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拯救處于反複幹旱中的東非野生動物|綠會國際訊

作者:中國綠發會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會、綠會)作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的觀察員機構,作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成員機關,持續關注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對抗幹旱方面,以及世界自然保護方面的最新動态。近日,中國綠發會國際部從國際知名期刊獲悉一文《拯救處于反複幹旱中的東非野生動物(Saving East Africa’s wildlife from recurring drought )》。文章闡述了東非反複發生的幹旱給野生動物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的現狀及解決方法。綠會國際部現将該文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如何拯救處于反複幹旱中的東非野生動物|綠會國際訊

圖源: Ed Ram/Getty Images。2021年12月9日,肯亞瓦吉爾縣,一隻長頸鹿死在馬塔納哈村附近的道路上。

過去二十年裡,非洲之角——特别是埃塞俄比亞、索馬裡和肯亞——經曆了更加嚴重和頻繁的幹旱。這三個國家的受災地區(包括廣闊的牧場)是數百萬人、牲畜和野生動物的家園。這些地區分為幹旱和半幹旱地區。這些旱地也構成了生物多樣性熱點。這裡栖息着瀕臨滅絕的物種,如亨氏牛羚(hirola antelope)、非洲野狗(African wild dog)、索馬裡長頸鹿(Somali giraffe)和格利威斑馬(Grevy’s zebra)。但由于頻繁發生的嚴重幹旱,這些物種面臨着不确定的未來。

我是一名肯亞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我是肯亞亨氏牛羚保護項目(Kenya’s Hirola Conservation Programme)的創始人和主任。在肯亞和索馬裡邊境動蕩地區的偏遠地區,我有超過15年的社群和野生動物工作經驗。我親眼目睹了幹旱對野生動物及其周圍栖息地所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例如,基于我過去一年的觀察以及對獸群的監測,約有30隻瀕危亨氏牛羚(約占全球數量的6%)直接死于幹旱。亨氏牛羚生活在一個很小的區域,我們幾乎能夠監測到它們活動範圍内的每一個獸群。

同樣,在同一時期,肯亞東北部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成員和索馬裡長頸鹿項目報告了 200 多頭長頸鹿(主要是小長頸鹿和雌長頸鹿)的死亡。該資料是通過保護區内的社群偵察監測估算的。最近也有報道稱,在過去一年中,察沃地區( Tsavo area)約有70頭大象死于幹旱。不過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保護野生動物,我稍後會詳細介紹。

幹旱的影響

牧場本就是幹旱地區,而幹旱進一步施加了對水和牧草等自然資源的壓力。這使得牲畜和野生動物更容易受到營養不良、疾病、大規模死亡和互相争奪資源的影響。

在肯亞東部的一項研究中,我發現在1970年至2009年間,幹旱加劇導緻草地覆寫的土地面積減少,但亨氏牛羚的生存極度依賴草地。導緻的結果就是亨氏牛羚數量下降了98%。大象種群也受到了類似的影響,牛的數量也下降了74%。

幹旱還意味着牧民将在野生動植物區附近尋找牧草和水源。家畜疾病有可能蔓延到野生動物種群,造成大規模死亡。

這種情況以前發生過。例如,1980年代中期爆發的牛瘟(rinderpest),即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導緻了許多亨氏牛羚的死亡。1991年,馬拉地區也發生了牛瘟,95%的野牛和牛羚死亡。

事實上,自2021年的長期幹旱以來,肯亞加裡薩南部部分地區報告的牛錐蟲病(bovine trypanosomiasis),又叫“昏睡病”(sleeping sickness)病例數量已經有所增加。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1998年至少有24隻亨氏牛羚死于牛瘟。

幹旱有利于擴散性木本植物的入侵。這減少了野生物種的栖息地并增加了當地物種滅絕的風險。

亨氏牛羚和瀕危埃塞俄比亞狼(Ethiopian wolf)也屬于因氣候變暖和木本植物蔓延而數量減少的物種。

反複幹旱

這些地區的野生動物與人類生活在一起。這裡的人們掙紮着生存,并維持牲畜的生存。在我們所工作的保護區,偷獵行為有所增加。

是以,幹旱的自然條件成為了對所有野生動物物種的主要威脅。幹旱發生的頻率增加,意味着在下一次幹旱到來之前,少有或沒有時間恢複。

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曆的事情。2021年9月,肯亞經曆了一場被宣布為全國性災害的長期幹旱。2021年12月份的少量降雨隻能暫時緩解局勢,新鮮的草料隻夠維持大約一個月。在2022年炎熱的1月份,部分補給的水源迅速惡化。因為水分的缺失,莊稼無法發芽甚至逐漸枯萎。據統計,農民的莊稼産量僅為正常水準的30%左右。

與開放的公共區域相比,人類和動物遷移到擁有更多未受幹擾植被的核心野生動物區域。2022年3月23日,由于資源沖突不斷加劇,肯亞政府在部分地區實施了從黃昏到黎明的宵禁。

缺乏應對變化的能力

非洲之角的國家極易受到長期幹旱、反複無常的降雨和氣溫升高的影響,但它們并沒有能力應對這些氣候變化。政府依賴危機管理,而反應往往傾向于人道主義,忽略了野生動物。

如何拯救處于反複幹旱中的東非野生動物|綠會國際訊

(圖源:OliverZeid/Shutterstock,圖為亨氏牛羚)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建立了亨氏牛羚保護項目并展開合作。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亨氏牛羚是最有可能滅絕的10個物種之一。在過去的四年裡,它的數量下降了95%。該方案包括長期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短期應急舉措,以確定野生動物、當地社群及其牲畜在幹旱時期生存下來。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供決策者借鑒的經驗。

可靠的解決方案

管理良好的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因為野生動物會根據氣候變化改變它們的地理分布範圍,是以在一個區域内建立一個保護區網絡以适應遷徙的方式是有必要和有意義的。這也有利于當地旅遊業、就業和收入增長。與此同時,我們有一個為期10年的牧場項目,旨在恢複非洲之角1萬英畝的草原。它創造了連通野生動物栖息地的走廊。

我們還在亨氏牛羚的原生範圍内建立了兩個保護區。在這裡,大象正在卷土重來,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非洲野狗、索馬裡長頸鹿、獅子和格利威斑馬。國家和縣政府可以在這些努力的基礎上再接再厲。

我們為緩解野生動物和社群的幹旱而采取的緊急舉措包括:

1、向社群運送水和燃料;

2、為野生動物提供食物和牲畜補給;

3、定期巡邏,以識别和營救易受傷害的動物;

4、通過減少入侵性的灌木叢,繪制所有天然取水點的地圖來開辟野生動物取水通道,以實作長期保護;

5、為牲畜接種疫苗和治療野生動物,以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并改善動物的健康。

除了擴張這些措施外,決策者還必須投資于水資源的管理和基礎設施的維護。随着幹旱越來越頻繁,我們可以采取很多措施來減少其影響。這需要一個多機構的方法,将社群、政府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聚集在一起。

原文參看: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aving-east-africas-wildlife-from-recurring-drought-183844

編譯:蘭怡麟

稽核:Daisy

編輯:今日頭條

#非洲##野生動物##環境保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