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作者:羿雲天說

近日,一條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視訊刷爆網絡,從B站首發點選率超千萬次之後,迅速在各大視訊網站和社交平台二次發酵,引發強烈關注和熱議。

11分鐘的視訊講述了患有殘疾的二舅的近乎一生,二舅小時候很聰明,各種考試都考第一,被譽為村子裡的“天才少年”,但因為高燒被村醫誤打幾針而落下殘疾,後來他自學了木工手藝,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鄉村間,靠這門手藝養活了自己和養女。村裡誰家東西壞了,就往二舅家裡一扔,他會給人修好了。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有網友點贊評論:“平凡但是高貴。這是我今年看過最進階的視訊。真實生活的圖檔配上幽默的文案,叙述了二舅的一生,像看了一篇名家的文學短篇小說。第一次見識到了以視訊作為載體,能呈現出這種進階的東西。真的牛X。”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不要光贊美高聳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平凡而偉大!緻敬二舅!”

也有網友給出不同意見:“塵埃的溫度隻有塵埃能感受得到。”

“這條人生路最後通向的一定是死亡,至于勝利又有幾個人敢說。”

視訊創作者“衣戈猜想”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拍攝和創作的短視訊能夠引發如此巨大的關注和反響,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希望大家對二舅的關注就簡單的起于線上,止于相忘。”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又一個新的熱點,甚至是爆點,關于該短視訊中的二舅成為網絡紅人後,很多網友建議其在各大短視訊開啟直播帶貨。

但是,本來是身處農村一隅的二舅平淡且平靜的生活現在徹底被打破,也引發好奇網友不斷探索和追蹤。

創作者說,“現在二舅和外婆已不在小山村,二舅的女兒甯甯已将二舅和外婆接走,暫時不會回村,直到大家已經想不起他們。”

在接受新華每日電訊采訪時,提問“你希望通過這個視訊傳遞什麼?”

“衣戈猜想”說: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還是要喝了這碗“雞血”,“幹翻”這個世界。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如果說創作者本質上是為了講述二舅的苦難故事來宣揚正能量,記錄生活,因為視訊的走紅雖然并沒有打破二舅和外婆以及其女兒的平靜生活軌迹,但是在媒體的炒作和網友的追蹤中,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猝不及防的困擾,卻是短期記憶體在的。

正如網絡塑造“網紅”一樣,雖然有些是出于自願,有些是被迫走紅,但是對于刷屏的二舅來說,視訊中講到“二舅的殘疾證怎麼都辦不下來……”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數十年身患殘疾一直沒有辦下來殘疾證,如今借助視訊走紅紅,二舅的殘疾證也很快辦下來了,但是對于已經到了66歲的二舅,這本薄薄的殘疾證又有什麼用呢!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借助消費窮人以及他們的窮困生活(雖然該視訊非創作者本意)來博取流量,進而賺錢已經是現在越來越多MCN公司和網紅們的不二法寶,媒體也樂于宣傳,大肆報道這些農村窮人的勵志故事,雖然很多最後都不斷翻車。

但這也正是現如今更可悲的地方,今天刷視訊的時候突然看到王朔的一句話,用在此處再恰當不過——

“世界上最無恥、最陰險、最歹毒的贊美,就是用窮人的艱辛與苦難,當作勵志故事愚弄底層人。”

而且那些不自知的底層人還津津樂道且感同身受。

類似視訊的火爆,雖然有正能量的真實生活,但是很多卻都是包裝出來的虛假窮人人設,而卻很容易恰恰是這種投身到自己身上的共情,讓很多底層人深陷虛妄的幸福而無法自拔。

很多人其實也知道這種幸福是虛妄的,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那些所謂達官貴人的幸福,但是卻又無法逃脫,隻能忍受,強顔歡笑般如行屍走肉在這個世界。

視訊中有一句關于生老病死的文案:中國人老說生老病死,但生死之間何苦又加個老病呢?這可不是上天的不仁,而是憐憫。不然我們每個人都在七八十歲卻還康健力壯之年去世,那對這個世界該有多麼的留戀呢?那不是更加的痛苦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老病是生死之間的必要演習。

如果正常“老去”當然是一個人最大的幸運,但是真正自然“老去”的人卻越來越成為稀有。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如果把王朔的話翻譯的更好聽一點,那就是“贊頌苦難的人,贊頌的不是苦難,而是他們所幻想的美好。”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今年的媒體在報道聯考新聞時,總是喜歡渲染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然後家徒四壁,都有一個悲慘的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清華。

類似的報道包括但不限于:

《這個在敬老院長大的男孩,考上了醫學院!》

《農民的孩子劉振傲聯考685分,被清華錄取》

《陪媽媽做保潔的少年鐘朋辰,被北大錄取!》

……

還有坐着輪椅,将苦難化為前進動力的王馨瑤被北京大學錄取;

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重慶畢業生吳勁林,家庭經濟狀況拮據,奶奶在家門口擺攤,兒媳常年有病,每月需數百元藥費,全家人的生活來源,僅靠兒子在重慶打點零工。

無一例外,就像當年的《中國好聲音》海選,這些考入名牌大學的學子,都來自農村,都有一個貧窮的家庭和受過傷的父母。

等他們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們還在工地、汽修廠打工賺學費,他們甚至也沒有想到自己能夠考進北大清華等名校,他們農村出生的爸爸媽媽也在外地工廠辛苦打工,并且很平靜地通過視訊鼓勵考入北大的孩子“爸爸雖然在外面辛苦,但是心裡很高興!加油!”

我們不否認所有人的努力,底層的努力更值得肯定,但是一味地販賣貧窮,消費窮人,就顯得不是蠢就是壞。

如今的媒體也很是懂得什麼樣的字眼能夠吸引眼球,打動讀者和觀衆,進而吸引流量。

再看看前兩年的媒體報道聯考的風向标——

寒門再難出貴子。

最典型的知名代表學子就是武亦姝,因其16歲時在第二季的《中國詩詞大會》上出色的表現及豐富古詩詞儲備量打敗北大博士,奪得冠軍,被稱為“國民才女”。

2019年,她以613高分考上了清華大學新雅書院。

媒體深挖報道後,才了解她的父親是君合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合夥人,身價不菲,母親畢業于國内知名高校,是一位教師還經營着一家書店,家境優渥。

雖不算富豪,但也是典型的高知加中富家庭。

還有2017年北京聯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寒門難出貴子”言論,引起了人們對于教育公平的反思。

他在采訪時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學校,像我這種屬于中産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而且家長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是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是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是以這種東西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确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家裡又好有厲害的這種。”

正如一個人缺少什麼就越展示什麼,媒體宣傳也是越缺少什麼就越報道什麼。

當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踐踏“公平、公正”和“信仰崩塌”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圍繞2022聯考學子的“公平、公正”和“信仰重建”以及最重要的“寒門依然可以出貴子”的輿論引導就甚嚣塵上,不斷地刷屏。

試圖讓大家覺得,你看教育還是公平的,窮人家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考上人人仰慕且隻是北京人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窮人的上升通道和跨越階層的努力依舊可以讓他們通過聯考實作階層的跨越,尤其是寒門依然可以出貴子。

反而,今年的媒體報道中幾乎很少看到關于聯考狀元和考入北大清華之中家境優渥、父母高知、大城市學子的新聞。

正如王朔所言,用窮人的艱辛與苦難,當作勵志故事愚弄底層人。這是百試不爽的感動中國底層人的故事,因為在努力已經沒有意義的當下,急需一批又一批的努力之人當富人的墊腳石。

當正當的努力和權益需要走紅才能取得的時候,遲來的正義就不是正義。

刷屏的二舅終于辦下殘疾證了,但更可悲的是對窮人的消費未曾停止

羿雲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溫度。新浪微網誌:羿雲天;微信公衆号:羿雲天說(ID:yiyuntian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