2公斤,長度為1.27米,RPD則隻有7.5公斤,長度為1米。

這就解決了DP輕機槍最為争議的問題:傻大笨。

要知道,蘇軍在40年代也是需要步行作戰,遠遠沒有實作機械化和摩托化。

輕機槍的重量和長度,對于士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第二,火力壓制力和持續性提高明顯。

DP輕機槍的實際射速,僅有每分鐘80發左右。如果這是大口徑機槍,隻是用于遠距離短連射進行壓制,每分鐘80發的射速是足夠了。

然而輕機槍是最前線的支援火力,射速高一些才能夠形成火力壓制。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RPD輕機槍提高到每分鐘140發,幾乎提高了一倍,壓制能力增強很多。

射速提高以後,RPD輕機槍沒有再使用47發彈盤,而采用100發彈鍊或者彈鍊盒,彈藥數量是以前的兩倍多,火力持續性自然更好。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第三,射擊精度較高,比較容易訓練。

廢棄長步槍彈後,RPD輕機槍的後坐力明顯降低。

這帶來了兩個很好的效果,一是新兵訓練要容易得多,槍支更容易控制,二是射擊精度也高得多,是一款精确的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從外形上來說,RPD輕機槍同DP最大的差別,就是采用了一個彈鍊盒。

這個彈鍊盒是金屬制造,裡面有一條長達100發的金屬彈鍊。彈鍊盒必須從機匣下方安裝上去,但彈鍊則是從左邊進入機匣。

有意思的是,由于這個彈鍊盒的外形獨特,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彈鼓。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其實它隻是一個盒子,裡面放着彈鍊而已,同彈鼓的構造是完全不同的。

RPD輕機槍隻能使用彈鍊盒供彈,不能采用彈匣。且不談彈鍊和金屬彈鍊盒外殼的重量,這100發子彈也是夠重的。

雖然RPD空槍重量有很大下降,一旦裝滿子彈仍然非常沉重。解決的方法就是,平時輕機槍不要裝彈,戰鬥前再裝上彈鍊盒,借此減輕行軍負擔。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同時,RPD輕機槍設計于二戰的40年代,它的槍托和搖桿仍然是木制的,其餘都是鋼制,并沒有采用後來常見的新式材料。

RPD輕機槍的子彈可以同AK47自動步槍、SKS半自動步槍通用,這就大大減輕了後勤負擔。随後很多年,RPD一直作為蘇軍制式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蘇軍認為,RPD輕機槍具有旺盛的火力,解決了過長過重的問題,可靠性也有明顯提高。迫于無奈的時候,RPD輕機槍勉強可以作為重機槍使用,通過100發彈鍊的射擊實作覆寫性火力掩護。

對于DP輕機槍來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它隻能進行二三連發的射擊,提供一線步兵火力支援。

在很多戰鬥中,重機槍跟不上步兵的沖鋒,DP輕機槍毫無辦法,RPD輕機槍卻能頂一頂。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RPD輕機槍在蘇軍中,一直服役到60年代。

随着機槍理念的變化,蘇軍認為RPD已經過時。在蘇軍全面摩托化機械化的時代,步兵班都有一輛步兵戰車或者輪式裝甲車提供火力掩護,新一代機槍根本不需要如此旺盛的火力。

于是,蘇軍裝備了可以同AK自動步槍互換七成零件的RPK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有意思的是,RPD輕機槍卻在世界其他國家服役到今天。

從50年代開始,幾乎每一個戰場都有RPD輕機槍的身影,包括今天的烏俄戰争。

為啥?RPD輕機槍非常實用。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解放軍在1956年引進了56式槍族,當然也包括RPD輕機槍。

大陸仿制的是RPD輕機槍的第三個型号,生産裝置、技術資料都是蘇聯直接提供的。蘇聯還派出工程師和技術勞工,到中國來手把手指導生産。

在1956年中國就可以量産RPD輕機槍,一直生産到1994年,也就是差不多40年後才停産。

在中國,RPD的名字是56式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56式輕機槍是解放軍的制式輕機槍,參加了一系列戰争,包括中印邊界戰争、中蘇邊界戰争、中越戰争。

期間,大陸也生産了大量56式輕機槍援助其他國家,比如北越、阿爾巴尼亞、高棉等等。

在1963年,中蘇交惡,大陸無法得到蘇聯新一代的輕機槍,隻能改進56式輕機槍。

根據當時一線官兵的意見,56式輕機槍進行了一些改進,推出了56-1式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56式同56-1式的内部結構完全一緻,外部還是一些變化。

一些官兵認為56式腳架太高,導緻射手頭部暴露過多,56-1式的腳架降低了一些;

官兵認為腳架的轉動角度太小,隻有32度,射擊時候很不友善,56-1式就改為了72度。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除了腳架以外,官兵對彈鍊盒也有意見。其一是射擊的時候,子彈會不斷撞擊金屬彈鍊盒,發出很大的響聲。這種聲音在白天影響不大,在夜晚卻非常明顯,很容易被敵人識别出來後優先攻擊。另外,100發彈鍊不太可靠,56-1式也進行了改進。方法是給彈鍊盒裝上彈性墊子,減小碰撞的聲音。同時将100發彈鍊分為4節25發彈鍊,減少卡彈的可能性。

另外56-1式還有些小的改進,總體同56式差別不大。

事實證明,56式輕機槍是很厲害的。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首先是中印戰争,解放軍官兵對56式輕機槍有很大的好評。

中印戰争發生在雪域高原,這裡海拔很高,人的體能僅相當于平地的一半左右,行軍速度和負重能力要低一半,更别說山路崎岖了。

在解放軍一系列攻堅戰和追擊戰中,40公斤的53式重機槍太沉重,根本就跟不上部隊前進。56式輕機槍則要輕得多,适合高原作戰。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對面的印軍步兵主力輕機槍是英國的布倫,空槍就有11公斤,比56式輕機槍重得多。

印軍布倫輕機槍一般配備7個30發彈匣,共210發子彈,總重量相當于56式輕機槍攜帶5個100發彈鍊盒,子彈數量差距很大。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是以,56式輕機槍在實戰中無往而不利,火力持續性強得多,必要時候甚至可以同印軍重機槍對射。追擊的時候因為56式的重量輕,步兵行軍速度也非常快。

譚政貴機槍班的戰鬥中,印軍為了壓制我軍這個56式輕機槍的火力點,調動了3挺布倫輕機槍。譚政貴機槍班依靠火力和重量的優勢,不斷轉移位置射擊,竟然同3挺印軍機槍打了個平手。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無奈之下,印軍又調來2挺布倫輕機槍,用5挺機槍才壓制住我方1挺機槍。

即便如此,譚政貴機槍班仍然聰明的暫時隐藏起來,等待印軍步兵的反擊。

等到印軍步兵沖到我軍陣地20米内,譚政貴機槍班突然猛烈掃射。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56式輕機槍火力猛烈,導緻印軍步兵大量傷亡。明明他們有火力和人數絕對優勢,卻無法擊退我軍。

同時,譚政貴機槍班在僅剩一個彈鍊盒100發子彈的時候,不斷用短點射吸引印軍機槍火力,為炮兵争取時間。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最終75毫米無坐力炮趕來上來,用10發炮彈摧毀印軍4個地堡和1個火力點,徹底摧毀了印軍的抵抗。

譚政貴的機槍班用一挺機槍,為大部隊赢得進攻07高地的時間,而榮獲集體二等功。

時間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中越戰争,56式輕機槍仍然寶刀不老。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在中越邊境的複雜地形下,重機槍的移動也非常困難。在很多時候,56式輕機槍就是我軍的火力支柱。

尤其是戰争初期,我軍步兵班火力薄弱,還裝備大量56式半自動步槍,火力上根本無法同越軍抗衡,幾乎都依靠56式輕機槍支撐。

同樣道理,越軍則想方設法打掉我們的輕機槍。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我們看看1979年3月7日,126團一個戰例。

當時越軍一個加強連防禦陣地,以3号高地為核心,上面修建1個主要碉堡和8個暗堡,部署了1個加強排。由于敵人火力點都非常隐蔽,我軍大口徑火炮包括迫擊炮,對它們無能為力,隻能依靠步兵了。

我軍則使用1個連去攻,一線是兩個步兵排,在團營炮火掩護下進攻。當時越軍從明暗碉堡瘋狂射擊,我軍2個步兵排一面用56式輕機槍同對射,吸引敵人火力,一方面掩護步兵攜帶82無坐力炮和40火箭筒強攻。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主攻排在輕機槍掩護下,連續摧毀5個敵人碉堡。越軍連長見勢不妙,決定不能坐以待斃,突然指揮一個主力班發動反擊。敵人居高臨下,火力非常猛烈,我軍主攻排一時間傷亡不輕。在這種關鍵時候,副連長率領另一個排增援上來,選擇有利位置架設56式輕機槍,連續射擊将敵人步兵班殲滅大半。我軍步兵趁機沖鋒,又摧毀幾個碉堡,沖入高地主陣地。越軍也不好惹,碉堡内沖出一個56式輕機槍手,架起機槍不斷掃射。我軍又被火力攔阻。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在這種關鍵時候,一個副班長不顧自己安危,連續投擲數枚手榴彈猛攻上去。煙霧中敵我雙方都看不清,發現對方時相距不到3米。當時越軍正在為輕機槍換子彈,副班長拼死沖上去,一槍撂倒一個敵人,手中步槍卻意外卡殼。副班長顧不上換子彈,舉起槍托砸向越軍機槍副手。越軍機槍副手吓得屁滾尿流,慌忙向後逃向主碉堡。

我軍沖到主碉堡的射擊死角,将爆破筒從通風孔中塞進去,一舉炸塌掩蔽部,全殲守敵。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經過一個多小時戰鬥,我尖刀連勝利攻占3号高地。

此戰由于地形原因,重機槍上不去,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56式輕機槍。主攻排尖刀班打得猛打得狠,攻克核心的主碉堡,打垮越軍一個排,殲敵上尉營長以下24人,為戰鬥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戰後,該班榮立集體一等功。

雖然56式輕機槍很實用,畢竟是40年代設計的武器,在三十多年後的中越戰争中明顯過時了。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越軍主力步兵班裝備了兩種機槍,分别是RPK輕機槍和PK通用機槍。

空槍僅有5公斤多的RPK輕機槍,使用40發彈匣或者75發彈鼓,比56式輕機槍輕便得多,結構也更為簡單。在越南這種環境下,顯然RPK輕機槍更适合作為最前線步兵班的機槍。

隻要步兵能去的地方,RPK輕機槍都能上。

原則上RPK輕機槍的裝彈量小,火力沒有56式厲害。但兩種輕機槍不可以更換槍管,都不能長時間掃射,實戰火力是差不多的。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解放軍士兵認為,在越南的高溫高濕度環境下,56式輕機槍射光一個彈鍊盒100發子彈,如果是掃射的話,槍管就會發紅。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此時如果再強行掃射,最多再射光100發子彈,繼續射擊就有可能出現故障。是以,有經驗的56式輕機槍射手,隻是偶爾采用覆寫性掃射的方式,平時還是采用長短點射。

解放軍用了30年的硬骨頭機槍就是它:經曆了三次戰争的56式輕機槍

至于PK通用機槍,從各方面都強于56式輕機槍,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産物。

我軍被PK刺激以後進行了仿制,成功推出了1980年式7.62毫米通用機槍,簡稱80式機槍。

而56式輕機槍,在戰争以後就開始慢慢退出現役。而56式的原尊RPD輕機槍,在60年代就從蘇軍中全面退役了。

說來說去,還是一款優秀的山寨貨!

聲明:

本文參考

圖檔來自網絡的百度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