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作者:呵呵也也1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圖檔來源于網絡傾删

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孫權繼承了弟弟孫策所開創的江東基業,當時曹操仍在和袁紹艱難地戰鬥着,鹿死誰手不得而知,而當時劉備也正在四處奔走,驚恐不安。

可是二十年之後,曹操之子曹丕當上皇帝建立魏朝,二十一年之後,勢力最弱的劉備又在成都當上皇帝。

從此,東吳政權一統天下,群雄并起,誰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王将相?當然,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卻是必然的結果。而孫權呢,一直沒能稱帝,在整整29個年頭裡,也沒像曹氏和劉氏一樣當上皇帝,盡管在這段時間裡短暫當了曹魏封爵的吳王,但是很快就改易了官職,依然是漢朝(而非蜀漢)的臣子。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圖檔來源于網絡傾删

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最終自立為吳國皇帝的孫權和曹魏以及蜀漢的分庭抗禮才得以實作,當時曹操九年去世,劉備六年去世。

那孫權為什麼握有好牌,卻遲遲未敢當皇帝?前期還算明白,曹操還沒做皇帝,其孫權當然也不敢做。

但是到了晚期,曹魏和蜀漢已經當上皇帝,孫權卻還是什麼也沒說,有點讓人費解?是孫權在等着有個“真命天子”收了自己嗎?肯定不行。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結果呢?難道是曆史上的某個偶然因素造成的嗎?如果真的是偶然的話,又有什麼必然性呢?孫權遲遲沒有當上皇帝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方面。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圖檔來源于網絡傾删

一、是力量不足

孫吳政權極盛時所轄的揚州,南荊州及交州等地,在地圖上幾乎占盡大陸整個東南,勢力應是不小的。

然而漢末江南根本不等于今天,當時江東、荊州以南基本上都是蠻荒之地、人煙稀少。

是以,貌似規模巨大的孫吳政權勢力不強,孫權在未得到荊州時,軍隊滿打滿算即有10萬人之多,大約是曹魏兵力的四分之一左右。然而在吳滅蜀之後,東吳軍隊卻迅速壯大起來,到公元208年,已擁有近百萬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距呢?這是因為當時還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市場。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圖檔來源于網絡傾删

二、局勢所緻早期孫權不敢稱王稱帝的原因在于不願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到了晚期卻執意不做皇帝的政治韬略。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由吳國滅亡而來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兩個因素:一是西晉滅吳後,劉禅被立為代王;二是漢末以來江東士族集團内部紛争不斷。

在曹魏與蜀漢各自稱帝後,兩家的關系被認為是水火不容,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國隻有一帝而已。孫權此時并沒有當上皇帝,恰恰是想讓曹魏和蜀漢兩敗俱傷,自己好戲連台,漁翁之利。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

圖檔來源于網絡傾删

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之後,和劉備仇怨不絕,劉備曾經暗地和曹丕結成聯盟,想聯合伐吳,(見拙文《劉備聯魏考辨》一書),但是正逢曹丕廢漢為帝,劉備使蜀漢和曹魏關系完全破裂。而且劉備後來很快也做了皇帝,和曹魏一較高下,如此一來,劉氏和曹氏關系再無緩和空間。

在這一情況中,最富彈性、得利最多的毫無疑問就是未當上皇帝的孫權。

不做皇帝,說明軟弱,不願和人争雄,人家才不會和你過不去。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孫權才能夠和曹丕合力打敗劉備。

而且如果孫權在這個時候馬上跟在他後面當皇帝,天下的局勢也是未知的。

三國時期:他是最有能力做皇帝的人,但卻苦苦等了30年才當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