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作者:哆不哆呢

#我愛面食#

第一站:北京

光緒年間,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後逃離到西安的時候聞到面館裡面傳出特别的香味,随後慈禧一行人就進店吃面慈禧贊不絕口,随後慈禧命李蓮英把做面的人帶回北京,專門給慈禧做面,從那以後炸醬面就定居在北京了。炸醬面的菜碼有香椿,黃瓜,青豆,黃豆,豆芽組成,炸醬的用要用五花肉切丁,還需要幹黃醬和黃豆醬還有甜面醬和水按照1:1:1:1,下鍋煸炒,之後面條煮熟後撈出,放上菜碼和炸醬一碗香噴噴的炸醬面完成。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北京炸醬面

第二站:天津

清朝的時候武清縣有一位叫高貴友人小名叫狗子,他十四歲的時候來到包子鋪當夥計,三年的時間裡他掌握了各種包包子的技巧,後來自己開了店叫德聚号,因為店裡吃包子的人多高貴友顧不上和顧客說話,時間長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就說他是狗不理。狗不理包子是面粉,豬肉等組成的小吃。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天津狗不理包子

第三站:河北

清朝乾隆年間,滄州河間有個王财主經常做善事。王财主在縣城有家商鋪經常從鄉下到縣城久而久之毛驢就記得這條路,有一天王财主上廁所把毛驢拴在樹上了,等回來發現毛驢不見了,和家人找了三天也沒有找到,之後王财主就寫了一張告示貼在城門口誰要是找到毛驢就以二十兩銀子作為酬謝,兩天後有個男的牽頭毛驢來了,王财主看出來了這不是自家丢的那頭毛驢,王财主跟男的說這不是我丢的毛驢他不要,之後男的跪下說為了得到懸賞把家裡的東西都當了買了這頭毛驢,家裡面沒有錢還有老母親要贍養,王财主一聽就買下了毛驢,後來來了很多找到毛驢的人王财主都買了下來了,後來慢慢的毛驢因為霍家搞鬼毛驢都不吃東西慢慢的都餓死了時間長了也不是這麼回事,王财主就把驢肉分給鄉親們吃了,慢慢的王财主家的驢肉就出了名,就有很多人來買驢肉,後來王财主讓管家給所有買的人兩個火燒時間長了,王财主家的火燒就出了名。

關于驢肉火燒還有很多的故事大家可以慢慢了解。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河北保定的驢肉火燒

第四站:山西

當時是蒙古侵占中原的時候,為了防止漢人造反沒收了全村人的金屬器皿,十戶人家輪用一把菜刀用完後還要,統一保管。一天婆婆和好面命老漢去取刀結果老漢到的時候刀已經被取走了隻好回家,回家的路上被鐵器傷了腳就撿回家中,老漢和婆婆商量一下用這個鐵器削面,從哪以後老漢再也沒去取過刀。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山西大同刀削面

第五站:内蒙古

最早是從山西大同傳播而來的,清朝的時候天津有地方叫藍山泰,在歸化城南門外開了一家包子鋪,他和面和用自己的羊肉現包現蒸,在空閑的時間就捎帶着賣了,買的人多了就都感覺特别好,有人問他這是什麼東西他說他捎帶賣的東西就叫做燒麥。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内蒙古呼蘭浩特的燒麥

第六站:遼甯

酸湯子是滿族人,從漁獵時期過渡到農耕時期粗糧細做的一種表現,岫岩是緯度高,日照長,無霜期短,這樣的自然條件适宜種植粟類和玉米作物,是以滿族人的主食是小米和高粱米還有玉米。酸湯子就是玉米的一種粗糧細做的吃法,對于滿族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小吃,更是一種智慧。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酸湯子

第七站:吉林

1908年,當時的滿洲奉化縣(現今的吉林省梨樹縣),有一家樸素的店鋪,店鋪的名字叫李草房,兩間草房,前面那間賣河北風味的吊爐燒餅和熟肉,後面那間住人。店鋪的老闆是十八九的小夥子叫李連貴,為人善良樂于助人,到他家買過東西的人都說他家量足給的還多,店鋪開在關東來回交通的重要道上。那年趕上清朝末年,闖關關東的人流像潮水一樣,人來人往要是沒有地方住就會向李草房求助。李連貴救助了流落街頭的老中醫,老中醫為了報答救命之恩把祖傳的藥膳秘方給了李連貴,李連貴通過想法和改良最終研究出了熏肉大餅。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熏肉大餅

第八站: 黑龍江

以前,北韓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過生日時吃冷面的傳統,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了纖細綿長的冷面,就會預兆多福多壽、長命百歲,故冷面又名“長壽面”。幾十年前雞西就有專門的冷面館,在當年繁華的商業區有一家特别出名,雞西人都稱為“雞西大冷面”,那飯 店曆經時代變遷,位置有所變化,但名稱仍然儲存,仍然赫赫有名。冷面在雞西曆經演變,不斷創新,放寬了原材料選擇範圍,溶入了東北人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比如,在雞西稱“冷面”,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統一稱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冷面離不開冷面菜”,冷面的原料限于荞麥面和小麥面。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第九站:上海

起源于乾隆年間史官的記載。”乾隆十六年二月,蘇州至上海,縣衙帶一行抵祥雲飯莊,嘗本地風味,尤以生煎饅頭味獨特,賜名包大祥,傳宮中禦廚學制。”乾隆年間也就是1736-1796年間,六次下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第一次下江南,2月到蘇州後,路過上海縣,當時縣衙設在曲家灣(後來的南市光啟路縣左街口)。一日興緻好,讓縣衙帶領品嘗一下地方美食。問縣衙此地可有民間美食?于是縣衙帶乾隆來到上海鎮來榷場(今稱為十六鋪),也就是元代的縣衙位址,附近的一家老店,叫祥雲飯莊,飯店經營的本地菜味道上乘,長為接待官府客人使用。其中的點心生煎包更是一絕。縣衙覺得生煎包北方地區少有,是以作為特色美食推薦給乾隆,乾隆品嘗後,覺得肉質鮮美,喊來飯莊老闆包氏,特賜名包大祥,并希望能将生煎包帶入北京宮中。據民間史料記載,包氏後來特地入宮傳授生煎包制作工藝,還被賜黃馬褂一條,這就是後事了,也無從考證。但是生煎包起源于上海,确是不争的事實。并且有史料記載的就是乾隆16年,也就是1751年,距今至少有兩百多年的曆史。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上海生煎包

第十站:江蘇

相傳乾隆年間,東台有一家開面館的老闆,一天晚上,他在街上發現了一家新來的賣面條的小攤子,便去買了一碗。端在手上一看,隻見面湯濃厚雪白。一會兒功夫,碗面上就結了一層薄膜。他嘗了一口,又鮮又香,比自己店裡的不知要強多少倍。老闆心裡一動,便向攤主細細盤問。原來,那攤主竟是來自皇宮的禦廚。由于有一次沒有把湯燒好,就被逐出了皇宮。無奈之下隻能挑個小攤,四處流浪,聊以糊口。老闆聽說後,心想這竟然是一道禦膳,怪不得如此美味可口。于是連忙将攤主請到店中,由他掌廚。從此,這店裡的面條,全是用的那禦膳廚師親手調制的魚湯,嘗過的顧客贊不絕口。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四鄉八鎮,遠近聞名。“魚湯面”就此成為東台享有盛名的特産。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東台魚湯面

第十一站:浙江

相傳片兒川面,還是奎元館初創時小面店的看家面,傳說是清時某年浙江舉行鄉試到杭州來趕考的讀書人很多,各地考生齊集杭城,店主為招徕這些讀書人的生意,就以倒笃菜、筍片、豬肉片燒制成的大衆化面專門供應外地書生。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隻蛋,寓“連中三元”之意。時有一書生因奎元館面好價廉,常來吃面,後得中鄉試舉人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特到店裡向店主緻謝,因小面店尚沒有招牌,就當場題寫“奎元館”三字作為招牌,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面名聲大振,食客盈門。凡來杭州應考者,都慕名前來吃面,圖個吉利。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片兒川

第十二站:安徽

闆面起源于三國時期,是安徽太和縣著名的漢族特色面食。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曆史名城新野有一道頗具曆史淵源的地方美食--新野闆面(又稱張飛闆面) 後來"新野闆面條"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它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以上等面粉做面胚,以羊肉、等幾十種中藥香料做湯料,闆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臊子,有着吃到嘴裡濃香辣的美味,更有散發十裡飄香的香味,讓人有種欲罷不能,不得不吃的沖動。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太和闆面

第十三站:福建

泉州面線糊的由來,有說最早是家庭主婦烹煮給農耕者的點心。也有傳說,乾隆來到泉州一小村莊的秀才家中,正好遇饑荒。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将家裡啃剩的豬骨頭和魚刺,洗幹淨後下鍋熬出一碗湯,然後用面線碎和木薯粉,做出一碗面線糊。乾隆吃後,覺得鮮美,面線糊随之流傳。泉州小吃制作技藝(泉州面線糊)中的“水門國仔面線糊”制作技藝創始人謝培生于清鹹豐年間,泉州城東玉井村人,早年以種地為生,後來跟師傅學做面線糊這一手藝,從此走上賣面線糊的生涯。手藝傳到現任掌門人謝錫國手上,已經曆了四代,傳承了一百多年。

中國各省的代表面食,有哪些呢?(一)

泉州米線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