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批評家 | 王晴飛:“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作者:中國作家網
今日批評家 | 王晴飛:“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編者按

創作與批評,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軸。文學創作的發展離不開文學批評的繁榮,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學批評家的付出。1998年,《南方文壇》推出“今日批評家”欄目,至今已推介百餘名批評家。不同個性的批評家以其敏銳犀利、才情思力、靈動豐盈言說着“我的批評觀”,上百篇文章累積形成了一種敏感鮮活、富有生氣才情的批評文風。

現在中國作家網将這些文章重新集中推出,與大家分享,敬請關注。

1 今日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 王晴飛:“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王晴飛(拍攝時間:2017年)

1980年生于江蘇泗洪。南京大學理學學士、文學博士,現為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已發表文學評論若幹,著有個人文集《望桐集》。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國文學與當代小說批評。

我的批評觀

“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王晴飛

所謂“業餘”的批評,指的是在作文學批評時時刻保持一種業餘心态。我了解中的業餘心态,是有那麼一點遊戲精神,有話則說,無話則隐,話多則長,話少則短。對評論對象應當有選擇,不必勉強自己十項全能。硬要以己之短去論别人之長,難免露怯,流于胡說。這樣的硬性闡釋,不僅不會豐富我們對文學的感受與認知,反而會使文學變得狹窄、逼仄。

這也與我的個人經驗有關。我最早與文學這個行當發生關系,是從現代文學研究開始,日常與死人打交道的時候多,與活人接觸的時候少。自然,從理論上說,文學史研究可以是廣義的評論,評論也應有文學史的意識,二者并不沖突。但理論畢竟隻是理論,從具體的評論實踐來看,文學史研究與即時的文學評論,還是有很多差異,無論是寫作的文體或是研究對象呈現給我們的形态都有所差別。

文學之不同于其他學科,在于它并不直接提供思想與觀點,是以文學評論也如捕風捉影。這就牽涉文學理論與文學術語的借用。直接與現實狹路相逢,赤手捉蛇,固然是一種本事,可是放着現成的橋不走,偏要去泅水,也不免迂執,如同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明明有現代藥物不用,總想靠幾片草葉子對付新病毒,無異于妄想。

在我們與文學世界之間,就隔着一個文學理論的鴻溝。這些文學理論與文學術語,成為我們閱讀、批評文學的視角。但正如狂奴欺主,工具也會反客為主,束縛文學閱讀者的眼光,就好像望遠鏡本是要人看得遙遠,顯微鏡是為了觀察得精細,隻用望遠鏡和顯微鏡則不免管窺蠡測,隻見一斑。文學理論和文學術語也會變成文藝黑話,限制我們看到第一手的文學世界。過度依賴文藝黑話的評論可以用一個函數公式來展現:

f(x)=y

x 是作品,f 是文藝黑話,y 則是評論文章。隻要将作品源源不斷地放入文藝黑話的算法裡,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文學評論産生出來。當然有時候f也不僅僅是文藝黑話,也可能是某一種特定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态。這樣的評論是可以批發,并且立等可取的。

關于批評,我尚未形成一個固定的“觀”。目下所能感到的,隻有一些對文學作品閱讀和鑒賞的體會,即我們如何在對文學的閱讀中豐富自己同時也豐富對文學和世界的了解,或者說我們如何通過閱讀文學來使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被束縛在文學的牢籠裡。

朱熹教人讀書,說虛心涵泳。所謂虛心,并非隻是一味謙卑,而是先排除既定之見。他引莊子“吾與之虛而委蛇”之語,說“既虛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自家隻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今人讀書,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卻将聖賢言語來湊。有不合,便穿鑒之使合。如何能見得聖賢本意?”聖賢雲雲,我們今天可以不必理會,但是先放開心下現有的成見,不斷用新感受來沖擊舊體系,蕩滌自己的知識與心性,才能真正從整體上了解作品,“濯去舊聞,以來新見”,而不至于無論讀什麼書,所見到的都隻是自己。這個意思卻是古今相通的。這裡的“虛”,用荀子的話說,則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而“與之虛而委蛇”,則如登山涉水,随山勢水流而行,充分把握其曲折起伏。換成我們今天的話語,就是要深入作者的語境,給予同情之了解。文學評論當然要有評判,但是這個評判應該在“虛而委蛇”之後。信而後疑,疑在信後。

周作人在《文藝批評雜話》中說,文藝批評應該是“奇文共欣賞”,而非“疑義相與析”,前者是趣味的綜合的事,後者是理智的分析的工作之一部分。周作人的立論,有針對“司法派批評”之意,未免太過強調批評的主觀性,而忽略了作家表達與批評者闡釋活動的相對穩定性。關于理想中的文學批評,我另有一個謬論,即作為批評者,要努力把自己變得豐富一些,譬如研究文學而偏不單讀文學書,在閱讀上要盡量做到“牙好,胃也要好”。牙好,可以嚼得動;胃好,可以吃得進。隻有廣泛涉獵,才能造就健壯的體魄,養成健全的人格,兼有趣味的綜合與理智的分析。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壇》2017年第6期

批評家印象記

王晴飛的莊與諧

申霞豔

王晴飛胖胖的,我對胖子心存偏見,盡管我知道很多胖子有好的脾氣。當兩年多以前我和王晴飛相逢在魯迅文學院(以下簡稱“魯院”),我心裡預留出一條三八線。記得第一次的飯局,是外地朋友來。我和朋友聊得多,他坐在我對面不停地抽煙,很少講話,不時憨厚地笑笑,似乎很習慣陪在女性旁邊聽她們東扯葫蘆西扯瓢。他的表情沒有流露不耐煩,沉默和耐性為他的形象彌補了一些。實際上這些都是表象,王晴飛并不冷漠,也不是沉默者,他有一副熱心腸。

魯院的春天,玉蘭花、梅花、海棠次第開放,将春天一點一滴地呈現出來。萬物伊始的感覺對南方生長的我真是無限的驚奇,仿佛人生真的可以重來。沒課時我們就在院子流連,認識梅花,感歎今夕,現在隻留下模糊而美好的回憶。很多外省同學到北京後應酬很多,在飯堂晚餐顯得凄清。我和王晴飛常常在飯堂相遇,飯後照例是散步聊天,發現對文學、生活的有些看法相似,交情慢慢就深了。王晴飛看起來也順眼了,他的眼睛裡含着善意和天真,讓人想起金聖歎評李逵“一派天真爛漫到底”。

印象頗深的是和王晴飛在一樓的大堂散步,那天天氣不好,我們飯後就在大堂打圈走。大堂并不大,但裝修頗有特點,尤其是牆上挂着古往今來大文豪的照片和簡介,這種無聲的提醒最能動人。窗外的風雨,曆史的長河,富于默契的談論,這一切深深地印在我心上。那天晴飛大約是談了對中國通俗文學民間傳說故事的演變以及現實生活的一些看法,他的廣博令我刮目相看。後來大家去西安、延安考察,看了一些博物館,聽了一些導遊講解。車上,他又給我補充了好多曆史掌故,我為他的博聞強記感到吃驚,過去表揚人常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在他身上一點也不為過。他簡直就是一個現成的導遊,所到之處如數家珍,還能深入曆史深處,馳騁古今,擺渡中西,遠古的故事宛然如昨,遙遠的人物栩栩如生。記得去參觀兵馬俑的時候,考慮到我們是專業搞文學批評的,對方派出了資深的導遊來介紹。晴飛同學還是能在旁邊再給導遊做注釋。在西安大雁塔旁他給我們講玄奘如何一路取經;在即将幹涸的延河邊他給我們講紅軍如何到達陝北……聽他講這些往事時我時常産生今夕何夕的恍惚,他的講述能夠将人帶到無窮的遠方。遠方吸引着西遊的玄奘,也吸引着跋涉的紅軍,同樣吸引着在文學中曆險的我們。

慢慢知道了王晴飛的日常生活,他獨自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工作,太太孩子在南京安家,周末才回家團聚。在南京的家裡,他有一個小閣樓,可謂躲進小樓成一統。記得是張恨水年輕時躲在閣樓裡寫東西,為了避免打擾上樓後即将樓梯抽上去。我不知道晴飛的閣樓長什麼模樣,想象一下南京的盛夏躲在閣樓讀書就要驚歎。廣州的暑假,我時常以好漢不賺六月钿來安慰自己。更多的時間晴飛生活在合肥,他沒有自己的閣樓,機關宿舍過于簡陋,常在辦公室看書至深夜,有時為了趕文章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湊合着過夜。妻子不在身邊,過着沒有規律的生活,有時看書着迷,有時被編輯催着交債,難免饑一頓飽一頓,這大概正是當今肥胖的罪魁禍首。

晴飛是率真之人,跟朋友同僚喝酒,喝高興了就敞開心扉。我記得我們就酒後真言這事交流過,他說自己不願意借酒對别人傾訴,酒後掏心窩子的行為是不理性的,源于酒精讓人産生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幻覺。但酒是這樣一種東西,慢慢喝着就會制造出一種迷幻的氣氛,煥發出人心底的豪情,讓人無法自控。過去無須計較,将來宛然無存,天地集于此刻。我觀察過幾位醉酒者,最為關鍵的幾杯往往是自己往自己杯裡倒的,自己往自己嘴裡灌的。對于醉酒這事,一方面當然是不夠理性,另一方面,人一輩子理性行事又有什麼意思呢?人無癖不可交。醉酒者大部分都是率性之人,發酒瘋者、借酒消愁者另論。我們在魯院讀書時,晴飛有外地的朋友專門趕過來喝酒,這讓我十分感動。記起多年前有個酒局,有人敬酒被堅辭,另一朋友勸被敬酒者說:“這杯就是毒藥你也喝下去,人家這麼山長水遠趕過來的。”那一刻我也被這種氛圍打動了,情義與酒一起蕩漾長萦。酒具有磨刀霍霍的神奇力量,照見大家的性情、志趣。把酒言歡,推杯置盞乃人生一樂。

煙往往是酒的伴侶。在魯院,王晴飛和周明全兩個煙鬼恰好住上下房,兩間屋子終日煙霧彌漫,幾乎要引燃報警器。我時常嘲笑他們應該将頭探出窗外來彼此抽煙聊天,如果一個人的煙沒了也可以練就空中接煙術。要是他們倆同在一個屋子,準能把我們的視力熏下降。晴飛還頗有形式感,備了一個煙嘴,不時拿出來認真地擦拭,自欺欺人地說是可以過濾掉幾分之幾的毒素。我覺得他是來搞笑的,要考慮毒素的問題就應該不抽或者少抽才對,煙嘴大抵是心理安慰。但抽煙者從香煙中得到的快樂大概是旁人所不能體驗到的。抽煙與寫作是孿生兄弟,我一直疑心自己文章寫得不好是因為不抽煙的緣故。從抽煙、喝酒這些凡俗的欲望上看出晴飛不是決絕之人,他看重情誼,願意為朋友付出。好幾次周明全找王晴飛約稿救急,他總是慷慨舍下手邊的工作為明全另起爐竈。晴飛又沒學會應付,寫稿很慢,研究計劃常常是以打亂。事後,晴飛免不了要後悔一下,還要被我說幾句風涼話,但下次遇到編輯需要救急找到他時,他又應承下來了。

王晴飛是個很好的聊友,他知識淵博、海闊天空,也樂于自嘲。聊天至大家心曠神怡的境界需要把握度,太嚴肅累人,太家常無聊。在深邃的話題中彼此嘲笑一把能令氣氛生動,在日常閑聊中适時插入哲句可助人思索。生活需要升華,也需要一點冷幽默,美好的人生需要配備幾個損友調劑孤獨。記得去唱歌我點了《闖碼頭》,這下可被他抓住了把柄好好地嘲笑了幾番。好久之後,他去散步聽到廣場舞播放《闖碼頭》趕緊打電話來挖苦,可見身份認同對于個體形象多麼重要。其實我讀書時還在地鐵口幫流浪藝人唱過幾首歌。在KTV廳,晴飛的性情展露無餘,大口地喝着清涼的啤酒,縱情地投入演唱事業,不忘營造真實的舞台氣氛。每首歌過後還非常有範地鞠躬緻謝,其他人唱時則照例要祝演出成功。KTV廳有他,我們都過了一把明星瘾,頻頻碰杯,還将一束假花反複獻給不同的演唱者。讓我吃驚的是他會許多民間歌曲,夾雜多種方言的版本,真是生活的有情人。民間成為近年來學術熱詞,文學史比較少關愛民間, 民間很容易被誤讀為幾個傳說、幾個段子,其實民間應該是豐富駁雜的,從晴飛的言論到他唱的歌曲我能感受到一個萬物生長的民間,這個生機勃勃的民間孕育了文學。

王晴飛大學學的是實體專業,後因修習文學課而專攻中國現當代文學。我們這代人成長時被種過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後來才知道真要走遍天下第一要事得學好語言,語言是最具魔力的工具。但這蠱一旦種下就隐隐發作,我們女生多多少少都以居裡夫人為偶像,對數理化專業的男生既憐憫同情又有點崇拜,直到今天依然碰到理科的就肅然起敬。我認識幾個同行是從理工科轉來搞文學研究的,都頗有建樹。不管怎麼說,理科的某些專業訓練對文學研究同樣有效,好多人寫文章繞來繞去繞不清楚可能跟理性思維未經訓練有關。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成年時期轉專業往往經過深思熟慮,通常而言理科更實用、更适合謀生,舍實利而趨興趣乃聽從内心最深處的召喚。我記得從事批評十幾年來,自己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去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每每讀到好文章時就要覺得自己不過是在制造垃圾,浪費樹木。而一位轉專業的朋友就說他幾乎從來沒在這個問題上浪費過時間,轉專業之前已經反複審慎地思考過自己的人生何為。其實對意義的質詢、懷疑不隻是時間問題,而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最是消耗能量和心志。曹丕說“文以氣為主”, 那些元氣充沛的文章才能動人心魄。

當代批評存在諸多問題。有些人糊塗有些人忽視批評的文體,以為當代批評要麼是臧否人物,要不就是為他人貼金。諸如此類的誤解不隻是存在于外行,很多圈内人并沒有認真對待批評,而是随高校體制關心自己一年寫了多少字,比拼一年在何種級别的刊物發了多少篇文章,這在受職稱困擾的青年一代中更甚。還有一些像我這樣的人囿于書齋,隻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出了園子就無話可談;而且容易割裂生活與工作,很難将治學與生活、使命融為有機體。

王晴飛是少有的清醒者,這種清醒表現為他的立場、方法和功夫。這又得益于安徽和社科院的邊緣位置,邊緣往往能看清楚中心遮蔽的事物。從南京去合肥工作多少會有點委屈,一是薪水上要吃虧,二是生活諸多不便,而且社科院相對大學也要邊緣一些。晴飛能坦然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珍惜社科院相對寬松的氛圍。對于安徽文學界,晴飛是外來者,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應酬和會議。評論抑或學術,能有三五知己一起切磋很好,但學問的積攢更多來自個人孤獨地閱讀、卓絕地思考、不懈地寫作,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必須依靠寫作來解決。當代批評界很多會議、學習與采風都是濟濟一堂說些不痛不癢的閑話甚至違心的表彰話語,這樣的交集或許聊勝于無,但有時适得其反。很多學者在高校上課久了,練就了一張滔滔江水般的利嘴,無論什麼場合什麼主題都能即時發言,但我們不能因為能言善辯就忽視思想的日積月累。晴飛還沒有養成閑散的習氣,他認真對待每一次會議、每一篇署名的文章,猶如農民審慎對待每一粒種子。晴飛說别人怎麼樣他管不了,但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話語要與自己的名字比對,是以無論是大規模的論壇還是小規模的會議,無論是大刊還是報紙約稿,他都認真對待。記得在魯院我們班舉行了很多場讨論,他參加的很少,但每次參加總要認真準備發言稿。有一回我們一起參加珠海論壇,因為人數特别多,時間又很有限,大家都是随便彙報幾句自己最近在幹些什麼,權當會友,王晴飛卻抱着他的筆記本電腦,輪到他發言時他很慎重地談起他對台靜農的研究,這篇長文随後就修改發表了。會後他又和我交流與會學者的言論、姿态以及問題意識,可見有心人随時處在學習過程中,難怪他功力能日漸長進。

王晴飛有對權力及權力所産生的幻覺的警惕。他不從衆,也不靠驚人語,這可能多少要追溯到南京大學對獨立學術傳統的追求。在20世紀中國,關于文學與政治、文學的真實問題都讨論得太多了,但是知識分子的獨立傳統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純文學、先鋒文學沒有把我們帶到理想的境地,我們甚至走進了預先設想的反面。由于微信的便捷,寫文章的過程中我們常常交流,我們在閑聊和交流過程中達成某些共識。評論一個作家首先仍要看大節,所謂文如其人;當然評論者自身先要有清明之心,一己之私不可存。他将自己的作品結集為“望桐集”,“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良禽擇木而栖,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們常在微信上交流所讀所得,在對《極花》《青鳥故事集》等當代新作的看法上達成一緻。做批評切忌糊塗,沒有大方向,在細枝末節處糾纏隻會使批評喪失尊嚴。每每我試圖以代際、地域、民族、性别之類的大詞來籠統概括一個人或一部作品的時候,晴飛都會适時提醒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具體的個體,寫評論就是要寫出這個作家或作品的獨特之處。作家的個人性以及這個作品在這個時代的意義,作家背後的思想源流是晴飛特别警惕的,但他寫作時心态平和,并不靠放狠話和故作驚人語。晴飛的鋒芒不在炫目的标題裡而是隐在字裡行間,靜水深流,在他與評論對象推心置腹的對話中,我們能聽到弦外之音,繞梁不絕。

王晴飛做事舍得下苦力,他從鄉村出來,憑着自己的努力考入南京大學,轉專業從頭攻讀文學,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他在現代大學制度和魯迅研究上下過一番硬功夫,這成為他後來搞批評的度量衡。實際上當代作家或多或少都受魯迅及五四新文學的影響,魯迅至今仍是一面清晰的鏡子,可以讓當代作家的靈魂顯形。研究魯迅而後攻當代評論可謂得心應手。晴飛的作家論往往會梳理出與這個作家相關的時代問題,是以他寫得更慢、更少。他在閱讀、思維中得到樂趣然後通過寫作将之傳遞給讀者。

很多搞當代批評的都是憑才情,拼技巧,搭花架。晴飛寫評論哪怕是對非常年輕的作家他也一定堅持要讀完全部作品,要搞清楚作家的寫作軌迹及變化,作家與文學史的傳承以及與時代的呼應關系。讀完作品是我們在寫博士論文時的基本訓練,但一畢業我們就以為自己翅膀硬了,将這條規矩抛諸腦後。當代許多批評文章都是急就章,手邊有什麼材料拈來就用,然後用自己的一套行話往上套。至于哪個作品是研究對象的代表作、轉型作,評論家并不去深究。名家新作一出,大家一窩蜂往上鑲金,不管這個作品的藝術水準,就像王小波所說将口香糖嚼兩個小時就能嚼出牛肉幹的味道來。很多評論家在這種跟風發言和套作的過程中逐漸喪失了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對名家的敗筆甘之若饴。還有一些評論文章,你将評論對象置換為另一個後依然成立,評論家仿佛找到了包治百病的良藥。有次聊天,晴飛随口将一些文學評論裡常見的套語列為學術黑話,我哈哈大笑,因為其中一條那天剛從刊物上看到。的确,這種貌似學術的廢話可以适用于任何作家作品論,這就是陳詞濫調。相比于豪華的詞彙,素樸的語言更能打動人心。

由于編輯和老師的雙重身份,我的微信朋友很多,為了讓自己不至于上瘾,我設定了去朋友圈功能。雖然不能光顧晴飛的朋友圈,但我們常常交流,互相讨論閱讀書目、寫作選題,更多是天南地北地閑聊,他總有那麼幾句話會讓你回味良久。和晴飛讨論問題往往促進我去思考一位當代批評家的立場、職責乃至使命等根本性的問題。微信更新了我們對朋友和時空距離的認識,微信在開啟點贊之交的同時也實作了“天涯若比鄰”。

文章刊登于《南方文壇》2017年第6期

(申霞豔,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1 延伸閱讀

今日批評家 | 王晴飛:“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批評家印象記》

張燕玲,張萍 主編

作家出版社 2019年09月

今日批評家 | 王晴飛:“業餘”的批評及牙與胃的功能

《我的批評觀》

張燕玲,張萍 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01月

更多精彩:

今日批評家 | 張曉琴:時間與地理的隐秘

今日批評家 | 劉波:批評的困惑與有限性

今日批評家 | 王鵬程:我傾心有事實感的批評

今日批評家 | 饒翔:知人論世與自我抒情

今日批評家 | 劉濤:論文學評論家應具整體視

今日批評家 | 周明全:做有心的批評

今日批評家 | 楊曉帆:恐懼與希望

今日批評家 | 項靜:批評是一條被走的路

今日批評家 | 陳思:主觀、客觀與不安

今日批評家 | 金赫楠:我們如何做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 徐剛:批評的“曆史感”與現實關懷

今日批評家 | 羅小鳳: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今日批評家 | 叢治辰:有愛的文學批評

今日批評家 | 李德南:批評的愉悅

今日批評家 | 王冰:結結巴巴或硬批評

今日批評家 | 黃德海:隐秘的世界

今日批評家 | 張立群:曆史的态度

今日批評家 | 張定浩:過去與現在之間

今日批評家 | 柳冬妩:誠實的批評

今日批評家 | 董迎春:語言本體的書寫

今日批評家 | 嶽雯:沉默所在

今日批評家 | 傅逸塵:批評當随時代

今日批評家 | 郭冰茹:走筆至此

今日批評家 | 何英:批評的“純真之眼”

今日批評家 | 何同彬:批評的敵意

今日批評家 | 劉大先:規則改變

今日批評家 | 王迅:文學批評的生命次元

今日批評家 | 夏烈:自圓其說——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劉鐵群:慢下來,閱讀吧

今日批評家 | 楊光祖:批評是一種緻敬

今日批評家 | 郭豔:從窗簾背後延伸的眼神

今日批評家 | 黃轶:内省的力量

今日批評家 | 李東華:我的兒童文學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房偉:批評的自白書

今日批評家 | 譚旭東:批評從何處起步

今日批評家 | 胡傳吉:對文字的某種了解

今日批評家 | 劉春:因為愛,是以寫

今日批評家 | 黃平:“改革”時代的“文學”

今日批評家 | 馬季:見證·思考·立言

今日批評家 | 劉複生:為了聚會的告别

今日批評家 | 冉隆中:田野調查式的批評寫作

今日批評家 | 李鳳亮:學理·才情·問題意識

今日批評家 | 張柱林:文學花園和外面的世界

今日批評家 | 李遇春:從闡釋到實證

今日批評家 | 毛尖:批評,或者說,所有的文學任務

今日批評家 | 何平:批評的自我批評

今日批評家 | 梁鴻: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今日批評家 | 霍俊明:呼喚“純棉”的詩歌批評

今日批評家 | 申霞豔:批評是對另一種生活的思念

今日批評家 | 周立民:做一個快樂的閱讀者

今日批評家 | 張莉:“以人的聲音說話”

今日批評家 | 李雲雷:批評的“泥土”

今日批評家 | 金理:“新鮮的第一眼”與“生命的具體性”

今日批評家 | 楊慶祥:作為“去魅”的文學批評

今日批評家 | 張光芒:批評家應該批評什麼?

今日批評家 | 牛學智:一個可以當作主體論的問題

今日批評家 | 何言宏:介入的批評——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張宗剛: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李丹夢: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賀仲明:心靈的對話

今日批評家 | 王曉漁:一個文學票友的閱讀觀

今日批評家 | 張學昕:批評是一種心靈的到達

今日批評家 | 姚曉雷:用心去和批評對象對話

今日批評家 | 路文彬:批評是一種傾聽

今日批評家 | 李靜:卑從的藝術與自由的藝術

今日批評家 | 王兆勝:盡善盡美——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趙勇:批評的處境與困境

今日批評家 | 劉志榮:聽音尋路

今日批評家 | 邵燕君:直言精神·專業品格

今日批評家 | 李美皆: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張念:批評、偏見與傲慢

今日批評家 | 賀桂梅:人文學者的想象力

今日批評家 | 黃發有:因為尊重,是以苛求

今日批評家 | 臧棣:詩歌反對常識

今日批評家 | 林舟:批評就是讀後感

今日批評家 | 王宏圖:批評,融合感性和智性的可能途徑

今日批評家 | 張清華:像西緒弗斯一樣

今日批評家 | 張闳批評劄記

今日批評家 | 李建軍:真正的批評及我們需要的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 王光東:“信”與一種存在方式

今日批評家 | 黃偉林:有“人氣”的批評

今日批評家 | 汪政、曉華: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何向陽: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葛紅兵: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楊揚: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施戰軍:愛與敬而遠之

今日批評家 | 羅崗:“批評”的現代意義

今日批評家 | 戴錦華: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吳俊:發現被遮蔽的東西

今日批評家 | 程文超:不當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 張檸:我的批評格言

今日批評家 | 王彬彬:“職業批評家”的消失

今日批評家 | 洪治綱:自我的發現與确認

今日批評家 | 曠新年:批評如何成為可能?

今日批評家 | 張新穎:說出我要說的話

今日批評家 | 李潔非:九十年代批評家

今日批評家 | 孟繁華:文學批評的“有用”與“無用”

今日批評家 | 王幹:批評的使命

今日批評家 | 郜元寶:通向傳統和理性之路

今日批評家 | 陳曉明:我的批評觀

今日批評家 | 南帆:低調的樂觀

編輯:鄧潔舲

二審:劉雅

三審:陳濤、王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