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主辦的2019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于2019年9月21日晚在清華大學舉行。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楊振甯獲頒“求是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二位獲此獎項的科學家。97歲的楊振甯喜獲大獎,可喜可賀。對于楊振甯在實體學界的貢獻,有人他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你信嗎?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小編不是實體學出身,對于楊振甯的科學成就有多高不敢妄下結論,就引用前人的評論來說事兒吧。楊振甯的科學成就以1957年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實體學獎為開端的。我們看下他的主要成績:

(1) 弱作用宇稱不守恒(諾貝爾獎工作) (2) Yang-Mills非交換規範場理論(弱電統一的基礎之一,楊振甯一生最傑出的成果,大一統理論的指路明燈,當代前沿實體學的基石之一,比肩廣義相對論的巨大成就) (3) 費米子系統的Bethe ansatz嚴格解和Yang-Baxter方程(引起數學領域對辮子群和紐結理論的廣泛研究) (4) 非對角長程式(凝聚實體的核心理論之一) (5) 磁單極子的量子化和規範理論中的拓撲結構(拓撲場論的開創性工作,微分拓撲被引入實體學) (6) Lee-Yang單圓定理(相變現象的基礎理論) (7) 2D Ising model的自發磁化和臨界指數(臨界現象和普适類的開創性工作) (8) 玻色氣體的Lee-Huang-Yang修正(富有遠見的理論,50年後方被冷原子實驗證明)

以上8個成就,取得任何一個都可以成為實體科學的大人物,從這個角度來說,楊振甯确實是科學天才。

但如果說老楊同志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那就要在分析下他們的影響力了。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近代實體學之父:牛頓

艾薩克·牛頓,英國著名的實體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被譽為“近代實體學之父”。1687年,他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可以說,被蘋果砸中的牛頓,是現代科學家們的鼻祖,這是屬于開創性的,包括楊振甯在内的科學家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相對論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德國裔猶太人,實體學家,現代實體學的開創者、創始者,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實體學家。他的主要成就有,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獲得1921年諾貝爾實體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為20世紀以後的實體科學指明了道路,提供了充沛的理論基礎。正是愛因斯坦的偉大作用,航空技術、原子彈等高精尖科技才得以一步步實作,原子彈就是在他的支援下誕生的。此外,愛因斯坦的人格非常高尚,他自認為是世界公民,中國抗戰時期,他曾短暫逗留中國,親眼目睹了中國被侵略的慘狀,深表同情。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楊振甯能比得上牛頓和愛因斯坦嗎?

牛頓是近代科學的偉大開創者,而愛因斯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最大的開拓者,他們都是大宗師的級别。至于楊振甯,他的楊—Mills理論被稱之為20世紀後半葉偉大的實體成就,弱作用宇稱不守恒則使他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兩位是曆史上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獲獎時他們都是中國籍,但随後全部加入美國國籍),這對當時貧窮的中國來說是極大的民族自信,這證明中國人的科研能力并不比西方差。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但透過曆史,我們可以看出楊振甯是否可以和愛因斯坦平級。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他的理論成功是不如楊振甯的。1950年,錢學森準備從美國回國,但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Dan A. Kimball)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 個師的兵力。”錢學森被軟禁了5年,中國用美國的11位飛行員 俘虜的巨大代價,才讓錢學森從美國回來。錢學森歸國的代價很大,但錢老卻帶領中國科技迅速追趕上了美國和蘇聯。而楊振甯在1971年通路中國,美國并未加以阻攔,

2003年,楊振甯回中國定居,從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間,美國并未阻攔。2017年,楊振甯放棄美國國籍,美國依然沒有阻攔。錢學森當年享受的是美國國寶級的待遇,而楊教授顯然沒有。

是以,楊振甯和愛因斯坦是一個級别的嗎?

楊振甯獲終身成就獎,有人說他堪比牛頓和愛因斯坦,你怎麼看

此外,楊振甯雖然沒有錢老那麼高的風骨,但也并非完全不愛國。他在加入美國國籍後,積極參與了保釣行動,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95歲高齡終于回歸祖國懷抱,也算是善始善終。中國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歸國,而楊先生開了一個好頭。

大家覺得楊振甯教授比得上牛頓和愛因斯坦嗎?一起讨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