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作者:優質農産品雜志

1// 茶商辭職叫闆“綠色壁壘”

今年58歲的陳光輝在安徽省黃山市從事茶葉貿易30多年,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财富。從1998年開始,全國紅茶出口屢屢在歐盟的綠色壁壘面前遭遇敗北,細心的陳光輝為此陷入深深思考:農業一旦生态系統出問題,食品安全就會出問題,進而會導緻人民健康出問題,生物多樣性出問題,燕子沒了,蛙聲聽不到了,田裡的小魚小蝦也少了……原因就在于我們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化肥、除草劑,這種化學農業生産方式帶來了經濟、生态和社會三重危機。

1998年,陳光輝面對一個個因賣不出去産品而關門的紅茶廠和拿着白紙條等錢過年的農民,暗暗發誓“一定要改變落後的農業模式,建全世界最好的生态茶園!”細心的陳光輝在和大山裡茶農打交道時就積累了不少山林草木植物特性知識,同時又堅持認真刻苦學習多學科知識,他萌生創意:“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構成了生物因子,光熱水肥土氣等構成環境因子,生物因子+環境因子=生态系統,能否通過優化生物因子和環境因子的多元組合,實作農業種養模式生态系統總體功能的顯著提高,建構多物種綜合效益更大化的農業模式?”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陳光輝

2004年5月,陳光輝終于下定決心,毅然辭掉令人豔羨的公職和優越的城市生活,來到黃山市休甯縣渭橋鄉大山環繞的霞溪村創辦生态農莊,開始了自己命名為“多元”的生态系統農業試驗。

2// 靈感來自大自然實驗室

1998年至2004年,陳光輝跑遍全國各地進行考察,通過向百餘位專家學者請教後首次瞄準《生物與環境因子多元組合學》的基礎研究,最後把最難的三農問題聚焦為16個字:優化生物環境因子=多元生态系統農業。自此,陳光輝在浩瀚的動植物王國中不斷進行生物交叉分類,大海淘金般尋找适合自己預想的茶園林下植物品種。

通過喬灌草的多次生物交叉分類實驗,最終選擇了明日葉,因為明日葉的生物特性在茶園中能夠産生多個生物環境因子交叉點,第一,與土壤環境交叉,像綠色草坪一樣覆寫裸露的黃土,保護生态減少水土流失;第二,與昆蟲交叉,特殊的香味驅蟲,本身不易生蟲;第三,與植物交叉,可給茶葉增香,頑強的生命力還能抑制雜草生長;第四,與人類最進階動物交叉,是一種綠色有機、營養豐富的野生蔬菜,也是傳說中秦始皇所求的“長生不老草”。明日葉旺盛的生命力非常适應缺水少肥的山區,它因今天采摘明天就發出新芽而得名。隻要種上了明日葉,茶園裡再也不用噴除草劑,生物多樣性就是這樣的神奇!

按圖索骥,陳光輝又找到了自然界少見不易生蟲的植物救心草。救心草是多年生植物,在茶樹兩側種植,在茶園中就像綠色草坪一樣覆寫裸露黃土,它頑強的生命力同樣也能抑制雜草生長。它還是一種山區常見的藥食同源、營養豐富、可降低血液“三高”的天然有機野生蔬菜,為耕者建市場,為食者送健康。

曙光初現,研究成果接踵而至。陳光輝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茶園中,茶樹的病蟲害有100多種,常見的就有30多種,但不可能同時種上30種植物來互動遏制蟲害,因為有些植物病蟲害也會交叉發生。但生物特性規律告訴他,大多數病蟲害天敵與蜂類有關,如茶尺蠖的天敵有螞蟻、絨繭蜂、瘦姬蜂,茶蛾天敵有繭蜂、蟻形蜂,茶毛蟲天敵有絨繭蜂,長白蚧天敵有姬小蜂……而蜂類有色盲的特性,對白花分辨能力超強,是以在茶園中種植多花高産的大花量白花木槿,定能吸引大量蜂類蟻類。

木槿花期6~10月,正是茶樹病蟲害高峰期,鮮花鮮蜜必然大量吸引蜂類蟻類等茶樹蟲害天敵,實作“集團沖鋒”來無償滅殺蟲害。衆所周知,木槿的根莖葉花果實可入百藥治百病,木槿花是餐桌上一種非常可口的鮮花蔬菜,現在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們已經開始流行食用鮮花,産業市場前景遠大。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蜂類殺蟲生物防治

陳光輝從山東臨沂引進了薔薇科管兆國木瓜,是種難得的木本糧食植物,雖然不同于南方熱帶可生吃的木瓜,但這種木瓜是經多次嫁接後選優選良的優質品種,一畝茶園套種50株,一株産量50~100斤,市售價格1.5元每斤左右,占地面積少但獲得收益比茶葉還高。木瓜春天的花香、夏秋的果香被春茶、夏茶、秋茶吸附,大大提高茶葉香氣,而且木瓜樹能夠給茶樹适度遮陰,增加茶葉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使産出的茶葉具有木瓜果花香、桂花花香、野菜香的複合型香味。木瓜上面寄生的螨蟲、螵蟲又是茶樹蟲害茶橙瘿螨的天敵。而且這種個頭大、汁液多、肉頭厚的木瓜可深加工為飲料,提取木瓜蛋白酶、齊墩果酸後可供給醫療衛生和食品加工企業,深加工後其附加值提高5倍。

茶園四周還可種植桂花樹與紅葉石楠,前者花可制酒提取精油,後者可提供葉類飼料,兩者同時具有儲水、保水、為茶樹适度遮蔭提供香氣氤氲熏陶。這樣,喬灌草組合多層次立體保護茶園生态,通過冷熱空氣交換形成水霧水汽水珠,獨特的雲霧缭繞小氣候浸潤澤被茶葉嫩梢,可顯著提高茶葉品質。此外,在小喬木植物底下可種植有生物固氮功能的三葉草,茶園四邊每隔兩米還可種植除蟲菊,通過茶園多物種栽培形成一套完整的茶園組合體生态系統。

3// 多元模式星火燎原

經過多年摸索和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篩選總結,到2008年,陳光輝耗費3000多萬元投入,從物種中反複篩選出六七種植物,多元生态茶園模式終于新鮮出爐:在茶園中按高低配置,在茶行間種植木瓜,茶樹兩側空地上種植明日葉或救心草,在明日葉或救心草每兩米距離間環繞立體種植一株除蟲菊,在茶園外圍種植多花高稈桂花樹,在桂花樹旁或茶園中種植大花量重瓣木槿,在每棵木瓜和桂花樹下各種植1平方米三葉草,這種栽培模式在茶園裡實作喬灌草相結合,深根系、淺根系相結合,地表、地上、地下相結合,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以植物幫助茶樹殺蟲、引蟲吃蟲,實作利用植物來管理茶園。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多元茶園色彩斑斓

陳光輝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多元模式産出的茶葉市價比普通茶葉高出20%左右,加上明日葉、木瓜、桂花等銷售收入,再加上節約的農藥、化肥開銷,每畝茶園可增收萬元左右,茶農每年8個月都有多種根莖葉花果實的收入。而且多元茶園種植出的茶葉等系列農産品,通過多次質檢完全符合歐盟标準,徹底颠覆了傳統的“有機”概念,售價才兩三百元一斤,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名優茶,而且這些兼具特殊功能的多物種農産品經中國農科院杭州茶葉研究所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檢測,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

2008年的一個秋天,是個值得陳光輝終生銘記慶賀的日子。當天,黃山市科技局負責人專程送來了由他申請的南方山區模式《一種茶樹的種植方法》,榮獲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的中國發明專利證書,成為黃山市唯一的種植技術發明專利持有人。小勝不收兵,陳光輝一鼓作氣,在農莊裡再次通過優化組合研究出了分别适合中國南方和北方氣候條件下的幾十種生态種植模式,得到了業内人士和權威專家高度肯定。其中《綠碎茶的研制與開發》獲得安徽省星火科技二等獎,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證書。

2012年又申請獲得北方平原模式《一種複合式循環農業的種植方法》的國家發明專利,之後又獲《一種植物防火林帶的建構方法》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多元生态羊圈的建構方法》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多元生态稻田的種植養殖模式》國家發明專利……其中,多元生态稻田模式是在稻田裡進行稻鼈魚蝦草菌或稻蛙鳅魚菜草菌等多物種立體混合種養,形成多物種及多物種廢棄物能量物質流變廢為寶,利用生物動力耘田、施肥、除草、吃蟲等多功能,形成多元生态稻田模式。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而多元生态茶園這種從單一作物生産經營向茶園良性生态系統發展的生産模式,2011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獲得國家重大循環經濟項目的支援。而今多元代表着綠色先進生産力,正在黃山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到2011年底,休甯縣推廣多元生态茶園10021畝,帶動農戶5000多戶,2016年成為國家生态農業綜合标準化項目示範基地。

4// 生态科技技驚聯合國

生态科技無國界,茶香果香飄四海。2012年6月20~22日,由國家發改委推薦,陳光輝發明創造的多元種植模式被邀請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進行技術交流。當月18日,陳光輝與國内清華大學等可持續發展高端研究權威30多人,坐了32個小時飛機來到巴西裡約熱内盧。盛況空前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裡約+20)吸引近130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NGO組織共4萬人,來到巴西裡約熱内盧共議“地球的綠色未來”,大會把“綠色發展作為千年發展目标”,這讓他大開眼界。

陳光輝和外國友人在一起

21日上午,陳光輝以“發展綠色循環農業——創新型農業種植模式”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向來自五大洲的海内外友人介紹自己的“綠色實踐”。那是他一生也忘不掉的激情白晝,現場,在萬衆目光聚焦的演講台中央,陳光輝努力使自己鎮定下來,他開始動情地講述:“為了這個生态綠色夢想,我一幹就是14年,一路走得十分艱難,搭進了所有的家産不說,期間多次遇到資金鍊斷裂危機,最關鍵的是人們不了解……不久前,我去推廣咱生态茶園模式的休甯縣溪口鎮走訪,矶溪村的鄉親們對我說,你這個土專家真牛,今年種植救心草每畝收入至少1萬元,最高達1.5萬元。能帶領大家走上生态經濟路,我的心裡别提有多甜。

通過生态茶園成功實踐延伸思維,中國不同的地區可因地制宜創新多物種多鍊循環的多元生态果園、多元生态森林、多元生态稻田、多元生态草原、多元生态庫塘甚至植物防火林帶等模式,從建構村級種養業基地生态微循環,到鎮域農業園的小循環,再到縣域經濟的中循環,再到2843個縣域經濟形成的國家農業大循環生态體系,在産供銷、供需平衡下大環套中環,中環套小環,小環套微環,環環不脫節。”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茶農在茶園采摘救心草

陳光輝高亢渾厚的動情講述打動了現場所有觀衆,博得經久不息雷鳴般的掌聲。會議一結束,陳光輝立即被來自德國、英國、加拿大、瑞典、非洲等國的會議代表包圍,所帶1000多份各種資料、CD光牒瞬間被索取一空,許多人還急切地向他詳細了解多元生态科技農業種植模式。由于英語不太好,作為土專家的陳光輝急得滿頭大汗,幸好一旁參會的成功運作300餘家企業上市的金融學博士、中金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唐金龍連忙上前,幫陳光輝翻譯解了圍,維護了他的“國際形象”。

2013年,陳光輝當選安徽“首屆十佳環保人物”。作為一名長期探索中國農業新型模式的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履職5年來,陳光輝多次就推進大陸大循環農業體系建設積極建言獻策。如他曾提出過《關于建立新型農業種植養殖模式實驗區,實作一二三産業融合》、《走出農業的山路十八彎,讓大多數人富裕起來》等建議。

他認為,茶樹、稻田、果園、庫塘等這種傳統單一的種植養殖模式會導緻農民增收難、生産成本高、農殘超标、品質下降、農村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而解決農業問題的出路在于生态科技創新,圍繞生态科技實作一二三産業融合,提高土地使用率和産出率是最關鍵的第一步,然後完成全鍊條閉環環環增值的多功能大循環農業。陳光輝說,自然界很多規律告訴我們,循環農業無處不在,中國的廣闊農村都可廣泛推廣,需要建立一個綠色高品質的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實驗區,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幹。

1998~2022年的24年間,陳光輝沉醉跋涉在大循環生态農業的考察與實踐中,已申請和獲得11項新型模式及産品發明專利,完成了新型茶園模式全鍊的探索實踐,曆時6年完成了第一個新型茶園模式《國家生态農業綜合标準化體系制定》後,曆時24年探索實踐完成了40萬字《多元生态農業》一書出版,袁隆平、許智宏等四位院士為該書題字簽名作序。多元生态農業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2014年3月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習總書記在安徽代表團聽取陳光輝代表的發言後高興地說:“複合式循環農業模式這條路子值得好好總結,我看多功能大循環農業這種模式很好,值得得總結逐漸推廣。”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下,陳光輝把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需求與自然友好共榮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多元生态農業(第二版)》40萬字的中國農業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案的全鍊循環理論體系、實踐體系、體制體系,該書榮獲2020年安徽省優秀科普作品,被國家圖書館收藏。2019年6月19日,陳光輝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推薦到“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高峰論壇進行技術交流并做“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大有可為”的主題發言:農業,不再是農民的一種簡單勞動生産,是一個研究億萬生命生物因子和環境因子的系統工程科學,而鄉村振興是關乎8億農民的共同緻富和14億中國人生産、生活、生态、生命、生存的重大民生工程。

而今随着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實施,陳光輝敏銳意識到,新能源革命和農業數字科技、生态科技革命疊加,勢必迎來工業革命式的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及産業鍊重新布局,勢必誕生新模式、新基建、新業态、新動能,将重構綠色高品質農業生物鍊、産業鍊、生态鍊、價值鍊、資訊鍊、物流鍊、金融鍊等全方位大變革,為生态農業跨界融合發展帶來曆史性機遇。經多方運作,陳光輝的生态農業大循環模式落地迎來重大契機。

今年2月16日,國内新能源巨頭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華斌一行來到休甯縣黃山多元公司進行投資考察。雙方經多次研讨初步達成實施“中節能—多元光伏農業耦合項目”意向,即通過新能源科技與生态科技疊加、新能源産業和鄉村振興融合與大資料互聯互通,探索新時代下鄉村振興的最佳實踐路線。

神奇的動植物王國無奇不有,項目實施後,将利用生物多樣性及其特異功能為休甯縣20萬畝茶園、11萬畝稻田、3萬畝菊花基地進行多元生态系統農業更新改造提供配套的生物組合種苗;為休甯縣23個鄉鎮鄉村振興特色産業市場需求提供知識性、趣味性、廣譜性、文化性、研學等特色生物組合種苗種養殖基地,打造極具鄉村生态産業振興、康養産業的百草園(藥膳、藥浴、中醫藥肥)、百花園、百果園、百桂園、百竹園、聞香園、百雞園、魚樂園、百藤園、珍稀樹種園、彩色植物園、室内外生态康養庭院經濟等鄉村氣息極濃、返璞歸真的生态農業示範園。

而今,華發如雪的陳光輝正在一步一步走出艱辛,一步一步邁向精彩。

作者:張應松

END

打破綠色壁壘 走出中國獨有的生态農業循環模式

優質農産品雜志:《優質農産品》雜志官方賬号,聚焦品牌農業建設和優質農産品開發

歡迎關注

轉載請注明來源

繼續閱讀