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作者:Beiqing.com

許多文明古國都很早就開始制作玻璃。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玻璃制品來自古埃及,而中國的玻璃制作工藝也曆史久遠,《尚書》中的“璆琳”一詞,後來成為玻璃的美稱。陝西扶風、岐山,山東曲阜等地均有西周時期的類玻璃制品出土。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把儲存完好的青銅“越王勾踐”劍,劍身上有八字鳥篆錯金銘文“越王鸠淺(勾踐)自乍(作)用鐱(劍)”,劍格的兩面鑲嵌了玻璃和綠松石,據推測,中國的玻璃制作技術,可能是從原始瓷釉技術演變而來的。戰國時期已經采用模鑄法制作較大件的玻璃物品,如1955年湖南長沙陳家大山墓出土的深綠色的渦紋玻璃璧,直徑達14.1厘米。這一時期玻璃制作方法逐漸成熟,形成鑄、纏、嵌、磨等多種工藝。

漢代玻璃出現了更多新的品種形式,如玻璃耳墜、玻璃帶鈎、玻璃琀。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玻璃制成的生活用品開始出現,如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玻璃盤等,這意味着玻璃器走進了日常生活。西漢桓寬《鹽鐵論》中說“璧玉、珊瑚、琉璃,鹹為國之寶”,用“琉璃”稱呼玻璃一直沿用到明代。據說清初皇家認為“琉璃”一詞與“流離”同音,不夠吉利,于是通稱為“玻璃”。玻璃古時尚有流璃、陸離、頗黎、火齊、琅玕、明月珠、瑟瑟等稱呼。

魏晉南北朝時,随着以佛教傳入為主的中外頻繁交流,大量外國玻璃器進入中國,在外來玻璃器的影響下,開始出現吹制技術。河北定縣北魏塔基所出土的玻璃瓶和玻璃缽,就是以無模吹制的方法制成的。這一時期玻璃瓶和玻璃杯也開始普遍出現。隋唐時期,玻璃制造産業非常繁榮,品種多,用途廣,除了生活用品、陳設品,唐宋時期女性開始用玻璃作為飾品,出現各種玻璃戒指、珠、钗、钏等。宋代元宵節前後,蘇州到處都有店鋪出售各種彩燈,其中就有玻璃燈。宮中也在節令張挂蘇州進貢的玻璃燈,稱為“蘇燈”。元代設有“瓘玉局”,是官辦玻璃作坊,專門燒制“罐子玉”。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說:“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藥于罐子内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罐子玉”亦稱“藥玉”,是一種仿玉玻璃器,這個詞在晉代郭璞注《穆天子傳》時已經使用。從元末始,山東博山顔神鎮逐漸成為北方的玻璃生産基地。明代,宮廷禦用監在此設作坊。清初,顔神鎮琉璃世家的後人孫廷铨撰寫了大陸第一部有關琉璃工藝的專著《顔山雜記·琉璃》。

1982年,在博山發現了古代玻璃作坊遺迹。清代是大陸古代玻璃發展最輝煌的時期,清代玻璃生産主要分布在北京、廣州和山東博山三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廷設立琉璃廠(養心殿造辦處下設的玻璃廠),并邀請德國人紀理安(Kilian Stumpf)傳授西方玻璃制作技術,專門為皇室制造玻璃器。

乾隆年間,玻璃制作發展達到高潮,品種包括單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畫琺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攪胎玻璃器、纏絲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種種類型,玻璃的顔色達到三十多種。内畫鼻煙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獨特藝術品。19世紀中後期,玻璃廠逐漸衰落荒廢。

在一冊原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玻璃制作工藝圖譜中,記錄了制作平闆玻璃的制備工藝,這種工藝在中國真正成熟是在晚清。從首頁“Youqua Painter/old street No.34”(煜呱畫,老街34号)的紅色牌記來看,圖譜的作者是煜呱(Youqua),這是一位19世紀40—70年代活躍在廣州的外銷畫家,以擅長繪制海港巨景聞名西方。以下内容即為這冊圖譜中所繪制的内容。

本文選自《好手藝:中國古人傳統工藝彩繪圖志》,較原文有删節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本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好手藝:中國古人傳統工藝彩繪圖志》,侯印國 著,[清]佚名 繪,台海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秤料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料”既是對玻璃料的稱呼,也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對玻璃的稱呼。北京本地不産,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是以也将玻璃成品稱為“料”。圖中“料”主要是煉制玻璃的礦石。傳教士約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的《廣州行記》(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一譯《漫步廣州城》)一書中很詳細地記錄了其在廣州看到的用來制作玻璃材料的原料細節:“在永興大街的毗鄰街道中我們進入了一家名為仁信吹琉璃鋪的玻璃吹制工廠,我們在那裡愉快地觀看了制作過程,顯然,吹制玻璃技術已經被廣州人繼承。”以下列舉廣州人用來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成分:鉛、砂、硝石、錫鉛合金和碎燧石玻璃。

落料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落料指在缸中混合各種原料。孫廷铨《顔山雜記·琉璃》記載:“琉璃者,石以為質,硝以和之,礁以煅之,銅、鐵、丹鉛以變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則不精,三合而後生。”清代玻璃的制作,以礦石為主要原料,以硝(硝酸鉀)來調和(發生化學反應),以礁(就是焦炭)來燒煉,以銅末、鐵屑、丹鉛等金屬物做着色劑,使玻璃呈現各種顔色。

《廣州行記》中記錄了他所見到的原料混合:“首先,在鐵盤中放入20公斤的錫鉛合金和20公斤的鉛一起燒熔,在燒熔時進行充分的攪拌,并且加入30公斤的砂(廣東人取名為Shek-fun),該砂取自廣東重要的政治劃分區域,人們收集含有這種砂的石頭,将它們放在研缽中由水力驅動的杵搗研磨成較細的粉末。鉛、錫鉛合金和砂的混合物會充分燒熔,倒入由泥或土制成的罐(坩埚)中,在接下去的24小時中,還會加入30公斤的硝石和一定量的碎燧石玻璃,再次充分燒熔,這一過程會持續整整24小時,然後制得的玻璃液體就可以用來吹制了……”

做料爐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圖中描繪的是勞動者在向窯爐中添加原料的場景。英國傳教士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1843年來到廣州,在其《真實的中國人》(The Chinese as They are: Their Moral Social and Literary Character)一書中記載了他親見的廣州玻璃窯爐:“窯爐是一座圓柱形的石造建築,一側鑿孔,底部火源加熱,内部的坩埚傾斜成一定的角度以便存放熱熔玻璃液體。加熱時,窯爐口部分遮蓋一半圓形鐵質圓盤。”

熔料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礦石原料在熔爐中熔化成液體,這個時候需要用鐵質吹管入爐取料。在清朝早年,鐵質吹管尚未被使用,需要同時使用琉璃管和鐵杖兩種工具。具體的操作工藝,孫廷铨《顔山雜記·琉璃》中記載:“凡制琉璃,必先以琉璃為管焉,必有鐵杖、剪刀焉,非是弗工。石之在冶,渙然流離,猶金之在熔,引而出之者,杖之力也。受之者,管也。授之以隙,納氣而中空,使口得為功,管之力也。乍出于火,渙然流離,就管矣,未就口也。急則流,緩則凝,旋而轉之,授以風輪,使不流不凝,手之力也。施氣焉,壯則裂,弱則偏,調其氣而消息之,行氣而口舌皆不知,則大不裂,小不偏,口之力也。”

熔料時要适時用嘴通過吹管吹氣,将玻璃吹成空泡。但吹之前需要注意,剛從爐中取出的玻璃溫度很高,是以一種稀薄的流體狀态纏在管上的。這之後需要掌握溫度,吹得太早液體玻璃就會流掉,吹得太晚玻璃就會凝固,是以需要把吹管不斷轉動,以防止流掉,也可以将吹管在空氣中舞動,使其快速冷卻。等到溫度合适,玻璃不流不凝之時,就可以進行吹制生産。吹的時候要注意控制吹氣時用力的大小,并且要使用特别的呼吸吐氣方法。

李太郭在《真實的中國人》中這樣描述:“吹制鐵管一般長3.5尺、直徑為1寸,一端為球形用于挑取液體玻璃料。吹制工匠們将吹管伸入窯爐内,接觸玻璃液體後連續轉動吹管,挑取一定量的玻璃後取出,在擱凳上用帶有較長搖桿的鏟形工具均勻塑成球形。多次重複這一過程直到獲得足夠的玻璃液體後,工匠們便開始吹氣,根據重力作用玻璃膨脹,通常人們會在地上開個凹槽,以塑造玻璃球體。”

吹玻璃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約在公元前200年,巴比倫發明了吹管制造玻璃的方法,此後傳入羅馬、波斯,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大陸。

孫廷铨《顔山雜記·琉璃》中稱:“吹圓球者抗之,吹膽瓶者墜之。一俯一仰,滿氣為圓,微氣為長。身如朽株,首如鼗鼓,項之力也。引之使長,裁之使短,拗之使屈,突之使高,抑之使凹,剪刀之力也。”

扇風玻璃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圖中的男子正通過用扇子扇風使玻璃冷卻。李太郭在《真實的中國人》一書中也有記錄:“作坊中一般雇傭三人,一個會在窯爐邊為挑料者扇風冷卻,以至于不被窯爐中的熱量灼傷,世界上也許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懂得扇子的原理了。另一個助手會在挑料後關閉爐門,并進行必要的吹制。由于使用木炭,是以有足夠的熱量。”

戒墨度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圖譜記載了制作平闆玻璃的技術,雖然此前的文獻中也存在有關玻璃屏風和玻璃窗的記載,但綜合文獻和考古發現來看,清代晚期這一技術才真正成熟。這時使用的平闆玻璃制作技術并不是現代工業中的平拉法、浮法或者引上法,而是先吹出大玻璃泡,再進行裁片磨制。圖中反映的就是裁片前用墨線進行标記的場景。從圖中可以看出,為了確定裁片大小合度,古人會用專門的木片以輔助畫線。

裁片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圖中的人是在将大玻璃泡按所畫的墨線裁開,以友善後續磨平。裁片所用的工具是金剛石。清同治年間王侃《江州筆談》中記載了他在重慶看到的類似工藝:“見爐熾石甕通紅,甕身欹側。其口外向深二尺餘,消冶石粉,如金之在熔,匠者力持四尺鐵管,挑起如饧,旋轉其管裹之,急以拍闆相規,再入火中,移時,自管端吹使微空,複挑複裹,視其大如茹,持登木架,俯向地坑中,手轉口吹,漸長二尺餘,大過合抱。既冷,赤色轉綠,光明透澈可愛。脫其管,以金鋼劃開,有若瓦解。承以大土坯,入别爐烘之,則漸展平,以作鏡屏各物,随料取用。問其火候,蓋三晝夜乃能熔化。”

罄光片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裁好的玻璃片需要再一次入爐加熱,其目的是讓從大圓泡中裁下的呈一定弧度的玻璃片變平展。這就是王侃《江州筆談》中所說的“承以大土坯,入别爐烘之,則漸展平”。

李太郭在他的書中也描述了這個過程:“當玻璃被吹成薄球冷卻後,用墨劃分成窗格大小,随後在熱源中慢慢延展成平闆狀。”

磨光片

在中國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來的呢?

圖中是在對玻璃片進行打磨抛光。這些玻璃片的用途可能并不是用來制作窗戶,而是做成鏡子。李太郭在《真實的中國人》中說:“這些玻璃并不用在窗戶上,而是制成光學用鏡。古時候,婦女們隻能在抛光的金屬鏡中凝視自己暗淡的面容,但現在人們隻需要很少的支出就能在漂亮的玻璃鏡中欣賞美麗的容顔,其他許多用于節日場合的瓶子和裝飾物品都由玻璃制成,由于人們對于玻璃器的需求,廣州城郊玻璃吹制工坊十分普遍。”

原文作者/侯印國

繪者/煜呱(Youqua)

摘編/何安安

編輯/張婷

導語校對/盧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