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六十年前上映的戰争巨片《最長的一天》被譽為最經典的戰争影片,不過大多數觀衆對這部影片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小人物和細節,是整部影片的三條主線有機地交融切換,來展現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兩栖登陸戰。為什麼影片中的戰鬥場景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号原來關聯公衆号“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衆号“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關注支援】
圖20:《最長的一天》片頭海報
【接上篇】
六十年前上映的戰争巨片《最長的一天》被譽為最經典的戰争影片,不過大多數觀衆對這部影片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小人物和細節,是整部影片的三條主線有機地交融切換,來展現這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兩栖登陸戰。為什麼影片中的戰鬥場景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說這部影片的片長将近三個小時(178分鐘),但是真正的戰争篇幅并不太多,如果将所有戰争場面的時間加在一起,也沒有達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這對于一部被譽為戰争巨片的電影來說,顯然是不夠的。是以,《最長的一天》并不是靠戰鬥場面來取勝,更主要的是通過對人物的刻畫、細節的描述來表現戰争。
下面就來盤點一下《最長的一天》中的戰争場面:
第一段是英軍霍華德突擊隊搶占奧恩河大橋。片中英軍突擊隊搭乘滑翔機降落,官兵們跳出機艙,立即向守橋的德軍發起攻擊,用沖鋒槍和手榴彈迅速消滅了德軍,同時幾名士兵從橋梁下方雙手吊挂着前行,将德軍事先布置在橋下的爆炸物拆除。隻經過短暫戰鬥英軍就完整奪取了橋梁,但奪取橋梁僅僅隻是第一步,霍華德突擊隊最重要的任務是守住這座橋梁并堅持到從海灘登陸的主力部隊趕到。因為這座橋梁是登陸部隊向縱深推進的咽喉要道,是以才派突擊隊在登陸開始之前就以突襲手段搶占,否則一旦德軍炸毀了大橋,登陸部隊就将難以跨越奧恩河的阻礙向内陸進軍。
圖21:理查德·托德在片中飾演霍華德少校,他曾經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團的上尉,參加了在諾曼底的空降行動
曆史上,霍華德少校率領的突擊隊,是以霍華德少校擔任連長的牛津郡及白金漢郡輕步兵團2營D連為基幹,加強了從全團範圍裡挑選出的戰鬥骨幹和皇家工兵部隊的志願者,總共180人。他們的任務是奪取奧恩河和卡昂運河上位于朗維爾村和貝諾維爾村的兩座橋梁,并堅守到登陸部隊趕到。
1号機在飛行員吉姆·沃爾沃克中士和約翰·安斯沃恩中士駕駛下非常準确地降落在距離預定着陸點僅幾米的地方——這次着陸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精準的滑翔機着陸”,盡管着陸地點距離大橋隻有50米,滑翔機落地時的聲音在寂靜的夜間更是非常明顯,但是就在橋頭站崗的德軍哨兵卻以為是空襲的盟軍轟炸機被擊落墜毀的聲音,根本沒有想到是英軍滑翔機落地,是以霍華德的突擊隊依然擁有出其不意的突然性優勢。确實和影片中的情況一樣,英軍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奪取了兩座橋梁。随後他們擊退了試圖奪回橋梁的德軍,成功地堅持到登陸部隊趕到。
戰後,法國為了紀念霍華德突擊隊的這次傳奇般的襲擊,将這兩座大橋分别改名“飛馬橋”和“霍沙橋”,飛馬是英軍滑翔機部隊的臂章圖案,而霍沙就是運送突擊隊的霍沙滑翔機。
圖22:今天已經更名為飛馬橋的貝諾維爾村橋,對于諾曼底登陸至關重要
第二段戰鬥是美軍第82空降師在聖梅利-埃格利斯鎮的空降。這可以說是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戰鬥場景,包括影片中也有美軍軍官提到,505團2營F連降落在鎮中心,結果遭到了近乎屠殺的結局,全軍覆沒。
當時鎮中心廣場邊上的一幢建築被盟軍飛機投下的燃燒彈擊中,燃起大火,是以雷諾鎮長請求德軍取消宵禁,敲響了鎮上著名的哥特式教堂(這也是聖梅利-埃格利斯鎮的地标性建築)的大鐘,組織幾百個居民滅火。就在這時,大批盟軍運輸機低低飛過,接着二十多名傘兵就沖着鎮中心廣場落了下來,由于火光熊熊,在夜空中徐徐下降的傘兵無所遁形十分顯眼,正在廣場上監視居民滅火的德軍士兵立即開火。德軍認為廣場是盟軍傘兵空降的中心區域,是以鎮上其他地方的德軍都紛紛趕來增援。廣場上的居民都以為自己身處一場激烈戰鬥的中心點,無不驚恐萬分。其實德軍也非常緊張,是以幾乎是朝着空中瘋狂射擊,不少傘兵還在空中就已經被打成了篩子,有的剛落地就被密集的子彈打倒,還有一兩個傘兵直接落進了起火的建築裡,身上攜帶的彈藥立即被引爆……
影片中這一幕氣氛十分悲壯,但是這卻和真實的曆史不符。實際上落到聖梅利-埃格利斯鎮的是505團2營E連和508團的一些偏離了預定着陸點的零散傘兵,總共大約30人,而落到鎮中心廣場的也就20人左右,最後傷亡也不過隻有區區12人。
505團3營營長克勞斯中校在鎮子外面集合起150名傘兵,找到1名法國當地人當向導,這個法國人告訴克勞斯,由于之前廣場上的戰鬥,鎮上的德軍餘悸未消,大部分都撤到了小鎮南面的樹林裡,現在鎮上隻剩下40名德軍。于是克勞斯指揮部隊采取偷襲戰術,偷偷摸進小鎮,擊斃10名德軍,俘虜30名,一舉占領聖梅利-埃格利斯鎮。随後克勞斯在鎮政府大樓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這面星條旗可不簡單,就是一年前505團攻入意大利那不勒斯後升起的那面國旗,這也是美軍在法國城鎮升起的第一面國旗。
圖23:片中美軍傘兵的屍體被挂在電線杠上
第三段戰鬥場景就是登陸海灘了。在“奧馬哈”海灘上的盟軍被德軍火力壓制在海灘上,傷亡慘重;也有“猶他”海灘的盟軍順利上陸。在這個戰鬥場景中,主要是攻占“奧馬哈”海灘的制高點奧克角。影片中,美軍用迫擊炮将帶繩索的鋼制抓鈎抛射上懸崖,利用抓鈎鈎住鐵絲網或者石塊縫隙,然後抓住繩索開始攀爬,最後攀上懸崖,消滅了懸崖上的德軍。
曆史上德軍在海拔約40米的奧克角上部署的155毫米岸炮能夠對“奧馬哈”沿海活動的盟軍戰艦構成極大威脅,是以盟軍早在幾個星期前就不斷派出轟炸機進行轟炸,到6月6日美國海軍的“德克薩斯”号戰列艦專門被派來用356毫米主炮轟擊奧克角,在這個岸炮陣地上盟軍累計投射了1萬噸彈藥都沒有将其摧毀!
是以美軍派出遊騎兵第2突擊營負責攻占奧克角,來拔除這根釘子。由于不少登陸艇都偏離了預定位置,是以實際在奧克角登陸的還不到200人,幸運的是第2營營長拉德中校就在這200人中,是以他迅速組織部隊開始進攻。配合他們的4輛兩栖坦克,1輛沉入海裡,3輛雖然開上了海灘,但因為卵石堤岸上都是濕滑的黏土無法翻越,是以隻能靠遊騎兵自己了,遊騎兵利用伸縮梯還有秘密武器——由迫擊炮發射的帶繩索的鋼制抓鈎,不過由于繩索被海水浸濕而增加了重量,不少帶繩抓鈎都沒能鈎住懸崖頂上的泥土,好在總算還有幾根成功了,遊騎兵抓着繩子開始攀登,奧克角上的德軍發現了開始向懸崖下開槍、投擲手榴彈,懸崖下的遊騎兵立即用猛烈火力還擊,壓制住了德軍,掩護攀登的戰友順利爬到了山頂,經過短暫的戰鬥,遊騎兵占領了奧克角。不過他們在有混凝土工事保護的火炮掩體裡發現根本就沒有岸炮,隻有四根塗了黑漆的電線杆!但是炮台裡的迹象顯示,這些155毫米的重炮顯然是在盟軍的猛烈空襲下剛剛轉移的,随後遊騎兵經過搜尋,終于在250米外發現了已經做好射擊準備的4門155毫米岸炮,立即用鋁熱劑手榴彈将這4門岸炮全部破壞,并引爆了所有炮彈——這時是9時,第2突擊營勝利完成了任務!
圖24:片中美軍士兵攀上奧克角
圖25:曆史照片,美軍遊騎兵正在攀登奧克角,左下角就是鋼制抓鈎
影片基本還原了遊騎兵第2突擊營攻占奧克角的戰鬥,接着介紹一下遊騎兵,這是美軍曆史最悠久的特種部隊,在諾曼底登陸時,現在赫赫有名的綠色貝雷帽和三角洲部隊都還沒有誕生。
遊騎兵(Ranger),也被譯作别動隊或突擊隊。因為遊騎兵的制服是黑色貝雷帽,是以也被稱為“黑色貝雷帽”,以便和美軍的另一支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相差別。
遊騎兵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670年美洲殖民地時期,英軍就用“Rangers”來稱呼負責巡邏、偵察和提供早期預警的輕騎兵小分隊。
1756年,美軍成立了第一支正規的遊騎兵部隊,羅伯特·羅傑斯少校将9個連的遊騎兵整合在一起,廣泛運用遊擊和偵察戰術深入敵後活動。羅傑斯少校創立的19項遊騎兵軍規和頭戴黑色貝雷帽一直延續到現在。
美國獨立戰争時期各地的大陸軍紛紛成立遊騎兵部隊,并在戰争中表現出色,是以美國獨立後陸軍就保留了12個連的遊騎兵部隊,但後來都陸續裁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盧西安·特魯斯科特少将決定成立一支能和英軍“哥曼德”突擊隊并肩作戰的特種部隊,為了突出美國特色而取名“遊騎兵”。1942年6月,第1遊騎兵營正式成立,并在一個月後派出49名官兵參與迪厄普之戰。由此遊騎兵成為在戰争中第一支與德軍交手的美軍部隊。
此後在北非戰場,遊騎兵在德軍敵後表現活躍,取得了一系列戰果,是以赢得了美軍高層的充分肯定,迅速擴編到6個營。擴編後的遊騎兵在意大利戰場、印緬戰場都有不俗的表現。
1944年6月,遊騎兵第2、第5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遊騎兵的英勇善戰給第29師副師長科塔準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一句“遊騎兵,開路先鋒!”(Rangers,lead the way)由此成為遊騎兵的座右銘。
圖26:美軍遊騎兵部隊的标志
另一部經典戰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由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約翰·米勒上尉所在部隊就是遊騎兵第2突擊營C連,該連編制70人,在諾曼底戰役中傷亡高達58人,傷亡率超過了8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個遊騎兵營相繼被撤編。隻有在印緬戰區的第5307混合支隊被保留下來,于1954年改編為第75步兵團。
北韓戰争時,美軍重新恢複了遊騎兵,但和二戰時期有很大不同,以編制為112人的遊騎兵連,配屬給各步兵師,承擔偵察、突擊等非正常作戰任務。北韓戰争結束,遊騎兵再次裁撤。
1969年,來自9個步兵師的偵察連和第75步兵團合編,重新成立遊騎兵部隊。由于在越南戰争中表現非常出色,美軍于1974年成立了常設的遊騎兵部隊——第75遊騎兵團,以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第75遊騎兵團編制人數2300人,下轄3個營,團部和3營駐佐治亞州本甯堡,1營駐佐治亞州斯圖爾堡,2營駐華盛頓州路易斯堡。3個營輪流擔任遊騎兵執勤部隊,能夠在接到指令後18小時裡部署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第75遊騎兵團成立後,先後參與過1980年營救伊朗大使館人質的“沙漠1号”行動、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的“暴怒”行動、1984年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行動、1991年的海灣戰争、1993年索馬裡維和行動。
1993年索馬裡維和行動正是電影《黑鷹墜落》的原型。雖然在這次行動中,遊騎兵3營B連蒙受了16人陣亡,74人負傷,1人失蹤和1人被俘的慘重損失,但遊騎兵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犧牲與奉獻精神,依然得到了高度贊揚。
圖27:今天的遊騎兵依然是美軍的精銳部隊
第四段戰鬥場景是法國突擊隊進攻小鎮貝諾維爾。從法軍指揮官下令沖鋒,突擊隊員沿着碼頭邊的馬路向前突進,一路沖到馬路盡頭,再沖過一座小鐵橋,繼續向鎮子縱深推進時,被德軍一處防禦支撐點的猛烈火力壓制,到法軍指揮官隻得下令暫停進攻就地隐蔽。這是一段整整兩分多鐘一氣呵成的長鏡頭,非常經典。德軍的這個防禦支撐點是利用一幢三層旅館大樓改建,樓頂上布置了機槍和20毫米機關炮,在底樓接近地面的位置,是一個隐蔽的炮位,布置了一門火炮,從炮口樣式、炮身形狀來看,應該是75毫米Pak40反坦克炮。法軍用美制“巴祖卡”火箭炮和德軍或火炮對轟,由于德軍炮位非常隐蔽,隻力露出一條射擊孔,是以很難準确摧毀。于是法軍指揮官隻得冒着德軍火力,沖過小鐵橋——結果鐵橋被德軍火炮一炮炸斷,指揮官拉着鐵欄杆從半截鐵橋上爬上岸,然後帶來了一輛M4“謝爾曼”坦克,一炮将德軍炮位上方建築轟塌堵住了射擊孔,再一炮轟掉了樓頂上的火力點,法軍士兵立即呐喊着沖了出來,德軍隻得打出了白旗。
曆史上諾曼底登陸戰中确實有一支法軍突擊隊——法國海軍第1燧發槍突擊連,隸屬于英軍聯合作戰司令部第1突擊大隊。1940年英國組建了世界最早的現代特種部隊“哥曼德”部隊,随後這支部隊對歐洲德國占領區進行了一系列的突擊行動。法國海軍的菲利普·科菲爾上尉對“哥曼德”部隊非常推崇,他建議在自由法國軍隊中也組建一支類似的部隊,并很快得到了準許。于是菲利普上尉(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位法軍指揮官)就在法軍中招募了一批志願者組建了法國海軍突擊隊,接受英軍“哥曼德”部隊的訓練,他們在訓練中比英軍更為嚴酷刻苦,是以在訓練中出現過多次傷亡事故。而且在諾曼底登陸前,就曾經多次潛入法國大陸展開突擊行動。在諾曼底登陸時,菲利普率領由177名法軍突擊隊組成的第1燧發槍突擊連随英軍在“寶劍”海灘登陸,成為第一支從海上登上祖國土地的法軍。
圖28:法軍突擊隊指揮官菲利普·科菲爾上尉
随後他們一路向内陸推進,正如影片中表現的那樣,一舉攻占了貝諾維爾鎮。而這支177人的法軍突擊隊在諾曼底戰役第一天就付出了21人陣亡,95人負傷(其中53人重傷),菲利普上尉身先士卒兩次負傷,傷亡率高達三分之二,其作戰之勇敢,可見一斑。
英軍“哥曼德”部隊都戴着紅色貝雷帽,但法軍突擊隊為了和英軍有所差別,是以戴的是綠色貝雷帽。雖然後來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就是以綠色貝雷帽而聞名天下,但是同樣戴着綠色貝雷帽的法國海軍突擊隊要比美軍的綠色貝雷帽更早成立。在影片中就可以看到法軍突擊隊都是戴的貝雷帽,隻是因為黑白影片的緣故,無法看清是綠色。
如今這個連隊已經發展成法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海軍突擊隊中的休伯特突擊隊。在曆次局部沖突與反恐行動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圖29:法國海軍突擊隊的軍服,頭上戴的就是綠色貝雷帽,請注意右上角自由法國的标志,帶洛林十字架的紅白藍三色旗,洛林十字架就是在常見的十字架上再加一個小橫杠,最早是聖女貞德的标志符号,後來逐漸稱為不屈和自由的象征
最後一個戰鬥場景就是在“奧馬哈”海灘,第29師副師長科塔準将激勵士氣,并重新組織工兵連續爆破炸開了路障,進而使得部隊得以沖出海灘向内陸推進。
而這和真實曆史差距比較大,曆史上,科塔親自指揮工兵用爆破筒炸毀了卵石堤岸前面的鐵絲網,然後身先士卒率領部隊翻越卵石堤岸,然後從後面開始攀爬峭壁,攻擊峭壁上的德軍,這才打開了沖出海灘的通道。不過,科塔準将所在的隻是“奧馬哈”海灘的一小段,“奧馬哈”海灘最終能夠反敗為勝,主要是靠了美國海軍,但在影片裡沒有絲毫展現。
圖30:片中的美軍第29師副師長科塔準将
遊騎兵第2突擊營端掉了奧克角的德軍岸炮,盟軍的海軍戰艦就能夠毫無顧忌地靠近海岸進行艦炮支援。實際上早在遊騎兵攻占奧克角之前,盟國海軍戰艦就已經主動開始用艦炮支援岸上部隊了——看着岸上的登陸部隊被德軍猛烈火力死死壓制在海灘上,寸步難行死傷枕藉,隻有登陸艇上的20毫米炮能開火支援,但20毫米炮火力太弱根本無濟于事,而海面上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都有威力強大的大口徑艦炮,但因為盟軍擔心艦炮誤傷登陸部隊,嚴令在艦炮火力延伸之後,如果沒有艦炮火力控制小組的指引是不準随意開炮的。可是眼看着登陸部隊在德軍火力下傷亡慘重,自己卻不能開一炮,實在太憋屈了!
終于有戰艦不顧指令主動開炮了,據考證第一個這樣做的是“麥庫克”号驅逐艦(USS McCook,舷号DD-252),艦長拉爾夫·雷米少校指揮“麥庫克”号靠近海灘,将舷側和海灘平行,以便充分發揚火力向德軍的火炮 、機槍火力點和工事連連開炮,驅逐艦的127毫米主炮在軍艦裡不算什麼,但在陸地上就能算是重炮了。
有了“麥庫克”号的榜樣,“哈丁”号、“舒布利克”号、“卡密克”号、“弗蘭克福特”号、“薩特利”号等驅逐艦都靠近海灘向岸上目标開火。驅逐艦在如此靠近海岸的距離,其實是很危險的,有可能擱淺(确實有幾艘驅逐艦的龍骨擦到了海底,但損傷輕微),而且還有德軍岸炮和水雷的威脅,但這些驅逐艦的主動行為,成了奧馬哈海灘上登陸部隊在最困難的時候唯一的火力支援。
看到這一幕,在“奧馬哈”海面的艦炮火力支援大隊司令布賴恩特少将通過艦船對講系統呼叫所有驅逐艦“夥計們!靠上去幹掉他們!”總共有11艘驅逐艦加入到抵近對岸射擊的行列,他們的炮火打得德軍鬼哭狼嚎,甚至有德軍用旗語和燈光向驅逐艦發出投降信号。
圖31:這張最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照片,就是奧馬和海灘
盡管沒有艦炮火力控制小組的指引——這些控制小組有的陣亡,有的無線電損壞,都無法呼叫軍艦,但驅逐艦對每一個發現的德軍火力點猛烈開火,還把步兵發射曳光彈當作目标指引,步兵很快也心領神會開始用曳光彈來指引艦炮射擊,達到了非常默契的海陸協同。
正如第1步兵師參謀長史密斯·梅森上校後來仔細視察了德軍在“奧馬哈”的防禦工事,向美國陸軍部報告“德軍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堅不可摧的,确實德軍也曾将我們陸軍的進攻全部擊退了。但是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無法抵禦的,那就是我們的艦炮火力支援。假如沒有艦炮火力支援,登陸肯定無法成功。”
随着消除了奧克角岸炮的威脅,不但驅逐艦,而且巡洋艦、戰列艦都駛向“奧馬哈”近海,在“噴火”戰鬥機的校射下以艦炮支援登陸部隊。越來越精準而且猛烈的艦炮火力不但打破了德軍的防禦,而且大大振奮了海灘上登陸部隊的士氣,終于登陸部隊打破了困境,沖出了海灘開始向内陸推進。
D日當天,美軍在“奧馬哈”海灘總共上陸3.4萬人,傷亡2374人,傷亡率約為7%,是五個登陸海灘中傷亡最大的,超過了其它四個海灘傷亡的總和,不過在盟軍高層預計的傷亡率要達到12%,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傷亡就更為駭人了。
圖32:諾曼底美軍陣亡将士公墓,安葬着9387名在諾曼底戰役中陣亡的美軍官兵,法國政府将這片70公頃的墓地贈送給美國,以感謝美國為解封法國付出的犧牲
而美軍能扭轉危局的最關鍵原因就是海軍的艦炮支援,正如第5軍軍長傑羅在上岸後給布萊德雷發出的第一封電報:“感謝上帝為我們締造了美國海軍!”,要知道,美國陸軍和海軍沖突很深,能得到陸軍這樣的評價,确實說明了海軍在“奧馬哈”海灘的巨大作用。
《最長的一天》中戰鬥場面算不上宏大,篇幅也不長,但還是比較真實還原了當時的戰争,當然同樣諾曼底登陸題材,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開頭二十分鐘“奧馬哈”海灘的戰鬥場景,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的效果,都要更為逼真震撼,畢竟是在《最長的一天》三十多年後的作品,電影技術和表現手段已經有了巨大發展,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可觀來說,《最長的一天》上映的1962年,這部戰争大片,絕對算是登峰造極隻之作了,即便過去了六十年,依然還是經典,每次再刷,還是能夠令人感動和震撼。
圖33:《諾曼底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登陸戰》封面
圖34:喜馬拉雅網上《老周軍事》專欄的“諾曼底登陸戰”
最後也安利一下,如果對諾曼底登陸戰役有興趣,可以看看由老周編著,上海社學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登陸戰》,京東、當當、社科出版社官網以及某寶網上的“知兵堂書店”均可訂購。喜歡收聽音頻的朋友,可以在喜馬拉雅網上搜尋《老周軍事》專欄的“諾曼底登陸戰”,免費收聽。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台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咨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制作軍事類音頻節目。在各大視訊平台都開設“老周新觀察”視訊号,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