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四處“找氣”

作者:光明網

自俄烏沖突以來,面對美歐一輪又一輪嚴厲的制裁和封鎖,俄羅斯大幅減少對歐輸氣,使得原本能源供應緊張的大多數歐洲國家雪上加霜,今年冬天歐洲或将拉響天然氣供應的“紅色警報”。為解天然氣供應的燃眉之急,歐盟委員會緊急實施一系列應對措施,維護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

歐洲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是天然氣供應。自俄烏沖突以來,面對美歐一輪又一輪嚴厲的制裁和封鎖,俄羅斯大幅減少對歐輸氣,使得原本能源供應緊張的大多數歐洲國家雪上加霜。雖然歐盟傾盡所能四處搜集氣源,但歐洲能否熬過今年冬天仍是未知。

歐盟,四處“找氣”

歐洲斷氣并非危言聳聽,而是真實的威脅。

被視為德國經濟命脈的“北溪-1”号在檢修10天後恢複通氣,讓整個歐洲都松了口氣。但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最新公告說,由于“技術原因”,從7月27日開始将“北溪-1”号天然氣管道輸送量減少至每天3300萬立方米,僅占正常輸氣量的20%。

德國政府指責俄羅斯将能源作為“武器”,歐盟堅稱這是“能源勒索”。俄羅斯反駁認為,美歐的無理制裁導緻歐洲能源供應緊張,是咎由自取。事已至此,孰是孰非?

天然氣荒拉響警報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警告說,今年冬天歐洲将拉響天然氣供應的“紅色警報”。

假設俄氣全面中斷,勢必給歐洲經濟社會帶來災難性影響。冬季來臨後,歐洲國家将受到能源緊缺、價格飛漲帶來的沉重壓力。歐洲各國紛紛從夏天開始推行節約能源的措施,一些被封存的燃煤電廠也重新啟動。

分析認為,今年俄羅斯有可能減少對歐輸氣約350億立方米,要填滿這個缺口将是巨大挑戰,而“北溪-1”号是關鍵。目前北溪天然氣管道每天供氣不到1億立方米,而沖突之前的正常供應量應為1.67億立方米。如果該管道輸氣量保持在正常的40%,那麼歐盟就有可能在11月份之前将其儲氣庫裝滿80%以上。更有預測說,歐洲可能會在2023年2月份之前用完儲存的天然氣。為此,歐洲國家隻能進行天然氣配給,将天然氣總消耗減少7%,或要求所有工廠減少用量約30%。

歐洲約40%的天然氣供應依靠俄羅斯,其中大部分通過管道輸送,包括穿過白俄羅斯和波蘭到德國的亞馬爾、直接通往德國的“北溪-1”号管道以及途經烏克蘭的管道。到目前為止,有12個歐盟國家的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大受影響,供應水準隻是去年同期的一半。俄羅斯方面已經切斷了對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以及拒絕用盧布支付天然氣費用的丹麥和德國客戶的天然氣供應。

歐盟,四處“找氣”

德國首都柏林一家加油站。新華社記者單宇琦 攝

有人斷言,歐洲正在加速進入一個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時代。事實上,在美國的推動下,恰恰是歐盟自己強行與俄羅斯能源脫鈎。歐盟的目标是到2027年結束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并已開始尋找替代來源,例如增加對液化天然氣的進口。目前看,歐洲為填滿儲氣庫全力争奪可用氣源,已經推高歐洲基準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價格,導緻全球能源價格飙升,進而加劇通貨膨脹。

據媒體報道,德國率先遭遇“嚴重的緊急情況”。由于天然氣短缺,鋁、玻璃、化工等工業部門都面臨關門的威脅。估計今年8月份,德國工業天然氣消費量的27%将因俄氣減少而消失。德意志銀行将今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測從3.5%下調至1.5%,并認為如果俄羅斯切斷天然氣供應,德國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眼下意大利局勢混亂,總理辭職加上債務危機可能重演,使得進入能源供應警戒狀态的意大利更加引人注目。意大利天然氣進口量的40%來源于俄羅斯。警戒狀态将包括對一些工業使用者實行天然氣配給、擴大天然氣供應管道并增加供應,以及提高燃煤電廠的産量等,下一步就是進入緊急狀态。

多措并舉確定能源安全

為解天然氣供應的燃眉之急,歐委會可謂殚精竭慮,緊急實施一系列應對措施,維護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

首先是立法。6月27日,歐盟能源部長們一緻投票通過了一項新法律,要求在今年11月份之前確定歐洲的天然氣儲存至少達到80%,以防止潛在的供應中斷危機;到2023年,目标是實作90%的儲存。

與此同時,大多數歐盟成員國預計情況會進一步惡化,也在做最壞打算。德國剛剛啟動了其三階段天然氣應急計劃的第二階段,準備好應對俄氣供應完全中斷的局面。

雖然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必須確定利用這場危機向前邁進,而不是向肮髒的化石燃料倒退”,但現實卻非常殘酷。從來自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的消息來看,向“肮髒的化石燃料”倒退不可避免,因為要保證本國能源安全别無選擇。德國重申了到2030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的計劃,重新開放燃煤電廠隻是短期行為。

其次是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歐洲今年進口了創紀錄水準的液化天然氣,并将在冬季來臨前填滿儲氣庫。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資料,今年前5個月,歐盟和英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創下曆史新高,日均進口量達到4億多立方米,比去年平均水準高出66%。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增長了約58%,今年已經傳遞了280億立方米。美國成為這場歐洲能源危機的最大赢家,不斷上升的液化天然氣價格帶來巨額利潤。

最後靠可再生能源替代。歐盟計劃通過啟動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投資來應對能源供應危機。遠水解不了近渴。有專家分析,至少在接下來的20年裡,化石燃料似乎不會消失。

大幅削減天然氣需求

盡管能源供應緊張,但是歐盟仍然堅持走能源轉型之路。其中,提高能源效率工作最迫切。歐委會将“Fit for 55”立法提案中的2030年歐盟能源效率提升目标從9%上調至13%,并通過多樣化天然氣供應和加速綠色轉型,在今年年底前将俄羅斯化石燃料進口量減少三分之二。歐盟希望将節能立法,成為各個成員國的法律義務。日前,歐洲議會4個最大政治團體聯合提出了修正案。該能源效率議案得到了廣泛的政治支援,各成員國已達成初步協定。

歐盟成員國7月26日達成一項政治協定,采取自願措施将今年冬季天然氣需求減少15%,以提高歐盟能源供應安全。根據這項協定,歐盟成員國同意在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根據各自選擇的措施,将天然氣需求在過去5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若屆時出現天然氣供應短缺等情況,歐盟将采取強制措施減少天然氣需求。就削減天然氣需求,歐盟釋出《安全過冬計劃》(Save Gas for a Safe Winter)和《歐洲天然氣需求削減計劃》,其中包括多項行動,如減少需求計劃、加強歐盟國家之間的團結、通過天然氣協調小組加強監測和協調、用其他燃料(最好是可再生能源)替代盡可能多的天然氣消耗、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促進節能。此外,德國、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日前簽署了一份關于電力部門風險防範和團結的諒解備忘錄。

大多數歐盟成員國都同意,目前形勢下展示“歐盟團結”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歐盟内部利益訴求不一,各成員國在面對“氣荒”等現實問題時首先考慮本國利益,因利益訴求不同造成的歐盟内部分歧仍然存在。

來源: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